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鼎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鼎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钟鼎人家见“钟鼎之家”。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一回:“虽然算不得簪缨门第、钟鼎人家,却倒过得亲亲热热,安安静静。”
2、大烹五鼎烹:烧煮;五鼎:古代士大夫祭祀用的祭品。指吃饭食物精美。形容生活奢侈豪华。清·岭南羽衣女士《东欧女豪杰》第一回:“就使住的是深居九重,吃的是大烹五鼎,看来似是快乐无比的,却是心窝儿里头常做个天人的战场。”
3、潜图问鼎问鼎:询问鼎的大小轻重,比喻篡夺。比喻企图暗中篡夺。南朝·齐·武帝《诛张敬儿诏》:“假托妖巫,用相震惑,妄设征祥,潜图问鼎。”
4、钟鼎山林比喻富贵和隐逸。宋·辛弃疾《临江仙·再用韵送祐之弟归浮梁》词:“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一:“疏雨梧桐,微云河汉,钟鼎山林无限悲。”
5、鼎湖龙去同“鼎成龙去”。唐·杜甫《骊山》诗:“鼎湖龙去远,银海雁飞深。”
6、鼎力相助鼎力:大力。大力相助。指对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敬词,多用于求人相助时的客气话。常误用为表示自己对他人的帮助。徐贵祥《历史的天空》第15章:“对于石云彪一类人物,理应鼎力相助。”
7、三分鼎足鼎:古代炊具,三足两耳。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8、鼎鼎有名鼎鼎:盛大的样子。非常有名。宋 陆游《岁晚书怀》:“残岁堂堂去,新春鼎鼎来。”
9、鼎镬刀锯鼎:古代烹用的青铜器物。镬:大锅。鼎镬:是古代的酷刑刑具,用以把人煮死。指古代四种酷刑的刑具,引用指称最残酷的刑罚。明·冯梦龙《警世通言·拗相公饮恨半山堂》:“若见此奸贼,必手刃其头……虽赴鼎镬刀锯,亦无恨矣。”
10、春秋鼎盛春秋:年龄。人年龄正处在旺盛、强壮之际。旧时比喻人正当壮年;精力充沛。汉 贾谊《新书 宗首》:“天子春秋鼎盛,行仪未过,德泽有加焉,犹尚若比,况莫大诸侯权势十此者乎?”
11、鼎折覆餗《易·鼎》:“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孔颖达疏:“施之于人,知小而谋大,力薄而任重,如此必受其至辱,灾及其身也,故曰其形渥,凶。”后以“鼎折覆餗”比喻力薄任重,必致灾祸。《周易·鼎》:“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
12、刀锯鼎镬刀、锯:古刑具,也指割刑和刖刑;鼎镬:古炊具,也指烹刑。指古代刑具。也泛指各种酷刑。《汉书·刑法志》:“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中刑用刀锯,其次用钻凿。”又,《汉书·郦陆朱刘叔孙传赞》:“丽生自匿监门,待主然后出,犹不免鼎镬。”
13、鼎足而三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也泛指三个方面。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 崔秀才》:“内则一妻一女一子,鼎足而三焉。”
14、重裀列鼎喻指生活富贵,位居高官。元·关汉卿《拜月亭》第四折:“忒心偏,觑重裀列鼎不值钱,把黄齑淡饭相留恋,要彻老终年。”
15、钟鼎之家富贵宦达之家。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回:“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
16、钟鸣鼎食击钟奏乐列鼎而食。形容生活豪华、排场。钟鸣:吃饭时敲钟;鼎食:列鼎而食。唐 王勃《滕王阁序》:“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17、鼎足而立鼎;古代烹煮用的炊具;多为圆形;三足两耳。像鼎那样三只脚并立。比喻事物三方面并立;常指政治局势或力量三方面相持。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
18、鼎鼐调和相传商武丁问傅说治国之方,傅以如何调和鼎中之味喻说,遂辅武丁以治国。后因以“鼎鼐调和”比喻处理国政。相传商武丁问傅说治国之方,傅以如何调和鼎中之味喻说,遂辅武丁以治国。
19、三分鼎立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同“三分鼎足”。《魏书 匈奴刘聪等传序》:“论土不出江汉,语地仅接褒斜,而谓握皇符,乘帝籍,三分鼎立,比踪王者。”
20、匡鼎解颐《汉书·匡衡传》:“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颜师古注:“如淳曰:‘使人笑不能不止也。’”后以“匡鼎解颐”谓讲诗清楚明白,非常动听。《汉书·匡衡传》:“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颜师古注:“如淳曰:‘使人笑不能不止也。’”
21、钟鸣鼎重谓官高位重。明·唐顺之《章孺人传》:“徒苟且富贵,即钟鸣鼎重,亦何足道。”
22、鼎足而居像鼎的三足分立那样。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23、一言九鼎一句话的分量就有九鼎那么重。形容能起决定作用的言论或意见。西汉 司马迁《史记 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24、拔山扛鼎拔:拔起来。扛:两手举起。鼎:古代用以烹煮的器皿;多为青铜铸造而成;是非常重的器物。拔起大山;举起鼎。形容力大无比。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又:“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25、列鼎而食形容豪门贵族的奢侈生活。《孔子家语 致思》:“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
26、鼎成龙去《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曈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后以“鼎成龙去”指帝王去世。《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於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曈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
27、鼎玉龟符旧指传国之宝及受命之符箓。清·叶廷琯《海录碎事·帝王上》:“干戈揖让取之也殊途,鼎玉龟符成之也一致。”
28、五鼎万钟指高官厚禄。明·宋濂《永思堂记》:“如羊之跪乳,鸟之反哺,其乐将矢谁,视五鼎万钟若不能过之。”
29、龙去鼎湖指帝王去世。典出《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涘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馀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涘,龙涘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涘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
30、鼎铛玉石视鼎如铛,视玉如石。形容生活极端奢侈。唐 杜牧《阿房宫赋》:“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31、禁鼎一脔御用鼎器中的一块肉。比喻珍美之物。明沈鲤《<张太岳集>序》:“嗟乎,斯亦禁鼎一脔,尝者可以知其味已。”
32、牛鼎烹鸡用煮一头牛的大锅煮一只鸡。比喻大材小用。《后汉书·边让传》:“函牛之鼎以烹鸡,多汁则淡而不可食,少汁则熬而不可熟。”
33、击钟鼎食打钟列鼎而食。形容贵族或富人生活奢华。汉·张衡《西京赋》:“击钟鼎食,连骑相过。”三国·魏·嵇康《卜疑》:“宁聚货千亿,击钟鼎食;枕藉芬芳,婉脔美色乎?”
34、鱼游沸鼎,燕巢飞幕沸:开水;鼎:古代锅类器皿;巢:筑巢。鱼在开水锅里游,燕子把窝做在帷幕上。比喻处境危险,快要灭亡。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方当系颈蛮邸,悬首稿街,而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不亦惑乎!”
35、瓜分鼎峙比喻国土分裂,群雄对立。《新唐书 李轨传》:“隋亡,英雄焱起,号帝王者瓜分鼎峙。”
36、商彝周鼎彝、鼎:古代祭祀用的鼎、尊等礼器。商周的青铜礼器。泛称极其珍贵的古董。明 沈榜《宛署杂记 古墨斋》:“得其片言只字,自令旷心怡神,非必商彝周鼎之为宝也。”
37、鼎分三足见“鼎足三分”。《水浒传》第二十回:“今番克敌制胜,谁人及得先生良法。正是鼎分三足,缺一不可。先生不必推却。”
38、彝鼎圭璋比喻典雅出众。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六回:“大家围着一看,只见状元清华丰采,榜眼凝重安详;到了那个探花,说甚么潘安般貌,子建般才,只他那气宇轩昂之中不露一些纨袴,温文儒雅之内不粘一点寒酸。真真是彝鼎圭璋,熙朝人瑞。”
39、鸣钟食鼎见“鸣钟列鼎”。汉·张衡《西京赋》:“击钟鼎食,连骑相过。”
40、海内鼎沸鼎沸:比喻局势不安定,如同鼎水沸腾。形容天下大乱。《后汉书 袁术传》:“今海内鼎沸,刘氏微弱,吾家四世公辅,百姓所归,欲应天顺民,于诸何如?”
41、举鼎绝膑绝:折断;膑:胫骨。双手举鼎,折断胫骨。比喻能力小,不能负担重任。西汉 司马迁《史记 秦本纪》:“武王有力,好戏。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皆至大官。王与孟说举鼎,绝膑。”
42、举鼎绝脰举:抬起;绝:折断;脰:颈项。双手举起鼎而折断颈项。比喻力小不能胜任。梁启超《中国国债史》:“今日我辈对于此国债问题当何如?将一惟政府所指派而唯唯负担,莫敢辞乎?举鼎绝脰之患,恐遂不免也。”
43、商彝夏鼎夏商的青铜礼器。泛称极其珍贵的古董。清·沈起凤《谐铎·吕仙宝筏》:“君文气息逼似《两京》,次者亦韩潮苏海,若以此猎取功名,譬犹执商彝夏鼎鬻诸五都之肆,非弗宝贵,而无如识者希也。”
44、调和鼎鼐鼎:古代烹调食物的器具,三足两耳;鼐:大鼎。于鼎鼐中调味。比喻处理国家大事。多指宰相职责。《旧唐书·裴度传》:“果闻勿药之喜,更喜调鼎之功。”
45、瓦棺篆鼎瓦棺:古代陶土葬具;篆鼎:铸有篆文的鼎器。泛指古董文物。唐·杜牧《李贺集序》:“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
46、幕燕鼎鱼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不亦惑乎?”后遂以“幕燕鼎鱼”比喻处境极危,即将覆灭。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不亦惑乎?”
47、鼎铛有耳鼎、铛:均为两耳三足的金属炊具。电鼎和铛都有耳朵。指某人或某事影响大,凡是长耳朵的都应该听说、知道。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太祖宠待赵韩王(普)如左右手。御史中丞雷德骧劾奏赵普擅市人第宅,聚敛财贿。上怒叱曰:‘鼎铛尚有耳,汝不闻赵普吾之社稷臣乎?’”
48、扛鼎拔山扛:双手举起。拔起大山,举起重鼎。形容力气很大。《史记 项羽本纪》:“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又:“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49、鼎鼎大名鼎鼎:名声盛大的样子。很大的名气。郭沫若《反正前后》第一篇八:“为我们讲经学的一位鼎鼎大名的成都名士,只拿着一本《左传事纬》照本宣科。”
50、函牛之鼎函:包含,包容。能容纳一头牛的大鼎。形容气势宏大。西汉·刘安《淮南子·诠言训》:“夫函牛之鼎沸,而蝇蚋不敢入。”
51、问鼎中原问:询问,鼎:古代煮东西的器物,三足两耳,传说古代夏禹铸造九鼎,代表九州,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为得天下者所据有。中原:黄河中下游一带,指疆域领土。比喻企图夺取天下。传说古代夏禹铸造九鼎,代表九州,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为得天下者所据有。
52、人声鼎沸鼎沸:鼎水沸腾;原比喻形势不安定;现比喻声音嘈杂。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象煮开了锅一样。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刘小官雌雄兄弟》:“一日午后,刘方在店中收拾,只听得人声鼎沸。”
53、钟鸣鼎列见“钟鸣鼎重”。清·曹寅《题铜官秋色图》:“都尉起家勋戚,钟鸣鼎列,极福终其身。”
54、击钟陈鼎钟:古代乐器;鼎:古代炊器。击钟列鼎而食。形容贵族的豪华排场。《史记 货殖列传》:“洒削,薄技也,而郅氏鼎食。马医浅方,张里击钟。”
55、铸鼎象物鼎:古代炊器,三足两耳,也指传国重器。禹收集九州金属而铸成的九鼎之上所铸各种物品图像。称颂君王有德。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宣公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56、九鼎大吕比喻说得话力量大,分量重。《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57、鱼游沸鼎见“鱼游沸鼎”。唐·李商隐《行次昭应县道上》诗:“鱼游沸鼎知无日,鸟覆危巢岂待风。”
58、大名鼎鼎鼎鼎:声威盛大的样子。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4回:“你一到京打听人家,像他这样大名鼎鼎,还怕有不晓得的。”
59、拔山举鼎形容力量超人或气势雄伟。《秦并六国平话》卷下:“籍是时年方二十四,力敌万夫,有拔山举鼎之威。”
60、鼎足三分鼎:古代炊具,三足两耳。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