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身体有关胆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胆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胆大心雄形容胆子大,有雄心,做事无所畏惧。明 杜睿《初闻灯船鼓吹歌》:“船中百翁梁溪酒,胆大心雄选锋手。”
2、同心共胆亦作“同心合胆”。心志一致。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郑太传》:“不肯同心共胆,与齐进退。”
3、肝胆相向肝胆:比喻真诚的心。比喻对人忠诚,以真心相待。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37回:“豪杰遇豪杰,自然话得投机,顷刻间肝胆相向。”
4、同心合胆见“同心共胆”。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八回:“若丞相肯放回去,就当招安本部人马,同心合胆,方可归顺。’”
5、亡魂丧胆形容惊慌恐惧到极点。明 无名氏《破天阵》:“杀匈奴亡魂丧胆,保家邦万载咸宁。”
6、合胆同心犹言同心同德。天地会《共同和合歌》:“和气自然兄弟众,合胆同心拜五人。”
7、惊神破胆形容极其恐惧。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上:“凡所书判,或是卒然,故趋事皆惊神破胆矣。”
8、色胆如天形容贪恋淫欲胆量很大。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十五回:“那和尚一头接茶,两只眼涎瞪瞪的只顾看那妇人身上,这妇人也嘻嘻的笑着看这和尚。人道色胆如天,却不防石秀在布廉里张见。”
9、心惊胆战形容内心极度惊惧恐慌。战:发抖。元 无名氏《萨真人夜断碧桃花》第三折:“一个个气昂昂性儿不善,他每都叫吼捋袖揎拳,走的我腿又酸又软,不由我不心惊胆战。”
10、沥胆堕肝比喻竭尽忠诚。唐 李颀《杂曲歌辞 行路难》诗:“世人逐势争奔走,沥胆隳肝惟恐后。”
11、胆小如豆极言胆子小。《黑籍冤魂》第六回:“可笑我们中国的官员,胆小如豆,莫说见着短衣窄袖蜂目高鼻的洋人惊得发慌,就是见了一个没辫子的光棍,手里提着一根赶狗棒,也要害怕起来。”
12、半生尝胆半生:半辈子;胆:苦胆。半辈子尝苦胆。指受了半辈子的劳苦。宋·胡继宗《书言故事·志气类·尝胆》:“自叹劳苦曰半生尝胆。”
13、输肝剖胆比喻对人极为忠诚。唐·李白《行路难》:“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折腰无嫌猜,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14、色厉胆薄色:神色。厉:严厉、凶猛。薄:脆弱。外表强硬而内心怯懦。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15、刳肝沥胆犹言披肝沥胆。喻竭诚相见。宋·司马光《辞修起居注第五状》:“烦读圣听至于四五,刳肝沥胆,盈卷溢幅。”
16、心胆皆碎吓破了心和胆。形容受到极大的惊吓。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6回:“帝知事泄,心胆皆碎。”
17、胆大于身犹言胆大如斗。谓无所忌惮。语出《旧唐书·李昭德传》载丘愔劾奏李昭德语:“臣观其胆,乃大于身,鼻息所冲,上拂云汉。”语出《旧唐书·李昭德传》载丘愔劾奏李昭德语:“臣观其胆,乃大于身,鼻息所冲,上拂云汉。”
18、魂飞胆落同“魂飞魄散”。清·吴趼人《痛史》第三回:“回顾元营,火光四起,愈觉得魂飞胆落。”
19、胆战心寒战:发抖。形容害怕之极。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112回:“诸将见李逵等杀了这一阵,众人都胆战心寒,不敢出战。”
20、剖肝沥胆比喻开诚相待。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承变色而起曰:公乃汉朝皇叔,故剖肝沥胆以相告,公何诈也?”
21、魂飞胆破同“魂飞魄散”。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34回:“田龙秋听说,惊得魂飞胆破,放马逃生。”
22、倾心吐胆比喻痛快地说出了心里话。元 李行道《灰阑记》第二折:“我每买不转的,都是倾心吐胆说真实话。”
23、心惊胆颤见“心惊胆战”。《秦并六国平话》上卷:“城前发喊,惊得赵王心惊胆颤,文武诸将仓皇无计。”
24、沥胆隳肝沥胆披肝。唐·罗隐《冬暮寄裴郎中》诗:“仙郎旧有黄金约,沥胆隳肝更祷祈。”
25、开心见胆见“开心见诚”。沙汀《困兽记》:“由于眼前田畴对于孟瑜表示出来的爱情,尤其是他那种开心见胆的热忱。”
26、摘胆剜心摘:取。剜:用刀剜。用刀子将胆和心取出。形容非常痛苦。元·无名氏《小孙屠》第三折:“再休放来生债,啼哭的摘胆剜心,伤情无奈。”
27、熊心豹胆比喻非常胆大。元 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三折:“老元帅!我有熊心豹胆,怎敢掩藏着赵氏孤儿。”
28、胆战心惊战:通“颤”,发抖。形容十分害怕。元 郑光祖《刍梅香》第三折:“见他时胆战心惊,把似你无人处休眠思梦想。”
29、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比喻愤怒到极点就会胆大得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也泛指恼怒到极点。《五代史平话》:“朱温未听得万事俱休,才听得后,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
30、赤胆忠心赤:赤诚、真诚;忠:忠诚。形容很忠诚;有时也指非常真诚的心。也作“忠心赤胆”。清 钱采《说岳全传》第30回:“赤胆忠心扶社稷。”
31、气壮胆粗气势壮、胆量大。形容无所畏惧。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6回:“她的那点聪明根本不在何玉凤之下,况又受了公婆的许多锦囊妙计,此时转比何玉凤来的气壮胆粗。”
32、惊心裂胆见“惊心破胆”。茅盾《子夜》:“他来上海也已经有两三天了,然而在前线炮火中的惊心裂胆,以及误陷入敌阵被俘那时候的犹疑委屈,还不曾完全从他脑膜上褪去。”
33、胆小怕事胆子非常小,怕事情落在自己头上,怕惹麻烦。曾朴《孽海花》第29回:“谁知四下里物色遍了,遇着的,倒大多数是醉生梦死、花天酒地的浪子,不然便是胆小怕事、买进卖出的商人。”
34、胆壮心雄见“胆大心雄”。《中国歌谣资料·当兵要当红军》:“十七十八正年青,当兵就要当红军,胆壮心雄志愿大,红军到处受欢迎。”
35、露胆披诚同“露胆披肝”。《梁书·王僧孺传》:“露胆披诚,何能以酬屡顾。”
36、魂消胆丧同“魂飞魄散”。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一百十四回:“[段恺]使人探知大军离城不远,遥望水陆路上,旌旗蔽日,船马相连,吓得魂消胆丧。”
37、吐心吐胆同“吐肝露胆”。宋·朱熹《答刘季章书》:“日用之间,应事接物,直是判断得直截分明,而推以及人,吐心吐胆,亦只如此,更无回互。”
38、胆战心慌同“胆战心惊”。明·汪廷讷《种玉记·赴约》:“牛郎织女图欢会,蜂喧蝶嚷须回避,我因此上胆战心慌不自持。”
39、肝胆相见肝胆:比喻真诚的心。比喻对人忠诚,以真心相待。陆士谔《续孽海花》第34回:“大丈夫肝胆相见,脑袋也可以奉送。”
40、胆寒发竖形容恐怖之极。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好及第恶登科》:“李少卿又曰操空弮,冒白刃,闻者靡不胆寒发竖,永为子孙之戒。”
41、照人肝胆比喻以赤诚相见。姜可生《送影禅北行》诗:“照人肝胆秦时月,百战风霜劫后旗。”
42、赤胆忠肝赤:赤诚,真诚;忠:忠诚。形容十分忠诚。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95回:“我这一个丹心碧血扶周主,那一个赤胆忠肝助纣王。”
43、肝胆欲碎欲:将要。肝和胆将要破碎了。形容极度悲痛或非常生气。
44、惊心破胆谓内心十分震惊、恐惧。汉·王符《潜夫论·三式》:“故凡欲变风改俗者,其行赏罚也,必使是惊心破胆,民乃易视。”
45、胆壮气粗见“胆粗气壮”。袁静《不可战胜的力量》:“我们师长是一位优秀的指挥员,有他指挥我们打仗,我们心里特别踏实,胆壮气粗。”
46、呕心吐胆呕:吐。形容费尽心血,历尽艰辛。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隐秀》:“呕心吐胆,不足语穷;锻发炼年,奚能喻苦?”
47、独胆英雄指不畏强敌,英勇奋战,以少胜多的杰出人物。
48、剖心析胆犹剖心析肝。形容掬诚相示。宋·司马光《辞修起居第三状》:“且臣前后所陈,剖心析胆,莫非恳到,而朝廷弃置其言,曾不之省,是不以情实待臣也。”
49、凤毛鸡胆凤的羽毛,鸡的胆子。比喻外表英武而实际怯弱。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二回:“羊质虎皮功不就,凤毛鸡胆事难成。”
50、胆粗气壮形容胆大气盛,无所畏惧。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1回:“我只从昨天受了那和尚的一番折磨,又经了十三妹姐姐的一番教化,不觉得胆粗气壮起来。”
51、胆略兼人胆略:勇气和智谋;兼:加倍;兼人:超过别人。形容胆量和谋略胜过常人。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吕蒙传》:“孙权与陆逊论周瑜、鲁肃及蒙曰:‘公瑾雄烈,胆略兼人。’”
52、破胆寒心犹胆颤心惊。形容非常恐惧。东汉·班固《汉书·谷永传》 :“臣永所以破胆寒心,豫言之累年。”
53、贼人胆虚比喻做了坏事的人心里总是不踏实。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71回:“这本是鸳鸯戏语,叫他出来,谁知他贼人胆虚,只当鸳鸯已看见他的首尾了。”
54、肝胆照人指以赤诚之心待人。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9回:“你又怎保得住你那东人父子一定也像你这等肝胆照人,一心向热的?”
55、胆小如鼷见“胆小如鼠”。《魏书·汝阴王天赐传》:“言同百舌,胆若鼷鼠。”
56、隳肝沥胆隳:毁坏;沥:液体往下滴。比喻待人忠心耿耿,赤诚无比。唐·元稹《上裴度相公书》:“宰物者虽朝许之以纶诰,暮许之以专席,厚则厚矣,遽责有隳肝沥胆同厮养之用力,亦难哉!”
57、心惊胆怕内心惊惧害怕。元·狄君厚《介子推》第三折:“受了他五七日心惊胆怕,不似这两三程行得人力尽身乏。”
58、胆惊心颤惊:惊惧,害怕;颤:发抖。形容非常害怕。金·王吉昌《永遇乐》词:“知剑刚锋,百魔剿退,胆惊心颤。”
59、智欲圆而行欲方,胆欲大而心欲小考虑问题要变通灵活,行为则须端方不苟;胆量要大,心思要缜密。西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凡人之论,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圆而行欲方,能欲多而事欲鲜。”
60、魂飞胆丧同“魂飞魄散”。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14回:“使人探知大军离城不远,遥望水陆路上,旌旗蔽日,船马相连,吓得魂消胆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