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生肖有关龙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龙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药店龙药店里的龙骨。比喻人瘦骨嶙峋。唐·李商隐《垂柳》诗:“旧作琴台凤,今为药店龙。”
2、盘龙卧虎盘;盘旋;屈曲。盘屈的龙;卧居的虎。常比喻隐藏的人才。
3、游云惊龙形容书法精妙。《晋书·王羲之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游云,矫若惊龙。”
4、龙蟠虎伏雄踞貌。郭小川《夜进塔里木》诗:“看吧看,那一群庞然大物——黑压压,龙蟠虎伏。”
5、龙骧凤矫龙腾凤飞。喻指行动迅猛。《宋书·武帝纪中》:“公龙骧凤矫咫尺八纮,括囊四海,折冲无外。”
6、龙骧蠖屈喻随时屈伸、上下。南朝·梁·刘孝标《广绝交论》:“盖圣人握金镜,阐风烈,龙骧蠖屈,从道污隆。”
7、凤狂龙躁形容心情烦躁,精神失常。唐·韩偓《喜凉》诗:“炉炭烧人百疾生,凤狂龙躁减心情。”
8、矫若游龙常用于形容书法笔势刚健,或舞姿婀娜。同“矫若惊龙”。明 梅鼎祚《玉合记 义姤》:“看他矫若游龙,超逾集乌。……夜月红楼,树下霓裳出月。是好舞也。”
9、龙阳泣鱼后以之为失宠之典。《战国策·魏策四》:“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龙阳君得十馀鱼而涕下。……王曰:‘然则何为出涕?’曰:‘臣为王之所得鱼也。’王曰:‘何谓也?’对曰:‘臣之始得鱼也,臣甚喜,后得又益大,今臣直欲弃臣前之所得矣。……臣亦将弃矣,臣安能无涕
10、百龙之智龙:公孙龙,战国时期名家代表,著有《公孙龙子》;智:智慧,聪明。100个公孙龙的智慧。形容非常聪明。《孔丛子·公孙龙》:“虽百龙之智,固不能当其前也。”
11、龙腾豹变喻议论风发,能言善辩。唐·卢照邻《五悲·悲才难》:“高谈则龙腾豹变,下笔则烟飞雾凝。”
12、龙盘凤翥①喻山势雄壮蜿蜒。指王者的气象。②喻书法笔势飞动貌。后晋·沈昫《旧唐书·玄宗纪》:“初,上皇亲拜五陵,至桥陵,见金粟山有龙盘凤翥之势。”
13、龙头锯角喻大胆冒险。清·陈瑞生《再生缘》第55回:“我也不敢在虎口拔须,龙头锯角。”
14、放龙入海比喻放走敌人,留下后患。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1回:“此放龙入海,纵虎归山也,后欲治之,其可得乎?”
15、群龙无首首:头;引申为领袖。一群龙没有领头的。比喻没有领头的;无从统一行动。《周易 乾》:“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16、云起龙襄比喻英雄豪杰乘时而起。《汉书·叙传下》:“云起龙襄,化为侯王。”颜师古注:“襄,举也。”一本作“云起龙骧”。
17、攀龙附凤附:接触、依附。比喻巴结或投靠有权势声望的人。东汉 班固《汉书 叙传下》:“颍阴商贩,曲周庸夫,攀龙附凤,并乘天衢。”
18、鱼龙百变像鱼龙那样变化多端。北周·庾信《谢滕王集序启》:“譬其毫翰,则风雨争飞;论其文采,则鱼龙百变。”
19、前怕龙,后怕虎比喻胆小怕事,顾虑太多。明 冯惟敏《朝天子 感述》:“磊落英雄,清修人物,前怕狼后怕虎。设谋,使毒,只待把忠良妒。”
20、文炳雕龙炳:形容有文采;雕龙:擅长写文章。文章写得很出色,极富文采。《魏书·高允传》:“质侔和璧,文炳雕龙,耀天邑,衣锦旧邦。”
21、鱼龙变化谓鱼变化为龙。比喻世事或人的根本性变化。宋·刘克庄《水龙吟》词:“任蛙蟆胜负,鱼龙变化,侬方在、华胥国。”
22、龙伯钓鳌龙伯:传说中的国名;鳌:大龟。龙伯国的人钓起六条鳌。比喻非凡的事业。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一钓而连六鳌。”
23、虎符龙节虎符:古代铜制虎形兵符;龙节:古代邦国使臣用的金制龙形凭证。比喻重要的凭证唐·卢纶《送从叔牧永州》诗:“虎符龙节昭歧路,何苦愁为江海人。”
24、云龙井蛙云端的龙,井底的蛙。比喻地位的高下相差极大。清·周鲁《类书纂要》:“云龙喻贵,井蛙喻贱。”
25、龙章秀骨喻文章秀逸遒劲。宋·梅尧臣《读萃秘校卷》诗:“龙章秀骨若轻时,继作五弦须款款。”
26、凤阁龙楼帝王居住的楼阁南唐·李煜《破阵子》:“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
27、龙潜凤采喻英俊之士才能未展现。
28、龙精虎猛喻精力旺盛,斗志昂扬。陈残云《山谷风烟》第二一章:“大家一夜没睡觉,到如今还是龙精虎猛,表现了兄弟姐妹们对地主的仇恨。”
29、一龙九种一条龙有九种品质的子孙。比喻同一父母的子女,有好坏不同。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俗语说的好,‘一龙九种,种种各别’,未免人多了就有龙蛇混杂。”
30、龙盘凤逸喻怀才不遇。唐·李白《与韩荆州书》:“一登龙门,即声誉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
31、乔龙画虎形容假心假意地献殷勤。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20回:“他自吃人在他跟前那等花丽胡哨,乔龙画虎,两面三刀哄他,就是千好万好了。”
32、龙战于野群龙在郭野大战。比喻群雄争天下。《周易·坤卦》:“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33、龙骧虎步象龙马昂首,如老虎迈步。形容气慨威武雄壮。三国 魏 嵇康《卜疑》:“将如毛公蔺生之龙骧虎步,慕为壮士乎?”
34、潜龙伏虎潜藏的蛟龙,潜伏的猛虎。比喻人才尚未被擢用。明·何文焕《双珠记·西市认母》:“今日里笔生香,冠礼闱,似潜龙伏虎际风云会。”
35、龙拏虎跳犹言龙争虎斗。俞锷《醉歌行》:“说霸争王各不让,龙拏虎跳旦复昏。”
36、鼎成龙升见“鼎成龙去”。明·郎瑛《七修类稿·国事一·象简龙衣联》:“高庙鼎成龙升之日,建文即位,成祖以燕王来,奔而不朝,盖以叔不拜侄也。”
37、鲤鱼跳龙门古代传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就会变化成龙。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也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埤雅 释鱼》:“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
38、车龙马水车像流水,马像游龙。形容车马往来不绝,繁华热闹的景象。陆士谔《续孽海花》第33回:“超如笑着,向亭外一望,果然车龙马水。”
39、降龙伏虎比喻有极大能力;能够战胜很强的对手或克服很大的困难。元 马致远《黄粱梦》:“出家人长生不老,炼药修真,降龙伏虎,到大来悠哉也呵。”
40、虎踞龙蟠形容地势雄伟险要。同“虎踞龙盘”。宋 辛弃疾《念奴娇 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词:“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
41、画龙刻鹄比喻好高鹜远,终无成就。同“画虎刻鹄”。清 唐孙华《送吴振西北游》诗:“东箭南金谁国士,画龙刻鹄半虚名。”
42、凤髓龙肝比喻珍奇美味。明·孙仁孺《东郭记·吾将瞷良人之所也》:“他故人情蔼,消受他凤髓龙肝;我寸舌应嚼坏,愧没归遗两女子。”
43、炮凤烹龙烹:煮;炮:烧。形容菜肴极为丰盛、珍奇。唐 李贺《将进酒》诗:“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帷绣幕围香风。”
44、龙多乃旱喻人多互相依赖,反而办不成事。宋·李季可《松窗百说·恃众》:“今不救之,罪分于众而难责,则皆莫之顾,况横身犯众,为人肩利害事耶?谚所谓龙多乃旱是也。”
45、蜀得其龙龙:杰出人物。蜀国得到诸葛亮。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
46、成龙配套搭配起来,成为完整的系统。老舍《正红旗下》:“姑母有成龙配套的衣裳与首饰,可就是不愿出借!”
47、强龙不压地头蛇比喻实力强大者也难对付当地的势力。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45回:“你也忒自重了,更不让我远乡之僧--也罢,这正是'强龙不压地头蛇'。”
48、龙腾虎啸声势壮盛貌。明·陈子龙《望下邳作七言古》:“龙腾虎啸势莫当,谁知芒肠云飞扬?”
49、附凤攀龙指巴结投靠有权势的人以获取富贵。汉 扬雄《法言 渊骞》:“攀龙鳞,附凤翼。”
50、龙争虎斗龙与虎之间的争斗。形容斗争或竞赛十分激烈紧张。元 马致远《汉宫秋》第二折:“文武每我不信你敢差排吕太后,枉以后龙争虎斗,都是俺鸾交凤友。”
51、龙跧虎卧犹言龙蟠虎踞。喻山势逶迤起伏。宋·范成大《山峨眉》诗:“龙跧虎卧起且伏,旁睨沫水沱江潮。”
52、龙胡之痛《汉书·郊祀志上》:“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涘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龙七十馀人,龙乃上去……百姓卬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龙涘号。”后因以“龙胡之痛”指丧亲之痛。《汉书·郊祀志上》:“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涘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龙七十馀人,龙乃上去……百姓卬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龙涘号。”
53、活龙鲜健形容健壮有活力。清·张南庄《何典》第三回:“一服用软口汤送下,明日再将乱活汤送下一服,包你活龙鲜健便了。”
54、龙御上宾见“龙驭上宾”。《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涘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
55、老迈龙钟形容年老体衰,行动不便。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99回:“当日来时是何等样精力强壮,那知如今老迈龙钟,如同一场春梦。”
56、云龙鱼水如同云与龙,鱼与水一样。比喻君臣相得。清·陈康祺《郎潜纪闻》第14卷:“宣宗幸万寿山、玉澜堂,锡宴十五老臣……云龙鱼水,夫岂偶然。”
57、蛟龙得水蛟:古代传说中的无角龙。传说蛟龙得水就能兴云作雾;飞腾上天。比喻英雄人物得到了施展才华的机会。管仲《管子 形势》:“人主待得民,而后成其威,故曰:蛟龙得水,而神可立也,虎豹得幽,而威可载也。”
58、龙屈蛇伸喻君子受屈而小人得志。清·陈恭尹《送雪公归耕苍梧歌》:“毛摧羽落君莫叹,龙屈蛇伸自终古。”
59、卧虎藏龙指隐藏着未被发现的人才,也指隐藏不露的人才。北周·庾信《同会河阳公新造山地聊得寓目》诗:“暗石疑藏虎,盘根似卧龙。”
60、鼎湖龙去同“鼎成龙去”。唐·杜甫《骊山》诗:“鼎湖龙去远,银海雁飞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