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方位有关底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底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海底捞月也作“水中捞月”、“海中捞月”。捞:捞取。从海中捞月亮。形容做事白费力气;根本达不到目的。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7卷:“先前的两个轿夫,却又不知姓名住址,有影无踪,海中捞月,眼见得一个夫人送在别处去了。”
2、追根究底追求根底。指追求事情的根由底细。洪深《飞将军》:“你们这些做新闻记者的,就是喜欢这样追根究底地问。”
3、伊何底止同“伊于胡底”。鲁迅《〈朝花夕拾〉后记》:“起观斯世之忍心害理,几全如陈叔宝之无心肝。长此滔滔,伊何底止?”
4、追根寻底见“追根究底”。沙陆墟《魂断梨园》第二十九回:“若是追根寻底,一定会牵涉到白玉梅身上来。”
5、中流底柱见“中流砥柱”。宋·朱熹《与陈侍郎书》:“而二公在朝,天下望之,屹立若中流之底柱,有所恃而不恐。”
6、追根问底见“追根究底”。康濯《春种秋收·三面宝镜》:“至于后来那水车问题,他也实在说的毫无漏洞,但老来旺一伙竟非要拧住他追根问底!”
7、漆桶底脱漆桶脱了底才能透光亮。比喻彻底明白清楚。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2卷:“吕先生听罢,大彻大悟,如漆桶底脱。”
8、头重脚轻根底浅头比脚重没有基础。比喻根基不扎实。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有一副对子,是替这种人画像的。那对子说: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9、有根有底犹言有根有据。浩然《石山柏》:“为了证明他说的这些话有根有底,他又跟我翻起石山柏的历史。”
10、无底洞无法填满的洞。比喻满足不了的物质要求或者做不完的事。清·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第56回:“罗子富与姚季莼两人合摆个庄,不限杯数,自称为‘无底洞’,大家都不服。”
11、水底纳瓜同“水里纳瓜”。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二折:“好家私水底纳瓜,亲子父在拳中的这掿沙。”
12、冤沉海底形容所受的冤屈很难得到昭雪。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十六卷:“我指望忍辱偷生,还图个报仇雪耻,不道这贼原放我不过。我死也罢了,但是冤沉海底,安能瞑目!”
13、寻根问底见“寻根究底”。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回:“至于内中暧昧情节,谁曾亲眼见来,何必去寻根问底!”
14、搜根问底搜:寻求。指追问其原因和结果。曾朴《孽海花》第八回:“彩云的大姐,正要问那位叫的,只说得半句,被彩云啐了一口道:‘蠢货!谁要你搜根问底?’”
15、知根知底指有较深入的了解。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79回:“惟有第四件最难,必须知根知底之人前去出首;不但出首,还要单上开封府出首去。”
16、水底捞针在水底下捞一根针。形容很难找到。元·吴昌龄《二郎收猪八戒》第三折:“俊儿夫似海内寻针,姻缘事在天数临,无缘分怎的消任?直耽搁到如今。”
17、海底捞针在大海里捞一根针。形容很难找到。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0卷:“一面点起民壮,分头追捕,多应是海底捞针,那寻一个。”
18、大树底下好乘凉比喻有所依托,事情就好办。元 无名氏《刘弘嫁婢》第一折:“每日则是吃他家的,便好道这大树底下好乘凉。”
19、磨砻底厉见“磨砻砥砺”。
20、书囊无底谓古今书籍不可胜数。宋·黄庭坚《送王郎》诗:“连床夜语鸡戒晓,书囊无底谈未了。”
21、澈底澄清指完全清楚,毫无遗漏。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6回:“如今这个人的来历是澈底澄清的明白了。”
22、笔底春风形容绘画、诗文生动,如春风来到笔下。元 黄溍《瑶池春宴图》诗:“西飞青雀几时还,贝阙琳宫缥缈间,笔底春风殊未老,蟠桃积核已如山。”
23、水底捞明月到水底去捞月亮。比喻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只能白费力气。元·无名氏《塞鸿秋·先题》曲:“当初意儿别,今日相抛撒,要相逢似水底捞明月。”
24、水底摸月同“水中捞月”。明·郎瑛《七修类稿·奇谑·谚语至理》:“赊酒时风花雪月,饮之时流星赶月,讨钱时水底摸月。喻世之无赖者也。”
25、不知底细不知道人或事情的内情。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67回:“我也不知底细。”
26、刨根究底比喻追究底细。同“刨根问底”。《收获》1981年第4期:“我从来不喜欢打听姑娘们的事,也懒得为此去刨根究底。”
27、笔底生花比喻文章写得生动、出色。谢冕《远方的星》:“有的同学则富于想象,笔底生花,具有当诗人的气质。”
28、深情底理事情的内里真情与根由。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7回:“内中深情底理,奴才不知道,不敢妄回。”
29、靡所底止谓没有止境。《诗经·小雅·祈父》:“胡转予于恤,靡所底止。”
30、归根结底归结到根本上。同“归根结蒂”。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一:“如今是人力世界,归根结底,还是靠做。”
31、水底捞月同“水中捞月”。明·王守仁《传习录》下卷:“若要去葭灰黍粒中求无声,却如水底捞月。”
32、井底蛤蟆指井底的癞蛤蟆,比喻没有见识的人。明 陈汝元《金莲记 弹丝》:“妾阅人多矣,皆是井底蛤蟆,未有中原麟凤。”
33、岗头泽底唐代极重视世族,崔、卢、李、郑为甲门四姓,称卢氏为岗头卢,李氏为泽底李。泛称豪门世族。唐 元稹《去杭州》:“骏骨凤毛真可贵,岗头泽底何足论。”
34、询根问底谓询问事情的详细原委,问个水落石出。杨朔《雪花飘飘》:“你问我,叫我问谁呢?别总是那个老毛病,询根问底的,追的人心慌。”
35、寻根追底追求根底。一般指追问一件事的原由。
36、眼底无人眼睛里没有别人。形容狂傲自大,瞧不起人。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九卷:“那两个是嫡亲兄弟……多是少年豪气,眼底无人之辈。”
37、底死谩生底:通“抵”。竭尽全力,想尽办法。南唐 冯延巳《应天长》词:“兰房一宿还归去,底死谩生留不住。”
38、一竹竿打到底指一次就做成功明·施耐庵《水浒传》第45回:“我爷娘当初把我嫁给王押司,只指望一竹竿打到底,不想半路相抛。”
39、干卿底事干:关涉。管你什么事?常用于讥笑人爱管闲事。《南唐书·冯延巳》:“延巳有‘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之句,元宗尝戏延巳曰:‘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
40、穷根究底追究事物的根底。巴金《秋》:“淑华穷根究底地问道:‘三爸跟你谈过什么事吗?’”
41、街头巷底见“街头巷尾”。刘大白《卖花女》诗:“杏花红了,梨花白了,街头巷底声声叫。”
42、打破沙锅问到底问:同“璺”谐音;指陶瓷或玉石等器皿上的裂纹或裂缝。比喻对事情寻根究底。宋 黄庭坚《拙轩颂》:“觅巧了不可得,拙从何来?打破沙盆一问,狂子因此眼开,弄巧成拙,为蛇画足,何况头上安头,屋下安屋,毕竟巧者有余,拙者不足。”
43、寒底捞月捞:从液体中取物。从井底捞月亮。比喻做事白费力气,根本达不到目的。元·无名氏《马陵道》:“我若今日见你呵,将你活剁做两三截,你要活时恰似井底捞明月。”
44、笔底超生犹言笔下超生。超生:佛家语。为了免使他人受难,书写时,在用意和措词方面都给予宽容或开脱。苏雪林《闲话战争 齿患》:“严冷无情的法官定了你的死罪之后,就从不会有笔底超生的事。”
45、盘根究底盘问、追究事情的根由。郭沫若《残春及其他 牧羊哀话三》:“我失悔我不应该盘根究底,这样地苦了他。”
46、心里有底心中知道底细或内情而有把握。徐光耀《平原烈火》:“我们一见副政委精神就来了,跟着他,就觉着心里有底,腰里也硬。”
47、打破沙锅璺到底璺:指陶瓷或玉石等器皿上的裂纹。比喻追根究底。元·吴昌龄《东坡梦》第四折:“葛藤接断老婆禅,打破沙锅璺到底。”
48、井底银瓶银瓶:银制汲水器。银瓶掉到井底。比喻前功尽弃。唐·白居易《井底引银瓶乐府》:“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断;石上磨玉簪,玉簪欲成中央折。”
49、井底之蛙井底下的青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短浅的人。先秦 庄周《庄子 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50、笔底龙蛇犹言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三十一回:“闻公博学广记,笔底龙蛇,真才子也。”
51、井底虾蟆即井蛙。
52、打破砂锅问到底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见“打破沙锅问到底”。
53、血战到底血战:非常激烈地拼死地战斗。指激烈战斗到最后时刻。唐 杜甫《送灵州李判官》诗:“血战乾坤赤,氛迷日月黄。”
54、追根刨底追究底细。一般指追究事情的原由。浩然《艳阳天》第120章:“我看你不用追根刨底儿了,快去请医生吧。”
55、海枯见底海枯:海水干涸。海水干涸之后终究可以看见海底,但并非容易事。用以比喻人心难测。唐·杜荀鹤《感遇》:“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
56、釜底游魂比喻行将灭亡、苟延残喘的人。游魂,游荡的鬼魂。《花月痕》第四回:“鼯是已穷之技,豕无可突之围,釜底游魂,苟延旦夕。”
57、伊于胡底伊:句首助词;于:到;胡:何,哪;底:尽头。到什么地步为止(对不好的现象表示感叹)。《诗经 小雅 小旻》:“我视谋犹,伊于胡底?”
58、鱼游釜底同“鱼游釜中”。清·秋瑾《普告同胞檄稿》:“夫鱼游釜底,燕处焚巢,旦夕偷生,不自知其频于外殆,我同胞其何以异是耶?”
59、洞见底蕴洞:深入,透彻;底蕴:事物的内容。透彻地观察到事物的内容和内情。宋·刘克庄《待制徐侍郎神道碑》:“拘摧检核,洞见底蕴,不胜钦叹。”
60、打破砂锅璺到底璺:指陶瓷或玉石等器皿上的裂纹。比喻追根究底。元·王实甫《破窑记》第二折:“端的是谁打了来?打破砂锅璺到底,俺娘将着一分充饥饭,俺爷抱着一套御寒衣,他两口儿都来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