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自然有关石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石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家无担石十斗为一石,两石为一担。形容家里没有存粮。比喻家境困难。宋朝苏轼《乞赙赠刘季孙状》:“今年五月卒于官所,家无儋(担)石。”
2、以升量石升、石: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比喻以肤浅的理解力推测深奥的道理。西汉 刘安《淮南子 缪称训》:“使尧度舜则可,使桀度尧,是犹以升量石也。”
3、枕流漱石旧时指隐居生活。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排调》:“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孙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砺其齿。’”
4、躬冒矢石见“躬蹈矢石”。明·张居正《辽东大捷辞恩疏》:“诚以摧锋陷城躬冒矢石,本诸将士之力,固非坐而指画者所可同也。”
5、玉石混淆比喻好坏混杂。晋·葛洪《抱朴子·百家》:“真伪颠倒,玉石混淆。”
6、铁佛伤心,石人落泪铁铸的佛会伤心,石雕的人会掉泪。形容极其悲惨可怜。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9回:“这场哭,直哭得铁佛伤心,石人落泪……大约要算这位姑娘从她父亲死后,直到如今,憋了许多年的第一副热泪。”
7、躬蹈矢石谓将帅亲临前线,冒着敌人的箭矢礧石,不怕牺牲自己。三国·魏·曹操《褒扬泰山太守吕虔令》:“卿在郡以来,擒奸讨暴,百姓获安,躬蹈矢石,年征辄克。”
8、没石饮羽汉李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箭入石,箭翎也隐没不见。事见《史记·李将军列传》。后用以喻指功力精湛。汉李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箭入石,箭翎也隐没不见。事见《史记·李将军列传》。
9、以石投卵见“以碫投卵”。《孙子·势篇》:“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晋书·温峤传》:“今之进讨,若以石投卵耳。”
10、家无儋石十斗为一石,两石为一儋。形容家里没有存粮。比喻家境困难。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狂生》:“济宁有狂生某,善饮;家无儋石,而得钱辄沽,殊不以穷厄为意。”
11、安于磐石安:安稳;磐石:巨石。像磐石一样安然不动。形容非常稳固。战国 赵 荀况《荀子 富国》:“为名者否,为利者否,为忿者否,则国安于磐石,寿于旗翼。”
12、眠云卧石比喻山居生活。唐刘禹锡《西山半若试茶歌》:“欲知花乳清泠味,须是眠云卧石人。”
13、木石为徒徒:同类。与树木石头为伴。指寄情山水,不问世事。《新唐书·柳宗元传》:“用是更乐暗默,与木石为徒,不复致意。”
14、金石交金石:金属和石头,比喻坚固;交:交情。像金石般坚固的交情。东汉·班固《汉书·韩信传》:“今足下虽自以为与汉王为金石交,然终为汉王所禽矣。”
15、焦金流石金属烧焦,石头熔化。形容天气干旱酷热。南朝 梁 刘孝标《辩命论》:“放勋之世,浩浩襄陵;天乙之时,焦金流石。”
16、枕石漱流旧时指隐居生活。三国 魏 曹操《秋胡行》:“遨游八极,枕石漱流饮泉。”
17、铁心石肠犹言铁石心肠。宋·苏轼《牡丹记叙》:“然鹿门子常怪宋广平之为人,意其铁心石肠,而为《梅花赋》,则清便艳发,得南朝徐庾体。”
18、餐云卧石指超脱尘世的隐逸生活。明 袁宏道《隆中偶述》诗:“始知伊吕萧曹辈,不及餐云卧石人。”
19、金石之坚象金属和石头那样坚硬。形容极为坚硬或强固。汉 枚乘《七发》:“虽有金石之坚,犹将销铄而挺解也。”
20、石火光阴表示光阴之迅速,一眨眼就要过去。
21、炼石补天炼:用加热的方法使物质纯净或坚韧。古神话,相传天缺西北,女娲炼五色石补之。比喻施展才能和手段,弥补国家以及政治上的失误。西汉 刘安《淮南子 览冥训》:“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
22、亲当矢石谓将帅亲临作战前线。《北齐书·文宣帝纪》:“每临行阵,亲当矢石。”
23、金石为开金属和石头都会被打开。常与“精诚所至”连用。比喻真诚能产生巨大的感动力量;从而战胜一切困难。西汉 刘向《新序 杂事四》:“熊渠子见其诚心,而金石为之开,况人心乎?”
24、以卵击石拿蛋去碰石头。比喻不估计自己的力量,自取灭亡。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强欲与争,正如以卵击石,安得不败乎!”
25、身非木石谓自身并不是毫无感情的人。西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愬者?”
26、下井投石见人掉进井里,不但不搭救,反而向井里仍石头。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二回:“他一见宪眷比从前差了许多,晓得其中一定有人下井投石,说他的坏话。”
27、磬石之固比喻不可动摇。
28、金石之策形容如同金、石一般经久而稳定的策略。《后汉书 冯衍传》:“故信庸庸之论,破金石之策。”
29、试金石一种黑色坚硬的石块,用黄金在上面画一条纹,就可以看出黄金的成色。比喻精确可靠的检验方法。元·马致远《荐福碑》第四折:“这里,端的,现放着试金石。”
30、击石弹丝谓奏乐。宋·秦观《代贺兴龙节表》:“加笾折俎,初偿露酎之醇;击石弹丝,始奏《钧天》之妙。”
31、石城汤池比喻防守坚固不易攻破的城池。《三国志·魏志·辛毗传》:“兵法称:有石城汤池、带甲百万而无粟者,不能守也。”
32、言同勒石
33、柱石之坚像柱石一样坚硬。比喻大臣坚强可靠,能担负国家重任。
34、铁石心肠心肠硬得像铁石头一样。形容心肠很硬;不为感情所动。唐 皮日休《桃花赋序》:“疑其铁肠石心,不解吐婉媚辞。”
35、裂石流云流:往来无定或转运不停。裂开山石,震动云霄。形容声音高昂响亮。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43回:“唱出一句来,端的有落尘绕梁之声,裂石流云之响。”
36、稳如磐石形容像磐石一样稳固,不可动摇。明·伏雌教主《醋葫芦》第五回:“周智道:‘忒稳,稳如磐石。’”
37、叩石垦壤叩:敲打;垦:开垦。敲石挖土。指破土动工。《列子·汤问》:“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千,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8、心如木石心灵像树木石头一样,毫无情感、欲念。《五灯会元 百丈怀海禅师》:“一切诸法,莫记忆,莫缘念,放舍身心,令其自在,心如木石,无所辨别。”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滦阳消夏录四》:“君不以异类见薄,故为悦己者容,北室生心如木石,吾安敢近?”
39、怒猊抉石,渴骥奔泉猊:狻猊,即狮子;抉:踢开;骥:骏马。如愤怒的狮子踢开石头,口渴的骏马奔向泉水。形容书法遒劲奔放。《唐书·徐浩传》:“尝书四十三幅屏,八体皆备,如怒猊抉石,渴骥奔泉。”
40、触石决木比喻莽撞蛮干。汉·扬雄《太玄·难》:“次八,触石决木,维折角。测曰:触石决木,非所治也。”范望注:“以弱治刚,故非所任也。”
41、韩陵片石韩陵:韩陵山,在河南安阳东,北魏温子升撰写寺碑文。比喻少见的好文章。唐·张鷟《朝野佥载》第六卷:“信曰:‘惟有韩陵山一片石堪共语。’” 0
42、流金铄石形容天气酷热,好象金石都快要熔化。战国 楚 屈原《楚辞 招魂》:“十日代出,流金铄石些。”
43、射石饮羽饮:隐没;羽:箭尾的羽毛。箭射到石头里,隐没了箭尾的羽毛。原形容发箭的力量极强。后也形容武艺高强。《吕氏春秋·精通》:“养由基射兕中石,矢乃饮羽,诚乎兕也。”
44、枕石寝绳见“枕方寝绳”。《文子·精诚》:“虑牺氏之王天下也,枕石寝绳,杀秋约冬,负方州,抱员天。”
45、攻玉以石攻:加工,制造;以:借用。加工璞玉需借用他山之石。比喻以他人之长,治自己之短。《诗经·小雅·鹤鸣》:“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46、以卵敌石用蛋去抵挡石头,比喻不自量力。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七回:“周瑜小子,偏怀浅戆,自负其能,辄欲以卵敌石;兼之擅作威福,无罪受刑,有功不赏。盖系旧臣,无端为所摧辱,心实恨之!”
47、悬崖转石比喻形势发展迅猛。梁启超《中国历史上革命之研究》:“及其机之既动,则以悬崖转石之势,波波之相续,峰峰之不断,驯至数千百年而未有已。”
48、一斗米养个恩人,一石米养个仇人送一斗米救人,人会怀感恩。送一石米给人会使人贪得无厌而反目成仇。指对人帮助要看时机与对象。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22回:“郭先生,自古‘一斗米养个恩人,一石米养个仇人’,这是我们养他的不是了!”
49、点石为金同“点铁成金”。《警世通言·吕大郎还金完骨肉》:“四愿得吕纯阳祖师点石为金这个手指头。”
50、焦沙烂石将沙烧焦,石烧烂。形容天气非常酷热。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 循天之道》:“为寒则疑冰裂地,为热则焦沙烂石。”
51、石烂江枯直到石头变土,江水干涸。比喻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明史·云南土司传二·麓川》:“[王骥]乃与思禄约,许土目得部勒诸蛮,居孟养如故,立石金沙江为界,誓曰:‘石烂江枯,尔乃得渡。’”
52、药石无效药石:药和治病的石针。药和石针都不见效。形容病情严重。汉·枚乘《七发》:“今太子之病,可无药石针刺灸疗而已。”
53、山走石泣泣:哭泣。山在移动,石头也哭泣。比喻暴政将要灭亡。南朝·梁·任昉《述异记》:“桀时泰山,山走石泣。”
54、泉石膏肓泉石:指山水;膏肓:古人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和隔膜之间叫“肓”,据说这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比喻嗜好山水成癖。《旧唐书 隐逸传 田游岩》:“臣泉石膏肓,烟霞锢疾,既逢圣代,幸得逍遥。”
55、摸着石头过河比喻办事谨慎,边干边摸索经验。柳建伟《英雄时代》第26章:“水浅的时候,可以摸着石头过河。”
56、生公说法,顽石点头传说晋朝和尚道生法师对着石头讲经,石头都点头了。比喻精通者亲自来讲解,必能透彻说理而使人感化。晋·无名氏《莲社高贤传·道生法师》:“竺道生入虎丘山,聚石为徒,讲《涅槃经》……群石皆为点头。”
57、扬砂走石砂土飞扬,小石翻滚。形容风力迅猛。《春秋纬》:“风从箕星,扬砂走石。”
58、玉石杂糅比喻好坏混杂。汉·王充《论衡·累害》:“公侯已下,玉石杂糅;贤士之行,善恶相苞。”
59、矢石之间矢石:箭与礧石。比喻战场。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天下士大夫捐亲戚,弃土壤,从大王于矢石之间者,其计固望其攀龙鳞,附凤翼,以成其所志耳。”
60、水枯石烂极言历时长久。郭沫若《女神·湘累》:“我们从春望到秋,从秋望到夏,望到水枯石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