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身体有关心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心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安心乐意指心情安定,满意,很愿意如此。清 李渔《奈何天 逼嫁》:“嫁到我家,须要安心乐意,不许憎嫌丈夫。”
2、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比喻愤怒到极点就会胆大得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也泛指恼怒到极点。《五代史平话》:“朱温未听得万事俱休,才听得后,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
3、心花怒放心里高兴得像花儿盛开一样。形容极其高兴。怒放:盛开。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只他这一番言语举动,便把个舅爷骗得心花怒放。”
4、心慌意急同“心慌意乱”。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0卷:“灯又半明半灭,又看见玉姐吊在梁间,心慌意急。”
5、伤心惨目伤心:使人心痛;惨目:惨不忍睹。形容非常悲惨,使人不忍心看。唐 李华《吊古战场文》:“日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伤心惨目,有如是耶?”
6、人心大快快:痛快。指坏人坏事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明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立枷》:“东山受恩反噬,其罪盖浮于诸龙光。当时人心大快,佐以此得缙绅闻声,然亦不云立枷。”
7、意慵心懒慵:懒。心意消沉懒散。明·高明《琵琶记·琴诉荷池》:“相公,非弹不惯,只是你意慵心懒。”
8、苦心焦虑形容用尽心思,想方设法。欧阳山《三家巷》:“经过三番五次的苦心焦虑,仍然找不到完全满意的解决途径。”
9、心惊胆碎碎:破裂。形容人极度惊惧恐慌。明·郭勋《英烈传》第30回:“下令急回兵北走。众军心惊胆碎,兵溃争先。”
10、二心三意想这样又想那样。形容意念不专,主意不定。同“三心二意”。明 方汝浩《禅真逸史》第六回:“念佛是一桩正事,岂有二心三意?”
11、心神不定定:安定。心里烦躁,精神不安。《平妖传》第五回:“这般繁华去处,怕你们心神不定,惹出什么事非来。”
12、枯脑焦心谓竭尽心力。《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云南杂志>》:“是留东同人枯脑焦心日夜经营者也。”
13、兰质蕙心形容美丽而聪明。唐·王勃《七夕赋》:“金声玉韵,蕙心兰质。”
14、心寒胆落同“心寒胆战”。元·无名氏《抱妆盒》楔子:“每每怀藏袖中,携之出入,以此在朝官员,见俺无不心寒胆落。”
15、福至心灵福气一来;心也变得灵巧起来。多用来奉承人得意时思想灵活;言行适宜;含有诙谐之意。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五代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鄙语有之:福至归灵,祸来神昧。”
16、心满意足称心如意;非常满足。宋 刘克庄《答欧阳秘书书》:“精义多先儒所未讲,陈言无一字之相袭,虽累数千言,而义理一脉,首尾贯属,读之使人心满意足。”
17、心腹之言藏在心里轻易不说的真心话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5回:“玄德看了,急来车前泣告孙夫人曰:‘备有心腹之言,至此尽当实诉。’”
18、心有余悸指可怕的事情虽已过去;心里还感到害怕。悸:因为害怕而心跳。柳洲《风雨桃花洲》:“谈到三年前倒圩的情景,赵老大心有余悸地说:‘那次桃花洲的人淹死了一半,庄稼全毁了。’”
19、齐心一致众人心齐,一致向一个目标。毛泽东《论持久战》:“此时我们的任务,在于动员全国民众,齐心一致,绝不动摇地坚持战争,把统一战线扩大和巩固起来。”
20、洞心骇耳形容使人震惊。《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金鼓迭起,铿锵铛鼞,洞心骇耳。”
21、安心定志指安下心来。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回:“又差五斗星君送悟空去到任,外赐御酒二瓶,金花十朵,着他安心定志,再勿胡为。”
22、心术不端心地不正派;居心不良。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二十七卷:“好笑那莫稽只想着今日富贵,却忘了贫贱的时节,把老婆资助成名一段功劳化为春水,这是他心术不端处。”
23、烦心倦目烦:烦躁,烦恼;倦:厌倦。烦闷的心情,倦怠的眼睛。元·王实甫《丽春堂》第三折:“闲对着绿树青山,消遣我烦心倦目,潜入那水国渔乡,早跳出龙潭虎穴。”
24、一寸丹心丹心:赤心;忠心。一片赤诚的心。宋 杨万里《诚斋集 卷十二 新除广东常平之节感恩书怀》诗:“向来百炼今绕指,一寸丹心白日明。”
25、赏心乐事赏心:心情欢畅。欢畅的心情,快乐的事情。南朝宋·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26、惊心褫魄见“惊心丧魄”。明·焦竑《焦氏笔乘·支谈下》:“世方惊心褫魄,我独燕处超然。”
27、江心补漏船到了江心;才着手堵塞漏洞。比喻错失良机;补救已迟。元 无名氏《七十二朝人物演义 叶公》:“今为吾主计之,必先预为准备,莫待临歧勒马、江心补漏,是臣之愿也。”
28、心胆俱碎见“心胆俱裂”。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82回:“于途中连得告急之报,军士已知家国被袭,心胆俱碎,又且远行疲敝,皆无斗志。”
29、同心共济亦作“同心协济”。谓齐心协力,克服困难。宋·欧阳修《朋党论》:“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共济。”
30、司马昭之心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高贵乡公传》:“高贵乡公卒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
31、贼人心虚指做了坏事的人,时刻胆战心惊,怕坏事败露。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二十卷:“自古道贼人心虚,那赵昂因有旧事在心上,比王员外更是不同,吓的魂魄俱无。”
32、赤子之心赤子:初生的婴儿。孩子纯真无邪的心灵。形容人的心地善良、纯洁。先秦 孟轲《孟子 离娄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33、恫心疾首恫:疼痛。形容极端仇恨。《新唐书·萧锐传》:“我是以恫心疾首,思刷厥耻。”
34、震慑人心震慑:震惊恐俱。使人们受到震动而害怕。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任隗传》:“窦宪秉权,专作威福,内外朝臣莫不震慑。”
35、夙心往志夙:旧。平素的心愿,已往的志向。《魏书·列女传》:“人生如白驹过隙,死不足恨,但夙心往志,不闻于没世矣。”
36、心雄万夫形容极有抱负,气概不凡。唐·李白《与韩荆州书》:“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
37、心中无数指对情况不太了解或处理事情没有把握。数:数目;指掌握的实际情况。蒋和森《风萧萧 冲天记一》:“他虽然素称'博学',熟读经史,可是对此却心中无数。”
38、虚美熏心虚:虚假;熏心:迷了心窍。被美好的假象所迷惑。汉·路温舒《尚德缓刑书》:“虚美薰心,实祸蔽塞。”
39、心直口快性情直爽;有话就说。直:直爽。元 张国宾《罗李郎》第四折:“哥哥是心直口快射粮军,哥哥是好人。”
40、骇目振心见“骇目惊心”。陈田《明诗纪事丁签·何景明》:“一以为霆惊电煜,骇目振心;一以为落日明霞,馀晖映远。”
41、关心民瘼瘼:疾,疾苦。关心群众的疾苦。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四回:“非得关心民瘼之员,竭力抚循,不足以资补救。”
42、心宽体肥指人心胸开阔,身体舒泰。后指心情愉快安逸,因而身体发胖。明·孙仁孺《东郭记·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待雄飞海内应天几,纵饥寒心宽体肥。”
43、天理良心天理:自然之理,上天主持的公理。良心:旧指人类纯真善良之心。指人的天性善心。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7回:“一到院里,只听凤姐说道:‘天理良心!我在这屋里熬的越发成了贼了!’”
44、嘴硬心软嘴上不服软,心里却认输。指人嘴好强。
45、心悦神怡犹心旷神怡。《西湖佳话·西泠韵迹》:“只觉那茶一口口,也有美人的色香在内,吃下去甚是心悦神怡。”
46、心里有底心中知道底细或内情而有把握。徐光耀《平原烈火》:“我们一见副政委精神就来了,跟着他,就觉着心里有底,腰里也硬。”
47、铭心刻骨铭、刻:在器物上刻出字迹。刻写在心上骨上。明 李开先《林冲宝剑记》:“恩同海岳,铭心刻骨难忘。”
48、椎心饮泣犹言椎心泣血。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清廷预备立宪》:“臣等原奏概归无效,拜命之余,不禁椎心饮泣。”
49、痛心拔脑形容伤心到极点。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陆机与长沙顾母书,述从祖弟士横死。乃言,痛心拔脑,有如孔怀。”
50、淫心匿行谓思想邪乱、行为不正。汉·赵哗《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后三日,复徙军于隽李,斩有罪者三人以徇于军日:‘其淫心匿行不当敌者如斯矣。’”
51、倾心露胆倾心:竭尽忠诚。形容待人竭尽诚心。明·施耐庵《水浒传》第82回:“次日又排筵宴,各各倾心露胆,讲说平生之怀。”
52、惊心悲魄谓使人心中震动和悲哀。《宋书·周朗传》:“是杀人之日有数途,生人之岁无一理,不知复百年间,将尽以草木为世邪,此最是惊心悲魄恸哭太息者。”
53、破胆寒心犹胆颤心惊。形容非常恐惧。东汉·班固《汉书·谷永传》 :“臣永所以破胆寒心,豫言之累年。”
54、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逢:遇见。指人与人互相欺瞒,不把实际情况或心里话说出来。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32卷:“孙富叫家童算还了酒钱,与公子携手下船,正是: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55、同心戮力指齐心合力。晋 袁宏《后汉纪 灵帝纪》:“太后新摄政,政之巨细,多委陈蕃、窦武,同心戮力,以奖王室。”
56、目瞪心骇见“目眐心骇”。《轰天雷》第十回:“当时土木工匠们弄得目瞪心骇,不知所为,都停着工看。”
57、心膂股肱膂:脊骨。股:大腿。肱: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心、膂、股、肱都是人体的重要部分,比喻亲近得力之人。《尚书·君牙》:“今命尔予翼,作股肱心膂。”
58、心照情交见“心照神交”。南朝·梁·任昉《答陆倕感知己赋》:“心照情交,流言靡惑。”
59、工于心计工:擅长。擅长用心谋划。钱钟书《围城》:“她刚才就劝我母亲快买外汇,我看女人全工于心计的。”
60、花貎蓬心指虚有其表。康有为《大同书》戊部第一章:“故举国女子,殆皆不学……而叩其女学,则花貎蓬心,瞢无所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