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植物有关竹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竹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刀过竹解刀一劈下去,竹子立即分开。形容事情顺利解决。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五回:“后来,果然办得水到渠成,刀过竹解。”
2、易如破竹像劈竹子那样容易。形容办事顺利,毫无阻碍。明·陶宗仪《辍耕录·檄》:“厥角稽首,迎我前矛。后实先声,易如破竹。”
3、势如破竹势:气势;威力;破竹:劈开竹子。气势就像劈竹子一样;劈开了头几节;下面各节就顺着刀势分开了。比喻打仗或工作毫无阻挡;节节胜利。《晋书 杜预传》:“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
4、磬竹难书罄:用尽;竹:竹简,用以写字;书:写。用尽竹子也难写完。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后泛指事实多,写不完。《旧唐书 李密传》:“磬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5、吹竹调丝竹:管乐器;调:调弄;丝:弦乐器。指管弦乐合奏。泛指音乐活动。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吹竹调丝,行炙劝酒。”
6、一竹竿打到底指一次就做成功明·施耐庵《水浒传》第45回:“我爷娘当初把我嫁给王押司,只指望一竹竿打到底,不想半路相抛。”
7、鲇鱼上竹竿俗说鲇鱼能上竹竿,但鲇鱼黏滑无鳞,爬竿毕竟困难。后以之比喻上升艰难。
8、著之竹帛著:写作;竹帛:古代写字用的竹简和白绢。指著书。章炳麟《与龚未生书》:“所欲著之竹帛者,盖尚有三四种。”
9、著于竹帛着:写作。竹帛:竹简和绢。在竹简和绢上写作。指把事物或人的功绩等写入书中。汉 东方朔《答客难》:“今子大夫修先生之术,慕圣人之义,讽诵诗书百家之言,不可胜记,著于竹帛,唇腐齿落,服膺而不可释。”
10、豪竹哀丝指管弦乐。宋·陆游《东津》诗:“打鱼斫脍修故事,豪竹哀丝奉欢乐。”
11、东南竹箭《尔雅·释地》:“东南之美者,有会稽之竹箭焉。”后因以“东南竹箭”比喻优秀人才。《尔雅·释地》:“东南之美者,有会稽之竹箭焉。”
12、哀丝豪竹丝、竹:弦乐、管乐的通称;豪竹:粗大的竹管制成的乐器。形容管弦乐声的悲壮动人。唐 杜甫《醉为马坠诸公携酒相看》诗:“酒肉如山又一时,初筵哀丝动豪竹。”
13、鲇鱼缘竹竿比喻上升艰难。同“鮎鱼上竹竿”。
14、丝竹八音丝竹:弦乐和管乐,泛指音乐;八音:金、石、丝、木、竹、匏、土、革等八种乐器。指音乐。晋·陈寿《三国志·魏志·杜夔传》:“夔善钟律,聪思过人,丝竹八音,靡所不能。”
15、垂名竹帛垂名:传名。竹帛:古代供书写用的竹简和白绢,借指典籍、史册。名字被载入史册,流传后世。《封神演义》五十七回:“大丈夫先立功业,共扶明主,垂名竹帛。”
16、金石丝竹金:指金属制的乐器;石:指石制的磬;丝:指弦类乐器;竹:指管类乐器。泛指各种乐器。也形容各种声音。西汉 戴圣《礼记 乐记》:“金石丝竹,乐之器也。”
17、鸠车竹马鸠车、竹马:儿童玩具。借指童年。清 曹寅《集余园看梅同人限字赋诗追忆昔游有感而作》:“鸠车竹马曾经处,鲐背庞眉识此生。”
18、着于竹帛着:写作。竹帛:竹简和绢。在竹简和绢上写作。指把事物或人的功绩等写入书中。亦作“着乎竹帛”、“着之竹帛”。
19、朽竹篙舟烂竹竿作篙推舟。比喻做事的工具或条件不佳,难能成就。宋·周密《癸辛杂识前集·笔墨》:“元晖谓笔不可意者如朽竹篙舟、曲箸哺物,此最善喻。”
20、罄竹难书罄:尽;竹:指可供制成竹简的竹子;书:写。用尽竹子也难以写完。后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多形容罪恶累累。《旧唐书 李密传》:“磬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21、竹马之好竹马:小孩当马骑的竹竿。童年时代就要好的朋友。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帝曰:‘卿故复忆竹马之好不?’靓曰:‘臣不能吞炭漆身,今日复睹圣颜。’因涕洒百行,帝于是惭悔而出。”
22、破竹建瓴势如破竹,高屋建瓴。比喻居高临下,所向无敌。清·魏源《圣武记》第七卷:“由昔岭中峰直抵葛尔崖,实有破竹建瓴之势。”
23、名书竹帛书:书写,记载;竹帛:史书。把名字留在史书上。比喻好名声永远流传。唐·吴兢《贞观政要·任贤》:“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名书竹帛。”
24、罄竹难穷罄:尽,完;竹:竹子。砍完所有的竹子做成书简也难以写完。形容事情多得写不完。《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盖暴其罪状,罄竹难穷。”
25、卧冰哭竹卧冰:晋王祥卧冰求鱼事母;哭竹:楚人孟宗天寒求笋。指对父母十分孝顺。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3卷:“说到此处,就是卧冰哭竹,扇枕温衾,也难报答万一。”
26、茂林修竹修:长。茂密高大的树林竹林。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27、鲇鱼上竹比喻本想前进反而后退。宋·欧阳修《归田录》:“君于仕宦,亦何异鲇鱼上竹竿耶?”
28、青梅竹马青梅:青的梅子;竹马:指小孩将竹竿骑在裆下做马。形容小儿女天真无邪玩耍游戏的样子。现指男女幼年时亲密无间。唐 李白《长干行》诗:“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29、调弦品竹吹奏乐器。元·杨梓《霍光鬼谏》第一折:“只听的调弦品竹,甚的是论道经邦。”亦作“调丝品竹”、“调丝弄竹”、“调弦弄管”。元·杨梓《霍光鬼谏》第一折:“只听的调弦品竹,甚的是论道经邦。”
30、翠竹黄花指眼前境物。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慧海禅师》:“迷人不知法身无象,应物现形,遂唤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华,无非般若。黄华若是般若,般若即同无情;翠竹若是法身,法身即同草木。”
31、调丝品竹吹弹乐器。明·汤显祖《紫箫记·假骏》:“自家鲍四娘,调丝品竹,蚤谢同心;挟策追锋,还推老手。”
32、势如劈竹见“势如破竹”。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2回:“曹操得胜之兵,杀入城中,势如劈竹。”
33、柳门竹巷指幽静俭朴的住宅。柳门竹巷依依在,野草青苔日日多。「」。唐 刘禹锡《伤愚溪三首》诗云:“……柳门竹巷依依在,野草青苔日日多。纵有邻人解吹笛,山阳旧侣更谁过”
34、永垂竹帛竹帛:竹简和绢,古时用来写字,因借指典籍。指人的姓名、事迹、功名记载于史书上,永远传于后世。
35、调丝弄竹丝:弦乐器;竹:管乐器。弹拨吹奏乐器。元·汤式《赠人》:“论文时芸窗下摘句寻章,论武时柳营内调丝弄竹。”
36、竹罄南山罄:尽,完。形容人罪恶极多,书写不尽。清·感惺《断头台·受献》:“到此是森罗殿上无私款,镜台前明照胆,要把君孽案重重彻里翻,竹罄南山。”
37、竹苞松茂苞:茂盛。松竹繁茂。比喻家门兴盛。也用于祝人新屋落成。《诗经 小雅 斯干》:“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38、弄竹弹丝吹奏管弦乐器。
39、青竹丹枫青竹生南方,丹枫长北地。因以“青竹丹枫”借指南北。宋·朱敦儒《醉思仙·淮阴与杨道孚》词:“君向楚,我归秦,便分路青竹丹枫。”
40、著乎竹帛著:写作;竹帛:古代写字用的竹简和白绢。指著书。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情欲》:“荆庄王功迹著乎竹帛,传乎后世。”
41、品竹调弦亦作“品竹调丝”。泛指吹弹管弦乐器。元·武汉臣《玉壶春》第一折:“一行行品竹调弦。”
42、武昌剩竹比喻尚可备用的材料。《晋书 陶侃传》:“时造船,木屑及竹头悉令举掌之,咸不解所以。后正会,积雪始晴,听事前作雪犹湿,于是以屑布地。及桓温伐蜀,又以侃所贮竹头作丁(钉)装船。其综微密,皆此类也。”
43、曝书见竹谓睹物思人。清·浦起龙《<史通通释>序》:“网搜佣钞,敦复力最勤,未卒事病亡,每一展卷,不胜曝书见竹之感。”
44、竹篮打水比喻白费气力,劳而无功。唐 寒山《诗》:“我见瞒人汉,如篮盛水走,一气将归家,篮里何曾有?”
45、破竹之势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碍。《北史 周纪下 武帝》:“严军以待,击之必克。然后乘破竹之势,鼓行而东,足以穷其窟穴。”
46、品竹调丝见“品竹调弦”。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柳耆卿诗酒玩江楼记》:“[柳耆卿]吟诗作赋,琴棋书画,品竹调丝,无所不通。”
47、竹马之友指儿童时期的朋友。《晋书 殷浩传》:“少时吾与浩共骑竹马,我弃去,浩辄取之。”
48、吹竹弹丝吹奏管乐器,弹拨弦乐器。唐·韩愈《代张籍与李浙东书》:“未必不如吹竹弹丝,敲金击石也。”
49、竹篮打水一场空比喻费了力没有效果。清·惜阴堂主人《二度梅》第15回:“这个孩子今日被小姐看出他的面目来了,只怕老爷要将小姐许配与他,你我不是竹蓝打水一场空吗?”
50、丝竹管弦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也指音乐。晋·王羲之《兰亭集序》:“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51、敲竹杠比喻利用别人的弱点或以某事为借口来讹诈。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7回:“兄弟敲竹杠,也算会敲的了,难道这里头还有竹杠不成?”
52、丝竹之音丝竹:弦乐和管乐,泛指音乐。指音乐的声音。春秋·齐·管仲《管子·七臣七主》:“材女乐三千人,钟石丝竹之音不绝。”
53、竹马之交指童年时代就要好的朋友。竹马:指小孩当马骑着的竹竿。唐 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
54、功垂竹帛垂:流传;竹帛:古代写字用的竹简和白绢,借指典籍史册。建立伟大功勋,名载青史。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情欲》:“故使庄王功迹著乎竹帛,传乎后世。”
55、胸有成竹原指画竹子在动笔之前脑子里先有竹子的完整形象。现比喻做事情动手之前心里已有主意;有打算或有把握。成:完全的。宋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56、竹杖芒鞵鞵:鞋。穿着草鞋,拿着竹杖。宋·苏轼《定风波》:“竹杖芒鞵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57、竹烟波月烟:烟雾。雾气中的竹林和月照下的波纹。比喻月光下秀美的景色。唐·白居易《池上篇》序:“酒酣琴罢,又命乐童登中岛亭,合奏《霓裳散序》,声随风飘,或凝或散,悠扬子竹烟波月之际者久之。”
58、竹头木屑比喻可利用的废物。宋 郑樵《上宰相书》:“竹头木屑之积,亦云多矣,将欲一旦而用之可也。”
59、尺竹伍符本指记载军令、军功的簿籍和军士中各伍互相作保的守则。亦借指军队。明·方孝孺《书夷山稿序后》:“吾观四明蒋先生,羁寓数千里外,在尺竹伍符中,而放笔为诗……味其言如素处显位者,未尝有枯悴寒涩这态,是安可谓之穷士乎?”
60、弹丝品竹吹弹乐器,谙熟音乐。宋 无名氏《张协状元》戏文开场:“但咱们,虽宦裔,总皆通。弹丝品竹,那堪咏月与嘲风。”明 杨柔胜《玉环记 皋谒延赏》:“尽称我弹丝品竹,沉李浮瓜,此处当追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