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白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1、白首相庄 | 指夫妇到老犹相敬爱。 | 明 沈德符《野获编 勋戚 惧内》:“近年吴中申王二相公,亦于夫人白首相庄,不敢有二色。” |
2、苍狗白衣 | 同白衣苍狗,比喻世事变化无常。 | 宋 杨万里《送乡人余文明劝之以归》诗:“苍狗白衣俱昨梦,长庚孤月自青天。” |
3、白面儒生 | 犹白面书生。指只知读书,阅历少,见识浅的读书人。有时含贬义。亦泛指读书人。 | 《资治通鉴 晋孝武帝太元十二年》:“温详之徒,皆白面儒生,乌合为群,徒恃长河以自固;若大军济河,必望旗震坏,不待战也。” |
4、胸怀坦白 | 坦白:坦率。形容心地纯洁,待人诚恳,光明正大。 |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8回:“到任之后,会见大先生胸怀坦白,言语爽利,这些秀才们,本不来会的,也要来会会,人人自以为得明师。” |
5、起死人肉白骨 | 把死人救活,使白骨再长出肉来。比喻给人极大的恩德。 | 《国语·吴语》:“君王之于越也,医起死人而肉白骨也。” |
6、汗青头白 | 谓书成人老。语出唐刘知几《史通·忤时》:“每欲记一事载一言,皆阁笔相视,含毫不断。故头白可期,而汗青无日。” | 语出唐·刘知几《史通·忤时》:“每欲记一事载一言,皆阁笔相视,含毫不断。故头白可期,而汗青无日。” |
7、黑白分明 | 黑、白:黑白两种颜色;明:清楚。黑白两色分得很清。比喻对是非好坏分得非常清楚。 | 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 保位权》:“黑白分明,然后民知所去就。” |
8、朱朱白白 | 朱朱:花红的样子。红的红,白的白。指各色花木。 | 唐·韩愈《感春三首》:“晨游百花林,朱朱兼白白。” |
9、注玄尚白 | 指白纸黑字的文字记载。 |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 丹青》:“斯文千古之不附也,注玄尚白,其功孰与京哉!” |
10、白发丹心 | 丹心:赤诚之心。形容年迈苍老,仍然怀有一颗赤诚之心。 | 《汉书 苏武传》记载苏武出使匈奴,被扣十九年,丹心一片,及还,须发皆白的故事。 |
11、黑天白日 | 白天和黑夜;整日整夜。 | 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十五:“工作队和农工会,黑天白日,川流不息地有人看望。” |
12、数黑论白 | 见“数黑论黄”。 | 明·康海《中山狼》第二折:“非是俺巧言令色,素与您数黑论白。” |
13、白黑分明 | 比喻是非分得清楚。 | 东汉 班固《汉书 薛宣传》:“所贬退称进,白黑分明,由是知名。” |
14、数白论黄 | 白:白银;黄:黄金。比喻计较金钱。 | 明 汤显祖《邯郸记 赠试》:“有家兄打圆就方,非奴家数白论黄。” |
15、白日绣衣 | 绣:用丝茸或丝线在布上刺成花纹图案。比喻富贵后还乡,向乡亲们夸耀 | 汉 应劭《风俗通 怪神 世间多有伐木血出以为怪者》:“(张辽)以二千石之尊过乡里,荐祝祖考,白日绣衣,荣羡如此。” |
16、吃白食 | 白吃别人的饭,光吃饭不工作,吃东西不付钱,也指不务正业专靠讹诈为生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8卷:“况列位在此,无有我不破钞,反吃白食的。” |
17、白日衣绣 | 衣:穿;绣:五彩制绣的官服。白天身着华贵官服,使人看见。旧时比喻富贵后还乡,向乡亲们夸耀。 | 汉·应劭《风俗通·怪神》:“(张辽)以二千石之尊过乡里,荐祝祖考。白日衣绣,荣羡如此。” |
18、青天白日 | 指大白天。也比喻明显的事情或高洁的品德。 | 唐 王建《寄分司张郎中》:“青天白日当头上,会有求闲不得时。” |
19、白首穷经 | 白首:白头;穷经:专心钻研经书。指直到年老还在钻研经籍,形容好学不倦。 | 宋 苏辙《范镇可侍读太一宫使告词》:“谓白首穷经之乐,尚可推以与人。” |
20、不清不白 | 不明白,不清楚。形容关系暧昧。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90回:“所以设下这个毒法儿,要把我拉在浑水里,弄一个不清不白的名儿,也未可知。” |
21、知白守黑 | 意思是对是非黑白,虽然明白,还当保持暗昧,如无所见。这是道家的消极处世态度。 | 先秦 李耳《老子》:“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
22、雌黄黑白 | 雌黄:随便乱说;黑白:黑色和白色。指评头论足,胡乱指责。 |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79回:“雌黄黑白,旁若无人。” |
23、白恰青衫 | 白恰:尖顶无檐的白布帽;青衫:青色袍衫。指没有取得功名的士人。 | 宋·谢翱《送袁太初归剡原》:“风帆送客到夷州,白恰青衫谈不朽。” |
24、白费蜡 | 白白浪费。 | 冯志《敌后武工队》第九章:“他的腿跑肿了,心费烂了,还是闹个瞎子点灯——白费蜡。” |
25、清浑皁白 | 比喻事物的本来面目、是非、情由等。 | |
26、拆白道字 | 把一个字拆成一句话的一种文字游戏。 | 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俺孩子拆白道字,顶真续麻,无般不晓,无般不会。” |
27、白首齐眉 | 夫妻到老相敬爱。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邹夫人白首齐眉,然晚岁丧明,家计亦薄。” |
28、视白成黑 | 视:看。把白色看成黑色。比喻颠倒美丑是非。 | 唐·柳宗元《瓶赋》:“视白成黑,颠倒妍媸。” |
29、财不露白 | 露:显露;白:银子的代称。指有钱财不能泄露给别人看。 | 明 海瑞《驿传议 无策》:“使客谓有此官银也,廪粮夫马,百计折乾。俗谓财不露白,今露白矣,孰能保群盗仗戈夺之?” |
30、黄云白草 | 形容边塞荒漠凄凉的景象。 | 唐·权德舆《赠老将》诗:“白草黄云塞上秋,曾随骠骑出并州。” |
31、驻红却白 | 谓保持青春,延迟衰老。红,红颜;白,白首。 | |
32、白往黑归 | 比喻只看表面不看本质。 | |
33、白头相守 | 指夫妻恩爱相守到老。 | 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62回:“我的哥哥,奴承望和你白头相守,谁知奴今日死去也。” |
34、白骨露野 | 露:暴露;野:野外。死人的白骨暴露在野外。形容战争或灾难所造成的悲惨景象。 | 三国 魏 曹操《蒿里行》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
35、白云青舍 | 比喻在异乡思念亲人。 | |
36、忠贯白日 | 贯:贯通。忠诚之心可以贯通白日。形容忠诚无比。亦作“忠心贯日”。 | 《宣和书谱·颜真卿》:“惟其忠贯白日,识高天下,故精神见于翰墨之表者,特立而兼括。” |
37、白天见鬼 | 比喻虚妄荒诞,不可能出现的事。同“白日见鬼”。 | 老舍《四世同堂》二九:“他太注意老二的无聊了,而始终以为老二的不敢到学校去是白天见鬼。” |
38、白草黄云 | 形容边塞荒漠凄凉的景象。 | 唐 权德舆《赠老将》诗:“白草黄云塞上秋,曾随骠骑出并州。” |
39、白板天子 | 没有国玺的皇帝 | 《南齐书·舆服志》:“晋中原乱没胡,江左初无之,北方人呼晋家‘白板天子’。” |
40、白衣公卿 | 古时指进士。唐代人极看重进士,宰相多由进士出身,故推重进士为白衣卿相,是说虽是白衣之士,但享有卿相的资望。 | 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 卷一 散序进士》:“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 |
41、白璧无瑕 | 璧:古代玉器;扁圆形;中间有孔;瑕:玉表面的斑痕。洁白的玉器上没有一点斑痕。比喻人或事物十全十美;毫无缺点。 |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13卷:“问:‘不曾博览空王教略,借玄机试道看。’师曰:‘白璧无暇,卞和刖足。’” |
42、白首之心 | 老年时的壮志。 | 唐 王勃《滕王阁序》:“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
43、白首不渝 | 渝:改变。白头到老也不变。形容人一生忠诚、坚定。 | 《梁书 何点传》:“新除侍中何点,栖迟衡泌,白首不渝。 |
44、不问皂白 | 比喻不分是非,不问情由。 | 郁达夫《沉沦》五:“太阳已经起来了。他不问皂白,一直的往东走去。” |
45、白面书郎 | 犹白面书生。指只知读书,阅历少,见识浅的读书人。有时含贬义。亦泛指读书人。 | 唐 白居易《重过秘书旧房因题长句》:“昔为白面书郎去,今作苍颜赞善来。” |
46、凭白无故 | 犹言无缘无故。 | 高缨《达吉和她的父亲》:“后来他走过来问我叫甚么名字,我不理他,为什么凭白无故问名字呢?” |
47、白面儒冠 | 犹白面书生。指只知读书,阅历少,见识浅的读书人。有时含贬义。亦泛指读书人。 | 清 龚自珍《己亥杂诗》之八四:“白面儒冠已问津,生涯只羡五侯宾。萧萧黄叶空村畔,可有摊书闭户人?” |
48、白日梦 | 白日做梦。比喻不切实际的、不可能实现的幻想。 | 朱自清《论百读不厌》:“他们没有多少自由,却有做白日梦的自由。” |
49、赤口白舌 | 赤:火红色。形容言语恶毒,出口伤人。 | 唐 卢仝《月蚀》诗:“鸟为居停主人不觉察,贪向何人家,行赤口毒舌,毒虫头上却吃月,不啄杀。 |
50、白龙鱼服 | 白龙化为鱼在渊中游。比喻帝王或大官吏隐藏身分,改装出行。 | 西汉 刘向《说苑 正谏》:“昔白龙下清泠之渊,化为鱼。渔者豫且射中其目。” |
51、白毫之赐 | 白毫:佛家称如来的32相之一。指供养僧徒之物。 | 《佛藏经·了戒品》:“随顺法行,于白毫相百千亿分,不尽其一。” |
52、清清白白 | 品行纯洁,没有污点,特指廉洁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4回:“古人曾也说的,‘不作狠心人,难得自了汉。’我清清白白的一个人,为什么教你们带累坏了我!” |
53、白衣卿相 | 古时指进士。唐代人极看重进士,宰相多由进士出身,故推重进士为白衣卿相,是说虽是白衣之士,但享有卿相的资望。 | 宋 柳永《鹤冲天》词:“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
54、白头之叹 | 指妇女被遗弃而作晚景凄凉之叹。 | 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此身皆托于足下,勿以他日见弃,使妾有白头之叹。” |
55、黄童白颠 | 见“黄童白叟”。 | 明·袁宏道《邑钱侯直指疏荐序》:“夫今之黄童白颠,犹昔氓也。” |
56、急扯白脸 | 心里着急,脸色难看。形容非常焦急的神情。 | 老舍《离婚》六:“她把气咽下去,丈夫是好意,可是,何必那么急扯白脸的呀!” |
57、以白诋青 | 以白色诋毁青色。比喻用自以为是的偏见去否定别人。 | 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五:“宁藏拙而不为则可,若护其所短,而反讥人之所长,则不可。所谓以宫笑角,以白诋青者,谓之陋儒。” |
58、阳春白雪 | 阳春;白雪:是战国时代楚国的艺术性较高难度较大的歌曲;后来泛指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 战国 楚 宋玉《对楚王问》:“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而已。” |
59、三清四白 | 谓非常清白。 | |
60、白发青衫 | 青衫:无功名者的服饰。谓年老而功名未就。 | 宋 赵令畤《侯鲭录》第七卷:“琼林宴罢作诗曰:‘白发青衫晚得官,琼林顿觉酒肠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