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身体有关目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目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适心娱目犹言喜心悦目。清·周亮工《书影》第十卷:“予谓名人适心娱目,偶一为之,亦复何损。”
2、伤心惨目伤心:使人心痛;惨目:惨不忍睹。形容非常悲惨,使人不忍心看。唐 李华《吊古战场文》:“日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伤心惨目,有如是耶?”
3、目使颐令用眼睛、用下巴指使人。形容自命尊贵,摆大架子。《新唐书 王翰传》:“家畜声伎,目使颐令,自视王侯,人莫不恶之。”
4、目别汇分指分门别类。明 宋濂《丽水黄府君墓铭》:“习五经约知其说,尤深于《易》,旁通诸家言,目别汇分,咸得其统绪。”
5、目不忍视眼睛不忍看视。形容景象极其悲惨。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七卷:“钦宗听罢,不好回言,只是暗暗泪落,目不忍视。”
6、目眩神迷眩:眼花。眼花缭乱,心神不定。形容看到某种景象令人吃惊的样子。曾朴《孽海花》第十回:“场上陈列着有锦绣的,有金银的,五光十色,目眩神迷,顿时吓得出神。”
7、琳琅触目见“琳琅触目”。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今日之行,触目见琳琅珠玉。”
8、直眉怒目形容发怒的样子。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十七:“孔二老婆并不上他的当,直眉怒目骂他。”
9、满目凄凉所见的全是凄惨冷落的景象。陈毅《过黄泛区书所见》:“三过黄泛区,走跄踉。川原水洗,城社荒落,满目凄凉。”
10、不堪入目堪:忍受。形象或文字十分粗俗;使人看不下去。清 李汝珍《镜花缘》:“酒保陪笑道:‘此数肴也,以先生视之,固不堪入目矣。’”
11、目定口呆同“目瞪口呆”。《说唐》第二一回:“惊得王小二目定口呆,眼巴巴看他把三十枝毛竹拖去了。”
12、游目骋观纵目观望,尽览景物。汉·蔡邕《汉津斌》:“于是游目骋观,南援三州,北集京都。”
13、神摇目眩摇:摆动;眩:眼花。眼花缭乱,心神不定。形容看到某种景象令人吃惊的样子。清·陆次云《费宫人传》:“每升御坐,辄神摇目眩,见白衣人长数丈者在前立。”
14、倾耳戴目倾耳:侧着耳朵细心倾听;戴目:仰视。认真听,抬头看。形容殷切期盼东汉·班固《汉书·贾山传》:“使天下之人戴目而视,倾耳耳听。”
15、目披手抄披:翻阅。边读书边抄录。形容读书刻苦认真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序》:“终日明窗净几,目披手抄,诚心好之,遂忘其劳。”
16、耳聪目明聪:听觉灵敏。形容听觉和视觉非常机敏明利。汉 焦赣《易林 临之需》:“重瞳四乳,耳聪目明,普为仁表,圣作元辅。”
17、鱼目混珎见“鱼目混珠”。
18、蜂目豺声眼睛象蜂,声音象豺。形容坏人的面貌声音。左丘明《左传 文公元年》:“蜂目而豺声,忍人也。”
19、鸱目虎吻鸱:鹞鹰,一种猛禽;吻:嘴唇边。形容人相貌阴险凶恶。东汉 班固《汉书 王莽传中》:“莽所谓鸱目虎吻豺狼之声者也,故能食人,亦当为人所食。”
20、獐头鼠目头长得像獐子一样;眼睛则像老鼠一样。形容人穷酸的样子或面貌丑陋;神情狡诈。《旧唐书 李揆传》:“龙章凤姿之士不见用,獐头鼠目之子乃求官。”
21、鉥心刿目犹言呕心沥血。明·李东阳《同年祭亨父文》:“当其鉥心刿目,出鬼入神,傲睨一世,前无古人。”
22、惊心夺目指内心震动很大,引起非常注意。清·秋瑾《<中国女报>发刊词》:“使我中国女界中放一光明灿烂之异彩,使全球人种惊心夺目,拍手而欢呼。”
23、口呆目瞪嘴说不出话,眼发直。形容很吃惊的样子。明·许仲林《封神演义》第九十七回:“那军士见妲己美貌,已自有十分怜惜,再加他娇滴滴,叫了几声将军长,将军短。便把这些军士,叫得骨软筋酥,口呆目瞪,软痴痴作一堆麻,酥酥成一块,莫能动履。”
24、瞠目咋舌瞠:瞪着眼睛。瞪眼伸出舌头说不出话来。形容窘迫或惊呆的样子。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31回:“桂芳与文炜听了,不由的瞠目咋舌者,竟不知于冰为何如人。”
25、目不妄视妄:胡乱。不随便乱看。形容遵守礼制。《仙传拾遗·杨通幽》:“护气希言,目不妄视,绝声利,远嚣尘,则可以凌三届,登太清矣。”
26、万目睽睽睽睽:张目注视的样子。在众人的注视、监督下。唐·韩愈《郓州溪堂诗并序》:“公私扫地赤立,新旧不相保持,万目睽睽,公于此时能安以治之。”
27、魂销目断谓情思凄苦。唐·严休复《唐昌观玉蕊花折有心人游怅然成二绝》诗:“终日斋心祷玉宸,魂销目断未逢真。”
28、遮人眼目谓遮掩别人的视听,掩饰真情。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十九回:“你只见庵观寺院的和尚贫财好色,明蔬暗荤,遮人眼目,俺庄内须与他们不同,荤酒俱有,待人甚恕。”
29、目不交睫交睫:上下睫毛相交接,即闭眼。没有合上眼皮。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汉 荀悦《汉纪 文帝纪上》:“陛下在代时,太后尝病三年,陛下目不交睫,睡不解衣冠。”
30、目盼心思盼:看。眼睛顾盼,心中思念。形容十分思念。明·胡文焕《群音类选·余庆记·深闺幽思》:“你那里好风光,目盼心思,时刻何曾放。”
31、光辉夺目夺目:耀眼。形容光采极为鲜明,令人眼花缭乱。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98回:“见两旁有金山玉山二座,光辉夺目。”
32、目断魂消因望不到而内心伤悲。形容离别的悲伤愁苦。明·无名氏《精忠记·辞母》:“只今别去,山长水遥,意匆匆远离膝下,目断魂消。”
33、眉目如画形容容貌端正秀丽。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马援传》:“为人明须发,眉目如画。”
34、目送手挥手眼并用,怎么想就怎么用。也比喻语言文字的意义双关,意在言外。三国魏·稽康《赠兄弟才公穆入军》诗:“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35、抉目东门见“抉目吴门”。西汉·司马迁《史记·吴太伯世家》:“抉吾眼置之吴东门,以观越之灭吴也。”
36、欺人眼目用欺骗的手段骗取别人的信任。
37、目眦尽裂目眦:眼眶。眼眶都瞪裂了。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38、瞋目张胆瞋目:瞪大眼睛;张胆:放开胆量。形容有胆识,敢作敢为。后形容无所顾忌公开放肆地干坏事。西汉·司马迁《史记·陈余列传》:“将军瞋目张胆,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
39、目不窥园窥:瞥看。原指汉代董仲舒专心治学;几年中都无暇观赏花园中的景致。后用以比喻埋头钻研;不为外事分心。东汉 班固《汉书 董仲书传》:“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
40、纵目远望纵目:放眼远望。放眼向远处眺望。唐·杜甫《登充州城楼》诗:“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41、贱目贵耳指轻视眼前所见,重视远道传闻。比喻舍近求远。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 草三 蛇床》:“世人舍此而求补药于远域,岂非贱目贵耳乎?”
42、目不暇接暇:闲暇;接:接收。可看的东西太多;眼睛都忙得看不过来了。清 郑燮《潍县署中与舍弟墨之二》:“见其扬翬振彩,倏来倏往,目不暇给。”
43、众目昭彰大家都看得很清楚。昭彰:明显。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五卷:“在你家里搜出人腿来,众目昭彰,一传出去,不见得轻放过了你。”
44、耳闻目击击:接触。亲自听说,亲眼看见。宋·刘克庄《后村全集·回刘汀州书》:“仆不佞,于世之杰士仁人,……皆耳闻目击,一旦因贤嗣显扬之请,遂得附名骥尾,以诏不朽,岂非幸欤!”
45、闭目塞听塞:堵塞。闭上眼睛不看;堵住耳朵不听。形容对外界事物全不了解。东汉 王充《论衡 自纪》:“闭明塞聪,爱精自保。”
46、两叶掩目如同两片树叶遮住了眼睛。比喻受到蒙蔽而对事物分辨不清楚。北齐·刘昼《刘子新论·专学》:“夫两叶掩目,则冥然无睹;双珠填耳,必寂然无闻。”
47、闭目塞聪聪:听觉敏锐,这里指听觉。闭着眼睛,堵住耳朵。形容对外界事物全不了解。亦作“闭目塞听”、“闭明塞聪”、“闭目掩耳”。汉·王充《论衡·自纪》:“闭目塞聪,爱精自保。”
48、慈眉善目形容人的容貌一副善良的样子。老舍《老张的哲学》:“圆圆的脸,长满银灰的胡子,慈眉善目的。”
49、有目共见谓人人都看见,极其明显。清·陈确《大学辨一·翠薄山房帖》:“《大学》纷纷言先言后,有目共见。”
50、眉语目笑指以眉目传情。清 袁于令《双莺传》第七折:“今朝何幸聚多娇,偏称是粒面乌纱年少,记歌娘子,与周郎眉语目笑。”
51、目瞪舌彊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同“目瞪口呆”。
52、耳闻目染染:沾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丛维熙《北国草》第一章:“由于他小时候在巴黎耳闻目染的结果,爱情比同龄的年轻人要早醒得多。”
53、臼头深目形容相貌丑陋。汉·刘向《新序·杂事》:“齐有妇人,极丑无双,号曰无盐女。其为人也,臼头深目,长壮大节。”
54、乱人耳目乱:扰乱。指故意去迷惑人。茅盾《子夜》:“我倒疑惑那是吴荪甫他们故意造的谣言,乱人耳目!”
55、众目共睹所有人的眼睛都看到了。形容非常明显,亦作“众目共视”、“众目具瞻”。宋·何尚之《答宋文帝赞扬佛教事》:“且观世大士所降近验,并即表身世,众目共睹,祈求之家,其事相继。”
56、有目如盲盲:瞎。虽有眼睛,如同瞎子。指人缺乏见识,或不识大体。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82回:“于是李林甫、杨国忠二人,一齐上前取看,只落得有目如盲,也一字看不出来,跼蹐无地。”
57、触目伤心看到某种情况而内心伤悲。清·宣鼎《夜雨秋灯录·阮封翁》:“赤贫者无力赁屋,男妇老幼皆露处。忽澍雨滂沱,立泥淖中,相向而哭。翁触目伤心,计极穷人不过百十,费无多,思有以援之。”
58、目牛无全《庄子·养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后因以“目牛无全”比喻技艺纯熟或谋划高明。《庄子·养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59、避人耳目指避免走漏消息。
60、拭目而待拭:擦;待:等待。擦亮眼睛等着瞧。形容期望很迫切。也表示确信某件事情一定会出现。汉·杨修《答临淄侯笺》:“观者骇视而拭目,听者倾首而竦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