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身体有关牙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牙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犬牙交错错:杂、交叉。比喻交界线很曲折;象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也比喻情况复杂;双方有多种因素参差交错。东汉 班固《汉书 中山靖王传》:“诸侯王自以骨肉至亲,先帝所以广封连城,犬牙相错者,为盘石宗也。”
2、龇牙裂嘴见“龇牙咧嘴”。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十七回:“杨雄、石秀都跟出前厅来看时,只见杜兴下了马,入得庄门,见他模样,气得紫涨了面皮,龇牙露嘴,半晌说不的话。”
3、铁嘴钢牙比喻能言善辩。《花城》1981年第5期:“你看他真是铁嘴钢牙。”
4、打牙撂嘴打牙:说闲话。指说闲话,相互嘲弄戏骂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5回:“这里他女人陪着这些丫鬟小厮吃酒,又和那小厮们打牙撂嘴儿的玩笑。”
5、牙签锦轴见“牙签玉轴”。明·无名氏《赠书记·秘书赠合》:“牙签锦轴吾良友,明窗净几共夷犹。”
6、謷牙诘屈同“诘屈聱牙”。謷,通“聱”。诘屈:同“佶屈”,曲折,引申为不顺。语出唐 韩愈《进学解》:“周浩殷盘,佶屈聱牙。”
7、狗口里生不出象牙比喻坏人说不出好话。同“狗口里吐不出象牙”。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续稿》第十五章:“还有些话,牵涉到老弟,咳,反正狗口不出象牙,不说也罢。”
8、咬起牙关紧紧地咬住牙,不张开嘴巴。形容尽最大努力克服困难或忍受痛苦。《红旗谱》第二卷:“歇了一会,并没有减轻疲乏,觉得身上潮湿得厉害,索性咬起牙关,一股劲地往前跑。”
9、诘曲聱牙形容文句艰涩,不通顺畅达。明·宋濂《文原》:“予窃怪世之为文者,不为不多,骋新奇者,钩摘隐伏,变更庸常,甚至不可句读,且曰:不诘曲聱牙非古文也。”
10、聱牙戟口聱牙:不顺口。形容文词艰涩,拗口难读。《明史 文苑传三 李攀龙》:“所拟乐府,或更古数字为己作,文则聱牙戟口,读者至不能终篇。”
11、切齿咬牙切齿:咬紧牙关,表示痛恨。形容极端仇视或痛恨。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6回:“徐晃睁眉怒目,许褚切齿咬牙,各有相斗之意。”
12、俐齿伶牙能说会道。元 张国宾《合汗衫》第二折:“你休听那厮说短论长,那般的俐齿伶牙。”
13、聱牙佶屈聱牙:不顺口;佶屈:曲折。指文章读起来不顺口。唐 韩愈《进学解》:“周浩殷盘,佶屈聱牙。
14、犬牙相临形容地势像犬牙一样参差不齐地相连接。西汉·司马迁《史记·汉兴以来诸侯年表》:“汉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临,秉甚厄塞地利。”
15、根牙盘错犹言盘根错节。
16、狗口里吐不出象牙比喻坏人说不出好话。《元曲选 遇上皇》第一折:“父亲和这等东西,有什么好话,讲出什么公理来,狗口里吐不出象牙。”
17、齿牙馀论比喻随口称誉的话《南史 谢脁传》:“士子声名未立,应共奖成,无惜齿牙馀论。”
18、聱牙诎曲形容文辞艰涩难读。清 钱谦益《题归太仆文集》:“推公之意,其必以聱牙诎曲不识字句者为古耶?”
19、犬牙相制制:牵制。指地界连接,如犬牙交错,可以互相牵制。西汉 司马迁《史记 孝文本纪》:“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谓盘石之宗也,天下服其强。”
20、牙白口清比喻说话清楚。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九回:“怎当得十三妹定要问他个牙白口清,急得无法。”
21、张牙舞爪张:显露;张开;张牙:张开嘴露着牙;舞:挥舞;挥动。原形容野兽凶猛的样子。现多比喻敌人或坏人猖狂凶恶的样子。《敦煌变文集 孔子项托相问书》:“鱼生三日游于江湖,龙生三日张牙舞爪。”
22、嗑牙料嘴多嘴多舌。元 王子一《误入桃源》第三折:“我这里道姓呼名,他那里嗑牙料嘴。”
23、磨牙凿齿咬牙切齿。形容凶狠的样子。清·钱谦益《刻<邹忠介公奏议>序》:“呜呼!天地间之元气终不可以灭己,而谗夫小人磨牙凿齿者,相仍而未艾。”
24、戴发含牙见“戴发含齿”。清·洪昇《长生殿·骂贼》:“雷海清呵!若不把一肩担,可不枉了戴发含牙人是俺。但得纲常无缺,须眉无愧,便九死也心甘。”
25、象牙之塔指主张“为艺术而艺术”的资产阶级文艺家脱离社会现实的个人幻想的艺术境界。也比喻脱离现实生活的知识分子的小天地。鲁迅《集外集拾遗 关于知识阶级》:“现在比较安全一点的,还有一条路,而不做时评而作艺术家,要为艺术而艺术。住在‘象牙之塔’里,目前自然要比别处平安。”
26、咬牙切齿切齿:咬紧牙齿;表示痛恨。形容愤恨或发狠到极点的神情。元 孙仲章《勘头巾》第二折:“为甚事咬牙切齿,唬得犯罪人面色如金纸。”
27、咬紧牙关谓尽最大努力忍受痛苦或克服困难。清·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第十三回:“一面问个着落,一面咬紧牙关把朴斋腿膀狠命的摔一把。朴斋忍不住叫声‘阿呀’。”
28、爪牙之士爪牙:比喻辅佐的人。指勇敢的卫士或得力的助手。春秋·鲁·左丘明《国语·越语上》:“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29、努牙突嘴努:用力伸出或突出。形容愤怒的神态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早努牙突嘴,拳椎脚踢,打的你哭啼啼。”
30、嘴尖牙利说话尖酸刻薄。
31、灵牙利齿比喻善于说话的人。康濯《水滴石穿》第三章:“而这种种心情,竟又使得她这个灵牙利齿忽然笨得再也说不出话来。”
32、课嘴撩牙搬唇弄舌。课,用同“嗑”。明·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连枝秀》:“锦心绣腹,宣扬《老子》经文,发科打诨,不离机锋;课嘴撩牙,长存道眼。”
33、以牙还牙用牙咬来对付牙咬。比喻针锋相对地进行回击。《旧约全书 申命记》:“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手还手,以脚还脚。”
34、齿牙余论微末的赞扬言辞。比喻不费力的奖励的话。《南史·谢眺传》:“士子声名未立,应共奖成,无惜齿牙余论。”
35、红口白牙指一口咬定或指某句话确实说过。清·郭小亭《济公全传》第56回:“红口白牙,吃了东西,要甜的不敢给咸的,要辣的不敢给酸的,吃完了不给钱?”
36、齿牙为祸齿牙:比喻谗言。指谗言拨弄,造成灾祸。《史记 晋世家》:“初,献公将伐骊戎,人曰:'齿牙为祸。'及破骊戎,获骊姬,爱之,竟以乱晋。
37、强嘴硬牙谓能说善辩。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花永喜娘们,胆大心尖,强嘴硬牙,老花说不过她,干仗总是吃败仗。”
38、齿牙馀惠谓帮人说好话。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公孙九娘》:“生乃坐,请所命。曰:‘令女甥寡居无耦,仆欲得主中馈。屡通媒妁,辄以无尊长之命为辞。幸无惜齿牙馀惠。’”
39、虎口拔牙在老虎嘴里拔牙。比喻冒着极大危险去做某一事情。元 弦济《一山国师语录》:“苍龙头上拶折角,猛虎口中拔得牙。”
40、讪牙闲嗑谓闲得无聊,磨牙斗嘴以为笑乐。元·薛昂夫《端正好·高隐》套曲:“挺王留讪牙闲嗑,李大公信口开河。”
41、官不威,爪牙威爪牙:比喻辅佐的人。指官员未必威风凶悍,手下人则仗势逞威耍狂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2卷:“少不得官不威,爪牙威,做都管,做大叔,走头贴,打驿吏,欺估客,诈乡民,总是这一干人丁。”
42、佶屈聱牙佶屈:曲折、不通顺;聱牙:拗口、不上口。形容文词艰涩生僻、拗口难懂。唐 韩愈《进学解》:“周诰殷盘,佶屈聱牙。”
43、舞爪张牙原形容猛兽的凶相,后常用来比喻猖狂凶恶的样子。元·李文蔚《张子房祀桥进履》第一折:“那虎他舞爪张牙,将你来拦定。”
44、含牙带角亦作“含牙戴角”。有牙有角,形容兽类。《淮南子·兵略训》:“凡有血气之虫,含牙带角,前爪后距。”
45、泽吻磨牙犹言龇牙咧嘴。凶残貌。《新唐书·酷吏传序》:“于是索元礼、来俊臣之徒,揣后密旨,纷纷并兴,泽吻磨牙,噬绅缨若狗豚然。”
46、爪牙之将爪牙:比喻辅佐的人。指勇敢的卫士或得力的助手。清·魏源《圣武记》第11卷:“爪牙之将,用不拘资。”
47、诘诎聱牙同“诘曲聱牙”。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破恶声论》:“且又日鼓舞之以报章,间协助之以书籍,中之文词,虽诘诎聱牙,难于尽晓,顾究亦输入文明之利器也。”
48、咬牙恨齿见“咬牙切齿”。明·吴承恩《西游记》第86回:“八戒闻言,咬牙恨齿,忍不住举起钯,把那坟冢,一顿筑倒。”
49、诘屈聱牙诘屈:同佶屈,曲折,引申为不顺畅;聱牙:读起来拗口、别扭。形容文字晦涩艰深,难懂难读。唐 韩愈《进学解》:“周诰殷盘,佶屈聱牙。”
50、咨牙俫嘴
51、牙签犀轴见“牙签玉轴”。明·高明《琵琶记·孝妇题真》:“湘帙缥囊,数起看何止一万卷;牙签犀轴,乘将来彀有三十车。”
52、打牙犯嘴比喻乱开玩笑。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二十五回:“越发在人前花哨起来,常和众人打牙配嘴,全无忌惮。”
53、青面獠牙青面:靛青色的脸;獠牙:露在嘴外面的长牙。铁青的面孔上长着很长的牙齿。形容妖魔鬼怪狰狞可怖的面孔。明 汤显祖《牡丹亭 圆驾》:“似这般狰狞汉,叫喳喳。在阎浮殿见了些青面獠牙,也不似今番怕。”
54、铁面鎗牙比喻坚忍不拔,刻苦自励。
55、鼠雀之牙指争讼之事。元·柯丹邱《荆钗记·奸诘》:“学生失于龙蛇之辨,改有鼠雀之牙,抚已多惭,见公甚愧。”
56、勾爪居牙勾:同“钩”,悬挂器物的用具;居:同“锯”,切割材料的刀具。钩子般的爪牙,锯子般的牙齿。形容爪牙的锐利。西汉·刘安《淮南子·本经训》:“凤凰不下勾爪、居牙、戴角、出距之兽于是鸷矣。”
57、矜牙舞爪矜:通“兢”,动。形容狰狞凶猛。明·刘基《题群龙图》:“峡外六龙狞以凶,矜牙舞爪趹战攻。”
58、齿牙之猾见“齿牙为猾”。唐·柳宗元《唐故邕管招讨副使试大理司直兼贵州刺史邓君墓志铭》:“然以忧栗间于多虞,卒成耳环目之塞,道致齿牙之猾。”
59、拨嘴撩牙撩:引逗,挑弄。指挑拨是非,胡言乱语。明 汤显祖《牡丹亭 围释》:“中间放着个蓼儿洼,明助着番家打汉家。通事中间,拨嘴撩牙。”
60、官不威,牙爪威牙爪:爪牙,比喻辅佐的人。指官员未必威风凶悍,手下人则仗势逞威耍狂元·无名氏《百花亭》第三折:“俺也是文齐福不齐,你正是官不威牙爪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