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数字有关五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五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目迷五色迷:迷乱;五色:指各种颜色。眼睛被五彩缤纷的事物所迷惑。形容色彩纷呈;使人眼花缭乱;也形容事物错综复杂;辨不清本质所在。先秦 李耳《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2、五痨七伤痨:结核病。泛指各种疾病和致病因素。老舍《二马》:“两位马先生都没有脏病,也没有五痨七伤,于是又平安的过了一关。”
3、四通五达四通八达。形容交通畅达无阻。西汉·司马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地。”
4、三贞五烈见“三贞九烈”。夏衍《上海屋檐下》第一幕:“你要他三贞五烈,这不是太……”
5、拔十得五想选拔十个,结果只选得五个。指选拔人才不容易。《新唐书 张九龄传》:“夫吏部尚书、侍郎,以贤而授者也,岂不能知人?如知之难,拔十得五,斯可矣。”
6、一推六二五原是珠算斤两法口诀。比喻推卸干净浩然《艳阳天》第127章:“你想一推六二五地混过关去,办不到!”
7、五马六猴形容不守规矩、不受管束的人。
8、五侯蜡烛语出唐韩翃《寒食》诗:“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旧俗寒食节禁火,而宫中传烛分火于五侯之家,贵宠可见。后用以形容豪门权势的显赫景象。语出唐·韩翃《寒食》诗:“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旧俗寒食节禁火,而宫中传烛分火于五侯之家,贵宠可见。
9、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比喻事物体积或规模虽小,具备的内容却很齐全。钱钟书《围城》:“‘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机器当然应有尽有,就是不大牢。”
10、连三跨五形容动作迅速。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说着,出门下阶,嗖的一声,托地跳上房去,顺着那屋脊,迈步如飞,连三跨五,霎时间不见踪影。”
11、十十五五①谓十个一群,五个一组。形容错乱不齐。②谓每十里五里。《乐府诗集·艳歌·何尝行》:“飞来双白鹄,乃从西北来;十十五五,罗列成行。”
12、三江五湖①指东南方的三条江与太湖流域一带的湖泊。②江河湖泊的泛称。战国·鲁·尸佼《尸子》下卷:“取玉甚难,越三江五湖,至昆仑之山,千人往,百人反,百人往,十人反。”
13、五讲四美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指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指新时期人们行为准则。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我满面通红地后躲,左右张望:‘别别,五讲四美。’”
14、五石六鹢语出《公羊传·僖公十六年》:“霣石于宋五。是月,六鹢退飞过宋都。曷为先言霣而后言石?霣石记闻,闻其磌然,视之则石,察之则五……曷为先言六而后言鹢?六鹢退飞,记见也,视之则六,察之则鹢,徐而察之则退飞。”后用以比喻记述准确或为学缜密有序。《公羊传·僖公十六年》:“陨石于宋五。是月,六鹢退飞过宋都。”
15、五味俱全五味:酸甜苦辣咸的合称。形容调味齐全适宜。《礼记 礼运》:“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
16、三朝五日三、五天。
17、五体投诚同“五体投地”。
18、五亲六眷指各种关系的亲眷。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他的五亲六眷,家理师徒,磕头摆把的,布满全屯。”
19、五月披裘比喻清高廉洁。晋·皇甫谧《高士传》卷上:“五月披裘而负薪,岂取金者哉?”
20、三智五猜比喻用尽心思,多方猜测。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24回:“老娘也不消得三智五猜,只一智便猜个十分。”
21、日诵五车一天诵读好多书。五车,形容书多。宋·朱熹《答陈师德书》:“不然,则虽广求博取,日诵五车,亦奚益于学哉?”
22、五花八门原指五行阵和八门阵。这是古代两种战术变化很多的阵势。比喻变化多端或花样繁多。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2回:“那小戏子一个个戴了貂裘,簪了雉羽,穿极新鲜的靠子,跑上场来,串了一个五花八门。”
23、二一添作五本是珠算除法的一句口诀,是二分之一等于零点五的意思。比喻双方平分。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二回:“好好儿的‘二一添作五’的家当,如今弄成‘三一三十一’了。”
24、五花杀马毛色凋落的马。比喻年老体衰。
25、以五十步笑百步作战时败逃五十步的人讥笑败逃一百步的人。比喻缺点或错误性质相同,只有情节或重或轻的区别。战国·邹·孟轲《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26、恨五骂六泛指掷色子时咒骂坏点数的叫喊声。
27、五劳七伤泛指各种疾病和致病因素。元 刘唐卿《降桑椹》第二折:“糊突虫云:'我会医五劳七伤。'”
28、三五成群三个一伙;五个一群;指几个人在一起。明 余继登《典故纪闻》:“三五成群,高谈嬉笑。”
29、十围五攻兵力超过敌人十倍就可以包围它,超过五倍就可以攻击它。《孙子·谋攻》:“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
30、五步成诗唐史青能五步成诗。后用以比喻才思敏捷。清沈炳震《唐诗金粉·敏悟》:“青上书自荐能诗,云:‘子建七步,臣五步之内可塞明诏。’明皇试以除夕、上元、竹火笼等诗,应口而出。上称赏,授以官。”今存《应诏赋得除夜》一首,见《全唐诗》卷一一五。清·沈炳震《唐诗金粉·敏悟》:“青上书自荐能诗,云:‘子建七步,臣五步之内可塞明诏。’明皇试以除夕、上元、竹火笼等诗,应口而出。上称赏,授以官。”今存《应诏赋得除夜》一首,见《全唐诗》卷一一五。
31、不为五斗米折腰五斗米:指微薄的俸禄;折腰:下拜,弯腰行礼。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晋书 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32、马中关五犹言鲁鱼亥豕。唐·颜真卿《干禄字书》序:“备存往制,笔削所误,抑有前闻,岂唯豕上加三,盖亦马中关五。”
33、三差五错泛指差错。常指意外的事故。清 曾朴《孽海花》第22回:“要有什么三差五错,那事情就难说了!”
34、五窦联珠五窦:唐代窦氏五兄弟。指人兄弟都善作文。《新唐书·窦群传》:“兄常、牟、弟痒、巩皆为郎,工词章,为《联珠集》行于时,义取昆弟若五星然。”
35、五谷不分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先秦 孔子《论语 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36、五体投地五体:头和四肢;投地:着地。两手、两膝和头一起着地。原为古代印度最恭敬的一种致敬仪式。后比喻心悦诚服或敬佩到了极点。《梁书 中天竺国传》:“今以此国君臣民庶,山川珍重,一切珍重,一切归属,五体投地,归诚大王。”
37、五尺之僮见“五尺之童”。晋·李密《陈情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38、折腰五斗折腰:弯腰。五斗:五斗米。为五斗米而弯腰。比喻忍受屈辱。亦作“折腰升斗”。《晋书·陶潜传》:“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39、五零四散形容零星涣散。郭沫若《恢复 怀亡友》诗:“你的生命不消说会长留在天地之间,但我们的革命势力呀已经是五零四散。”
40、为五斗米折腰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为了微薄的俸禄而弯腰行礼。比喻没有骨气。《晋书 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41、五尺竖子同“五尺之童”。战国·赵·荀况《荀子·仲尼》:“仲尼之门,五尺之竖子言羞称乎五伯。”
42、十日一水,五日一石比喻作画构思精密,不轻易下笔。唐·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
43、五花大绑先用绳索套住脖子,又绕到背后反剪两臂的绑人方式。李季《王贵与李香香》第二部二:“顺着捆来横着绑,五花大绑吊在二梁上。”
44、五光十色五、十:表示多。形容色泽鲜艳;花样繁多。也比喻事物形形色色。南朝 梁 江淹《丽色赋》:“五光徘徊,十色陆离。”
45、咸五登三《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方将增泰山之封,加梁父之事,鸣和鸾,扬乐颂,上咸五,下登三。”《汉书·司马相如传下》引此文,颜师古注:“咸,皆也,言汉德与五帝皆盛,而登于三王之上也。”后因以“咸五登三”谓帝德广被,同于五帝而超于三王。《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方将增泰山之封,加梁父之事,鸣和鸾,扬乐颂,上咸五,下登三。”《汉书·司马相如传下》引此文,颜师古注:“咸,皆也,言汉德与五帝皆盛,而登于三王之上也。”
46、三番五次形容次数很多。番:次数;遍数。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八回:“三番五次,缠的老和尚急了,说道:‘你是何处光棍,敢来闹我们!’”
47、夏五郭公《春秋》一书中,“夏五”后缺“月”字,“郭公”下未记事。比喻文字脱漏。《春秋·桓公十四年》:“十有四年春正月,公会郑伯于曹。无冰。夏五。”《春秋·庄公二十四年》:“冬,戎侵曹。曹羁出奔陈。赤归于曹。郭公。”
48、五角六张角、张:星宿名。形容七颠八倒。也比喻事情不顺利。唐 郑棨《开天传信记》:“梦里几回富贵,觉来依旧凄惶。今日是千年一遇,叩头莫五角六张。”
49、五月飞霜借指冤狱。
50、十浆五馈典出《列子 黄帝》:“子列子之齐,中道而反,遇伯昏瞀人。伯昏瞀人曰:‘奚方而反?’曰:‘吾惊焉。’‘恶乎惊?’‘吾食于十浆,而五浆先馈。’”谓十家卖浆者之中有五家争先送来。本谓卖浆者争利,后用以比喻争相设宴款待。典出《列子·黄帝》:“子列子之齐,中道而反,遇伯昏瞀人。伯昏瞀人曰:‘奚方而反?’曰:‘吾惊焉。’‘恶乎惊?’‘吾食于十浆,而五浆先馈。’”
51、五方杂厝谓各地方的人杂居一处。形容居民复杂。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是故五方杂厝,风俗不纯。”
52、五蕴皆空五蕴:佛家语,指色、受、想、行、识。众生由此五者积集而成身,故称五蕴。五蕴都没有了。指佛家修行的最高境界。《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船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53、五羖大夫羖:公羊。特指春秋虞有贤才的大夫百里奚。《史记·秦本纪》:“乃使人谓楚曰:‘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缪公大说,授之国政,号早曰‘五羖大夫’。”
54、五风十雨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场雨。形容风调雨顺。汉 王充《论衡 是应》:“风不鸣条,雨不破块,五日一风,十日一雨。”
55、三老五更相传古代统治者设三老五更,以尊养老人。《礼记·文王世子》:“遂设三老五更,群老之席位焉。”《乐记》:“食三老五更于大学。”
56、五鼎万钟指高官厚禄。明·宋濂《永思堂记》:“如羊之跪乳,鸟之反哺,其乐将矢谁,视五鼎万钟若不能过之。”
57、三令五申再三地命令和告诫。令:命令。申:说明。西汉 司马迁《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约束既布,乃设鈇钺,即三令五申之。”
58、五音六律五音:指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六律:定乐器的标准。指古代音律。后也泛指音乐。《尚书·益稷》:“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在治忽;以出纳五言,汝听。”《孟子·离娄上》:“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59、三台五马三台:汉朝的尚书(中台)、御史(宪台)、谒者(外台),泛指大臣;五马:用五匹马驾车,借指太守。泛指达官显宦。清·袁枚《小仓山房尺牍》第22首:“足下三台五马,宦马之后,丞宜百首同归,早践结邻之约。”
60、三回五次多次。元·戴善夫《风光好》第一折:“太守何故三回五次侮弄下官,是何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