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身体有关背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背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背水一战背:背向;水:指江河;背水:背后是水;表示没有退路。原作“背水阵”;背后临近河水摆阵;或布下的阵势。后来指处于绝境之中;为求出路而决一死战。宋 秦观《将帅》:“韩信之击赵,非素拊循士大夫也,背水一战而擒赵王歇,斩成安君,是不在乎任之久近也。”
2、灼背烧项灼:烧。指佛教徒燃艾或焚香烧炙头顶背脊。《宋史·朱寿昌传》:“用浮屠法灼背烧顶,刺血书佛经。”
3、背曲腰弯见“背曲腰躬”。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十八卷:“假如甘罗十二岁为丞相,十二岁上就死了,这十二岁之年,就是他发白齿落、背曲腰弯的时候了。”
4、骀背鹤发鲐背白发。形容年老高寿。明·陈继儒《读书镜》第四卷:“自竹马游戏,以至骀背鹤发,其相与周旋。”
5、挨肩擦背挨:靠近;擦:接触。形容紧紧挨着;也形容人多而拥挤。《清平山堂话本 错认尸》:“当日闹动城里城外人都得知,男子妇人,挨肩擦背,不计其数,一齐来看。”
6、抚背扼喉抚:按着;扼:掐着。比喻扼据要冲,制敌死命。唐·卢照邻《穷鱼赋》:“拖鳍挫鬎,抚背扼喉。”
7、离乡背井乡、井:家乡;背:离开。离开家乡;到外地去。元 关汉卿《金线池》:“我依旧安业着家,他依旧离乡背井。”
8、背约负盟盟:盟誓。违背原来的约定和誓言。指人背信弃义。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五回:“不料后来背约负盟,移花接木,治晚生心实不甘,故今日行权娶来,求太公祖与老父母做主。”
9、背义忘恩指背弃道义,忘却恩德。同“背恩忘义”。元 无名氏《谢金吾》第三折:“不想他背义忘恩,更待干罢。”
10、阴山背后①迷信者称阴间得不到超升的鬼魂所在的地方。②比喻偏僻受冷落的地方。
11、冷水浇背冷水从背上浇下来。比喻因突然遭受意外的打击或刺激,思想为之一震或希望为之幻灭。亦作“冷水浇头”。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五回:“红玉听了,总如冷水浇背一般,唇也青了,面也白了,做声不得。”
12、背信负义信:信用;义:道义。违背诺言,不讲道义。郭沫若《笑早者,祸哉》:“我根本就没有料到,希特勒竟发狂到这样的地步,在一年以前就背信负义,开始去侵犯苏联。”
13、勾肩搭背搭背:搭腰。指相互亲密拥抱或并行。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34卷:“只见尼姑与那些女娘,或是搂抱一会,或是勾肩搭背、偎脸接唇一会。”
14、汗流夹背同“汗流浃背”。清·昭槤《啸亭杂录·阿文成相度》:“陪臣汗流夹背,出谓人曰:‘此诚宰相语。’”
15、望其项背见“望其肩项”。清·汪琬《与周处士书》:“言论之超卓雄伟,真有与诗书六艺相表里者,非后世能文章家所得望其肩项也。”
16、抵背扼喉抵:按住;扼:掐住。按住脊背,掐住咽喉。比喻控制要害之地。唐太宗李世民《赐诏》:“抵背扼喉,塞其归路。”
17、挨肩叠背形容人群拥挤。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勘皮靴单证二郎神》:“当日看的是挨肩叠背。”
18、背义负恩指背弃道义,辜负别人对自己的恩德。《旧唐书 乔琳传》:“上以其累经重任,顿亏臣节,自受逆命,颇闻讥谐悖慢之言,背义负恩,固不可舍,命斩之。”
19、背黑锅比喻代人受过。泛指受冤屈。高玉宝《高玉宝》第十章:“你们也真傻!何苦替他们两人背黑锅?”
20、面是背非当面赞成,背后反对。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39卷:“反比那面是背非,临财苟得,见利忘义,一班峨冠博带的不同。”
21、汗出洽背同“汗流浃背”。《汉书·王陵传》:“[周勃]汗出洽背,愧不能对。”
22、忘恩背义犹忘恩负义。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六回:“只见蒋舒叫曰:“吾已降了魏也!”佥大怒,厉声骂曰:“忘恩背义之贼,有何面目见天下人乎!”拨回马复与魏兵接战。”
23、亚肩迭背肩压肩,背挨背。形容人多拥挤。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23回:“武松在轿上看时,只见亚肩迭背,闹闹穰穰,屯街塞巷,都来看大虫。”
24、背公营私指损公肥私,违法求利。亦作“背公向私”。宋 张商英《护法论》:“今背公营私者侵渔不已。”
25、背公向私指损公肥私,违法求利。《宋书 百官志下》:“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背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
26、膝痒搔背膝部发痒,却去搔背。比喻力量没有使在点子上。汉 桓宽《盐铁论 利议》:“议论无所依,如膝痒而搔背。”
27、背本趋末古代常以农业为本,手工、商贾为末。指背离主要部分,追求细微末节。东汉 班固《汉书 食货志上》:“时民近战国,皆背本趋末。”
28、背碑覆局看过的碑文能背诵,棋局乱后能复旧。指记忆力强。《旧唐书 文苑传上 张蕴古》:“张蕴古,相州洹水人也。性聪敏,博涉书传,善缀文,能背碑覆局,尤晓时务,为州闾所称。”
29、腹背之毛比喻无足轻重的事物。西汉 韩婴《韩诗外传》第六卷:“背上之毛,腹下之毳,益一把飞不为加高,损一把飞不为加下。”
30、背城借一背城:背向自己的城堡;借一:凭借最后一战。背靠自己的城堡与敌人决一死战。意谓作最后的奋斗。先秦 左丘明《左传 成公二年》:“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
31、鸡胸龟背凸胸驼背。章炳麟《新方言·释形体》:“《说文》:‘奚,大腹也。’今人谓匈(胸)腹间大者为奚匈,呼如鸡匈,遂有‘鸡胸龟背’之语。”
32、熊腰虎背腰粗壮如熊,背宽厚如虎。形容人身体魁梧健壮。元 无名氏《飞刀对箭》:“这厮倒是一条好汉,狗背驴腰的,哦,是虎背熊腰。”
33、倒背如流能很流利地把书本、诗文或资料倒转过来背。形容读得滚瓜烂熟。郭沫若《苏联纪行日记 六月廿七日》:“她把说明小册子的英文部分似乎已经读得来倒背如流了。”
34、睟面盎背指德性表现于外,而有温润之貌,敦厚之态。指有德者的仪态。《孟子 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利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见於面,盎於背,施於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35、浃背汗流同“汗流浃背”,形容十分惭愧或惶恐。郭沫若《文艺论集 论诗三札》:“当其方成的时候,总觉得满腔高兴,及到过了两日,自家反复读读看时,又不禁浃背汗流了。”
36、辜恩背义辜:辜负;背:违反,违背。辜负别人的恩德,做出对不起别人的事情。宋·乐史《绿珠传》:“今为此传,非徒述美丽,窒祸源,且欲惩戒辜恩背义之类也。”
37、耸肩曲背耸起两肩,弯曲背脊。形容衰老或寒酸貌。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43回:“那些请来帮阅卷的,又都是些耸肩曲背的,酸的怕人。”
38、当面是人背后是鬼两面派。海涛《硝烟》:“人世间是有这样一种角色——当面是人,背后是鬼。”
39、背暗投明背:背弃;投:投奔。指背离黑暗,投向光明。比喻背离昏主,投向明君。元 尚仲贤《单鞭夺槊》楔子:“贤臣择明主而仕,背暗投明,古之常理也。”
40、背信弃义背:违背。信:信用;弃:丢弃;义:道义。不讲信用。不讲道义也作“弃信忘义”。《北史 周纪下 高祖武帝》:“背惠怒邻,弃信忘义。”
41、背义负信指背弃道义,不守信用。见“背信弃义”。
42、腹背受敌腹:肚子;指前面;背:背脊;指后面;受:遭到;受到。前后都受到敌人的攻击;处于被动不利的局面。北齐 魏收《魏书 崔浩传》:“裕西入函谷,则进退路穷,腹背受敌。”
43、人前背后当着人背着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宋·朱熹《朱子语类》第24卷:“君子周而不比,周是遍,人前背后都如此。”
44、黄发台背指长寿的老人。后亦泛指老年人。黄发,指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台背,指老年人背上生斑如鲐鱼背。台,通“鲐”。《诗经·鲁颂》:“黄发台背,寿胥与诚。”
45、腹背相亲相亲:彼此亲爱。比喻关系极为密切。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黄琼传》:“黄门协邪,群辈相党,自冀兴盛,腹背相亲,朝夕图谋,其构奸轨。”
46、如芒刺背见“如芒在背”。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七回:“心下踌躇,坐卧不安,如芒刺背。”
47、腹背夹攻腹背:比喻前后两面。前后受到敌人的夹攻。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41回:“进兵潍县西境,抄入青岛背后,以便腹背夹攻。”
48、面誉背毁谓当面称赞,背后诽谤。隋·王通《中说·关郎》:“亲朋有非义者,必正之曰:‘面誉背毁,吾不忍也。’群居纵言,未尝及人之短。”
49、力透纸背力:笔力。透:穿过。形容书法遒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的背面。也比喻文学作品立意深刻或刻画人物极有功力。唐 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记》:“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也。”
50、肩背难望指难以相比,难以企及。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第七卷:“则尤簪缨世胄,肩背难望者矣!”
51、背道而驰背:背向;道:道路;方向;驰:奔跑。朝着相反的方向奔跑。比喻彼此方向不同;目的完全相反。唐 柳宗元《〈杨评事文集〉后序》:“其余各探一隅,相与背驰于道者,其去弥远。”
52、蜂腰猿背细腰窄背。形容轻盈俊俏。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九回:“腰里紧紧束着一条蝴蝶结子长穗五色宫绦,脚下也穿着鹿皮小靴:越显得蜂腰猿背,鹤势螂形。”
53、扼吭拊背扼:用力掐着;吭:咽喉;拊:拍击。掐着喉咙,捺住脊背。比喻控制要害,制敌死命。清 魏源《圣武记》第14卷:“如何而形格势禁,如何而扼吭拊背,愿闻其宜忌,可乎?”
54、耸肩缩背两肩耸起,背脊弯曲。形容衰老的状态。也形容因怕冷而缩做一团的样子。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93回:“又是风雪,地下踏着寒冰,冻得耸肩缩背,战战兢兢。”
55、面谀背毁见“面誉背毁”。宋·陈文蔚《双溪书院揭示》:“惟自近世以来,朋友道弊,群居之时,笑侮戏谑,面谀背毁,善不相告,失不相正。”
56、死记硬背指不用理解力去使用记忆力而一味死板地背诵书本。叶圣陶《我呼吁》:“你们要招收的决不是那些‘死记硬背的东西太多,缺乏独立思考和丰富的想象’的学生。”
57、拊背扼吭吭,喉咙。按住脊背,拤住咽喉。比喻控制要害。语出《史记 刘敬叔孙通列传》:“夫与人斗,不扼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今陛下入关而都,案秦之故地,此亦扼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按,亢,同“吭”。
58、背若芒刺犹言芒刺在背。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回:“不意[曹操]专国弄权,擅作威福。朕每见之,背若芒刺。”
59、衔口垫背衔口:给死尸嘴含珍珠等物;垫背:给死尸背上放钱。借指死亡。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2回:“凤姐道:‘我又不等着衔口垫背,忙什么呢!’”
60、刮毛龟背刮:用锋刃平削。从乌龟背上刮下毛。比喻事情很难成功宋·苏轼《东坡》:“刮毛龟背上,何时得成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