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身体有关背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背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望其项背见“望其肩项”。清·汪琬《与周处士书》:“言论之超卓雄伟,真有与诗书六艺相表里者,非后世能文章家所得望其肩项也。”
2、鲽离鹣背喻夫妻或恋人分离。
3、蜂腰猿背细腰窄背。形容轻盈俊俏。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九回:“腰里紧紧束着一条蝴蝶结子长穗五色宫绦,脚下也穿着鹿皮小靴:越显得蜂腰猿背,鹤势螂形。”
4、背前面后指或当面或背后。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八十五回:“若是一顿钯打退妖精,你看他得胜而回,争嚷功果;若战他不过,被他拿去,却是我的晦气,背前面后,不知骂了多少弼马温哩!悟净,你休言语,等我去看看。”
5、睟面盎背指德性表现于外,而有温润之貌,敦厚之态。指有德者的仪态。《孟子 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利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见於面,盎於背,施於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6、背城一战背:背向。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晋 习凿齿《汉晋春秋》:“若理穷力屈,祸败必及,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
7、当面是人背后是鬼两面派。海涛《硝烟》:“人世间是有这样一种角色——当面是人,背后是鬼。”
8、面是背非当面赞成,背后反对。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39卷:“反比那面是背非,临财苟得,见利忘义,一班峨冠博带的不同。”
9、汗出洽背同“汗流浃背”。《汉书·王陵传》:“[周勃]汗出洽背,愧不能对。”
10、逆天背理逆:违背。违背天道常理。元·无名氏《陈仓路》头折:“则他那逆天背理可钐杀,我则待要剿除乱掠扶家国。”
11、背信弃义背:违背。信:信用;弃:丢弃;义:道义。不讲信用。不讲道义也作“弃信忘义”。《北史 周纪下 高祖武帝》:“背惠怒邻,弃信忘义。”
12、鸡胸龟背凸胸驼背。章炳麟《新方言·释形体》:“《说文》:‘奚,大腹也。’今人谓匈(胸)腹间大者为奚匈,呼如鸡匈,遂有‘鸡胸龟背’之语。”
13、扼喉抚背抚:按,捺。掐住咽喉,按住脊背。比喻控制敌方的要害,使其丧失反抗的能力。隋·卢思道《为北齐檄陈文》:“巨舰高舻,顺流东指江都、寿春之域;扼喉抚背之兵,飞龙赤马,绝水南越。”
14、背惠食言指忘恩失信。《周书 杨荐传》:“荐至蠕蠕,责其背惠食言,并论结婚之意。”
15、挨肩叠背形容人群拥挤。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勘皮靴单证二郎神》:“当日看的是挨肩叠背。”
16、水过鸭背比喻事过之后没有留下一点痕迹。
17、压肩叠背指人众多密集。《水浒传》第四十回:“江州府看的人,真乃压肩叠背,何止一二千人。”
18、背暗投明背:背弃;投:投奔。指背离黑暗,投向光明。比喻背离昏主,投向明君。元 尚仲贤《单鞭夺槊》楔子:“贤臣择明主而仕,背暗投明,古之常理也。”
19、正点背画元代供状文书主管者用朱笔在书首点点,书尾画钩,然后让供状人在书背画押。指民间订立文书契约,有关人看过在背面签字画押元·秦简夫《东堂老》楔子:“扬州奴你近前来,这纸上你与我正点背画个字者,扬州奴云:‘你着我正点背画,我又无罪过。’”
20、汗流夹背同“汗流浃背”。清·昭槤《啸亭杂录·阿文成相度》:“陪臣汗流夹背,出谓人曰:‘此诚宰相语。’”
21、黄发骀背见“黄发台背”。唐·李德裕《上尊号玉册文(会昌二年奉敕撰)》:“于是服冕之士,戴鹖之伦,暨藩侯邦伯,黄发骀背,不谋而进曰……”
22、面从背言从:听从,顺从。当面顺从,背后乱说。唐·吴兢《贞观政要·政体》:“当时皆谓祸不及身,面从背言,不以为患。”
23、无背无侧不能辨清背叛倾仄之人。
24、蜂腰削背细腰窄背。形容轻盈俊俏。同“蜂腰猿背”。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六回:“蜂腰削背,鸭蛋脸,乌油头发,高高的鼻子,两边腮上微微的几点雀瘢。”
25、人前背后当着人背着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宋·朱熹《朱子语类》第24卷:“君子周而不比,周是遍,人前背后都如此。”
26、拱肩缩背拱肩:肩往上耸。耸起肩膀,弯曲着腰。形容衰老或不健康的体态。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51回:“只有他穿着几件旧衣裳,越发显的拱肩缩背,好不可怜见的!”
27、熊腰虎背腰粗壮如熊,背宽厚如虎。形容人身体魁梧健壮。元 无名氏《飞刀对箭》:“这厮倒是一条好汉,狗背驴腰的,哦,是虎背熊腰。”
28、不相违背指不会互相不符。毛泽东《关于蒋介石声明的声明》:“结束其传统的对外妥协,对内用兵、对民压迫的错误政策,将国民党引导到和人民愿望不相违背的地位。”
29、抵背扼喉抵:按住;扼:掐住。按住脊背,掐住咽喉。比喻控制要害之地。唐太宗李世民《赐诏》:“抵背扼喉,塞其归路。”
30、背恩忘义背:背叛。辜负别人对自己的恩义。《晋书 忠义传序》:“虽背恩忘义之徒不可胜载,而蹈节轻生之士无乏于时。”
31、背若芒刺犹言芒刺在背。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回:“不意[曹操]专国弄权,擅作威福。朕每见之,背若芒刺。”
32、背约负盟盟:盟誓。违背原来的约定和誓言。指人背信弃义。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五回:“不料后来背约负盟,移花接木,治晚生心实不甘,故今日行权娶来,求太公祖与老父母做主。”
33、肩背相望谓相继而起,连续不断。清·黄宗羲《与李杲堂陈介眉书》:“今夫旦中之医,弟与悔木标榜而起,贵邑中不乏肩背相望。”
34、拊背扼吭吭,喉咙。按住脊背,拤住咽喉。比喻控制要害。语出《史记 刘敬叔孙通列传》:“夫与人斗,不扼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今陛下入关而都,案秦之故地,此亦扼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按,亢,同“吭”。
35、拊背扼喉掐着喉咙,捺住脊背。比喻控制要害,制敌死命。西汉 司马迁《史记 刘敬叔孙通列传》:“夫与人斗,不扼其吭,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
36、背井离乡背:离开;井:古制八家为井;引申为乡里、家宅。离开乡里。常指被迫远离家乡;到外地谋生。元 马致远《汉宫秋》第三折:“背井离乡,卧雪眠霜。”
37、背恩负义指辜负别人对自己的恩义。同“背恩忘义”。《陈书 陈宝应传》:“遂乃背恩负义,各立异图。”
38、腹背相亲相亲:彼此亲爱。比喻关系极为密切。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黄琼传》:“黄门协邪,群辈相党,自冀兴盛,腹背相亲,朝夕图谋,其构奸轨。”
39、阴山背后①迷信者称阴间得不到超升的鬼魂所在的地方。②比喻偏僻受冷落的地方。
40、如芒刺背见“如芒在背”。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七回:“心下踌躇,坐卧不安,如芒刺背。”
41、背公营私指损公肥私,违法求利。亦作“背公向私”。宋 张商英《护法论》:“今背公营私者侵渔不已。”
42、死记硬背指不用理解力去使用记忆力而一味死板地背诵书本。叶圣陶《我呼吁》:“你们要招收的决不是那些‘死记硬背的东西太多,缺乏独立思考和丰富的想象’的学生。”
43、腹背夹攻腹背:比喻前后两面。前后受到敌人的夹攻。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41回:“进兵潍县西境,抄入青岛背后,以便腹背夹攻。”
44、背腹受敌指前后都受到敌人的攻击。《新五代史 南唐世家 李昪》:“吾无水战之具,而使淮兵断正阳浮桥,则我背腹受敌。”
45、腹背受敌腹:肚子;指前面;背:背脊;指后面;受:遭到;受到。前后都受到敌人的攻击;处于被动不利的局面。北齐 魏收《魏书 崔浩传》:“裕西入函谷,则进退路穷,腹背受敌。”
46、扼吭拊背扼:用力掐着;吭:咽喉;拊:拍击。掐着喉咙,捺住脊背。比喻控制要害,制敌死命。清 魏源《圣武记》第14卷:“如何而形格势禁,如何而扼吭拊背,愿闻其宜忌,可乎?”
47、背水为阵背:背向。背对河布阵,拼死作战。比喻决一作战。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
48、挨肩迭背形容人群拥挤。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勘皮靴单证二郎神》:“当日看的是挨肩迭背。
49、扼亢拊背扼:用力掐着。亢:通“吭”,喉咙。拊:击,拍击。掐住喉咙,捺住背脊。比喻控制要害,制敌于死命。亦作“扼吭拊背”、“扼肮拊背”。
50、虎背熊腰如虎般宽厚的背;似熊样粗壮的腰。形容人的身体魁梧强壮。元 无名氏《飞刀对箭》第一折:“这厮倒是一条好汉……哦,是虎背熊腰。”
51、挨肩擦背挨:靠近;擦:接触。形容紧紧挨着;也形容人多而拥挤。《清平山堂话本 错认尸》:“当日闹动城里城外人都得知,男子妇人,挨肩擦背,不计其数,一齐来看。”
52、汗流洽背同“汗流浃背”。《旧唐书·昭宗纪》:“昭宗临轩自谕之曰:‘卿等藩侯,宜存臣节,称兵入朝,不由奏请,意在何也?’茂贞、行瑜汗流洽背,不能对。”
53、曝背食芹谦言微薄之献。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杨朱》:“负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献吾君,将有重赏。”又《列子·杨朱》:“乡豪取而尝之,蜇于口,惨于腹。”
54、背本就末指背离根本,追逐末节。《三国志 蜀志 吕凯传》:“何期臣仆吴越,背本就末乎?”
55、当面输心背面笑比喻当面显得十分亲热,背后却在捣鬼。鲁迅《华盖集续编·海上通信》:“因为中国向来就是‘当面输心背面笑’,正不必‘新的时代’的青年才这样。”
56、摩肩擦背摩:摩擦。肩碰肩,背靠背。形容人多拥挤。清·石玉昆《续小五义》第69回:“行至大街,就见那些人摩肩擦背,搀老扶幼,全是瞧擂台去的。”
57、背道而驰背:背向;道:道路;方向;驰:奔跑。朝着相反的方向奔跑。比喻彼此方向不同;目的完全相反。唐 柳宗元《〈杨评事文集〉后序》:“其余各探一隅,相与背驰于道者,其去弥远。”
58、冷水浇背冷水从背上浇下来。比喻因突然遭受意外的打击或刺激,思想为之一震或希望为之幻灭。亦作“冷水浇头”。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五回:“红玉听了,总如冷水浇背一般,唇也青了,面也白了,做声不得。”
59、芒刺在背芒刺:谷类壳上的细刺。好像有芒刺扎在背上。形容心中惶恐不安、坐卧不宁。东汉 班固《汉书 霍光传》:“宣帝始立,谒见高庙,大将军光从骖乘,上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
60、背槽抛粪背:背向。像牲口一样刚吃完槽里的食就背转身来拉屎。比喻忘恩负义,以怨报德。元·关汉卿《调风月》第一折:“一个个背槽抛粪,一个个负义忘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