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身体有关背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背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鸡胸龟背凸胸驼背。章炳麟《新方言·释形体》:“《说文》:‘奚,大腹也。’今人谓匈(胸)腹间大者为奚匈,呼如鸡匈,遂有‘鸡胸龟背’之语。”
2、扼亢拊背扼:用力掐着。亢:通“吭”,喉咙。拊:击,拍击。掐住喉咙,捺住背脊。比喻控制要害,制敌于死命。亦作“扼吭拊背”、“扼肮拊背”。
3、汗出洽背同“汗流浃背”。《汉书·王陵传》:“[周勃]汗出洽背,愧不能对。”
4、虎背熊腰如虎般宽厚的背;似熊样粗壮的腰。形容人的身体魁梧强壮。元 无名氏《飞刀对箭》第一折:“这厮倒是一条好汉……哦,是虎背熊腰。”
5、亚肩叠背前后的人肩背紧挨着。形容人多拥挤。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3回:“武松在轿上看时,只见亚肩叠背,闹闹嚷嚷,屯街塞巷,都来看大虫。”
6、刮毛龟背刮:用锋刃平削。从乌龟背上刮下毛。比喻事情很难成功宋·苏轼《东坡》:“刮毛龟背上,何时得成毡?”
7、负恩背义忘记别人对自己的恩德和好处,做出对不起别人的事。《新唐书·列女传·杨庆妻王氏》:“今负恩背义,自为身谋,可若何?”
8、鹤背扬州南朝梁殷芸《小说》卷六:“有客相从,各言所志:或原为扬州刺史,或原多赀财,或原骑鹤上升,其一人曰:‘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欲兼三者。”后以“鹤背扬州”比喻利欲之心。南朝·梁·殷芸《小说》卷六:“有客相从,各言所志:或原为扬州刺史,或原多赀财,或原骑鹤上升,其一人曰:‘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欲兼三者。”
9、辜恩背义辜:辜负;背:违反,违背。辜负别人的恩德,做出对不起别人的事情。宋·乐史《绿珠传》:“今为此传,非徒述美丽,窒祸源,且欲惩戒辜恩背义之类也。”
10、晬面盎背谓德性表现于外,而有温润之貌,敦厚之态。指有德者的仪态。语本《孟子·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利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战国·邹·孟轲《孟子·尽心上》:“其生色也,晬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11、背曲腰躬腰背弯曲。常指坐久或年老。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四十:“等的人心热肠鸣,坐的来背曲腰躬。”
12、摩肩擦背摩:摩擦。肩碰肩,背靠背。形容人多拥挤。清·石玉昆《续小五义》第69回:“行至大街,就见那些人摩肩擦背,搀老扶幼,全是瞧擂台去的。”
13、如芒刺背见“如芒在背”。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七回:“心下踌躇,坐卧不安,如芒刺背。”
14、逆天背理逆:违背。违背天道常理。元·无名氏《陈仓路》头折:“则他那逆天背理可钐杀,我则待要剿除乱掠扶家国。”
15、黄发骀背见“黄发台背”。唐·李德裕《上尊号玉册文(会昌二年奉敕撰)》:“于是服冕之士,戴鹖之伦,暨藩侯邦伯,黄发骀背,不谋而进曰……”
16、背城借一背城:背向自己的城堡;借一:凭借最后一战。背靠自己的城堡与敌人决一死战。意谓作最后的奋斗。先秦 左丘明《左传 成公二年》:“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
17、当面输心背面笑比喻当面显得十分亲热,背后却在捣鬼。鲁迅《华盖集续编·海上通信》:“因为中国向来就是‘当面输心背面笑’,正不必‘新的时代’的青年才这样。”
18、挨肩搭背挨肩:肩和肩相靠。搭背:手搭在别人背上。形容极其亲昵的样子。《官场维新记》第九回:“小玉凤见是警察局的大人到了,连忙抛了各客,溜进房间里来,与袁伯珍挨肩搭背的坐在一块儿。”
19、熊腰虎背腰粗壮如熊,背宽厚如虎。形容人身体魁梧健壮。元 无名氏《飞刀对箭》:“这厮倒是一条好汉,狗背驴腰的,哦,是虎背熊腰。”
20、汗出沾背沾:浸湿。汗水沾湿了脊背。形容天气炎热或人极度惊慌或惭愧。西汉·司马迁《史记·陈丞相世家》:“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勃又谢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对。”
21、拊背扼喉掐着喉咙,捺住脊背。比喻控制要害,制敌死命。西汉 司马迁《史记 刘敬叔孙通列传》:“夫与人斗,不扼其吭,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
22、背曲腰弯见“背曲腰躬”。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十八卷:“假如甘罗十二岁为丞相,十二岁上就死了,这十二岁之年,就是他发白齿落、背曲腰弯的时候了。”
23、离乡背井乡、井:家乡;背:离开。离开家乡;到外地去。元 关汉卿《金线池》:“我依旧安业着家,他依旧离乡背井。”
24、亚肩迭背肩压肩,背挨背。形容人多拥挤。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23回:“武松在轿上看时,只见亚肩迭背,闹闹穰穰,屯街塞巷,都来看大虫。”
25、腹背相亲相亲:彼此亲爱。比喻关系极为密切。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黄琼传》:“黄门协邪,群辈相党,自冀兴盛,腹背相亲,朝夕图谋,其构奸轨。”
26、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甲:铠甲。马不卸鞍,人不解甲。处于高度警惕状态《敦煌变文集 卷一 汉将王陵变》:“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
27、灼背烧项灼:烧。指佛教徒燃艾或焚香烧炙头顶背脊。《宋史·朱寿昌传》:“用浮屠法灼背烧顶,刺血书佛经。”
28、蜂腰猿背细腰窄背。形容轻盈俊俏。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九回:“腰里紧紧束着一条蝴蝶结子长穗五色宫绦,脚下也穿着鹿皮小靴:越显得蜂腰猿背,鹤势螂形。”
29、背公向私指损公肥私,违法求利。《宋书 百官志下》:“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背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
30、负德背义犹言负恩背义。《东周列国志》第二四回:“[申侯]今又以国媚楚,使子之君,负德背义,自召干戈,祸及民社。”
31、力透纸背力:笔力。透:穿过。形容书法遒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的背面。也比喻文学作品立意深刻或刻画人物极有功力。唐 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记》:“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也。”
32、背紫腰金身穿紫袍,腰佩金饰。指做大官。元·无名氏《宦门子弟错立身》:“指望你背紫腰金,怎知你不成器!”
33、面是背非当面赞成,背后反对。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39卷:“反比那面是背非,临财苟得,见利忘义,一班峨冠博带的不同。”
34、违信背约违:违背。失信于人,背弃约定,毫无信义可言《周书·武帝纪下》:“伪齐违信背约,恶稔祸盈。”
35、骀背鹤发鲐背白发。形容年老高寿。明·陈继儒《读书镜》第四卷:“自竹马游戏,以至骀背鹤发,其相与周旋。”
36、背碑覆局看过的碑文能背诵,棋局乱后能复旧。指记忆力强。《旧唐书 文苑传上 张蕴古》:“张蕴古,相州洹水人也。性聪敏,博涉书传,善缀文,能背碑覆局,尤晓时务,为州闾所称。”
37、扼吭拊背扼:用力掐着;吭:咽喉;拊:拍击。掐着喉咙,捺住脊背。比喻控制要害,制敌死命。清 魏源《圣武记》第14卷:“如何而形格势禁,如何而扼吭拊背,愿闻其宜忌,可乎?”
38、人心向背人心:众人的感情、愿望。向:归向;拥护。人们的思想有的归向;有的背离。指人们是拥护还是反对。宋 魏了翁《鹤山文集》:“师老财殚,币轻物贵,常产既竭,本根易摇,此人心向背之几也。”
39、背前面后指或当面或背后。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八十五回:“若是一顿钯打退妖精,你看他得胜而回,争嚷功果;若战他不过,被他拿去,却是我的晦气,背前面后,不知骂了多少弼马温哩!悟净,你休言语,等我去看看。”
40、汗流浃背浃:湿透。汗水流得湿透背衣。形容闷热或干活卖力气。也形容极度惶恐或羞愧。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皇后纪下 献帝伏皇后》:“操出,顾左右,汗流浃背,自后不敢复朝请。”
41、耸肩曲背耸起两肩,弯曲背脊。形容衰老或寒酸貌。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43回:“那些请来帮阅卷的,又都是些耸肩曲背的,酸的怕人。”
42、背信负义信:信用;义:道义。违背诺言,不讲道义。郭沫若《笑早者,祸哉》:“我根本就没有料到,希特勒竟发狂到这样的地步,在一年以前就背信负义,开始去侵犯苏联。”
43、背生芒刺犹言芒刺在背。同“背若芒刺”。清 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一百十二回:“适才听智兄之言,觉得背生芒刺。”
44、背腹受敌指前后都受到敌人的攻击。《新五代史 南唐世家 李昪》:“吾无水战之具,而使淮兵断正阳浮桥,则我背腹受敌。”
45、背本就末指背离根本,追逐末节。《三国志 蜀志 吕凯传》:“何期臣仆吴越,背本就末乎?”
46、腹背夹攻腹背:比喻前后两面。前后受到敌人的夹攻。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41回:“进兵潍县西境,抄入青岛背后,以便腹背夹攻。”
47、汗流洽背同“汗流浃背”。《旧唐书·昭宗纪》:“昭宗临轩自谕之曰:‘卿等藩侯,宜存臣节,称兵入朝,不由奏请,意在何也?’茂贞、行瑜汗流洽背,不能对。”
48、向声背实向往虚名而不求实际;注重传闻而背离事实。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常人贵远贱亲,向声背实;又患暗于自见,谓己为贤。”
49、弃好背盟抛弃友好,违背盟誓。
50、望其项背见“望其肩项”。清·汪琬《与周处士书》:“言论之超卓雄伟,真有与诗书六艺相表里者,非后世能文章家所得望其肩项也。”
51、腹背受敌腹:肚子;指前面;背:背脊;指后面;受:遭到;受到。前后都受到敌人的攻击;处于被动不利的局面。北齐 魏收《魏书 崔浩传》:“裕西入函谷,则进退路穷,腹背受敌。”
52、人前背后当着人背着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宋·朱熹《朱子语类》第24卷:“君子周而不比,周是遍,人前背后都如此。”
53、背义负信指背弃道义,不守信用。见“背信弃义”。
54、流汗浃背①形容出汗多,湿透了背上的衣服。②形容惭愧不安之极。宋·无名氏《青琐后集》:“每延英奏对,虽严冬盛寒亦流汗浃背。”
55、汗出浃背同“汗流浃背”。汉·刘向《续列女传·杨夫人》:“敞惊惧不知所言,汗出浃背。”
56、衔口垫背衔口:给死尸嘴含珍珠等物;垫背:给死尸背上放钱。借指死亡。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2回:“凤姐道:‘我又不等着衔口垫背,忙什么呢!’”
57、背义忘恩指背弃道义,忘却恩德。同“背恩忘义”。元 无名氏《谢金吾》第三折:“不想他背义忘恩,更待干罢。”
58、肩背相望谓相继而起,连续不断。清·黄宗羲《与李杲堂陈介眉书》:“今夫旦中之医,弟与悔木标榜而起,贵邑中不乏肩背相望。”
59、压肩叠背指人众多密集。《水浒传》第四十回:“江州府看的人,真乃压肩叠背,何止一二千人。”
60、黄发台背指长寿的老人。后亦泛指老年人。黄发,指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台背,指老年人背上生斑如鲐鱼背。台,通“鲐”。《诗经·鲁颂》:“黄发台背,寿胥与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