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方位有关外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外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外感内伤①中医谓外感风邪,内有郁积而致病。②比喻内外煎迫。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一回:“次日便觉得有些鼻塞声重,胸闷头晕,恹恹的就成了一个外感内伤的病。”
2、安内攘外原就药的疗效而言。后多指安定内部,排除外患。汉 张仲景《伤寒论 太阳病上》:“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能。”
3、仇人相见,分外眼睁指当敌对的双方相逢时,彼此对对方都格外警觉和敏感。《醒世恒言 蔡瑞虹忍辱报仇》:“相公所见极是明理;只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睁,这几日何如好过!”
4、家丑不可外扬家里不光彩的事,不便向外宣扬。明 洪楩《清平山堂话本 风月瑞仙亭》:“欲要讼之于官,争奈家丑不可外扬,故尔中止。”
5、内查外调指在单位内外调查事情的真实情况。《人民日报》1983.11.29:“经过一个星期的内查外调,掌握了大量证据,很快就挖出了这个由八人组成的贪污盗窃团伙。”
6、仇人相见,分外眼明指当敌对的双方相逢时,彼此对对方都格外警觉和敏感。明 施耐庵《水浒传》六十八回:“燕青牵了那匹千里龙驹,径到大寨。宋江看了大喜,仇人相见,分外眼明。”
7、内外夹攻从里、外两方面配合同时进攻。元·郑廷玉《楚昭公》第一折:“那其间内外夹攻,方能取胜。”
8、法外施恩施:施行,给予。超越法律而给予恩惠。指宽大处理,免施刑罚。清·梁章钜《归田琐记·鳌拜》:“仍照皇祖所降谕旨,给予一等男爵,世袭罔替,已足以示国家法外施恩,旧勋之意矣。”
9、意在言外其意在言语、文辞之外。指语意含蓄;让人自己体会其真正用意。宋 司马光《温公续诗话》:“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上。”
10、御敌于国门之外御:抵挡;国门:京都城门,边界线。将敌人阻挡在境外。战国·邹·孟轲《孟子·万章》:“今有御人国门之外者。”
11、彻里彻外从里到外,完完全全。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30回:“又叫裁缝与武松彻里彻外做秋衣。”
12、秀外惠中惠:通“慧”,聪慧。外表秀丽,内心聪明。唐·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
13、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金玉:珍宝;败絮:破烂棉絮。比喻外表很华美,而里面一团糟明 刘基《诚意伯集 卖柑者言》:“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饮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
14、中外合璧中西合璧。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一回:“这长苗子是我们中国原有的,如今搀在这德国操内,中又不中,外又不外,倒成了一个中外合璧。”
15、内修外攘对内整治国政,对外抵御敌人。修亦作“修”。宋·胡锜《拟力田诒》:“顾惟礼耕义种之贤,足副内修外攘之志。”
16、方外之士方外:世外。指言行超脱于世俗礼教之外的人。后指僧道等出家人。《晋书·阮籍传》:“阮籍既方外之士,故不崇礼典。”
17、九霄云外九霄:天的最高处。比喻无限高远的地方。元 无名氏《抱妆盒》第二折:“太子也,你在这七宝盒中,我陈琳早魂飞九霄云外。”
18、至大无外至:极。大到极点,外无以加。战国·宋·庄周《庄子·天下》:“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19、逍遥事外①谓犯法者没有受到法律制裁。亦泛指做坏事或与坏事有牵连的人不受追查。②谓置身事外,毫不关心。清·包世臣《致广东按察姚中丞书》:“首祸正凶,逍遥事外。”鲁迅《花边文学·女人未必多说谎》:“关于杨妃,禄山之乱以后的文人就都撒着大谎,玄宗逍遥事外,倒说是许多坏事情都由她。”
20、仇人相见,分外明白指当敌对的双方相逢时,彼此对对方都格外警觉和敏感。元 李致远《还牢末》第四折:“可不道仇人相见,分外明白。”
21、度外之人度外:心在计度之外。指与某人或某集团没有关系或关系不近的人。即局外人。《三国志·魏志·杨阜传》:“曹公有雄才远略,决机无疑,法一而兵精,能用度外之人,所任各尽其力,必能济大事者也。”
22、弦外之音原指音乐的余音。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话里间接透露,而不是明说出来的意思。清 袁枚《随园诗话》第三卷:“故言尽而意亦止,绝无弦外之音,味外之味。”
23、左建外易用不正当的手段建立威权,变革法度。《史记·商君列传》:“今君又左建外易,非所以教也。”司马贞索隐:“左建,谓以左道建立威权也;外易,谓在外革易君命也。”王伯祥注:“左谓失正,外谓失中,故事乖常理叫‘左道’,也叫‘外道’。
24、方外之人方外:世外。原指言行超脱于世俗礼教之外的人。后指僧道。庄周《庄子 大宗师》:“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
25、天外有天指某一境界之外更有无穷无尽的境界。多用来表示人的眼界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认识的领域需要不断扩大。也表示美好的境界阅历不尽。亦作“山外有山”、“峰外有峰”《敦煌曲 何满子四首》其四:“金河一去路千千,欲到天边更有天。”
26、内称不避亲,外举不避怨举:推荐。举荐身边的人,即使是亲属也不回避;举荐外面的人,即使是仇敌也不躲开。形容办事公正无私西汉·戴圣《礼记·儒行》:“儒有内称不避亲,外举不避怨,程功积事,推贤而进达之,不望其报。”
27、昂头天外昂:抬起。抬起头望着天边。形容态度傲慢或做事脱离实际。鲁迅《书信集 致萧军、萧红》:“他们昂头天外,评论之后,不知那里去了。”
28、外宽内深谓外貌宽厚而实则城府很深。西汉·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弘为人意忌,外宽内深。诸尝与弘有卻者,虽详与善,阴报其祸。”
29、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阋:争吵;墙:门屏。兄弟们虽然在家里争吵,但能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比喻内部虽有分歧,但能团结起来对付外来的侵略。《诗经·小雅·常棣》:“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30、内紧外松指政策的收紧与放宽或指人的心情,即内心紧张,态度镇静。
31、隔墙须有耳,窗外岂无人须:应当。指秘密的言谈也可能泄漏。元·孟德耀《举案齐眉》第二折:“隔墙须有耳,窗外岂无人。这小贱人无理,瞒着老夫,引着梅香去书房中看梁鸿去了。”
32、化外之民化:开化;民:民众。文明地区以外的民众,即没有开化的民众。旧时统治阶级的偏见,指中国教化达不到、法律管不着的少数民族。《唐律疏义·名例》:“诸化外之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
33、不足为外人道不必跟外面的人说。现多用于要求别人不要把有关的事告诉其他的人。晋 陶潜《桃花源记》:“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34、外圆内方形容外表随和;内里刚直。圆:圆通;方:方正。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郅恽传》:“案延资性贪邪,外方内圆,朋党构奸,罔上害人。”
35、出自意外出于意料之外。唐·柳宗元《鈷鉧潭西小丘记》:“丘之小不能一亩……余怜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
36、直内方外形容内心正直、做事方正。《周易 坤》:“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37、窗外有耳指秘密言谈可能泄密。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39回:“展爷连忙摆手说:‘四弟悄言,岂不闻窗外有耳?’”
38、意出望外出乎意料之外。明·西湖渔隐主人《欢喜冤家》第18回:“六月间,又得宗师录取一名科举,意出望外,从此准备进场之事。”
39、打里打外比喻又要管家里的事,又要对付外面的事。浩然《浮云》:“娶了媳妇,就有了个打里打外的帮手。”
40、里应外合应:接应;合:配合。外面攻打与里面接应相结合。元 李文蔚《圯桥进履》第二折:“小官须索整点英雄将士,里应外合擒拿他,有何不可也。”
41、溢于言外溢:水满外流,引申为超出。超出语言之外。指某种意思、感情通过语言文字充分表露出来。亦作“溢于言表”。叶圣陶《倪焕之》:“郑重叮咛的意思,溢于言外。”
42、内忧外侮多指国内不安定和外敌侵略。有时也比喻个人的情况。同“内忧外患”。蔡东藩《两晋演义》第九十九回:“霸踞关中卅二年,如何豆釜竟相煎!内忧外侮侵寻日,莫怪姚宗不再延。”
43、秀外慧中外表秀美;内心聪明。秀:秀美;慧:聪明。唐 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
44、八荒之外八面荒远的地方以外。形容极其旷远。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仲尼》:“虽远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内,来干我者,我必知之。”
45、置诸度外置:放;度:打算。放在考虑之外。指不放在心上。郭沫若《南冠草》第一幕:“我考虑得很纯熟。我是早把生死置诸度外的。”
46、内外交困交:同时;一齐;困:陷在艰难困苦之中。内部、外部同时陷在艰难困苦之中。毛泽东《支持美国黑人抗暴斗争的声明》:“它给陷于内外交困的美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
47、扶余海外指遥远的外国。柳亚子《诗翁行哭李少石》:“从兹双宿复双飞,扶余海外三年久。”
48、敌国外患指来自敌对国家的侵略骚扰。《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9、致之度外指不放在心上。同“置之度外”。《北史 薛辩传》:“朕且含养,致之度外,勿以言辞相析。”
50、枝外生枝比喻派生、繁衍而出者。同“节外生枝”。清李渔《闲情偶寄 词曲 格局》:“善观场者,止于前数出所见,记其人之姓名。十出以后, 皆是枝外生枝,节中长节,如遇行路之人,非止不问姓字,并形体面目,皆可不必认矣。”
51、外愚内智智:聪慧。外形笨拙憨厚,内心机智聪明。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荀攸传》:“太祖每称曰:‘公达外愚内智’。”
52、中外驰名驰名:名声远扬。名声传遍了国内外。曾朴《孽海花》第32回:“女主人又是中外驰名的美人,我要把《清平调》的‘名花倾国两相欢’,改做‘倾城名士两相欢’了。”
53、古今中外从古代到现在;从国内到国外。茅盾《子夜》九:“翻遍了古今中外的历史,没有一个国家曾经用这种所谓示威运动而变成了既富且强的。”
54、里里外外里面和外面。明·施耐庵《水浒传》第44回:“时值秋残冬到,石秀里里外外,身上都换了新衣服穿着。”
55、外宽内明谓外表宽宏而内心明察。东汉·班固《汉书·黄霸传》:“霸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
56、门外汉指外行人。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天竺证悟法师》:“‘祗如他道,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若不到此田地,如何有这个消息?’庵说:‘是门外汉耳。’”
57、外强中干指外表好像很强大;实际上很虚弱。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十五年》:“外强中干,进退不可,周旋不能。”
58、女生外向向:朝着,引申为偏爱。女子成人总要结婚。指女子心向丈夫家。东汉·班固《白虎通·封公侯》:“男生内向,有留家之义;女生外向,有从夫之义。”
59、法外施仁旧时指宽大处理罪犯。明 李清《三垣笔记 附识中》:“其驰驱通义一带,亦不无微劳可悯。乞皇上法外施仁,俯从部议。”
60、超以象外以:用法等同“于”。超脱于物象之外。形容诗文意境雄浑、超脱。也比喻置身世外,脱离现实的空想。唐·司空图《诗品·雄浑》:“超以象外,得其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