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身体有关齿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齿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齿颊挂人谓为人们所称道。何启、胡礼垣《新政论义》:“及知名之国皆有可取之物,齿颊挂人,多者二十馀种,再次亦数种,惟中国则无一见称焉。”
2、令人齿冷令:使;齿冷:因长期开口笑而使牙齿感到冷;指耻笑。使人耻笑。明 沈德符《野获编》:“观萼此疏,欲谀悦取宠而迂诞不经,令人齿冷。”
3、齿牙余惠惠:给人好处。指帮人说好话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公孙九娘》:“屡通媒妁,辄以无尊长之命为辞。幸无惜齿牙余惠。”
4、灵心慧齿天资聪慧,口齿伶俐。清·程羽文《鸳鸯牒》:“蔡文姬灵心慧齿,辱迹穹庐。”
5、切齿愤盈切齿:齿相磨切,愤恨。紧咬牙齿十分愤怒。形容非常愤怒。东汉·班固《汉书·张奂传论》:“中官世盛,暴恣数十年,四海之内,莫不切齿愤盈。”
6、朱唇榴齿榴:石榴。嘴唇红润,牙齿像石榴果实那样整齐。形容貌美丽。《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第十卷:“两行尽是女人,年方二八,美貌轻盈,星限柳眉,朱唇榴齿,桃脸蝉发。”
7、不足挂齿不足:不值得;挂齿:说起;提到;挂在口上。不值得在口头上一提。用于对人表示轻蔑;也用于对己表示自谦。也作“不足齿数”。西汉 司马迁《史记 叔孙通传》:“此皆群盗,鼠窃狗盗耳,何足置之齿牙间?”
8、切齿拊心咬牙捶胸。极端痛恨貌。《战国策·燕策三》:“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9、切齿咬牙切齿:咬紧牙关,表示痛恨。形容极端仇视或痛恨。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6回:“徐晃睁眉怒目,许褚切齿咬牙,各有相斗之意。”
10、齿牙馀惠谓帮人说好话。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公孙九娘》:“生乃坐,请所命。曰:‘令女甥寡居无耦,仆欲得主中馈。屡通媒妁,辄以无尊长之命为辞。幸无惜齿牙馀惠。’”
11、戴发含齿谓人的形状。亦以指人。《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趣者谓之人,而人未必无兽心,虽有兽心,以状而见亲矣。”
12、咬牙切齿切齿:咬紧牙齿;表示痛恨。形容愤恨或发狠到极点的神情。元 孙仲章《勘头巾》第二折:“为甚事咬牙切齿,唬得犯罪人面色如金纸。”
13、怒目切齿瞪大眼睛;咬紧牙齿。形容愤恨之极的样子。切齿:咬紧牙齿。晋 刘伶《酒德颂》:“怒目切齿,陈说礼法,是非锋起。”
14、口齿伶俐口齿:说话、言谈;伶俐:聪明,灵活。谈吐麻利,应付自如。形容口才好。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三回:“宝玉素日虽然口角伶俐,此时一心却为金钏儿感伤,恨不得也身亡命殒。”
15、龈齿弹舌龇牙咧嘴地咒骂。明 沈德符《野获编 妇女 燕姬》:“所饷不满所望,必龈齿弹舌,狞凶万状。”
16、唇竭齿寒见“唇亡齿寒”。《庄子·胠箧》:“故曰,唇竭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
17、没齿难泯没齿:终身。终身不能忘记。明·陆采《怀香记·夕阳亭议》:“你果成得此事,下官感你的恩德,真是镂骨铭心,没齿难泯。”
18、予齿去角谓天生动物赋予齿就不赋予角。比喻事物无十全十美。《汉书·董仲舒传》:“天亦有所分予,予之齿者去其角,傅其翼者两其足,是所受大者不得取小也……夫已受大,又取小,天不能足,而况人乎!”颜师古注:“谓牛无上齿则有角,其余无角者则有上齿。”
19、口齿生香嘴和牙齿都有香味。比喻所读的作品意味深长,隽永宜人。清·李汝珍《镜花缘》第56回:“前者捧读诸位姐姐佳作,真令人口齿生香。”
20、头白齿豁豁:破缺。头发白,牙齿缺。形容人衰老的状态清·汪琬《答陈蔼公论文书》:“年比四十,而精气衰耗,头白齿豁。”
21、齿亡舌存亡:脱落,不存在。牙齿都掉了,舌头还存在。比喻刚硬的容易折断,柔软的常能保全。汉·刘向《说苑·敬慎》:“夫舌之存也,岂非以其柔耶?齿之亡也,岂非以其刚耶?”
22、切齿痛恨牙齿互相摩擦。形容愤恨到了极点。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彼此俱有切齿之恨。”
23、祸发齿牙说话不谨慎会招来灾祸。唐·元稹《戒励风俗德音》:“祸发齿牙,言生枝叶,率是道也。”
24、共为唇齿比喻互相辅助。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邓芝传》:“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唇齿,进可兼并天下,退可鼎足而立。”
25、能牙利齿指能说会道,善于辞令。
26、齿牙馀慧见“齿牙馀惠”。清·和邦额《夜谭随录·苏仲芬》:“夫隐恶杨善,现在功德,何惜齿牙馀慧,而必以朴讷为耻。”
27、马齿徒长见“马齿徒增”。《穀梁传·僖公二年》:“荀息牵马操璧而前曰:‘璧则犹是也,而马齿加长矣。’”
28、齿如含贝同“齿如齐贝”。《文选·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腰如束素,齿如含贝。”
29、齿少心锐年轻气盛,锐意进取。唐·柳宗元《上门下李夷简相公陈情书》:“宗元曩者齿少心锐,径行高步,不知道之艰以陷于大厄。”
30、星眸皓齿眸:眼珠;皓:白的样子。明亮的眼睛,洁白的牙齿。形容女子容貌美丽。比喻美女。元·杨暹《刘行首》第三折:“家破人亡不为别,舍性命轻抛撇,则恋着星眸皓齿,杏脸莺舌。”
31、齿牙为猾谓谗言造成灾祸。《国语·晋语一》:“献公卜伐骊戎,史苏占之,曰:‘胜而不吉。’公曰:‘何谓也?’对曰:‘遇兆,挟以衔骨,齿牙为猾。”
32、蛾眉皓齿蛾眉:像蚕蛾触须似的弯而长的眉毛。修长的眉毛,洁白的牙齿。形容女子容貌美丽。汉·司马相如《美人赋》:“臣之东邻,有一女子,云发丰艳,蛾眉皓齿。”
33、齿如编贝同“齿如齐贝”。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五二:“齿如编贝汉东方,不学咿嚘况对扬。屋瓦自惊天滓,丹毫圆折露华瀼。”
34、皓齿明眸皓:洁白;眸:眼珠;也指眼睛。指洁白的牙齿;明亮的眼睛。形容女子容貌美丽;亦喻指美女。唐 杜甫《哀江头》诗:“明眸皓齿今安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35、皓齿娥眉皓:白的样子。洁白的牙齿,修美的眉毛。形容女子容貌端庄美丽。汉·枚乘《七发》:“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瞿蜕园注:“皓齿娥眉,美女的代称。”
36、嗔目切齿嗔目:发怒时睁大眼睛。瞪大眼睛,咬紧牙齿。形容极端愤怒的样子。丁中江《北洋军阀史话·段祺瑞马厂誓师》:“复辟之贻害清室也如彼,不利于国家也如此。内之不特非清室自动,而孀妃耆博,且不胜其疾首痛心。外之不特非群公劝进,而比户编氓,各不相谋,而嗔目切齿。”
37、齿甘乘肥食美味,骑骏马。形容生活豪奢。清·王韬《原士》:“而游惰者且齿甘乘肥,三代下之国家,所以有岌岌之势也。”
38、齿过肩随谓尊礼长者。《梁书·文学传下·陆云公》:“见与齿过肩随,礼殊拜绝,怀抱相得,忘其年义。”
39、头童齿豁童:原指山无草木,比喻人秃顶;豁:缺口。头顶秃了,牙齿稀了。形容人衰老的状态。唐 韩愈《进学解》:“头童齿豁,竟死何裨?”
40、磨牙凿齿咬牙切齿。形容凶狠的样子。清·钱谦益《刻<邹忠介公奏议>序》:“呜呼!天地间之元气终不可以灭己,而谗夫小人磨牙凿齿者,相仍而未艾。”
41、犬马之齿齿:年轮。自己的年龄。宋·杨万里《答张子仪尚书》:“今兹犬马之齿,七十有六矣。”
42、唇揭齿寒见“唇亡齿寒”。
43、令人切齿令:使;切齿:牙齿相磨切,表示极其愤恨。使人非常愤恨。《三国志 魏志 王肃传》:“着《史记》非贬孝武,令人切齿。”
44、以尽吾齿来度过我的一生.。
45、齿剑如归犹言视死如归。《晋书·列女传论》:“比夫悬梁靡顾,齿剑如归,异日齐风,可以激扬千载矣。”
46、皓齿青蛾皓:白的样子;青蛾:指女子用青黛画的眉。比喻美女或美好的人才。清·方文《寄怀倪臣北初度》:“美人勿用伤迟暮,皓齿青蛾宁久微。”
47、唇红齿白嘴唇红,牙齿白。形容人容貌俊美。明·胡文焕《琼琚记·桑下戏妻》:“只见唇红齿白,桃花脸,绿鬓朱颜柳叶眉,因此不忍而去。”
48、嚼齿穿龈齿:牙齿。穿:咬破。龈:牙龈。紧咬牙齿,竟咬破了牙龈。形容对敌人恨之入骨。宋·文天祥《满江红·代王夫人作》:“想男儿慷慨,嚼穿龈血。”
49、齿牙余慧慧:通“惠”,好处。指帮人说好话清·和邦额《夜谭随录·苏仲芬》:“夫隐恶扬善,现在功德,何惜齿牙余慧,而必以朴讷为耻。”
50、终身不齿齿:录用。一辈子不录用。西汉·戴圣《礼记·王制》:“屏之远方,终身不齿。”
51、咬牙恨齿见“咬牙切齿”。明·吴承恩《西游记》第86回:“八戒闻言,咬牙恨齿,忍不住举起钯,把那坟冢,一顿筑倒。”
52、没齿无怨比喻永无怨言。《论语·宪问》:“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53、韶颜稚齿谓年轻而容貌美好。唐·蒋防《霍小玉传》:“我为女子,薄命如斯,君是丈夫,负心若此。韶颜稚齿,饮恨而终。”
54、不齿于人指被人看不起。宋 沈括《梦溪笔谈 杂志》:“以为士人不齿,放弃终身。”
55、不足齿数足:值得。表示数不上,不值得一提。鲁迅《坟 未有天才之前》:“泥土和天才比,当然是不足齿数的。”
56、齿白唇红牙齿白,嘴唇红。形容面容美。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20回:“那厮唤做小张三,生得眉清目秀,齿白唇红。”
57、唇亡齿寒亡:没有。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两者关系密切;相互依存;利害相关。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58、黄发儿齿比喻人长寿。
59、尊年尚齿年:年龄。尚:崇尚。齿:岁数。指尊重老年人。唐·令狐德棻等《周书·武帝上》:“尊年尚齿,列代弘规,序旧酬劳,哲王明范。”
60、含齿戴发口中有齿,头上长发。指人类。《魏书·韩子熙传》:“遂乃擅废太后,离隔二宫,拷掠胡定,诬王行毒,含齿戴发,莫不悲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