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眼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1、点胸洗眼 | 指一洗尘俗,使人豁然明朗。 | 明·陈继儒《偃曝谈馀》卷下:“《通释》云:‘字原有秦隶汉隶,今当以晋唐书为晋隶唐隶,则自然易晓也。’张绅此言,可为点胸洗眼之语。” |
2、眼观四路,耳听八方 | 形容人机智灵活,遇事能多方观察分析。 | 清·文康《新儿女英雄传》:“强盗的本领,讲的是观六路,耳听八方。” |
3、耳闻不如眼见 | 听到的不如看到的真实可靠。比喻亲身感受比传闻可靠。 | 《旧唐书 辛替否传》:“臣尝以为古之用度不时,爵赏不当,破家亡国者,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眼见。” |
4、别具只眼 | 具有独到的眼光和见解。比喻有独到的见解。 | 宋 杨万里《送彭元忠县丞北归》诗:“近来别具一只眼,要踏唐人最上关。” |
5、大眼瞪小眼 | 大眼看着小眼,没有解决的办法。 | 浩然《艳阳天》第12章:“几句话,把个马连福说得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后脊梁背嗖嗖地冒凉气。” |
6、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 用瞪眼回击瞪眼,用牙齿咬人对付牙齿咬人。指对方使用什么手段,就用什么手段进行回击。 | 《旧约全书 申命记》:“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手还手,以脚还脚。” |
7、铺眉蒙眼 | 装模作样。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50回:“见他铺眉蒙眼,拿班做势,口里咬文嚼字,一口一声只称呼他薛爷。” |
8、瞪眼咋舌 | 睁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神情紧张或很吃惊。同“瞪目结舌”。 | 康濯《腊梅花 徐水平原的白天黑夜》:“但她们干那新鲜事儿的气魄很快就镇住了大家,叫大家不能不瞪眼咋舌。” |
9、手高眼低 | 指做事的能力强而辨识能力低。也指自己的企求高而眼界很低,比喻贪得而不识货。 | 清 况周颐《蕙风词话》第一卷:“余尝谓北宋人手高眼低。” |
10、情人眼里出西施 | 比喻由于有感情,觉得对方无一处不美。 | 清·翟灏《能人编·妇女》:“情人眼里出西施,鄙语也。” |
11、眼笑眉飞 | 形容极度高兴。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只乐得他手舞足蹈,眼笑眉飞。褚一官等在旁看了,也自欢喜。” |
12、低眉垂眼 | 低着头,垂着眼。形容害羞的样子。 | 清·陶贞怀《天雨花》第四回:“桂香袖手床沿坐,低眉垂眼做新人。” |
13、眼不见为净 | 指心里不以为然,但又没有办法,只好撇开不管。也在怀疑仪器不干净时,用作自我安慰的话。 | 茹志鹃《静静的产院》:“她想出去,离了这里,眼不见为净。” |
14、善眉善眼 | 形容容貌善良。 |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九回:“虽是吊死……倒比活的时节去了那许多的杀气,反是善眉善眼的。”老舍《老张的哲学》十一:“门房里坐着一个老人,善眉善眼象世传当仆人的样子。” |
15、白眼相看 | 看别人时眼睛朝上或旁边,现出白眼珠,表示轻蔑,不屑一顾,对人不礼貌。 | 宋·杨万里《诚斋集·都下和同舍李元老承信赠诗之韵》第四卷:“尽今俗客不妨来,白眼相看勿分剖。” |
16、青眼相加 | 青眼:眼睛平视。表示对人喜欢或尊敬。 | 唐·房玄龄《晋书·阮籍传》:“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择而退。喜弟康闻之,乃筴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 |
17、眼开眉展 | 形容极度高兴。 | 许钦文《鉴湖风景如画》:“坐在船上摇动着,也可以说‘五步一小变,十步一大变’的,却处处使人眼开眉展,爽神悦目。” |
18、见钱眼红 | 见“见钱眼开”。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58回:“其中最易辨的,就只那双贼眼,因他见钱眼红,所以易辨。” |
19、肉眼惠眉 | 比喻见识浅陋。 | |
20、挑字眼儿 | 从措辞用字上找小毛病。 | |
21、横眉竖眼 | 形容强横或凶恶的神情。 | 曹禺《王昭君》第二幕:“来了长安一个半月,在我面前,总看见你横眉竖眼,满脸的怨气。” |
22、安眉带眼 | 长了眉毛,有了眼睛。意思是同样是一个人。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28回:“你也是安眉带眼的人,直须要我开口说。” |
23、醉眼朦胧 | 朦胧:模糊不清。形容醉后两眼模糊不清的样子。 | 宋·苏轼《杜介送鱼》:“醉眼朦胧觅归路,松江烟雨晚疏疏。” |
24、耳闻眼睹 | 闻:听见;睹:看见。亲耳听到,亲眼看见 | 元 秦简夫《东堂老》楔子:“老夫耳闻眼睹,非止一端,因而忧闷成疾。” |
25、正法眼藏 | ①佛教语。禅宗用来指全体佛法(正法)。朗照宇宙谓眼,包含万有谓藏。相传释迦牟尼以正法眼藏付与大弟子迦叶,是为禅宗初祖,为佛教以“心传心”授法的开始。②借指事物的诀要或精义。 | 《景德传灯录·摩诃迦叶》:“佛告诸大弟子,迦叶来时,可令宣扬正法眼藏。”宋·朱熹《答陈同甫书》:“盖修身事君,初非二事,不可作两般看,此是千圣相传正法眼藏。” |
26、眼笑眉舒 | 舒:伸展。眼里流露出欢笑的神情,眉毛舒展。形容非常高兴。 | 元·胡祗遹《沉醉东风》曲:“渔得鱼心满愿足,樵得樵眼笑眉舒。” |
27、睁只眼,闭只眼 | 佯为不见,故意不睬,比喻遇事容忍迁就,逃避斗争。 | 张洁《沉重的翅膀》:“然后他诙谐地做了个睁只眼闭只眼的动作。” |
28、见钱眼开 | 见到钱财就眉开眼笑。 | 清 李渔《比目鱼 挥金》:“自古道见钱眼开,我兑下一千两银子,与他说话的时节,就拿来摆在面前,他见了自然动火。” |
29、死眉瞪眼 | 形容呆滞,表情冷漠。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10回:“偏偏那日人来的多,里头的人都死眉瞪眼的。凤姐只得在那里照料了一会子。” |
30、耳听是虚,眼见是实 | 虚:虚假。听到的不足信,亲眼看到的才真实可靠。 | 京剧《串龙珠》第十场:“有道是耳听是虚,眼见是实。千岁莫要屈赖好人。” |
31、弄眼挤眉 | 弄:做。用眉眼传情与示意。 | 清·荑荻散人《玉娇梨》第八回:“一身中耸肩叠肚,全无坦坦之容;满脸上弄眼挤眉,大有花花之意。” |
32、丢人现眼 | 丢脸,出丑。 | 杨朔《春子姑娘》:“你看我弄的婆家婆家不要,娘家娘家讨厌,丢人现眼的,哪有脸见她!” |
33、鼻肿眼青 | 鼻子肿起,眼圈发青。形容脸部伤势严重。 | 清 蒲松龄《寒森曲》第五回:“一伙人疾忙扶起,只见他鼻肿眼青。” |
34、耳热眼花 | 眼睛发花,耳朵发热。形容饮酒微有醉意,精神兴奋的感觉。 | 南朝 梁 简文帝《筝赋》:“耳热眼花之娱,千金万年之寿。” |
35、眉头眼脑 | 指眉眼间的神色。 | 宋·周紫芝《感皇恩》词:“思量也胜,看个眉头眼脑。” |
36、眼观鼻,鼻观心 | 古代静坐集中注意力的方法。指精神集中,心不旁骛的神态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四回:“那安公子羞得面红过耳,眼观鼻,鼻观心的答应了一声。” |
37、开眉展眼 | 高兴愉快的样子。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十五回:“若是有识我们的,水里水里去,火里火里去,若能够受用得一日,便死了开眉展眼。” |
38、欢眉大眼 | 欢:欢喜,快乐。眉开眼笑的样子。 | 谷峪《新事新办》:“凤兰欢眉大眼的坐在贵德的旁边。” |
39、皇天有眼 | 皇天:上天。老天爷长着眼睛公正对待世事。 | 明·西湖渔隐主人《欢喜冤家》第一回:“想皇天有眼,自作自受。” |
40、焦眉皱眼 | 见“焦眉愁眼”。 | 沙汀《兽道》:“街上十分冷落,几个站在门口看街的女人,老远就焦眉皱眼,随即退进门槛内面去了。” |
41、避人眼目 | 见“避人耳目”。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每日一入学中,四处各坐,却八目勾留,或设言托意,或咏桑寓柳,遥以心照,却外面自为避人眼目。” |
42、头晕眼花 | 头发昏,眼发花。 | 清 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八十七回:“方才外边的人,也都有些头晕眼花,闻了这香气,就清爽了许多。” |
43、立眉竖眼 | 指耸眉瞪眼,形容怒目相视,态度凶狠的样子。 | 冯志《敌后武工队》第11章:“警备队员们被他立眉竖眼地一吆唤,都像夹尾巴狗似的溜逃了。” |
44、活眼现报 | 现世的报应。 | 郭沫若《我的童年》第三篇七:“丁丁儿那张尖嘴平生带过太带多了,所以死的时候连话都不能够说一句。这是活眼现报。” |
45、另眼看待 | 用不同于一般的眼光看待。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5卷:“侍郎与夫人看见人物标致,更加礼仪齐备,心下喜欢,另眼看待。” |
46、下眼相看 | 指瞧不起人。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一卷:“手下人那知言谈好歹,见是樵夫,下眼相看。” |
47、眼约心期 | 期:期望。眼中意会,心中期许。指嘴上虽然没说话,但双方的目光交流,心意相通。 | 元·张可久《沉醉东风·夜宴即事》曲:“玉纤寒试调筝雁,眼约心期不暂闲。” |
48、迷花眼笑 | 形容非常欢快、喜悦。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25回:“那太监喜得迷花眼笑,也不更数,把袋里的钱都倒出来,给与翠莲。” |
49、手急眼快 | 形容动作机警,手快眼快。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回:“原来悟空手疾眼快,正在那混乱之时,……赶在哪吒脑后,着左膊上一棒打来。” |
50、眼角眉梢 | 指面部的细微表情。 | 毛泽东《贺新郎·别友》:“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 |
51、眉来眼去 | 形容以眉目传情。多用于男女情爱。也比喻坏人之间勾勾搭搭。 | 宋 辛弃疾《满江红 赣州席上呈太守陈季陵侍郎》:“落日苍茫,风才定,片帆无力。还记得,眉来眼去,水光山色。” |
52、挤眉溜眼 | 见“挤眉弄眼”。 | 明·冯惟敏《僧尼共犯》第一折:“遇着不老实的妇人,和他挤眉溜眼,调顺私情。” |
53、两眼漆黑 | 比喻十分陌生 | 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此番到吏部打点,正愁着两眼漆黑,不知门径,现在找到个人可以指点,岂不甚妙?” |
54、别作一眼 | 谓另眼(相看)。 | |
55、眉头眼尾 | 指眉眼间的神色。 | 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61卷:“乡原是个无骨肋底人,东倒西擂,东边去取奉人,西边去周全人,看人眉头眼尾。” |
56、眼观四处,耳听八方 | 形容人机智灵活,遇事能多方观察分析。 | 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53回:“为将之道,身临战场,务要眼观四处,耳听八方。” |
57、以眼还眼 | 用瞪眼回击瞪眼。比喻用对方使用的手段来回击对方。 | 《旧约全书 申命记》:“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手还手,以脚还脚。” |
58、张眼露睛 | 谓瞪着眼睛说瞎话。 |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八回:“这晁大哥可是听着人张眼露睛的没要紧!” |
59、烟云过眼 | 象烟云在眼前一晃而过。比喻事物很快就成为过去。也比喻身外之物,不必重视。 | 宋 苏轼《宝绘堂记》:“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 |
60、心明眼亮 | 心里明白;眼睛雪亮。形容看问题敏锐;能辨别是非。 | 南北朝 王俭《褚渊碑文》:“风仪与秋月齐明,音徽与春云等润,韵宇弘深,喜愠莫见其际,心明通亮,用人言必由于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