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动物有关狐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狐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鱼帛狐篝指借助鬼神制造舆论,以便起事。《史记·陈涉世家》:“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閒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
2、狐鸣鱼出鸣:叫。指动员众人起事。西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夜篝火,狐鸣曰:‘大楚兴,陈胜王。’”
3、狐裘尨茸见“狐裘蒙戎”。《左传·僖公五年》:“狐裘尨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4、狐藉虎威比喻仰仗别人威势或倚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同“狐假虎威”。《宋书 恩幸传序》:“曾不知鼠凭社贵,狐藉虎威,外无逼主之嫌,内有专用之功。”
5、狼顾狐疑指左顾右昐,存有畏惧和犹豫之心。狼顾,狼走路时常常回头看;狐疑,狐狸本性多疑。孙中山《布告全国同胞书》:“行事或虎头鼠尾,而存心复狼顾狐疑。”
6、城狐社鼠社:古时指土地神及其庙宇。以城墙为凭借的狐狸;以土地庙为依托的老鼠。比喻仗势作恶的小人。《晋书 谢鲲传》:“对曰:‘隗诚始祸,然城狐社鼠也。’”
7、狗走狐淫比喻卑劣淫乱。
8、狐鸣篝火见“狐鸣鱼书”。黄葆桢《扬哲商烈士悼歌》:“军储潜遣五丁运,狐鸣篝火期相从。”
9、狐媚魇道谓行为妖邪。《红楼梦》第二十回:“你总不听我的话。倒叫这些人教的你歪心邪意、狐媚魇道的。”又第四四回:“我说那孩子倒不像那狐媚魇道的。”
10、雉头狐腋以雉头狐腋做成的裘衣。形容穿着讲究,生活奢侈。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开善寺》:“晋室石崇乃是庶姓,犹能雉头狐腋,画卵雕薪;况我大魏天王,不为华侈?”
11、篝火狐鸣夜里把火放在笼里,使隐隐约约象磷火,同时又学狐叫。这是陈涉、吴广假托狐鬼之事以发动群众起义的故事。后用来比喻策划起义。西汉 司马迁《史记 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12、狐潜鼠伏像狐狸和老鼠一样潜伏、藏匿。形容胆怯躲藏的样子。明 张景《飞丸记 公馆言情》:“山居草宿,狐潜鼠伏,将略胜孙吴,军势振颇牧。”
13、狐唱枭和喻坏人互相呼应。宋·王禹偁《杜伏威传赞序》:“由是世充、建德、黑闼、武周之辈,狐唱枭和,蝟芒而来。”
14、狐疑未决狐疑:犹豫,狐性多疑。传说狐狸多疑。形容心里疑惑,一时决定不下来。《剪灯余话·贾云华还魂记》:“过横楼西,适有两巷相联,莫知何者可达,狐疑未决。”
15、花狸狐哨形容颜色过分鲜艳繁杂或比喻人浮华而不实在。明·吴承恩《西游记》第12回:“我家是清凉瓦屋,不像这个害黄病的房子,花狸狐哨的门扇!”
16、狐鸣篝中见“狐鸣鱼书”。清·邹容《革命军》第一章:“此自秦以来,所以狐鸣篝中,王在掌上,卯金伏诛,魏史当涂。”
17、兔死狐悲兔子死了;狐狸很悲伤。比喻因同类遭遇不幸而悲痛伤感。悲:悲伤。元 汪元亨《折桂令 归隐》曲:“鄙高位羊质虎皮,见非辜兔死狐悲。”
18、狐朋狗党泛指一些吃喝玩乐、不务正业的朋友。元 关汉卿《单刀会》第三折:“他那里暗暗的藏,我须索紧紧的防,都是些狐朋狗党。”
19、犬迹狐踪喻低弱的身手。元·王实甫《丽春堂》第一折:“他每那祖宗是斑斓的大虫,料想俺将门下无犬迹狐踪。”
20、进退狐疑进退两难,迟疑不决。唐·李靖《李卫公兵法·将务兵谋》:“信任过说,一彼一此,进退狐疑,部伍狼籍。”
21、满腹狐疑一肚子的疑惑。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3回:“公子听如此说,便不好问,只是未免满腹狐疑。”
22、狐假鸱张比喻倚仗别人,虚张声势。《旧唐书·僖宗纪》:“初则狐假鸱张,自谓骁雄莫敌;旋则鸟鱼烂,无非破账而终。”
23、社鼠城狐社:土地庙。城墙上的狐狸,社庙里的老鼠。比喻依仗权势做恶,一时难以驱除的小人。宋 李纲《八月十一日次茶陵县入界湖南有感》诗:“巨蠹推穷付囹圄,社鼠城孤扫巢穴。”
24、豺狐之心指有豺狼和狐狸那样的凶残、狡猾的心肠。《敦煌变文集 伍子胥这文》:“近闻楚王无道,遂发材(豺)狐之心,诛妾家破亡消。
25、狐鼠之徒比喻品质低下的人。清 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七十三回:“朝廷之纪纲法律尚在,但可恨这班狐鼠之徒耳。”
26、两脚野狐比喻奸诈的人。《旧唐书·杨再思传》:“左补阙戴令言作《两脚野狐赋》以讥讽之,再思闻之怒。”
27、犹豫狐疑犹豫:迟疑不定;狐疑:狐狸多疑,因指犹疑不决。迟疑不决。战国·楚·屈原《楚辞·离骚》:“心犹豫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
28、狐裘蒙戎狐裘的皮毛凌乱。亦以喻国政混乱。《诗·邶风·旄丘》:“狐裘蒙戎,匪车不东。叔兮伯兮,靡所与同。”
29、狐奔鼠窜比喻非常狼狈的逃窜。宋书 《索虏传》:“或有狐奔鼠窜,逃首北境,而辄便苞纳,待之若旧,资其粮仗,纵为寇贼。”《英烈传》第二十一回:“诸部士卒,俱各狐奔鼠窜退去。”
30、狐埋狐扬见“狐埋狐搰”。梁启超《复古思潮平议》:“而狐埋狐扬,天下其谓政府何?”
31、狐鸣枭噪喻小人嚣张。唐·韩愈《永贞行》:“狐鸣枭噪争署置,睗跳踉相妩媚。”
32、狐埋狐搰搰:挖掘。狐性多疑,刚把东西埋下,又把挖出来看看。比喻疑虑过多,不能成事。《国语 吴语》:“狐埋之而狐搰之,是以无成功。”
33、虎党狐侪比喻凶恶狡黠之辈。明 康海《中山狼》第二折:“谁曾见这锦囊诗袋,却遮藏的虎党狐侪,只您这眉前眼后谁瞒过。道不的露尾藏头,怎撒乖,没处安排。”
34、与狐谋皮见“与虎谋皮”。《太平御览》卷二○八引《符子》:“[周人]欲为千金之裘,而与狐谋其皮;欲具少牢之珍,而与羊谋其羞。言未卒,狐相率逃于重丘之下,羊相呼藏于深林之中,故周人十年不制一裘,五年不具一牢。”
35、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价值千金的皮衣,决非一只狐狸的腋皮所能做成。比喻积小才能成大,集合大家的力量才能做成事情。《史记 刘敬叔孙通列传》:“太史公曰:语曰‘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代之智也。’”
36、鼠迹狐踪比喻人行踪鬼祟。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史书拈毕》:“羽椿忠大节,而世有责之备者;蒙鼠迹狐踪,而世有赞其能者。”
37、狐朋狗友将狐狗引为朋友。比喻品行不端的朋友。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回:“恼的是那狐朋狗友,搬弄是非,调三窝四。”
38、狐狸精迷信人认为狐狸能修炼成精,变成美女迷惑人。指勾引诱惑男人的女子。清·曹雪芹《红楼梦》:“王夫人道:‘唱戏的女孩子,自然是狐狸精了!’”
39、狐鸣鱼书《史记·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闲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后因以“狐鸣鱼书”指起事者动员群众的措施。《史记·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閒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40、狐凭鼠伏象狐狸、老鼠那样潜伏在里面。《三元里平夷录》:“逆夷各狐凭鼠伏,潜避两炮台中,不敢出入。”
41、狐裘羔袖裘:皮衣;羔:指小羊皮。狐皮衣服,羔皮袖子。比喻整体尚好,略有缺点。左丘明《左传 襄公十四年》:“余不说初矣,余狐裘而羔袖。”
42、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镒:古代重量单位,1镒=20两;裘:皮衣。价值千金的皮衣不是一只狐狸腋下白毛制成。比喻治理国家需要众多贤才的力量。战国·宋·墨翟《墨子·亲士》:“是故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
43、狐疑不定狐疑:犹豫,狐性多疑。传说狐狸多疑。形容心里疑惑,一时决定不下来。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4回:“臣为将军决一死战,万死不辞,只恐将军狐疑不定。”
44、衣狐坐熊衣:穿。穿着狐皮衣服,坐在熊皮上。形容生活奢侈。《宋书·王僧达传》:“如使臣享厚禄,居重荣,衣狐坐熊,而无事于世者,固所不能安也。”
45、狐死兔泣比喻因同类的死亡而感到悲伤。《宋史 叛臣传下 李全传下》:“狐死兔泣,李氏灭,夏氏宁得独存?愿将军垂盼。”
46、狐虎之威狐狸与老虎相互勾结而表现出来的威势。比喻权贵当道者与其爪牙串通一气而发出的淫威。鲁迅《且介亭杂文·忆韦素园君》:“因为段祺瑞总理和他的帮闲们的迫压,我已经逃到厦门,但北京的狐虎之威还正是无穷无尽。”
47、狗党狐朋见“狐朋狗党”。元·乔吉《金钱记》第一折:“我是个诗坛酒社文章士,不比那狗党狐朋恶少年。”
48、狐疑犹豫狐疑:狐狸多疑,因指犹疑不决;犹豫:迟疑不定。迟疑不决。西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狐疑犹豫,后必有悔。”
49、一狐之掖见“一狐之腋”。《史记·商君列传》:“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掖;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50、狐兔之悲狐死则兔悲,兔死则狐亦悲。比喻因同类的死亡而感到痛心悲伤。明·朱国桢《涌幢小品·黄叔度二诬辨》:“因视国家将倾,诸贤就戮,上之不能如孙登之污埋,次之不能如皇甫规之不与,下之不能兴狐兔之悲,方且沾沾自喜,因同志之死以为名高,是诚何忍哉。”
51、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比喻众愚不如一贤。西汉·司马迁《史记·赵世家》:“大夫无罪,吾闻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诸大夫朝,徒闻唯唯,不闻周舍之谔谔,是以忧也。”
52、狐不二雄喻两雄不可并存。《淮南子·说林训》:“日月不并出,狐不二雄,神友不匹,锰库不群,鸷鸟不双。”
53、狐听之声指冰下水流之声。《水经注·河水一》引《述征记》:“冰始合,车马不敢过,要须狐行,云此物善听,冰下无水乃过,人见狐行方渡。”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狐之为兽,又多猜疑,故听河冰无流水声,然後敢渡。”
54、董狐之笔后人对那些公正不偏,不因为各人的好恶或利害关系,而捏造不实言论的人的称呼。《左传 宣公二年》载:赵穿杀晋灵公,身为正卿的赵盾没有管,董狐认为赵盾应负责任,便在史策上记载说赵盾弑其君。为赵盾所杀。后孔子称赞说:“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55、鱼帛狐声见“鱼帛狐篝”。《史记·陈涉世家》:“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閒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
56、宵狐之腋宵:通“小”;腋:腋窝。小狐狸腋下的毛皮。比喻珍贵的东西。西汉·司马迁《史记·赵世家》:“吾闻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57、简落狐狸抓住狐狸。落,通“络”。比喻制裁奸邪小丑。《后汉书 酷吏传 阳球》:“前虽纠诛王甫、段熲,盖简落狐狸,未足宣示天下。愿假臣一月,必令豺狼鸱枭各服其辜。”
58、虎威狐假假:假借,凭借。狐狸假借老虎的威风去吓唬其他野兽。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去欺压别人。北周·庾信《哀江南诗》:“或以集翼鷃披,虎威狐假。”
59、狐群狗党与狐;狗结群为党。比喻勾结在一起的坏人。元 尚仲贤《气英布》第四折:“咱若不是扶刘锄项,逐着那狐群狗党,兀良怎显得咱这黥面当王!”
60、狐疑不断狐疑:犹豫,狐性多疑。传说狐狸多疑。形容心里疑惑,一时决定不下来。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刘表传》:“表狐疑不断,乃遣嵩诣操,观望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