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四季有关秋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秋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暗送秋波秋波:秋天的水波;比喻美女的眼睛。原指美女暗中以眉目传情;后形容暗中以眉目传情;也泛指暗中示意;暗通信息;献眉讨好。宋 苏轼《百步洪》诗之二:“佳人未肯回秋波,幼舆欲语防飞梭。”明 冯梦龙《挂枝儿 私窥》:“眉儿来,眼儿去,暗送秋波。”
2、临去秋波秋波:秋天的水波,比喻眼睛明澈。临走时的回眸一盼。形容别情依依。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便是铁石人也意惹情牵。”
3、洞察秋毫洞察:看得很清楚;秋毫:鸟兽秋天身上新生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事物。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4、秋风扫叶比喻威力大、气势猛。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十九卷:“[程万里]每日间见元兵所过,残灭如秋风扫叶,心中暗暗悲痛,正是:宁为太平犬,莫作离乱人。”
5、平分秋色秋色:秋天景色。把秋天的景色平均分配;昼夜各得一半;多指中秋或秋分这一天;后指平均分享财物声誉等。唐 韩愈《昌黎集 卷二 合江亭》诗:“穷秋感平分,新月怜半破。”
6、疾风扫秋叶比喻力量强大、行动迅速,象暴风扫除落叶一样。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晋孝武帝太元七年》:“以吾出晋,校其强弱之势,犹疾风之扫秋叶。”
7、危急存亡之秋危险至极的紧急关头。
8、望秋先零零:凋零。望见秋天将到就先凋零了。比喻体质弱,经不起风霜。也比喻未老先衰。晋 顾恺之《家传》:“臣蒲柳之质,望秋先零。”
9、秋风纨扇秋日凉风至,扇子遂弃置不用。常以比喻女子色衰失宠。清 李渔《意中缘 先订》:“万一结褵之后,见美而迁,使奴家有秋风纨扇之悲,如何是好!
10、叶落归秋树叶在秋天飘落。比喻事物有一定归宿。元·贯云石《斗鹌鹑·佳偶》曲:“美眷爱,俏伴侣。叶落归秋,花生满路。”
11、冰壶秋月冰壶:盛水的玉壶;比喻洁白;秋月:中秋的月亮;比喻皎洁。心如冰清;和明月一样洁净。宋 苏轼《赠潘谷》诗:“布衫漆黑手如龟,未害冰壶贮秋月。”
12、秋草人情形容人情冷漠,如同日益枯黄的秋草一样。元·关汉卿《鲁斋郎》第三折:“浮云世态纷纷恋,秋草人情日日疏。”
13、秋高气爽形容秋季天空晴朗;气候凉爽宜人。唐 杜甫《崔氏东山草堂》诗:“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暗风吹乱蛩悲咽。”
14、一叶报秋同“一叶知秋”。唐·鲍溶《始见二毛》诗:“百川赴海返潮易,一叶报秋归树难。”唐·柳氏《杨柳枝》词:“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15、春秋笔法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宋 俞文豹《吹剑录》:“盖纯用《春秋》笔法也。”
16、有事之秋指战争或多事故的年头。《北史·王罴王轨等传论》:“王思政驱驰有事之秋,慷慨功名之际。”
17、万载千秋指经历年代极久远。同“万代千秋”。明 无名氏《贺元宵》第三折:“当今圣主存仁孝,万载千秋亨太平。”
18、春韭秋菘韭:韭菜;菘:一种阔叶蔬菜。泛指时新菜蔬。《南齐书·周颙传》:“文惠太子问颙:‘菜食何味最胜?’颙曰:‘春初早韭,秋末晚菘。’”
19、明察秋毫,不见舆薪目光敏锐,可以看清鸟兽的毫毛,而看不到一车柴草。比喻为人精明,只看到小节,看不到大处。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20、老气横秋老气:老年的气概;横秋:横亘秋空。形容神态老练严肃。也形容为人死板;缺乏朝气。南朝 齐 孔稚珪《北山移文》:“风情张日,霜气横秋。”
21、霜气横秋霜:秋霜。气:志气。比喻志气凛然,像秋霜一样严峻。
22、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一天不见,就好象过了三年。形容思念的心情非常迫切。《诗经 王风 采葛》:“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23、春花秋实见“春华秋实”。清·钱泳《履园丛活·梦幻·永和银杏》:“杨州钞关官署东隅,有银杏树一株,其大数围,直干凌霄,春花秋实。”
24、秋月春花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南唐·李煜《虞美人》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25、一叶落知天下秋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淮南子 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宋 唐庚《文录》引唐人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26、存亡危急之秋指生存、灭亡、危险、紧急的关键时刻。毛泽东《国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务》:“在存亡危急之秋,更不应计较过去的一切,而当与全国国民彻底更始,力谋团结,以保国家之生命与生存。”
27、千秋人物名垂后世的人物。清·赵翼《赤壁》诗:“千秋人物三分国,一片山河百战场。”
28、多故之秋多故:多变乱多患难;秋:指某个时期。指多事故多患难的时期。《金史·宣宗季下》:“今多故之秋,人才难得,朕欲除大罪外,徙刑追配有武艺善掌兵者,量才复用。”
29、春祈秋报祈:向神求祷;报:为报恩而祭祀。指春秋两季举行的祭祀《诗经·周颂·载芟序》:“《载芟》,春籍田而祈社稷也。”孔颖达疏:“既谋事求助,致敬民神,春祈秋报,故次《载芟》、《良耜》也。”
30、秋毫勿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同“秋毫无犯”。《北史 隋纪下 炀帝》:“营垒所次,务在整肃,刍荛有禁,秋毫勿犯。”
31、黑不溜秋形容黑得很难看。梁实秋《喝茶》:“普洱茶,漆黑一团,据说也有绿色者,泡烹出来黑不溜秋,粤人喜之。”
32、春露秋霜比喻恩泽与威严。也用在怀念先人。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诏策》:“眚灾肆赦,则文有春露之滋;明罚敕法,则辞有秋霜之烈。”
33、遗臭千秋同“遗臭万载”。清·侯方域《拟思宗改元廷臣谢表》:“姑念放麑,使御魍魉之鬼,拥戴称颂,悬金石不刊之书,令其遗臭千秋。”
34、皮里春秋指藏在心里不说出来的言论。《晋书 褚裒传》:“曰:‘季野有皮里春秋。’言其外无臧否,而内有所褒贬也。”
35、春来秋去秋天过去,春天到来。形容时光流逝明·胡文焕《群音类选·清腔类·山坡羊》:“春来秋去泉东泻,芳颜不似前潇洒。”
36、春秋鼎盛春秋:年龄。人年龄正处在旺盛、强壮之际。旧时比喻人正当壮年;精力充沛。汉 贾谊《新书 宗首》:“天子春秋鼎盛,行仪未过,德泽有加焉,犹尚若比,况莫大诸侯权势十此者乎?”
37、落叶知秋一看到落到地上的黄叶;就知道秋天来临了。比喻通过某一迹象;便可预测形势的发展变化。宋 唐庚《文录》:“仙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38、百岁千秋一百年,一千载。形容岁月漫长,历时很久。明 康海《王兰卿》第三折:“便活到百岁千秋索一死,则不如另寻个身计。”
39、春去秋来春天过去,秋天到来。形容时光流逝明 刘基《大堤曲》:“春去秋来年复年,生歌死哭长相守。”
40、秋水伊人指思念中的那个人。《诗经 秦风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41、秋去冬来秋天过去,冬天到来。形容时光流逝刘玉民《骚动之秋》第七章:“秋去冬来,新年一过春节眨眼就到。”
42、千秋万岁千年万年。形容岁月长久。先秦 韩非《韩非子 显学》:“今巫祝之祝人曰:‘使若千秋万岁。’千秋万岁之声聒耳,而一日之寿无征于人。”
43、琨玉秋霜比喻坚贞劲烈的品质。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孔融传论》:“懔懔焉,皓皓焉,其与琨玉秋霜比质可也。”
44、春蛙秋蝉春天蛙叫,秋天蝉鸣。比喻喧闹夸张、空洞无物的言谈。晋·杨泉《物理论》:“夫虚无之谈,尚其华藻,此无异于春蛙秋蝉,聒舌而已。”
45、利析秋毫形容管理财务极细心、精明。《史记·平准书》:“故三人言利,事析秋毫矣。”
46、月过中秋中秋之后,月亮就没有那样圆满了。比喻良好的时机已经过去。明·朱权《冲漠子》第二折:“若遇那铅逢发处须当采,若是那月过中秋下手迟。”
47、秋收东藏秋天收获,冬天存储。泛指常规的农事活动。《荀子 王制》:“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48、叶落知秋看到树叶落,便知秋天到来。比喻从细微的变化可以推测事物的发展趋向。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天童华禅师法嗣》:“动弦别曲,叶落知秋,举一明三。”
49、秋高马肥秋高气爽,马匹肥壮。古常以指西北外族活动的季节。宋 李纲《靖康传信录》卷三:“臣恐秋高马肥,虏必再至,以责前约。”
50、冰壸秋月喻人品德清白廉洁。宋·苏轼《赠潘谷》诗:“布衫漆黑手如龟,未害冰壶贮秋月。”《宋史·李侗传》:“愿中如冰壸秋月,莹彻无瑕,非吾曹所及。”宋·苏轼《赠潘谷》诗:“布衫漆黑手如龟,未害冰壶贮秋月。”
51、秋豪之末比喻极微小的东西或极细微的地方。同“秋毫之末”。《庄子 齐物论》:“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
52、秋收冬藏秋季为农作物收获季节,冬季则贮藏果实以待一年之需要。比喻一年的农事。西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
53、秋波盈盈形容眼神饱含感情。清 魏秀仁《花月痕》第六回:“再看秋痕,早是秋波盈盈,默然不语。”
54、秋高气和形容秋空高朗、天气晴和。清 曾朴《孽海花》第十九回:“却说小燕便服轻车,叫车夫径到城南保安寺街而来,那时秋高气和,尘软蹄轻,不一会已到了门口,把车停在门前两棵大榆树荫下。”
55、兼葭秋水比喻思慕的人。兼,同“蒹”。《诗经·秦风·蒹葭》:“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56、万古千秋形容延续的时间极久。唐 周朴《望中怀古》:“齐心楼上望浮云,万古千秋空姓名。”
57、秋色平分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上下。《楚辞·九辩》:“皇天平分四时兮,窃独悲此廪秋。”宋·李朴《中秋》诗:“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58、千秋万古犹言千秋万代,形容岁月长久。唐·刘希夷《公子行》:“百年同谢西山日,千秋万古北邙尘。”
59、微察秋毫形容极细小的东西都看得很清楚。西汉·刘安《淮南子·说山训》:“夫照镜子见眸子,微察秋毫,明照晦冥。”
60、秋高气肃形容秋日晴空高朗,气候凉爽宜人。宋 张抡《醉落魄 咏秋》词之四:“秋高气肃,西风又拂盈盈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