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四季有关秋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秋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秋风过耳象秋风从耳边吹过一样。比喻与己无关,毫不再意。汉 赵晔《吴越春秋 吴王寿梦传》:“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
2、春祈秋报祈:向神求祷;报:为报恩而祭祀。指春秋两季举行的祭祀《诗经·周颂·载芟序》:“《载芟》,春籍田而祈社稷也。”孔颖达疏:“既谋事求助,致敬民神,春祈秋报,故次《载芟》、《良耜》也。”
3、秋风落叶秋风扫尽了落叶。比喻一扫而光,不复存在。宋·洪迈《夷坚志·齐先生》:“人言秋风落叶,此真是也。”
4、万载千秋指经历年代极久远。同“万代千秋”。明 无名氏《贺元宵》第三折:“当今圣主存仁孝,万载千秋亨太平。”
5、春露秋霜比喻恩泽与威严。也用在怀念先人。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诏策》:“眚灾肆赦,则文有春露之滋;明罚敕法,则辞有秋霜之烈。”
6、秋后算帐指秋收以后结清欠帐。比喻等待时机进行报复。王朔《玩儿的就是心跳》:“怕就怕秋后算帐,本来挺明白的事最后也不明白了。”
7、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天萌生,夏天滋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指农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亦比喻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史记·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
8、皮里春秋指藏在心里不说出来的言论。《晋书 褚裒传》:“曰:‘季野有皮里春秋。’言其外无臧否,而内有所褒贬也。”
9、秋豪之末比喻极微小的东西或极细微的地方。同“秋毫之末”。《庄子 齐物论》:“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
10、春蛙秋蝉春天蛙叫,秋天蝉鸣。比喻喧闹夸张、空洞无物的言谈。晋·杨泉《物理论》:“夫虚无之谈,尚其华藻,此无异于春蛙秋蝉,聒舌而已。”
11、有事之秋指战争或多事故的年头。《北史·王罴王轨等传论》:“王思政驱驰有事之秋,慷慨功名之际。”
12、秋行夏令令:时令。时已秋季,还在做夏令的事。指不合时令。鲁迅《阿Q正传》第八章:“但现在是暮秋,所以这‘秋行夏令’的情形,在盘辫家不能不说是万分的英断,而在未庄也不能说无关于改革了。”
13、月过中秋中秋之后,月亮就没有那样圆满了。比喻良好的时机已经过去。明·朱权《冲漠子》第二折:“若遇那铅逢发处须当采,若是那月过中秋下手迟。”
14、春蛇秋蚓见“春蚓秋蛇”。明·宋濂《<史书会要>序》:“近世以来,徇末而忘本,濡毫行墨,春蛇秋蚓之连翩。”
15、春秋责备贤者春秋:孔子修订《春秋》书;贤者:指才德兼备的人。指《春秋》书对贤者常常责备,严格要求《新唐书·太宗纪赞》:“然《春秋》书中,常责备贤者,是以后世君子之欲成人之美者,莫不叹息于斯焉。”
16、危急存亡之秋危险至极的紧急关头。
17、春花秋月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南唐 李煜《虞美人》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18、望秋先陨指草木将近秋天即败落凋零。也比喻未老先衰。宋·沈括《梦溪笔谈·采草药》:“岭峤微草,凌冬不凋;并、汾乔木,望秋先陨;诸越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
19、平分秋色秋色:秋天景色。把秋天的景色平均分配;昼夜各得一半;多指中秋或秋分这一天;后指平均分享财物声誉等。唐 韩愈《昌黎集 卷二 合江亭》诗:“穷秋感平分,新月怜半破。”
20、琨玉秋霜比喻坚贞劲烈的品质。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孔融传论》:“懔懔焉,皓皓焉,其与琨玉秋霜比质可也。”
21、暗送秋波秋波:秋天的水波;比喻美女的眼睛。原指美女暗中以眉目传情;后形容暗中以眉目传情;也泛指暗中示意;暗通信息;献眉讨好。宋 苏轼《百步洪》诗之二:“佳人未肯回秋波,幼舆欲语防飞梭。”明 冯梦龙《挂枝儿 私窥》:“眉儿来,眼儿去,暗送秋波。”
22、秋去冬来秋天过去,冬天到来。形容时光流逝刘玉民《骚动之秋》第七章:“秋去冬来,新年一过春节眨眼就到。”
23、百岁千秋一百年,一千载。形容岁月漫长,历时很久。明 康海《王兰卿》第三折:“便活到百岁千秋索一死,则不如另寻个身计。”
24、一叶知秋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已经来临。比喻由细微的迹象可以预料出事物的发展趋向。西汉 刘安《淮南子 说山川》:“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25、春来秋去秋天过去,春天到来。形容时光流逝明·胡文焕《群音类选·清腔类·山坡羊》:“春来秋去泉东泻,芳颜不似前潇洒。”
26、万岁千秋犹言千秋万代,形容岁月长久。亦作“千秋万岁”。《战国策 楚策一》:“于是楚王游于云梦……仰天而笑曰:‘乐矣,今日之游也。寡人万岁千秋之后,谁与此乐矣?’”
27、秋高马肥秋高气爽,马匹肥壮。古常以指西北外族活动的季节。宋 李纲《靖康传信录》卷三:“臣恐秋高马肥,虏必再至,以责前约。”
28、秋毫不犯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犯:侵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史记 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后汉书 岑彭传》:“持军整齐,秋毫无犯。”
29、秋毫勿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同“秋毫无犯”。《北史 隋纪下 炀帝》:“营垒所次,务在整肃,刍荛有禁,秋毫勿犯。”
30、秋草人情形容人情冷漠,如同日益枯黄的秋草一样。元·关汉卿《鲁斋郎》第三折:“浮云世态纷纷恋,秋草人情日日疏。”
31、不知春秋不知道当前是什么季节或局面。战国·宋·庄周《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32、兼葭秋水比喻思慕的人。兼,同“蒹”。《诗经·秦风·蒹葭》:“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33、望穿秋水把眼睛都望穿了。形容盼望的程度。秋水:比喻人的眼睛像秋水一样晶莹。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你若不去啊,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
34、当为秋霜,无为槛羊槛:关家畜的栅栏。指应当成为秋霜而不是栅栏中的羔羊。比喻做事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能受制于人,任人摆布。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荆书与东海王疆曰:‘当为秋霜,无为槛羊。’”
35、月旦春秋比喻评论人物的好坏。《后汉书·许劭传》:“初,劭与靖(劭从兄)俱有高名,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
36、秋高气和形容秋空高朗、天气晴和。清 曾朴《孽海花》第十九回:“却说小燕便服轻车,叫车夫径到城南保安寺街而来,那时秋高气和,尘软蹄轻,不一会已到了门口,把车停在门前两棵大榆树荫下。”
37、存亡危急之秋指生存、灭亡、危险、紧急的关键时刻。毛泽东《国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务》:“在存亡危急之秋,更不应计较过去的一切,而当与全国国民彻底更始,力谋团结,以保国家之生命与生存。”
38、洞察秋毫洞察:看得很清楚;秋毫:鸟兽秋天身上新生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事物。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39、千秋之后人死后的婉称。西汉·司马迁《史记》:“千秋之后,传梁王。”
40、秋月春花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南唐·李煜《虞美人》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41、春兰秋菊春天的兰花;秋天的菊花;各自在自己开花的季节显示出秀美。比喻各擅其美;各有所长。战国 楚 屈原《楚辞 九歌 礼魂》:“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洪兴祖补注:“古语云:春兰秋菊,各一时之秀也。”
42、一叶落知天下秋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淮南子 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宋 唐庚《文录》引唐人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43、春生秋杀春天万物萌生,秋天万物凋零。唐 白居易《贺杀贼表》:“伏惟文武孝德皇帝陛下:君临八表,子育群生,合天覆地载之德,顺春生秋杀之令。
44、秋风团扇秋风起后,扇子就用不到了。旧时比喻不再受男子宠爱的女子。清 洪昇《长生殿 献发》:“秋风团扇原吾分,多谢连枝特过存。”
45、临去秋波秋波:秋天的水波,比喻眼睛明澈。临走时的回眸一盼。形容别情依依。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便是铁石人也意惹情牵。”
46、冰壸秋月喻人品德清白廉洁。宋·苏轼《赠潘谷》诗:“布衫漆黑手如龟,未害冰壶贮秋月。”《宋史·李侗传》:“愿中如冰壸秋月,莹彻无瑕,非吾曹所及。”宋·苏轼《赠潘谷》诗:“布衫漆黑手如龟,未害冰壶贮秋月。”
47、春蚓秋蛇比喻字写得不好,弯弯曲曲,象蚯蚓和蛇爬行的痕迹。《晋书 王羲之传论》:“(萧子云)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
48、春秋笔法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宋 俞文豹《吹剑录》:“盖纯用《春秋》笔法也。”
49、社燕秋鸿燕子和大雁都是候鸟,但在同一季节里飞的方向不同。比喻刚见面又离别。
50、秋毫无犯秋毫:动物秋后新换的绒毛。比喻十分纤细之物。形容军纪严明;对百姓无丝毫侵犯;也形容为人清正廉洁。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
51、一叶报秋同“一叶知秋”。唐·鲍溶《始见二毛》诗:“百川赴海返潮易,一叶报秋归树难。”唐·柳氏《杨柳枝》词:“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52、独有千秋独具流传久远的价值;具有独特的专长或优点,可以流传千古。清·张履《学箴示诸生》:“何穷何通?何得何丧?独有千秋,斯志必抗。”
53、微察秋毫形容极细小的东西都看得很清楚。西汉·刘安《淮南子·说山训》:“夫照镜子见眸子,微察秋毫,明照晦冥。”
54、千秋大业长久的、伟大的功业或事业。欧阳山《苦斗》:“可是如今谋虑万利进出口公司的千秋大业,谋虑东昌行目前对于东洋货物该采取什么方针这些大事,已经招架不来。”
55、千秋万岁千年万年。形容岁月长久。先秦 韩非《韩非子 显学》:“今巫祝之祝人曰:‘使若千秋万岁。’千秋万岁之声聒耳,而一日之寿无征于人。”
56、一字千秋谓文字警辟,足垂久远。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史书佔毕一》:“夫诗以一字千秋者也,史以千秋一字者也。”
57、黑不溜秋形容黑得很难看。梁实秋《喝茶》:“普洱茶,漆黑一团,据说也有绿色者,泡烹出来黑不溜秋,粤人喜之。”
58、晴云秋月晴天的白云,秋天的月亮。比喻人性格爽朗,胸襟高洁《宋史·文同传》:“与可襟韵洒落,如晴云秋月,尘埃不到。”
59、秋收东藏秋天收获,冬天存储。泛指常规的农事活动。《荀子 王制》:“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60、贻笑千秋贻:遗留。给千秋万代的人留下笑柄。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47回:“到底甘尽苦来,一身不保,落得贻笑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