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数字有关四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四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四大皆空佛教用语;指宇宙间一切(包括人本身)都是空虚的(这是一种消极思想)。古代印度认为地、水、火、风是构成宇宙的四种元素;称为“四大”。佛教则称坚、湿、暖、动的性能为“四大”;并认为人身亦由此“四大”构成。因此;“四大”有时也代称人身。后一般用来表示尘念俱消;无牵无挂。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一心无挂,四大皆空。”
2、四亭八当亭、当:即停当,妥贴。形容一切事情都安排得十分妥贴。宋 朱熹《答吕伯恭书》:“不知如何整顿得此身心四亭八当,无许多凹凸也。”
3、三长四短①同“三长两短”。②犹闲话,坏话。清·钱彩《说岳全传》第13回:“若再有三长四短,叫为兄的回去,怎生见你令尊令堂之面?”
4、推三拉四推:推诿。找各种借口推托、阻挠。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2回:“好生给姨太太捶腿。要茶要水,别推三拉四的。”
5、名扬四海四海:指全国各地。名声传遍全国。形容名声很大。元·关汉卿《五侯宴》第四折:“雄纠纠名扬四海,喜孜孜笑满腮。”
6、四不像麋鹿。比喻不伦不类的事物。朱自清《罗马》:“现在满是一道道颓毁的墙基,倒成了四不像。”
7、拿三撇四
8、丢三落四丢掉这些;又遗漏那些。形容马虎健忘;顾此失彼。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67回:“俗语说的:‘夯雀儿先飞’,省的临时丢三落四的不齐全,令人笑话。”
9、四冲六达四通八达的要道。宋·陈师道《徐州学纪》:“徐地东近齐鲁,北属赵魏,南引江淮,西通梁宋,四冲六达之郊,南北之亢颈也。”
10、国之四维四维:指礼义廉耻。指治国的纲纪。春秋·齐·管仲《管子·牧民》:“国之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
11、遮三瞒四谓说话、做事多方掩饰,不爽快。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三回:“昨夜怎么他两个一同出来,你且告诉了我,我自有主意,可不要遮三瞒四的。”
12、一部二十四史无从说起二十四史:清乾隆时刻《史记》等24部史书。比喻情况复杂,头绪繁多,不知从哪里说起才好。张恨水《啼笑姻缘》续集第八回:“她这两句话,问得沈国英很感到一部二十四史无从说起。”
13、调三惑四见“调三斡四”。《红楼梦》第十回:“恼的是那狐朋狗友,搬是弄非、调三惑四。”
14、放诸四夷放:放逐;四夷:古代对华夏族以外民族的蔑称。指放逐到四方边远地区。鲁迅《对于批评家的希望》:“我所希望的不过愿其有一点常识,例如……出洋留学和‘放诸四夷’的区别,笋和竹的区别。”
15、顾三不顾四顾:照顾。顾到这儿顾不了那儿。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8回:“以后可还再顾三不顾四的不了?以后可还单听叔叔的话,不听婶娘的话不了?”
16、三清四白谓非常清白。
17、挑三拣四形容过分地挑剔。也指对工作或事物再三挑选。徐特立《让革命的红旗世代相传》:“他们一旦了解了过去的痛苦,就会懂得今天我们对工作挑三拣四是多么不对!”
18、扬名四海扬名:传播名声。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故以“四海”代指全国各处;也指世界各地。指名声传遍各地。
19、四荒八极四面八方极偏远之地。唐·白居易《八骏图》诗:“四荒八极蹋欲遍,三十二蹄无歇时。”
20、危机四伏到处隐藏着危险的祸根。茅盾《子夜》九:“不要太乐观。上海此时也是危机四伏。”
21、三男四女泛指众多子女。清·钱彩《说岳全传》第七回:“我挣了一份大家私,又没有三男四女,只得这个孩子,若得他一举成名,祖宗面上,也有些光彩。”
22、四肢百骸人体的各个部分。泛指全身。宋·文天祥《高沙道中》诗:“四肢与百骸,屈曲如杯锩。”
23、埋三怨四事事埋怨。周立波《山乡巨变》下卷:“‘我堂客总是埋三怨四,’谢庆元讲到这里,侧耳听听帐子里已经起的均匀微细的鼾息。”
24、眼观四处,耳听八方形容人机智灵活,遇事能多方观察分析。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53回:“为将之道,身临战场,务要眼观四处,耳听八方。”
25、四冲八达同“四冲六达”。清·章学诚《文史通义·横通》:“然通之为名,盖取譬于道路,四冲八达,无不可至,谓之通也。”
26、挑三拨四见“挑三豁四”。周立波《山乡巨变》下卷:“这家伙在挑三拨四,我去闯破她不呢?”
27、三邻四舍泛指邻居。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九卷:“王三老闻知此事,率了三邻四舍,提壶挚盒,都来庆贺,吃了好几日喜酒。”
28、四通五达四通八达。形容交通畅达无阻。西汉·司马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地。”
29、四体百骸见“四肢百骸”。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73回:“胎一成,则四体百骸气随欲至,如珠滚荷盘,如烟含柳缕,无不可到之处也。”
30、传三过四传闲话,说是非。石灵《捕蝗者》:“就是有那些不识好歹的人说几句闲言杂语,你在大爹面前,也该遮盖遮盖,怎么传三过四,又惹他老人家生气!”
31、倒三颠四形容言行无条理或神智不清,精神恍惚。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八十六回:“你信我奶奶倒三颠四的,小大姐扶持你老人家一场,瞒上不瞒下,你老人家拿出箱子来,拣上色的与他两套。”
32、横三顺四见“横三竖四”。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一章:“办公室的床上、桌子上、地上,横三顺四地睡着人。”
33、四海之内皆兄弟世界各国的人民都象兄弟一样。“四海”指天下,全国。表示天下的人都像兄弟一样。先秦 孔子《论语 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34、光芒四射光芒:光辉;射:照射。强烈的光线向四面八方照射。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一回:“仔细一瞧,不是那粒晶莹闪烁光芒四射的红珠是什么?”
35、揭竿四起揭:举;竿:竹竿,指旗帜。举起竹竿当旗帜。借指武装起义。李大钊《国情》:“然历代君人为人之君者,必以省刑罚、薄税敛为戒,其民始相安于无事,否则揭竿四起矣。”
36、四海升平升平:太平。天下太平。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三折:“寡人御极以来,幸喜四海升平,八方宁靖。”
37、差三错四颠倒错乱。元 无名氏《合同文字》第四折:“这小厮本说的丁一确二,这婆子生扭做差三错四。”
38、四海承平国家持久太平。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29回:“当今四海承平,万方朝贡,有什么紧急事情,这等大惊小怪?”
39、五零四散形容零星涣散。郭沫若《恢复 怀亡友》诗:“你的生命不消说会长留在天地之间,但我们的革命势力呀已经是五零四散。”
40、眼空四海形容自高自大,什么都看不见。明 李贽《答耿司寇书》:“渠眼空四海,而又肯随人脚跟走乎?”
41、四海飘零四海:代指全国各地。飘零:比喻遭到不幸,失去依靠,生活不安定。指到处飘泊,生活无着。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八回:“云几番欲来相投,只恐袁绍见怪。四海飘零,无容身之地。前偶过此处,适遇裴元绍下山来欲夺吾马,云因杀之,借此安身。”
42、彷徨四顾彷徨:徘徊,游移不定。游移不定,四处观望。形容犹豫不决的神情。宋·陈亮《酌古论四·崔浩》:“数日之间,众未及聚,谋未及生,彷徨四顾,而莫知所以为御。”
43、迈四方步不慌不忙,慢吞吞地走路,比喻办事缓慢。
44、文彩四溢形容作品典雅。
45、烽火四起战争的火焰从四面八方燃烧起来。形容边防不安宁,四处有敌人进犯。
46、巴三览四比喻说话拉扯,没有中心。元 萧德祥《杀狗劝夫》第四折:“我说的丁一确二,你说的巴三览四。”
47、调三斡四挑拨是非。元·吴昌龄《张天师》第三折:“你休那里便伶牙俐齿,调三斡四,说人好歹,讦人暧昧。”
48、暮四朝三①《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原指说法、做法有所变换而实质不变。②比喻反复无常。《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49、四脚朝天四脚:指四肢。形容仰面跌倒。也比喻躺下不干。明·西湖渔隐主人《欢喜冤家》第11回:“老和尚上前来争,被觉空一推,跌个四脚朝天。”
50、楚歌四合比喻四面被围,陷入孤立危急的困境。唐·李白《拟恨赋》:“若乃项王虎斗,白日争辉。拔山力尽,盖世心违。闻楚歌之四合,知汉卒之重围。”
51、囊括四海囊括:比喻统统包罗在内。指统一全国。汉·贾谊《过秦论》:“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52、朝四暮三原指使用骗术欺骗人。后比喻经常变卦,反复无常。梁启超《余之币制金融政策》:“其后有以调停之说进者,吾见其朝四暮三,无关宏旨。”
53、四肢百体见“四肢百骸”。老舍《赵子曰》:“赵子曰四肢百体一齐往外涨,差一些没把大袄,幸亏是新买的,撑开了绽。”
54、四面八方八方:指四方四隅;即东、南、西、北四方;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隅;泛指周围。指周围各个方面或各个地方。宋 朱熹《朱子语类 卷九 学三》:“如孔子教人,只是逐件逐事说个道理,未尝说出大头脑处,然四面八方合聚凑来,也自见得个大头脑。”
55、半三不四指心神不定,无精打采。《西湖二集 李凤娘酷妒遭天谴》:“勾引得官家一心在你身上,就在我身边,也是半三不四。”
56、求三拜四到处求人帮忙。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00回:“妈妈和二哥哥也算不得不尽心的了;花了银钱不算,自己还求三拜四的谋干。”
57、四角俱全比喻完美无缺。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7回:“若要外头说去,老太太断不中意,不如把你林妹妹定给他,岂不四角俱全?”
58、推之四海而皆准之:代词,指普遍性的真理;四海:指任何地方;皆:都是;准:准确。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处都适用。西汉·戴圣《礼记·祭义》:“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
59、拿三搬四比喻不服从调派。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62回:“倘或那件孔雀褂子襟再烧了窟窿,你去了,谁能以补呢?你倒别和我拿三搬四的。”
60、颠三倒四指错乱没有次序。形容思路、言语、做事等条理不清、颠倒混乱;毫无次序。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44回:“连拜了三四日,就把子牙拜的颠三倒四,坐卧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