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数字有关四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四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文房四物见“文房四宝”。宋·陈师道《〈寇参军集〉序》:“张、李氏之墨,吴、唐、蜀、闽、两越之纸,端溪、歙穴之砚,鼠须栗尾狸毫兔颖之笔,所谓文房四物,山藏海蓄,极天下之选。”
2、四山五岳泛指四面八方各个地区。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3回:“引一千余军马,尽是七长八短汉,四山五岳人。”
3、重三迭四见“重三迭四”。
4、埋三怨四事事埋怨。周立波《山乡巨变》下卷:“‘我堂客总是埋三怨四,’谢庆元讲到这里,侧耳听听帐子里已经起的均匀微细的鼾息。”
5、放诸四裔放:放逐;四裔:四方边远之地。指放逐到四方边远地区。鲁迅《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那也可以临末声明:‘君子不为己甚,窃以为放诸四裔可矣’的。”
6、三三四四犹言三三两两。汉·王延寿《梦赋》:“尔乃三三四四,相随踉■(足旁)而历僻。”
7、三朋四友泛指各种朋友。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大树坡义虎送亲》:“自有一班无赖子弟,三朋四友,和他檠鹰放鹞,驾犬驰马,射猎打生为乐。”
8、四荒八极四面八方极偏远之地。唐·白居易《八骏图》诗:“四荒八极蹋欲遍,三十二蹄无歇时。”
9、危机四伏到处隐藏着危险的祸根。茅盾《子夜》九:“不要太乐观。上海此时也是危机四伏。”
10、眼观四路,耳听八方形容人机智灵活,遇事能多方观察分析。清·文康《新儿女英雄传》:“强盗的本领,讲的是观六路,耳听八方。”
11、餬口四方餬:通“糊”;餬口:寄食。为了生计而四处奔波。春秋·鲁·左丘明《左传·隐公十一年》:“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餬其口于四方。”
12、推三挨四推:推诿。形容一再推诿拖延。茅盾《第一阶段的故事》:“几次叫你做个手脚,你总是推三挨四,还打官话。”
13、四面八方八方:指四方四隅;即东、南、西、北四方;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隅;泛指周围。指周围各个方面或各个地方。宋 朱熹《朱子语类 卷九 学三》:“如孔子教人,只是逐件逐事说个道理,未尝说出大头脑处,然四面八方合聚凑来,也自见得个大头脑。”
14、四衢八街指大城市街道非常多。
15、疑三惑四怀疑这个怀疑那个。指人多疑。
16、三拳不敌四手比喻人少的敌不过人多的。马烽《吕梁英雄传》第29回:“人家人多势众,有洋枪洋炮,就凭你们这几个民兵还能顶住?三拳敌不过四手呀!”
17、挑三拨四见“挑三豁四”。周立波《山乡巨变》下卷:“这家伙在挑三拨四,我去闯破她不呢?”
18、四分五落形容分散零乱。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二:“蓦闻人道,森森地唬得魂离壳。全家眷爱,多应是四分五落。”
19、横三顺四见“横三竖四”。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一章:“办公室的床上、桌子上、地上,横三顺四地睡着人。”
20、群山四应应:应和。四面群山纷纷响应。比喻一声号召,人们群起响应。朱自清《论标语口号》:“为的是‘发聋振聩’,是‘群山四应’,是人民的觉醒与起来。”
21、四时气备四时:春、夏、秋、冬。四时之气具备。比喻人的气度弘远。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谢太傅绝重褚公,常称褚季野虽不言而四时之气亦备。”
22、丢三落四丢掉这些;又遗漏那些。形容马虎健忘;顾此失彼。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67回:“俗语说的:‘夯雀儿先飞’,省的临时丢三落四的不齐全,令人笑话。”
23、说三道四道:说。指任意乱说乱讲;惹是生非。清 崔灏《通俗编 言笑》:“莫学他人不知朝暮,走启蒙乡村,说三道四。”
24、四海之内皆兄弟世界各国的人民都象兄弟一样。“四海”指天下,全国。表示天下的人都像兄弟一样。先秦 孔子《论语 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25、接三连四接连不断。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9回:“我又没逃了,这么接三连四的叫人来找。”
26、狼烟四起狼烟:古代边境点燃狼粪以报警;即烽火。四处都有报警的烽火。形容外敌侵犯或内敌动荡;到处是战火。明 沈采《千金记 宵征》:“如今狼烟四起,虎斗龙争,我到街坊上打听楚国招兵文榜消息。”
27、四纷五落见“四分五落”。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5回:“刘繇军兵大败,众皆四纷五落。”
28、光芒四射光芒:光辉;射:照射。强烈的光线向四面八方照射。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一回:“仔细一瞧,不是那粒晶莹闪烁光芒四射的红珠是什么?”
29、四郊多垒四郊营垒很多。本指频繁地受到敌军侵扰。形容外敌侵迫,国家多难。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上》:“四郊多垒,此卿大夫之辱也。”
30、巴三揽四形容说话东拉西扯。元·萧德祥《杀狗劝夫》第四折:“我说的丁一确二,你说的巴三揽四。”
31、四时之气本指一年四季的气象,后以“备四时之气”喻指人的气度弘远。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谢太傅绝重褚公,常称褚季野虽不言而四时之气亦备。”
32、四方之志志:志向。指远大的志向。亦作“志在四方”。
33、八万四千本为佛教表示事物众多的数字,后用以形容极多。《法华经 宝塔品》:“若持八万四千法藏,十二部经,为人演说。”
34、不三不四不像这也不像那。即不像样子;不伦不类。形容不正派或不像样子。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五卷:“可见元宵之夜,趁着喧闹丛中干那不三不四勾当的,不一而足。”
35、三翻四覆三、四:形容次数之多。翻、覆:反复。形容变化很多;反复无常。。明 张岱《石匮书后集 烈帝本纪》:“先帝焦于治,以致十七年之天下,三翻四覆,夕改朝更。”
36、差三错四颠倒错乱。元 无名氏《合同文字》第四折:“这小厮本说的丁一确二,这婆子生扭做差三错四。”
37、文彩四溢形容作品典雅。
38、四体百骸见“四肢百骸”。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73回:“胎一成,则四体百骸气随欲至,如珠滚荷盘,如烟含柳缕,无不可到之处也。”
39、放诸四海而皆准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处都适用。同“放之四海而皆准”。《礼记 祭义》:“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
40、鼓噪四起鼓噪:鸣鼓喧哗。四面战鼓响起,声势浩大。明·罗贯中《三国演义》:“如遇魏兵,不可大击,只鼓噪呐喊,以疑兵惊之。”
41、目空四海四海:指全国各地。眼看四海之内皆空。比喻目中无人、狂妄或自负之甚。宋·陈亮《题喻季直文编》:“何茂恭目空四海,独能降意于一世豪杰。”
42、三瓦四舍宋代对妓院、茶楼、酒肆及其他娱乐场所的总称。清·俞万春《荡寇志》第73回:“衙内你不晓得,他是清白人家女儿,那肯同那三瓦四舍的奉迎。”
43、横三竖四犹言横七竖八。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三回:“一坛酒我们都鼓捣光了,一个个吃的把臊都丢了,三不知的又都唱起来。四更多天才横三竖四的打了一个盹儿。”
44、朝三暮四原比喻使用诈术;进行欺骗。后比喻经常变卦;反复无常。庄周《庄子 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45、四面出击形容工作全面展开,没有重点。毛泽东《不要四面出击》:“总之不要四面出击。四面出击,全国紧张,很不好。”
46、五零四散形容零星涣散。郭沫若《恢复 怀亡友》诗:“你的生命不消说会长留在天地之间,但我们的革命势力呀已经是五零四散。”
47、四方辐辏比喻四方的人才或货物像车轮上的辐条聚集在毂上那样汇集到一处。后引申为从各方聚集的意思。《汉书 孙叔通传》:“人人奉职,四方辐辏。”
48、推三宕四推:推诿;宕:拖延。形容一再推诿拖延。曾朴《孽海花》第五回:“原来仓樵欠了米店两个月的米账,没钱还他,那店伙天天来讨,总是推三宕四,那讨账人发了急,所以就吵了起来。”
49、一谦四益谦虚能使人得到好些益处。东汉 班固《汉书 艺文志》:“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
50、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二十四史:清乾隆时刻《史记》等24部史书。比喻情况复杂,头绪繁多,不知从哪里说起才好。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序:“觉世间变幻之态,无有过于中国官场者……尝苦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处说起。”
51、四马攒蹄指两手两脚被捆在一起。元 关汉卿《调风月》第二折:“则道是孤鸿伴影,几时吃四马攒蹄。”
52、四清六活形容机灵干练。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8回:“这几个都是惯做公的,四清六活的人,却怎的也不晓事。”
53、朝四暮三原指使用骗术欺骗人。后比喻经常变卦,反复无常。梁启超《余之币制金融政策》:“其后有以调停之说进者,吾见其朝四暮三,无关宏旨。”
54、版版六十四形容做事死板,不知变通。清 顾张思《土风录》第13卷:“古执不活动,呵为‘版版六十四’。此钱居中语也。”
55、五湖四海五湖:我国的五大湖泊(指鄱阳湖、洞庭湖、洪泽湖、太湖、巢湖)。泛指四面八方;全国各地。有时也指世界各地。现有时也比喻广泛的团结。唐 吕岩《绝句》:“斗笠为帆扇作舟,五湖四海任遨游。”
56、家徒四壁徒:只;壁:墙壁。家里只有四周的墙壁。形容穷得一无所有。东汉 班固《汉书 司马相如传》:“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与驰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
57、牵三扯四牵:牵连;扯:拉。牵扯其他的事情。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3回:“罢,罢,罢。你不能拿了金凤来,不必牵三扯四乱嚷。我也不要那凤了。”
58、四海鼎沸四海:古人以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用以指全国各地;鼎沸:比喻局势不安定,如同鼎水沸腾。形容天下大乱。《三国志·蜀志·谯周传》:“既非秦末鼎沸之时,实有六国并据之势。”《晋书·祖逖传》:“若四海鼎沸,豪杰并起,吾与足下,当相避于中原耳。”
59、三邻四舍泛指邻居。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九卷:“王三老闻知此事,率了三邻四舍,提壶挚盒,都来庆贺,吃了好几日喜酒。”
60、三从四德三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也叫四行;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指封建礼教为压迫、束缚妇女的封建礼教。元 武汉臣《老生儿》第一折:“不学些三从四德,俺一家儿簇捧着为甚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