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方位有关下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下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滑天下之大稽强调事情非常滑稽可笑(带讽刺意味)。鲁迅《花边文学 小品文的生机》:“不但唱工,单是黑头涎脸扮丑脚,丑脚挺胸学黑头,戏场上只见白鼻子的和黑脸孔的丑脚多起来,也就滑天下之大稽。”
2、正冠李下《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七·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谓在李树下不整帽子,以避免偷李的嫌疑。后以“正冠李下”比喻做容易引起怀疑的事。《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七·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3、林下风范林下:幽僻之境;风范:风度。指女子态度娴雅、举止大方。清 刘鄂《老残游记》第八回:“这女子何以如此大方?岂古人所谓有林下风范的,就是这样吗?”
4、床下牛斗听到床下蚂蚁动,误以为牛在相斗。形容体衰耳聪,极度过敏。《晋书·殷仲堪传》:“仲堪父尝患耳聪,闻床下蚁动,谓之牛斗。”
5、有理走遍天下只要有道理,任何地方都行得通。欧阳山《苦斗》:“他惯用的口头禅是:‘有理走遍天下!’”
6、下落不明下落:着落,去处。指不知道要寻找的人或物在什么地方。马识途《清江壮歌》尾章:“我的女儿,从此下落不明。”
7、夕阳西下指傍晚落日的景象。也比喻人迟暮之年或事物走向衰落。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8、放下包袱放:安放,搁置。丢开思想包袱,消除精神上的负担。毛泽东《学习和时局》:“为了争取新的胜利,要在党的干部中间提倡放下包袱和开动机器。”
9、上谄下渎谄:奉承;渎:轻慢,亵渎。奉承上级,轻慢下属。《易·系辞下》:“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10、江流日下见“江河日下”。孙中山《建国方略·知行总论》:“既经非常之破坏,而无非常之建设以继之,此所以祸乱相寻,江流日下。”
11、上陵下替同“下陵上替”。《隋书·炀帝纪》:“上陵下替,纲维靡立。”
12、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比喻两头没有着落。先秦 韩非《韩非子 解老》:“上不属天,而下不著地,以肠胃为根本,不食则不能活。”
13、下笔成篇形容文思敏捷。同“下笔成章”。三国 魏 曹植《王仲宣谏》:“发言可咏,下笔成篇。”
14、舌挢不下挢:翘起。翘起舌头,久久不能放下。形容惊讶或害怕时的神态。《史记·扁鹊苍公列传》:“中庶子闻扁鹊言,目眩然而不瞚,舌挢然而不下。”
15、放下屠刀放:安放,搁置;屠刀:宰杀牲畜的刀。佛教语,劝人改恶从善。比喻作恶的人决心改过。宋·朱熹《朱子语类》第30卷:“只不迁不贰,是甚力量,便见工夫,佛家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16、归老林下指回到幽雅处所,度过晚年。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翩翩》:“大业已归老林下,意侄已死,忽携佳孙美妇归,喜如获宝。”
17、名闻天下形容名声极大。《北齐书·魏收传》:“功业显著,名闻天下。”
18、经纬天下经,纬:治理。指治理国家。《史记·秦始皇本纪》:“普施明法,经纬天下,永为仪则。”
19、不分上下不管上级和下级或指分不出高低胜负曾朴《孽海花》第14回:“一天到晚,粘股糖似的,不分上下,搅在一块儿坐马车、看夜戏、游花园。”
20、天下文宗文宗:广受宗仰的文人。指受天下人敬仰的文人。《旧唐书·陈子昂传》:“初为《感遇诗》三十首,京兆司功王适见而惊曰‘此子必为天下文宗矣!’由是知名。”
21、拖人下水比喻勉强人一道做他不愿做的事(多指坏事)。明 李素甫《元宵闹》第25出:“这是娘子拖人下水,与我什么相干?”
22、上推下卸把责任推给上级,卸给下级,自己却不负责任。
23、留中不下皇帝把臣下的奏章留在宫禁中,不交议也不批答。西汉·司马迁《史记·三王世家》:“四月癸未,奏未央宫,留中不下。”
24、上漏下湿上:指屋顶;下:指地面。形容房屋破旧,不能蔽风雨。先秦 庄周《庄子 让王》:“上漏下湿,匡坐而弦。”
25、誉满天下美好的名声天下皆知。亦作“誉满全球”、“誉满寰中”、“誉塞天下”。唐·李华《唐扬州功曹萧颖士文集序》:“君七岁,能诵数经,背碑覆局;十岁以文章知名;十五誉满天下。”
26、兼善天下兼善:使大家都有好处。使天下人都得到好处。《孟子 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27、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走一千里路,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的。先秦 李耳《老子》第64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8、声泪俱下俱:都。一边诉说;一边哭泣。形容极其悲痛、哀伤的样子。《晋书 王彬传》:“音辞慷慨,声泪俱下。”
29、直上直下①上下一贯。②从上到下,从头到脚。③形容陡直。《朱子全书》卷四:“凡事都分做两边,是底放一边,非底放一边。是底是天理,非底是人欲。是即守而勿失,非即去而不留:此治一身之法也。治一家则分别一家之是非,治一邑则分别一邑之邪正,推而一州一路以至天下,莫不皆然:此直上直下之道。”
30、下笔千言千言:长篇大论。一动笔就写成上千言的文章。形容文思敏捷;写作迅速。宋 曾巩《送丰稷》:“读书一见若经诵,下笔千言能立成。”
31、谩上不谩下瞒:欺骗。欺骗上级,对下级无所顾忌。宋·江万里《宣政杂录·通同部》:“又谓制作之法曰:‘谩上不谩下’,通衢用以为戏云。”
32、寄人檐下犹言寄人篱下。清·陈维菘《贺新郎·乙卯元日》:“抖擞门丞秦叔宝,贝带璘斒光射,笑公等、寄人檐下。”
33、附下罔上附和偏袒同僚或下属,却欺骗君上。《汉书·武帝纪》:“夫附下罔上者死,附上罔下者刑,与闻国政而无益于民者斥,在上位而不能进贤者退,此所以劝善黜置业恶也。”
34、林下风韵同“林下风气”。明·徐渭《跋书卷尾一》:“谢道韫,虽是夫人,却有林下风韵,是谓秀中现雅。”
35、强将之下无弱兵弱:软弱。比喻好的领导能带出好的部属。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九卷:“强将之下无弱兵。恁样的姐姐须得恁样的梅香姐,方为厮称。”
36、桃李不言,下自成行古谚语。比喻实至名归。晋 潘岳《太宰鲁武公诔》:“桃李不言,下自成行;德之休明,没能弥彰。”
37、上之所好,下必从之好:喜爱。在上的人喜欢什么,在下的人就一定会跟着做。战国·邹·孟轲《孟子·滕文公》:“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38、比下有余比:比较。对所处的中等地位感到知足。形容满足现状,不求进取。清·沈复《浮生六记》第六卷:“古人云: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此最是寻乐妙法也。”
39、甘居下流甘:情愿,乐意;居:处于;下流:下游,比喻落后。甘心落到别人后面。李劼人《暴风雨前》第二部分:“听说快要升哨官了,儿子又在进学堂,如何能不要面子,甘居下流呢?”
40、名下无虚原意是名气大的人一定有真才实学。后比喻名不虚传。清 刘献廷《广阳杂记》第三卷:“俨如江西景德镇所烧窑器,瑰玮可观,可谓名下无虚矣。”
41、没上没下不分尊卑长幼,没有礼貌。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6回:“再者也没刚柔,有时见了我们,喜欢时没上没下,大家乱顽一阵;不喜欢各自走了,他也不理人。”
42、平治天下平:平定;天下:指全中国。治理国家,使天下太平。《孟子·公孙丑下》:“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43、老死牖下牖:窗。形容得享天年。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1卷:“假若误出误入,那有罪的老死牖下,无罪的却命绝了囹圄刀锯之间,难道头顶上这个老翁,是没有眼睛的么?”
44、屋下盖屋比喻重复他人所为而无创新。宋·邵伯温《闻见前录》第19卷:“经意自明,苦人不知耳。屋下盖屋,床上安床,滋惑矣。”
45、高下在口犹言信口雌黄。《续资治通鉴·宋仁宗皇祐三年》:“三班吏丛猥,老胥抱文书升堂取判者,皆高下在口,异时长官漫不省察,谨占署而已。”
46、猛虎下山形容勇猛而迅速清·吴趼人《九命奇冤》第26回:“大有转身作一个‘猛虎下山’之势,劈面扑来,要想杨福一闪,他好乘势翻个跟斗,到杨福后面去。”
47、疑误天下疑:怀疑。令天下迷惑不解。
48、下不来台指在人前受窘。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07回:“若说外头好看,里头空虚,是我早知道的了,只是‘居移气,养移体’,一时下不来台就是了。”
49、下笔如神指写起文章来,文思奔涌,如有神力。形容文思敏捷,善于写文章或文章写得很好。《旧唐书 陆贽传》:“其于议论应对,明练理体,敷陈剖判,下笔如神,当时名流,无不推挹。”
50、谦躬下士犹言谦恭下士。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四一章:“听说李闯王谦躬下士,对读书人十分珍重。”
51、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古谚语。比喻实至名归。宋 辛弃疾《一剪梅 独立苍茫醉不归》词:“多情山鸟不须啼,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52、雨泽下注雨水往下流明·归有光《项脊轩志》:“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53、能上能下谓干部不计较职位高低,不论处于领导岗位或在基层从事实际工作,都能踏踏实实地干。实行能上能下,是对干部职务终身制的一项重要改革。丁玲《风雪人间》上卷:“一个共产党员随时随地都是真正的战士,能上能下,能与人民共患难,同安乐!”
54、天上天下,惟我独尊惟:只有;尊:地位或辈分高。形容人妄自尊大,目空一切。《敦煌变文集·太子成道经》第一卷:“天上天下,惟我独尊。”
55、月下风前游乐休息的环境。多指谈情说爱的处所元·丘处机《无俗念·乐道》词:“月下风前,天长地久,自在乘鸾鹤。”
56、天王下界天王:天神;下界:下凡。比喻威严的吏役。清·李绿园《歧路灯》第95回:“若到乡里愚百姓家,便是天王下界,黑煞神临凡一般。”
57、冠上履下比喻上下分明,尊卑有别。《史记·儒林列传》:“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
58、下阪走丸阪:斜坡;丸:弹丸。在斜坡上往下滚弹丸。比喻说话敏捷流利。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走丸之辩》:“张九龄善谈论,每与宾客议论经旨,滔滔不竭,如下阪走丸也。”
59、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指苏州、杭州比天堂还要美好。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14回:“从来江山秀丽,人物奢华,所以相传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60、恶湿居下厌恶潮湿却住在低洼的的地方。比喻行动跟愿望相违背。《孟子·公孙丑上》:“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