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自然有关海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海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湖海飘零飘零:飘泊。居无定所,四处飘泊。
2、海啸山崩大海汹涌呼啸,高山崩裂倒塌。形容来势凶猛急速。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四回:“楚兵人人耀武,个个扬威,分明似海啸山崩,天摧地塌。”
3、愁海无涯涯:边际。忧愁像无边的大海一样。形容十分悲愁唐·孟郊《招文士饮》:“醒时不可过,愁海浩无涯。”
4、海底捞月也作“水中捞月”、“海中捞月”。捞:捞取。从海中捞月亮。形容做事白费力气;根本达不到目的。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7卷:“先前的两个轿夫,却又不知姓名住址,有影无踪,海中捞月,眼见得一个夫人送在别处去了。”
5、河清海竭黄河水清,大海干涸。比喻难得遇到的事情。《西京杂记》卷四引汉·枚乘《柳赋》:“小臣莫效于鸿毛,穿街鲜而嗽醪。虽复河清海竭,终无增景于边撩。”
6、量如江海比喻度量非常大。元·董君瑞《般涉调·哨遍》:“你是多少人称赞,道你量如江海,器若丘山。”
7、东海鲸波东海上的汹涌波涛。比喻来自东方的侵略。高珪《岳坟感赋》诗:“东海鲸波谁可靖,只今惜少岳家军。”
8、海约山盟见“海誓山盟”。宋·欧阳修《解仙佩》:“问海约山盟何时,镇教人,目断魂飞。”
9、如堕烟海好像掉在烟雾弥漫的大海里。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赏誉》:“王仲祖、刘真长造殷中军谈,谈竟俱载去。刘谓王曰:‘渊源真可!’王曰:‘卿故堕其云雾中。’”
10、地负海涵谓大地负载万物,海洋容纳百川。形容包罗万象,含蕴丰富。语本唐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其富若生蓄,万物必具,海含地负,放恣横从,无所统纪。”语本唐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其富若生蓄,万物必具,海含地负,放恣横从,无所统纪。”语出唐·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其富若生蓄,万物必具,海含地负,放恣横从,无所统纪。”
11、宽洪海量同“宽宏大量”。元·马致远《岳阳楼》第一折:“主人家宽洪海量醉何妨,直吃的卷帘邀皓月,再谁想开宴出红妆。”
12、河清海宴见“河清海晏”。明·张居正《拟唐回鹘率众内附贺表》:“垂衣而治,际河清海宴之期;乘钺有虔,鼓雷厉风飞烈。”
13、山南海北指遥远不能确指的地方或指四面八方。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57回:“比如你姐妹两个的婚姻,此刻也不知在眼前,也不知在山南海北呢?”
14、桑田碧海同“桑田沧海”。唐·卢照邻《长安古意》诗:“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
15、山容海纳形容胸怀宽广,能象山谷和大海一样容物。唐·欧阳詹《送张尚书书》:“以尚书山容海纳,则自断于胸襟矣,岂在攸攸八行尺牍进退于人乎?”
16、精卫填海精卫:古代神话中的小鸟名。古代神话;炎帝的女儿在东海淹死;化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来填东海。后用来比喻不畏困难;意志坚决。晋 陶渊明《山海经》诗:“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17、曾经沧海曾经:以前经历过;沧海:大海。曾经见过大海。后比喻人见过大世面;眼界很高。唐 元稹《离思》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18、四海鼎沸四海:古人以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用以指全国各地;鼎沸:比喻局势不安定,如同鼎水沸腾。形容天下大乱。《三国志·蜀志·谯周传》:“既非秦末鼎沸之时,实有六国并据之势。”《晋书·祖逖传》:“若四海鼎沸,豪杰并起,吾与足下,当相避于中原耳。”
19、浩如烟海浩:广大;众多;烟海:茫茫大海。指广大繁多如茫茫烟海。形容书籍、资料、文献等非常丰富。宋 司马光《进<资治通鉴>表》:“简牍盈积,浩如烟海,抉摘幽隐,枝计毫厘。”
20、山陬海噬形容遥远偏僻的地方。
21、推之四海而皆准之:代词,指普遍性的真理;四海:指任何地方;皆:都是;准:准确。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处都适用。西汉·戴圣《礼记·祭义》:“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
22、沧海一鳞大海中的一片鱼鳞。比喻非常渺小。《冷眼观》第七回:“因要替一个死百姓伸冤,先得罪了一位阔公子,把自己从前十载青灯,半生黄卷,都随着乌鞭黑帽,犹如沧海一鳞,巫山片云,顷刻间风弛电掣,卷入无何有之乡。”
23、海枯石烂枯:枯干;烂:朽烂。海水干涸;石头朽烂。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或不可能实现。多用作誓言;表示意志坚定;永不改变。也作“石烂海枯”。金 元好问《西楼曲》:“海枯石烂两鸳鸯,只合双飞便双死。”
24、海沸河翻比喻声势或力量极大。同“海沸江翻”。清 洪昇《长生殿 合围》:“抵多少雷轰电转,可正是海沸河翻。”
25、文山会海形容文件会议多得泛滥成灾。《人民日报》1988年11月26日:“机关干部解脱了文山会海之后,获得更多时间和精力,该是一件幸事。”
26、海怀霞想唐李白《秋夕书怀》诗“海怀结沧洲,霞想游赤城。”本托意仙游。后以“海怀霞想”谓远游隐居之思。唐·李白《秋夕书怀》诗“海怀结沧洲,霞想游赤城。”
27、瓮天蠡海自瓮窥天,以瓢测海。喻识见短浅。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引》:“稍为是正,瓮天蠡海,亡当大方。”
28、四海飘零四海:代指全国各地。飘零:比喻遭到不幸,失去依靠,生活不安定。指到处飘泊,生活无着。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八回:“云几番欲来相投,只恐袁绍见怪。四海飘零,无容身之地。前偶过此处,适遇裴元绍下山来欲夺吾马,云因杀之,借此安身。”
29、海错江瑶海错:海味;江瑶:江河蚌类。泛指珍馐美味。清·孔尚任《桃花扇·访翠》:“有海错江瑶玉液浆。”
30、恩山义海恩爱像高山一样重,情义像大海一样深。形容恩惠深,情义重。宋·晁端海《卜算子》:“恩义重如山,情意深如海。假使黄金北斗高,这一分,何由买?”
31、海外奇谈海外:指中国以外:奇谈:奇怪的说法。《山海经》中有部分内容记叙海外各国的异人怪物;被认为是荒诞不经的。后指荒唐的;没有根据的说法或外国的奇异小说。明 沈德符《野荻编补遗 台疏讥谑》:“宇淳批其牍尾曰:‘海外奇谈’。”
32、河海不择细流比喻不论大小,一律收容。《史记·李斯列传》:“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33、梯山航海登山航海。比喻长途跋涉,经历险远的旅程。《宋书 明帝纪》:“日月所照,梯山航海;风雨所均,削衽袭带。”
34、盟山誓海对着山海盟誓,指男女相爱坚贞不屈。元 王实甫《四块玉》:“他若是背义忘恩寻罪责,我将这盟山誓海说的明白。”
35、苏海韩潮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清 孔尚任《桃花扇 听稗》:“蚤岁清词,吐出班香宋艳;中年浩气,流出苏海韩潮。”
36、翻江倒海把大江大海都翻转过来;形容水势很大;现在多用来形容声势浩大或力量巨大。也用以形容混乱不堪破坏极甚的情况。唐 李筌《太自阴经》:“东温而层冰澌散,西烈则百卉摧残,鼓怒而走石飞沙,翻江倒海。”
37、四海承风指全国都接受教化。《孔子家语 好生》:“舜之为君也,其政好生而恶杀,……化若四时而变物也。是以四海承风。”
38、海水群飞比喻国家不安宁。汉·扬雄《太玄经·剧》:“海水群飞,终不可语也。”
39、天空海阔①谓天地广阔。②常用以形容宏大宽阔。宋·汤恢《满江红》词:“酒醒香销人自瘦,天空海阔春无极。”清·顾炎武《答子德书》:“要希馀光下被,俾暮年迂叟得自遂于天空海阔之间,尤为知己之爱也。”清·高凤翰《砚史》:“墨乡磅礴,天空海阔。”
40、胡吃海喝无节制地大吃大喝。
41、四海昇平指天下太平。
42、架海擎天架海:横跨大海;擎天:支撑上天。形容本领大,能力非凡。元·无名氏《衣锦还乡》第一折:“他是个架海擎天的玉柱,看承做提牌执戟小人哉。”
43、栈山航海指跋山涉水,逾越险阻。南朝宋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栈山航海,逾沙轶漠之贡,府无虚月。”
44、群鸿戏海鸿:鸿雁;海:指大湖。象许多飞鸿在大湖里游戏一样。形容书法遒劲灵活。唐·张彦远《法书要录》:“王羲之书如群鸿戏海。”
45、黑风孽海喻环境、遭遇的险恶。清·珠泉居士《雪鸿小记》:“噫,黑风孽海,飘泊多矣!珑(王珑)以稚齿韶颜,独能早登彼岸,度亦有善根哉!”
46、河门海口比喻说大话。元·无名氏《午时牌》第二折:“你忒河门海口,不要我拣好的,我不道的拣好的去哩。”
47、潘江陆海南朝梁锺嵘《诗品》卷上:“陆(陆机)才如海,潘(潘岳)才如江。”后遂以“潘江陆海”形容人诗文方面的才华横溢。南朝·梁·锺嵘《诗品》卷上:“陆(陆机)才如海,潘(潘岳)才如江。”
48、尸山血海形容杀人之多。《三国志平话》中卷:“两壁相并,把长安变为尸山血海。”
49、摧山搅海摧:毁坏;搅:搅动。能摧毁高山搅动大海。形容威力和声势很大。明·无名氏《齐天大圣》第二折:“到来日战鼓连天,喊声振地,猛烈神摧山搅海,连珠炮有似轰雷。”
50、架海金梁梁:桥梁。架在海上的金桥。比喻能够身肩重任的栋梁之才。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30回:“一个是擎天玉柱,一个是架海金梁。”
51、日月经天,河海带地日月天天经过天空,江河天天流经大地。比喻光明正大、历久不衰。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冯衍传上》:“其事昭昭,日月经天,河海带地,不足以比。”
52、碧海青天原是形容嫦娥在广寒宫夜夜看着空阔的碧海青天,心情孤寂凄凉。后比喻女子对爱情的坚贞。唐 李商隐《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53、持蠡测海蠡:瓠瓢,古代舀水用具。指用瓢来测量海水的深浅多少。比喻用浅薄的眼光去看待高深的事物。《汉书·东方朔传》:“以管窥天,以蠡测海。” 唐·杜甫《赠特进汝阳王二十韵》:“谬持蠡测海,沉挹酒如渑。”
54、沧海横流沧海:大海;横流:水溢出河道四处奔流。海水泛滥;四处奔流。比喻政治混乱;社会动荡不安;也作“横流沧海”。《晋书 王尼传》:“沧海横流,处处不安也。”
55、才大如海多用来称誉对方的才学渊博。
56、泥牛入海泥塑的牛进入大海中就会化掉。比喻一去不返;杳无音信。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潭州龙山和尚》:“我见两个泥牛斗入海,直至如今无消息。”
57、飘洋过海渡过海洋。多指去异国他乡或远处。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一回:“飘洋过海寻仙道,立志潜心建大功。”
58、义山恩海恩义像海一样深,像山一样高。元·柯丹丘《荆钗记·忆母》:“欣然便周全助路费,召共居,感此义山恩海深难弃。”
59、海枯见底海枯:海水干涸。海水干涸之后终究可以看见海底,但并非容易事。用以比喻人心难测。唐·杜荀鹤《感遇》:“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
60、海沸山崩海水沸腾,山石崩塌。比喻变化巨大。亦作“海沸山摇”。元·无名氏《昊天塔》第二折:“我呵喝一喝骨碌碌的海沸山崩,瞅一瞅赤力力的天摧地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