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自然有关云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云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拨云雾见青天只有推开密布的云雾才能看到湛湛蓝天。比喻冲破黑暗,见到光明。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今遇明主,如拨云雾而见青天!”
2、云舒霞卷见“云舒霞卷”。宋·苏轼《芙蓉城》诗:“珠帘玉案翡翠屏,云舒霞卷千俜停。”
3、云端里看厮杀厮:互相。站在天空的云里看下面的人互相砍杀。比喻置身事外,袖手旁观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5卷:“云端看厮杀,毕竟孰输赢?”
4、雨僝云僽谓不好的天气把人折磨。宋·陈亮《点绛唇·咏梅月》词:“清人梦魂,千里人长久,君知否?雨僝云僽,格调还依旧。”
5、春树暮云仰慕、怀念友人。唐 杜甫《春日忆李白》诗:“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6、景从云集景:同“影”。如影随形,如云聚集。形容很快聚集了许多追逐者。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98回:“且天下诸侯景从云集,随大王以伐无道,其爱戴之心,盖有自也。”
7、壮志凌云宏伟的志向直上云宵(凌:升上)。形容志向十分远大。汉 班固《汉书 扬雄传》:“往时武帝好神仙,相如上《大人赋》,欲以风,帝反缥缥有凌云之志。”
8、彩云易散美丽的彩云容易消散。比喻美满的姻缘被轻易拆散。唐 白居易《简简吟》:“苏家小女名简简,芙蓉花腮柳叶眼,……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9、驾雾腾云乘着云,驾着雾。原是传说中指会法术的人乘云雾飞行,后形容奔驰迅速或头脑发昏。元 郑德辉《老君堂》第二折:“恨不的驾雾腾云,臂生两翅,飞出狱院。”
10、闲云孤鹤漂浮的云,孤飞的鹤。比喻无拘无束、来去自如的人。宋 文莹《续湘山野录》:“州亦难添,诗亦不改,然闲云野鹤何天而不可飞邪?”
11、白云亲舍亲:指父母;舍:居住。比喻思念父母的话。明 金銮《醉太平 送叶泮西内台》套曲:“青灯旅馆添归梦,白云亲舍觅征鸿。”
12、风云变幻风云:比喻变幻动荡的局势;变幻:变化不定。形容天气变化无常 。现比喻局势复杂;变化急速;难以预料。宋 陆游《剑南诗稿》:“风云变化几席上,蛟鼋出波澜杆前。”
13、游响停云形容响亮的歌声,高入云霄,能使流云受阻而停下来。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汤问》:“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14、云蒸础润础:柱子底下的石墩。云气升腾,柱石湿润。形容湿气浓重。西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山云蒸,柱础润,伏岑掘,兔丝死。”
15、拨雨撩云指挑逗、试探对方的情意。泛指调情。明 李日华《南西厢记 猜诗雪案》:“你用心拨雨撩云,我好意与你传书递缄。小姐呵,不肯搜自己狂为,待要寻人破绽。”
16、飞云掣电掣:闪过。像流云飞和闪电一样。形容非常迅速。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十一回:“不说追兵随后飞云掣电而来。”
17、大旱望云比喻渴望解除困境,如久旱盼望下雨一样。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下》:“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18、晴云秋月晴天的白云,秋天的月亮。比喻人性格爽朗,胸襟高洁《宋史·文同传》:“与可襟韵洒落,如晴云秋月,尘埃不到。”
19、断雨残云比喻男女恩爱中绝,欢情未能持续。清·洪昇《长生殿·献发》:“想春游春,从晓和昏,岂知有断雨残云。”
20、裂石穿云震开山石,透过云霄。形容声音高亢嘹亮。宋 陆游《黄鹤楼》:“平生最喜听长笛,裂石穿云何处吹。”
21、风云突变风云突然发生了变化。比喻局势突然发生了巨大变化。毛泽东《清平乐 蒋桂战争》词:“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
22、响彻云宵彻:穿透;透过;云霄:高空。声音响得像穿透云层;直达高空。形容声音嘹亮高吭。清·褚人获《隋唐演义》:“这一笛儿;真吹得响彻云霄;鸾翔凤舞;楼下千千万万的人;都定睛侧耳;寂然无声。”
23、啸吒风云形容威力极大。同“叱咤风云”。
24、云飞泥沉①比喻消失。②比喻悬殊极大。《周书·王褒传》:“云飞泥沉,金铄兰灭。”《隋书·卢思道传》:“云飞泥沉,卑高异等。”
25、云行雨施施:施布。比喻广泛施行恩泽。《周易 干》:“云行雨施,天下平也。”
26、雨踪云迹比喻男女情好的往事。宋·曾觌《清商怨》词:“清宵寂,香闺隔。好梦难寻,雨踪云迹。忆忆忆。”
27、拨云见日拨开乌云见到太阳。比喻冲破黑暗见到光明。也比喻疑团消除,心里顿时明白。元 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二折:“我投至的见了爷爷,就是拨云见日,昏镜重磨。”
28、攀云追月攀:攀附。攀援青云而上天。比喻仕宦登进。三国·魏·曹植《苦思行》诗:“我心何踊跃,思欲攀云追。”
29、云朝雨暮指男女欢会之时。宋·贺铸《断湘弦·淑质柔情》词:“不间云朝雨暮,向西楼、南馆留连。”宋·叶阊《摸鱼儿·倚薰风》词:“红裙溅水鸳鸯湿,几度云朝雨暮。”
30、殢雨尤云见“殢云尤雨”。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枉蠢了他梳云掠月,枉羞了他惜玉怜香,枉村了他殢雨尤云。”
31、云树之思比喻朋友阔别后的相思之情。唐 杜甫《春日忆李白》诗:“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32、云扰幅裂比喻社会动乱,四分五裂。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杜少陵四》:“少陵意谓天宝离乱,四方云扰幅裂,人物岁岁俱灾。”
33、云中白鹤象云彩中的白鹤一般。比喻志行高洁的人。《三国志·魏志·邴原传》裴松之注引《原别传》:“邴君所谓云中白鹤,非鹑鷃之网所能罗矣。”
34、望断白云形容想念父母。《新唐书·狄仁杰传》:“亲在河阳,仁杰在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
35、雨断云销比喻男女恩情断绝。宋·石孝友《醉落魄》词:“归期莫负青笺约。雨断云销,总是初情薄。”
36、兴云吐雾兴:兴起。兴起云彩,掀起雾气。比喻神魔鬼怪法术高明。明·无名氏《哪吒三变》第一折:“此鬼兴云吐雾莫测,利害利害!”
37、云窗雾阁为云雾缭绕的窗户和居室。借指高耸入云的楼阁。亦指建于极高处的楼阁。唐·韩愈《华山女》诗:“云窗雾阁事慌惚,重重翠幔深金屏。”宋·李清照《临江仙》词:“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
38、风云万变风云:比喻变化动荡的局势。像风云那样变化不定。比喻局势复杂,变化迅速,难以预料。宋·胡宏《题上封寺》:“风云万变一瞬息,红尘奔走真徒劳。”
39、过眼云烟从眼前飘过的云烟。原比喻身外之物,不必重视。后比喻很快就消失的事物。宋 苏轼《宝绘堂记》:“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
40、宾客如云来客多得如聚集的云层。形容客人多。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 月明和尚度柳翠》:“穿著布素,闭门念佛;虽宾客如云,此日断不接见,以此为常。”
41、阴云密布比喻形势险恶或将要发生重大事件的郁闷气氛。清·石玉昆《小五义》第103回:“二人行不到二里之遥,天就阴云密布。”
42、云开雾散见“云消雾散”。宋·陶佃《王君仪》诗:“云开雾散却晴霁,清风淅淅无纤尘。”
43、从者如云从:跟随。跟从的人像云一样多。形容追随者很多。宋·陈亮《祭陈肖夫文》:“从者如云,得者宁几?”
44、云愁海思见“云悲海思”。唐·李白《飞龙引》之一:“骑龙飞上太清家,云愁海思令人嗟。”
45、云收雨散喻欢会结束,彼此分离。宋·周邦彦《烛影摇红》词:“当时谁会唱《阳关》。离恨天涯远。争奈云收雨散。凭阑干、东风泪满。”
46、云阶月地以云为阶,以月为地。指天上。亦指仙境。唐·杜牧《七夕》诗:“云阶月地一相过,未抵经年别恨多。”
47、云迷雾锁形容天气昏暗,气氛阴森。元·无名氏《朱砂担》第二折:“巴的到绿杨渡口,早则是云迷雾锁黄昏后。”
48、云情雨意①云和雨的状态。②指男女欢会之情。宋·袁去华《浣溪沙》词:“一夕高唐梦里狂,云情雨意两茫茫。袖间依约去年香。”
49、衣冠云集衣冠:指士人阶层以上的人。达官显宦聚集在一起。明·梅鼎祚《玉合记·还玉》:“丹墀下玉皋星联,绮席上衣冠云集。”
50、阳台云雨阳台:神话中的台名。指男女合欢。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序》:“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51、兴云作雨兴:兴起。兴起云彩,制造下雨。比喻神魔鬼怪法术厉害。明·杨慎《洞天玄记》第三折:“卖弄起兴云作雨机,怎提防捉虎牢龙计。”
52、风云会合风云:指难得的好机会;会合:遇合。比喻有能力的人遇上好机会。宋·陈亮《与陈君举》:“一旦风云会合……便可以坐福一世苍生。”
53、风兴云蒸蒸:上升。大风刮起,乌云蒸腾。比喻事物迅速兴起,声势浩大。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冯衍传》:“风兴云蒸,一龙一蛇与道翱翔,与时变化,夫岂守一节哉?”
54、浮云蔽日浮云遮住太阳。原比喻奸佞之徒蒙蔽君主。后泛指小人当道,社会一片黑暗。《文子 上德》:“日月欲明,浮云盖之。”
55、翻手是雨,合手是云翻:反转;覆:反覆。形容人反复无常或惯于玩弄权术。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一折:“咱人翻手是雨,合手是云,那尘埃中埋没杀多才俊。”
56、雾阁云窗云雾笼罩的楼阁门窗。指高楼。宋·向子湮《七娘子》词:“雾阁云窗,风亭月户,分明携手同行处。”
57、愁云惨淡惨淡:暗淡。原指阴沉沉的云层遮得天色暗淡无光。也用以形容使人感到忧愁、压抑的景象或气氛。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58、出云入泥谓自己一旦青云直上,便不惜将旧时朋友踩入泥中。喻人情浇薄,世态炎凉。清·王韬《徐古春耆旧诗存序》:“及一旦势位崇,名誉盛,畴昔知交,贫贱潦倒,伏处田里,不足引援,往往尽削其酬酢诗文,不使一篇登之集中,出云入泥,良可浩叹。”
59、龙虎风云①《易·干》:“云从龙,风从虎。”后以“龙虎风云”喻英雄豪杰际遇得时。②指君臣遇合。《易·干》:“云从龙,风从虎。”
60、云蒸龙变云气兴起,神龙飞动。比喻英雄豪杰遇时奋起。《史记·魏豹彭越列传论》:“[魏豹、彭越]得摄尺寸之柄,其云蒸龙变,欲有所会其度,以故幽囚而不辞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