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方位有关上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上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损上益下减少君上的权利以施惠下民。《周易·益》:“益,损上益下,民悦无疆。”
2、巴高望上指与社会地位高于自己的人结交或联姻。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46回:“别说是鸳鸯,凭他是谁,那一个不想巴高望上、不想出头的?”
3、风行水上比喻自然流畅,不矫揉造作。《周易 涣》:“象曰:风行水上,涣。”
4、欺上压下欺骗上级,压制下级。
5、掌上明珠手掌中的夜明珠。比喻极受钟爱的子女。晋 傅玄《短歌行》:“昔君视我,如掌中珠;何意一朝,弃我沟渠。”
6、罔上虐下罔:欺骗;虐:侵害。指瞒上欺下。明·宋濂《元史·耶律楚材传》:“此贪利之徒,罔上虐下,为害甚大。”
7、马上看花指粗略行事,走马看花。明 天然痴叟《石点头 玉箫女再世玉杯缘》:“分明马上看花,但过眼即忘,何尝在意。”
8、祸从天上来祸:祸害,灾难。比喻意外的灾祸突然到来。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0卷:“正是: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陈氏见丈夫拿去,哭死在地。”
9、板上钉钉比喻事情已经决定,不能改变。王蒙《蝴蝶》:“海云是已经定性、已经作了板上钉钉的正式结论的阶级敌人。”
10、朝野上下朝野:指朝廷和民间;上下:从中央到地方。指从中央到地方,从做官的到老百姓。清 魏源《治篇十一》:“其朝野上下,莫不玩细娱而苟近安,安其危而利其害。
11、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太公:指周初的吕尚,即姜子牙。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当。《武王伐纣平话》下卷:“姜尚因命守时,直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负命者上钩来!’”
12、公车上书公车:汉代官署名。指举人进京应试。特指入京会试的士人上书言事。西汉·司马迁《史记·东方朔传》:“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干奏牍。”
13、上医医国上医:高明的医生,比喻高贤;医国:指为国家除患祛弊。高贤能治理好国家。《国语·晋语八》:“文子曰:‘医及国家乎?’对曰:‘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
14、欺君罔上欺骗蒙蔽君主。元 杨朝英《叨叨令 叹世》曲:“他待学欺君罔上曹丞相,不如俺葛巾漉酒陶元亮。”
15、剑履上殿剑:刀剑;履:泛指鞋。古代皇帝允许功臣带刀剑与穿鞋上殿作为恩宠。形容待遇优异西汉·司马迁《史记·萧相国世家》:“于是乃令萧何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16、壁上观壁:营垒。比喻坐观胜负而不帮助任何一方。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
17、上不属天,下不着地属:接连。指不着边际,没有着落。战国·韩·韩非《韩非子·解老》:“上不属天,下不着地。”
18、牵鬼上剑比喻非常困难。明·单本《蕉帕记·下湖》:“读书牵鬼上剑,饮酒车水灌田。”
19、上好下甚上面的喜爱什么,下面的人就会对此爱好的更加利害。先秦 孟轲《孟子 滕文公上》:“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20、上无片瓦,下无卓锥形容一无所有,贫困到无立足之地。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丰化和尚》:“上无片瓦,下无卓锥,学人向什么处立?”
21、拔宅上升拔:拔起;宅:住宅。古代传说修道的人全家同升仙界。宋 李昉《太平广记》第14卷引《十二真君传 许真君》:“真君以东晋孝武帝太康二年八月一日,于洪州西山,举家四十二口,拔宅上升而去。”
22、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形容略一思考,猛然想出了一个主意。元 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二折:“韩厥为何自刎了,必然走了赵氏孤儿,怎生是好?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23、马上房子指当面赞成,背后反对。明 戚继光《练兵实纪杂集 登坛口授》:“何谓‘马上房子’?只是眼前奉承过去,心中已不然其言。”
24、心病还从心上医心里的忧虑或精神负担必须消除造成这种精神负担的因素。元·吴昌龄《张天师》:“这的是心病还从心上医。”
25、诌上抑下谄:讨好,奉承。讨好上司,压制下级。《北史·安同传》:“[安同]性平正柔和,未尝有喜怒色,忠驾爱厚,不谄上抑下。”《北史·安同传》:“[安同]性平正柔和,未尝有喜怒色,忠驾爱厚,不谄上抑下。”
26、陵上虐下陵:通“凌”,欺侮;虐:残暴,侵害。欺侮在上的人,侵害在下的人。晋·陈寿《三国志·蜀志·后主传》裴松之引诸葛亮集:“为笑千载,皆不以义,陵上虐下故也。”
27、御下蔽上御:统治。控制下属,蒙骗上级。宋·朱熹《已酉拟上封事》:“妒贤嫉能,御下蔽上,而不忧其有害于圣政也。”
28、上无片瓦,下无立锥形容一无所有,贫困到了极点。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丰化和尚》:“上无片瓦,下无卓锥,学人向什么处立?”
29、怒从心上起愤怒从心底而起。比喻愤怒到极点就会胆大得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五代史平话·梁》:“朱温未听得万事俱休,才听得后,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
30、半上半下指两可之间。《朱子全书》卷十:“三年无改,谓是半上半下底事,在所当改者,但不可匆遽急改之。”又卷十九:“微子去却易,比干则索性死,他(箕子)在半上半下处,最是难。”
31、屋上建瓴建:倾倒。瓴:容水器。从屋顶上往下倒瓶子里的水。形容居高临下的有利形势。亦作“高屋建瓴”。宋·苏轼《徐州上皇帝书》:“使楚人开关而延敌,材官驹发,突骑云纵,真若屋上建瓴水也。”
32、奈上祝下指畏首畏尾的很为难的样子。明·吴承恩《西游记》第23回:“刚才都在前厅上栽我,我又有些奈上祝下的,只恐娘嫌我嘴长耳大。”
33、上当受骗因信假为真而被欺骗、吃亏。陆文夫《微弱的光》:“这九年也没有完全浪费,思考了不少问题,不再那么容易上当受骗。”
34、座上宾座:坐席。指在席上的受主人尊敬的客人,泛指受邀请的客人。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18回:“出门方欲图生计,入室何来座上宾?”
35、上行下效行:做;效:仿效。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跟着怎么干。东汉 班固《白虎通 三教》:“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
36、床上安床比喻不必要的重叠。南朝 陈 姚最《续画品 毛棱》:“善于布置,略不烦草。若比方诸父,则床上安床。”
37、自上而下从上到下。邓小平《党与抗日民主政权》:“有的可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有的可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总以能教育群众、纠正错误、保证党的领导为原则。”
38、上梁不正下梁歪上梁:指上级或长辈。比喻在上的人行为不正,下面的人也跟着做坏事。晋 杨泉《物理论》:“上不正,下参差。”
39、骑鹤上扬同“骑鹤上扬州”。
40、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山阴道:在会稽城西南郊外,那里风景优美。原指一路上山明水秀,看不胜看。后用下句比喻来往的人多,应接不过来。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言语》:“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41、跃然纸上跃然:跳跃;活跃的样子。形容好像活的一样;跳跃在纸面上。清 薛雪《一瓢诗话》:“如此体会,则诗神诗旨,跃然纸上。”
42、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赶不上前面的,却超过了后面的。这是满足现状,不努力进取的人安慰自己的话。有时也用来劝人要知足。晋 张华《鹪鹩赋》:“鹪螟巢于蚊睫,大鹏弥乎天隅,将以上方不足,而下比有余。普天壤以遐观,吾又安知大小之所如。”
43、凌上虐下凌:欺负。欺侮在上的人,虐待在下的人。《三国志·魏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诸葛亮集:“昔项籍总一强众,跨州兼土,所务者大,然卒败垓下,死于东城,为笑千载,皆不以义,凌上虐下故也。”
44、拳头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路比喻为人清白,作风正派,过得硬。
45、后来者居上后来的超过先前的。《史记 汲郑列传》:“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
46、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锥之地形容一无所有,贫困到了极点。清·张南庄《何典》第九回:“原来刘打鬼收成结果了雌鬼,把活鬼的古老宅基也卖来喂了指头,弄得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锥之地,只得仍缩在娘身边。”
47、能上能下谓干部不计较职位高低,不论处于领导岗位或在基层从事实际工作,都能踏踏实实地干。实行能上能下,是对干部职务终身制的一项重要改革。丁玲《风雪人间》上卷:“一个共产党员随时随地都是真正的战士,能上能下,能与人民共患难,同安乐!”
48、亲上作亲亲戚间再结姻亲。清·曹雪芹《红楼梦》第90回:“又听见二奶奶说,宝玉的事,老太太总是要亲上作亲的,凭谁来说亲,横竖不中用。”
49、甚嚣尘上甚:很;嚣:喧闹。原指军营中人声喧哗;尘土飞扬。形容传播消息;议论纷纷。现多指错误或反动言论非常嚣张。先秦 左丘明《左传 成公十六年》:“甚嚣,且尘上矣。”
50、逆流而上逆:倒。逆水前进。比喻迎着困难而上。《诗经·秦风·蒹葭》:“溯洄从之。”毛亨传:“逆流而上曰溯洄。”
51、上篇上论谓说话引经据典,有根据。
52、世上无难事天下没有难事。宋 陈元靓《事林广记》第九卷:“世上无难事,人心自不坚。”
53、上下翻腾使上升又落下。
54、上方宝剑见“上方剑”。刘心武《钟鼓楼》第一章:“乃至坐着小轿车来‘御驾亲征’、拿着‘上方宝剑’(某大人物开的条子)来当场‘宣谕’。”
55、谩上不谩下瞒:欺骗。欺骗上级,对下级无所顾忌。宋·江万里《宣政杂录·通同部》:“又谓制作之法曰:‘谩上不谩下’,通衢用以为戏云。”
56、足上首下脚在上,头在下。比喻长幼尊卑相互颠倒。东汉·班固《汉书·贾谊传》:“足反居上,首顾居下,倒县如此,犹为国有人乎?”
57、自下而上从下到上。邓小平《党与抗日民主政权》:“有的可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有的可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总以能教育群众、纠正错误、保证党的领导为原则。”
58、鲇鱼上竹竿俗说鲇鱼能上竹竿,但鲇鱼黏滑无鳞,爬竿毕竟困难。后以之比喻上升艰难。
59、彻上彻下彻:贯通。贯通上下。先秦 孔子《论语 子路》:“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宋 朱熹集注引宋 程颢曰:“夫彻上彻下语。”
60、桑间濮上桑间在濮水之上,是古代卫国的地方。古指淫风。后也指男女幽会。东汉 班固《汉书 地理志下》:“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子亦亟聚会,声色生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