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自然有关谷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谷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五谷丰熟见“五谷丰登”。《六韬·龙韬·立将》:“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
2、一谷不升指歉收。《榖梁传·襄公二十四年》:“一谷不升谓之嗛,二谷不升谓之饥,三谷不升谓之馑,四谷不升谓之康,五谷不升谓之大侵。”
3、养子防老,积谷防饥指养育儿子以防老年无依靠,保存谷物为防备饥荒。同“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元·无名氏《认金梳》:“儿也,可不道养子防老,积谷防饥,抬举的你成人长大,划的说这等言语那!”
4、千岩万谷形容峰峦、山谷极多。宋·吴自牧《梦梁录》:“宫有五洞交扃,九峰回挹千岩万谷,秀聚其中。”
5、金谷酒数指宴会上罚酒三杯的常例。晋 石崇《金谷诗序》:“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
6、驹留空谷《诗·小雅·白驹》:“皎皎白驹,在彼空谷。”孔颖达疏:“言有乘皎皎然白驹而去之贤人,今在彼大谷之中。”后因以“驹留空谷”喻贤人在野。《诗·小雅·白驹》:“皎皎白驹,在彼空谷。”孔颖达疏:“言有乘皎皎然白驹而去之贤人,今在彼大谷之中。”
7、岸谷之变岸:喻指高位。比喻政治上的重大变化。《诗经 小雅 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8、谷贱伤农指粮价过低,损害农民的利益。东汉 班固《汉书 食货志上》:“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
9、聚米为谷比喻指划形势,运筹决策。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马援传》:“援因说隗嚣将帅有土崩之势,兵进有必破之状。又于帝前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势,开示众军所从道径往来,分析曲折,昭然可晓。”
10、深山长谷见“深山穷谷”。宋·曾巩《南轩记》:“此吾之所以于内者,得其时则行,守深山长谷而不出者,非也。”
11、养儿防老,积谷防饥指养育儿子以防老年无依靠,保存谷物为防备饥荒。宋·左圭《百川学海》:“临刑无惧色,曰:‘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太守曾天游奏之,乃免死。”
12、空谷跫音跫:脚踏地的声音。在寂静的山谷里听到脚步声。比喻极难得到音信、言论。明·宋濂《贞节堂记》:“《柏舟》之诗,不作久矣,余于妇庄,宁不若闻空谷跫音乎!”
13、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形容旧时知识分子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先秦 孔子《论语 微子》:“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14、五谷丰登五谷:指稻、黍(小米)、稷(高梁)、麦、菽(豆)泛指粮食作物;丰登:丰收上场打晒。形容农业丰收年景。《六韬 龙韬 立将》:“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
15、屈谷巨瓠比喻无用者。《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齐有居士田仲者,宋人屈谷见之,曰:‘谷闻先生之义,不恃人而食,今谷有巨瓠,坚如石,厚而无窍,献之。’仲曰:‘夫瓠所贵者,谓其可以盛也;今厚而无窍,则不可剖以盛物,而坚如石,则不可以剖而斟,吾无以瓠为也。’
16、下乔迁谷用来比喻人从光明走向黑暗,或者从良好的处境而进入劣境。。参见“下乔入幽”。
17、进退维谷维:语气助词。谷:比喻困难处境。进和退都处于困难的境地。《诗经 大雅 桑柔》:“人亦有言,进退维谷。”
18、养儿待老,积谷防饥指养育儿子以防老年无依靠,保存谷物为防备饥荒。同“养儿防老,积谷防饥”。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22卷:“自古道,‘养儿待老,积谷防饥。’你我年过四旬,尚无子嗣。光阴似箭,眨眼头白。百年之事,靠着何人?”
19、足音空谷比喻难得的人物或言论。明·汤显祖《答王相如书》:“足音空谷,乃有相如。”胡熊锷《粲如到问偕隐内子目疾代赋以谢之》诗:“眼底浮云成变幻,足音空谷到沈幽。”
20、养儿代老,积谷防饥指养育儿子以防老年无依靠,保存谷物为防备饥荒。同“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元·高明《琵琶记·牛小姐谏父》:“爹爹,正是养儿代老,积谷防饥。”
21、满山满谷到处都是。形容非常多。元·郑光祖《蟾宫曲》:“见满山满谷,红叶黄花。”
22、陵谷沧桑陵:山陵;谷:山谷。丘陵变山谷,山谷变丘陵。比喻世事巨变迁清 赵翼《瓯北诗话 吴梅村诗一》:“又自托于前朝遗老,借陵谷沧桑之感,以掩其一身两姓之惭,其人已无足观。”
23、如临深谷好像到了深深的山谷边上。比喻行事十分警惕,小心谨慎。宋 张君房《云笈七签》九十八:“如潜有所得,专如临深谷,战如履薄冰,此得道之门耳。”
24、丰年玉荒年谷比喻有用的人才。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世称庾文康为丰年玉,称恭为荒年谷。”
25、臧谷亡羊《庄子·骈拇》载,臧、谷二人牧羊,臧挟策读书,谷博塞以游,皆亡其羊。后因以为典,喻事不同而实则一。宋 苏轼《和刘道原〈咏史〉》:“仲尼忧世接舆狂,藏谷虽殊竟两亡。”
26、空谷白驹驹:小壮的马。很好的一匹折马,却放在山谷里不用。比喻不能任用贤能。《诗经 小雅 白驹》:“皎皎白驹,在彼空谷。”
27、进退惟谷见“进退维谷”。《晋书·殷仲堪传》:“仲堪流涕而起曰:‘臣进退惟谷。’”
28、一谷不登见“一谷不升”。《管子·揆度》:“一谷不登,减一谷,谷之法什倍。”
29、岩居谷饮在山洞里居住,喝山谷里的水。指隐居生活。西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单豹倍世离俗,岩居谷饮,不衣丝麻,不食五谷。”
30、进退唯谷见“进退维谷”。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纰漏》:“仲堪流涕而起曰:‘臣进退唯谷。’”
31、空谷传声谷:山谷。人在山谷中发出音响;立即可以听到回声。比喻很快有所反响。南朝 梁 萧衍《净业赋》:“若空谷之应声,似游形之有影。”
32、陵谷变迁陵:大土山;谷:两山之间的夹道。丘陵变山谷,山谷变丘陵。比喻世事变迁,高下易位。《诗·小雅·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33、白驹空谷白驹:白色骏马,比喻贤能者。比喻贤能之人在野而不能出仕。后也比喻贤能者出仕而谷空。《诗经 小雅 白驹》:“皎皎白驹,在彼空谷。”
34、枕山栖谷比喻过隐居生活。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黄琼传》:“诚遂欲枕山栖谷,拟迹巢由,斯则可矣。”
35、岩栖谷隐指隐居山谷之中。亦作“岩栖谷饮”。宋叶适《总干黄公行状》:“士不遇,岩栖谷隐,姓名沦灭,其常也。”
36、谷父蚕母指传说中的农桑之神。宋 曾慥《类说 续仙传》:“世人厌弃五谷,地司已收其种矣,可相率祈谢谷父蚕母,当致丰穰。”
37、跫响空谷空谷中的行人之声。常比喻难得的音信、言论等。战国·宋·庄周《庄子·徐无鬼》:“夫逃虚空者,藜藋柱乎鼪鼬之径,踉位其空,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
38、下乔木入幽谷从高树上下来,钻进幽深的坑谷里。比喻弃明从暗,或从良好的处境转入恶劣的处境。《孟子·滕文公上》:“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幽谷者。”
39、年谷不登年谷:一牛收获的谷物;登:成熟,完成。指年成很差,荒年。《礼记·曲礼下》:“岁凶,年谷不登。”
40、堑山堙谷指挖山填谷。亦作“堙谷堑山”。《史记 秦始皇本记》:“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直通之。”
41、空谷足音谷:山谷。在寂静的山谷中听到脚步声。比喻非常难得的音信或事物。庄周《庄子 徐无鬼》:“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
42、一丸泥封函谷关丸泥:一点泥,比喻少;封:封闭;关:关隘。用一个小泥丸就能把函谷关封闭。形容地势险要,只要少量兵力就可以把守。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隗嚣传》:“元请以一丸泥为大王东封函谷关,此万世一时也。”
43、出谷迁乔从幽深的溪谷出来,迁上了高大的乔木。比喻地位上升。《诗经 小雅 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44、迁莺出谷见“迁乔出谷”。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106回回目:“符弥轩调虎离山,金秀英迁莺出谷。”
45、谷马砺兵犹言秣马厉兵。宋 陈师道《赠张文潜》诗:“秋来待试丞相府,谷马砺兵吾甚武。”
46、岩栖谷饮见“岩栖谷隐”。明·张居正《得道长生颂》:“故岩栖谷饮、绝粒噏精者,守形之士也。”
47、深山幽谷见“深山穷谷”。《列子·黄帝》:“寝吾庭者,不愿深山幽谷。”
48、积谷防饥储存粮食,防备饥荒。《敦煌变文集 父母恩重经讲经文》:“人家积谷本防饥,养子还徒被老时。”
49、高岸深谷指幽僻的处所。形容幽峭深邃。也比喻事物的巨大变化。《诗经 小雅 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50、满谷满坑充满了谷,充满了坑。形容多得很,到处都是。《庄子·天运》:“在谷满仓,在坑满坑。”
51、填坑满谷塞满坑谷。比喻物资丰富充足。西汉 司马迁《史记 司马相如列传》:“佗佗籍籍,填坑满谷。”
52、栖丘饮谷指隐逸山林。《宋书·隐逸传·宗炳》:“辟宗炳为主簿,不起。问其故,答曰:‘栖丘饮谷,三十余年。’高祖善其对。”
53、五谷不分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先秦 孔子《论语 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54、林栖谷隐谓在山林隐居。亦指隐居的人。
55、山栖谷隐在山中栖身,到谷中喝水。形容隐居生活。《魏书·肃宗纪》:“其怀道丘园,昧迹板筑,山栖谷饮,舒卷从时者,宜广戋帛,缉和鼎饪。”
56、深谷为陵深谷变成山陵。常喻人世间的重大变迁。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昭公32年》:“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故诗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57、梯山栈谷谓凿梯、修栈道以度高山深谷。泛指跋涉险阻。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西域传论》:“梯山栈谷绳行沙度之道,身热首痛风灾鬼难之域,莫不备写情形,审求根实。”
58、空谷幽兰山谷中优美的兰花。形容十分难得,常用来比喻人品高雅。清·刘鹗《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五回:“空谷幽兰,真想不到这种地方,会有这样高人。”
59、饮谷栖丘犹言栖丘饮谷。清·吴伟业《口占》:“欲买溪山不用钱,倦来高枕白云眠。吾生此外无他愿,饮谷栖丘二十年。”
60、山鸣谷应形容回音响亮;也比喻此鸣彼应;互相配合。宋 苏轼《后赤壁赋》:“戛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云涌,余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