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身体有关耳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耳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抓腮挖耳形容心里焦急而无法可想的样子,也形容高兴得不知怎么办为好。茅盾《林家铺子》:“大家喝了一会闷酒,抓腮挖耳地想不出好主意。”
2、杜耳恶闻塞住耳朵不愿听。《旧五代史·唐书·末帝纪中》:“怀忠抱直之人,虚心谒见;便佞诡随之说,杜耳恶闻。”
3、豁人耳目开扩眼界,使耳目清新。王国维《人间词话》五六:“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4、倾耳拭目倾耳:侧着耳朵;拭目:擦眼睛。认真听,仔细看。表示急切想看到所期待的事物。宋·陆游《上殿札子》:“恭惟陛下龙飞御极之初,天下倾耳拭目之时,所当戒者,惟嗜好而已。”
5、嵬目鸿耳见“嵬眼澒耳”。明·瞿佑《剪灯新话》序:“所惜笔路荒芜,词源浅狭,无嵬目鸿耳之论以发扬之耳。”
6、耳听八方八是四方(东西南北)和四隅(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的总称。耳朵同时察听各方面来的声音;形容人灵敏机警。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53回:“为将之道:身临战场,务要眼观四处,耳听八方。”
7、交头互耳犹交头接耳。
8、口耳并重对说和听的训练同等重视。鲁迅《彷徨·肥皂》:“好容易给他进了中西折中的学堂,英文又专是‘口耳并重’的。”
9、蹑足附耳踩人足以示意,附耳说悄悄话。《史记 淮阴侯传》:“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
10、耳后风生形容驰驱迅速《梁书 曹景宗传》:“觉耳后风生,鼻头出火,此乐使人忘死,不知老之将至。”
11、洞心骇耳形容使人震惊。《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金鼓迭起,铿锵铛鼞,洞心骇耳。”
12、轰雷贯耳打雷的声音贯满耳边。形容人的声名很大。元·郑光祖《王粲登楼》第一折:“久闻贤士大名,如轰雷贯耳。”
13、洗耳拱听见“洗耳恭听”。元·宫天挺《范张鸡黍》第一折:“哥哥才学,与在下不同,有什么名人名书,前皇后代,哥哥讲说些儿,小官洗耳拱听。”
14、眼瞎耳聋看不见也听不到。比喻对周围情况完全不了解。京剧《平原作战》第八场:“日本鬼子眼瞎耳聋,就靠汉奸给他当拐棍。”
15、挝耳揉腮挝:敲击;揉:来回擦或搓。抓抓耳朵,搓搓脸颊。形容窘迫的样子。元·无名氏《女姑姑》第二折:“挝耳揉腮,羞答答的半晌怎把头抬。”
16、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六路:指上、下、四方;八方:指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形容人机智灵活,遇事能多方观察分析。清·石玉昆《续小五义》第三回:“魏真道爷可算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正与雷英动手。”
17、面命耳训命:训诫。提着耳朵当面告诉他。形容长辈教导热心恳切,要求严格郭沫若《十批判书·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评》:“而对于秦始皇,也俨然就像在面命耳训的一样。”
18、耳闻不如面见听到的不如看到的真实可靠。比喻实际经验的重要。汉朝刘向《说苑 政理》:“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19、耳闻是虚,眼观为实亲自听到的还不足为信,只有亲眼看到的才是真实可靠的。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九回:“‘耳闻是虚,眼观为实’,叔叔此时,且不要过于取笑侄女,请再去一访,……那时再来取笑侄女,却也未迟。”
20、俛首帖耳驯服恭顺貌。
21、挖耳当招人家用手挖耳朵,却以为是在招唤自己。比喻希望达到目的的心情非常迫切。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吴衙内邻舟赴约》:“那吴衙内记挂着贺小姐,一夜卧不安稳。早上贺司户相邀,正是挖耳当招。”
22、耳目之欲欲:欲望。指耳听眼看,满足于享乐的欲望。汉 东方朔《非有先生论》:“务快耳目之欲,以苟容为度。”
23、方面大耳方脸盘,大耳朵。旧指富贵相。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 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
24、黄耳寄书黄耳:犬名;书:书信。黄耳为主人传递家信。指传递家信。《晋书·陆机传》:“初机有骏犬,名黄耳,甚爱之。……其后因以为常。”
25、耳不旁听两耳不往旁边听。形容专心致志的神态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48回:“因见他姐妹们说笑,便自己走到阶下竹前,挖心搜胆的耳不旁听,目不斜视。”
26、目击耳闻亲眼看到,亲耳听到。《资治通鉴·唐纪睿宗景云二年》:“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
27、撧耳顿足用手抓耳,以脚顿地。形容束手无策。宋·王铚《默记》上卷:“张立于屏风后见之,撧耳顿足。”
28、禾头生耳耳:耳状物。禾头长出牙蘖,庄稼就报废。灾年的象征唐·张鷟《朝野佥载》:“春雨甲子,赤地千里;夏雨甲子,乘舟入市;秋雨甲子,禾头生耳。”
29、挝耳挠腮挝:敲击。抓抓耳朵,搓搓脸颊。形容窘迫的样子。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59回:“那李瓶儿挝耳挠腮,一头撞在地下,哭的昏过去。”
30、眼饧耳热两眼半睁半闭,朦胧而视,双耳燥热。形容饮酒微醉时的感觉。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一回:“至晚饭后,宝玉因吃了两杯酒,眼饧耳热之际,若往日则有袭人等大家喜笑有兴,今日却冷清清的一人对灯,好没兴趣。”
31、耳濡目染濡:音如;沾湿;染:沾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唐 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濡耳染,不学以能。”
32、耳热眼花眼睛发花,耳朵发热。形容饮酒微有醉意,精神兴奋的感觉。南朝 梁 简文帝《筝赋》:“耳热眼花之娱,千金万年之寿。”
33、言提其耳揪着他耳朵。谓恳切地教诲。言,助词。《诗·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郑玄笺:“我非但对面语之,亲提其耳。此言以教道之,孰不可启觉。”
34、耳鬓相磨鬓:鬓发;相:互相;磨:擦。耳与鬓发互相摩擦。形容相处亲密。清 沈复《浮生六记 闺房记乐》:“自此耳鬓相磨,亲同形影。”
35、窃钟掩耳掩耳:捂住耳朵。捂住耳朵偷钟。比喻自欺欺人。《晋书·宣帝纪》:“亦犹窃钟掩耳,以众人为不闻;锐意盗金,谓市中为莫睹。”
36、耳不忍闻不忍心听,形容情景十分凄惨。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9卷:“却都是上路逃难来的百姓,哭哭啼啼,耳不忍闻。”
37、危言逆耳正直的规劝听起来不顺耳。明·李东阳《太白行》:“龙攀凤附不自由,何乃弃君来事仇。危言逆耳谁为谋?”
38、耳软心活比喻自己没有一点主见,就是相信别人的话。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7回:“那司棋也曾求了迎春,实指望能救,只是迎春语言迟慢,耳软心活,是不能做主的。”
39、当耳边风比喻对听到的话毫不在意。汉 赵晔《吴越春秋 吴王寿梦传》:“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
40、耳目股肱股:大腿;肱:手臂从肘到腕的部分。起到耳朵、眼睛、手臂的作用。比喻辅佐帝王的重臣。也比喻十分亲近且办事得力的人。唐·吴兢《贞观政要·政体》:“然耳目股肱,寄于卿辈……事有不安,可极言勿隐。”
41、俯首帖耳象狗见了主人那样低着头,耷拉着耳朵。形容卑屈驯服的样子。唐·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若俯首帖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
42、口耳之学指只知道耳朵进口里出的一些皮毛之见,而没有真正的学识。荀况《荀子 劝学》:“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
43、目达耳通形容感觉灵敏,非常聪明。汉·袁康《越绝书·外传记策考》:“噽为人览闻辩见,目达耳通,诸事无所不知。”
44、盗铃掩耳比喻自己欺骗自己。同“盗钟掩耳”。清 伤时子《苍鹰击 戕藩》:“你看他盗铃掩耳欺天下,卖国甘心作帝皇,有甚商量。”
45、戴目倾耳戴目:仰视的样子;倾耳:侧着耳朵细心倾听。认真听,抬头看。形容殷切期盼东汉·班固《汉书·贾山传》:“使天下之人戴目而视,倾耳耳听。”
46、掩耳盗钟亦作“掩耳盗锺”。捂住耳朵偷钟。比喻自己欺骗自己。语出《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锺者,欲负而走。则锺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锺怳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其耳。”语出《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锺者,欲负而走。则锺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锺怳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其耳。”
47、耳目闭塞比喻少见寡闻,对于世事情况了解甚少。
48、目染耳濡见“目擩耳染”。《太平天国·钦定士阶条例》:“至于诵习书史,博览篇章,目染耳濡,课学即求心之道。”
49、面命耳提不仅是当面告诉他,而且是提着他的耳朵向他讲。形容长辈教导热心恳切。宋 刘克庄《拟撰科诏回奏》:“词意有未稳处,仰荷明主亲酒奎画,不啻面命耳提。”
50、遮人耳目玩弄手法,掩盖真相。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73回:“又何尝有什么丑处!可见装点造作总难遮人耳目。”
51、震耳欲聋耳朵都要振聋了。形容很大;特别响。沙汀《呼嚎》:“每座茶馆里都人声鼎沸,而超越这个,则是茶堂倌震耳欲聋的吆喝声。”
52、目睹耳闻睹:看见;闻:听见。亲耳听到,亲眼看见。《资治通鉴 唐纪睿宗景云二年》:“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
53、国耳忘家,公耳忘私为了公事而忘记私事,为了国事而忘记家事。形容一心为公为国。东汉·班固《汉书·贾谊传》:“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生。”
54、塞耳盗钟比喻自欺欺人,硬要掩盖掩盖不了的事情。《吕氏春秋 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其耳。”
55、鼎铛有耳鼎、铛:均为两耳三足的金属炊具。电鼎和铛都有耳朵。指某人或某事影响大,凡是长耳朵的都应该听说、知道。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太祖宠待赵韩王(普)如左右手。御史中丞雷德骧劾奏赵普擅市人第宅,聚敛财贿。上怒叱曰:‘鼎铛尚有耳,汝不闻赵普吾之社稷臣乎?’”
56、倾耳戴目倾耳:侧着耳朵细心倾听;戴目:仰视。认真听,抬头看。形容殷切期盼东汉·班固《汉书·贾山传》:“使天下之人戴目而视,倾耳耳听。”
57、历历在耳形容听到的某种声音清清楚楚地盘旋在耳边。宋 陈文蔚《祭朱先生》:“念昔暂违,今焉永诀,历历在耳,言犹未绝。”
58、塞耳盗锺《吕氏春秋 自知》:“百姓有得锺者,欲负而走,则锺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锺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其耳。”后因以“塞耳盗锺”比喻自欺欺人,硬要掩盖掩盖不了的事情。
59、俯首贴耳俯首:低头。低着头;耷拉着耳朵。形容恭顺服从;屈卑尊从的样子。唐 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若俯首帖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
60、耳红面赤耳朵和面部都红了。形容过于用力、情绪激动或羞愧时的脸色。清·钱彩《说岳全传》第61回:“忽见禁子走来,轻轻的向倪完耳边说了几句。倪完吃了一惊,不觉耳红面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