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剑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 1、刃树剑山 | 刃:利刃,刀。原是指佛教中的地狱酷刑。后比喻极其艰难危险的地方。 | |
| 2、丰城剑气 | 丰城:古地名。比喻有宝剑的地方。 | 《晋书·张华传》:“宝剑之精,上彻于天。” |
| 3、刀光剑影 | 刀的闪光;剑的投影。表示拿刀持剑的人将要动手;显出杀气腾腾的样子。现用于坏人就要行凶;干坏事。也形容激烈斗争的场面。 | 南朝 梁 吴筠《战城南囚首》:“剑光挥夜电,马汗昼成泥。”又《边城将》:“刀含四尺影,剑抱七星文。” |
| 4、契船求剑 | 比喻拘泥成法,不知变通。 | 语本《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
| 5、十年磨剑 | 比喻多年刻苦磨练。 | 唐 贾岛《剑客》诗:“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似君,谁为不平事?” |
| 6、卖剑买琴 | 指没有功名意识,志在归隐。 | 清 龚自珍《能令公少年行》:“卖剑买琴,斗瓦输铜。” |
| 7、飘零书剑 | 古时谓文人携带书剑,游学四方,到处飘泊。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56回:“如今虽是飘零书剑,家里也还有一百亩田,三四带房子住着。” |
| 8、剑头一吷 | 剑头:指剑环头小孔;吷:象声词,形容声音微小。比喻言论无足轻重。 | 庄周《庄子 则阳》:“夫吹管也,犹有嗃也;吹剑首者,吷而已矣。尧舜,人之所誉也;道尧舜于戴晋人之前,譬犹一吷也。” |
| 9、刀头剑首 | 极喻危险的境遇。 | 清·钱谦益《苕上吴子德舆作丁丑纪闻诗六首盖悲余之逮系而喜其狱之渐解也感而和之》之五:“刀头剑首度冬春,欲杀何当有百身。” |
| 10、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 项庄席间舞剑,企图刺杀刘邦。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
| 11、剑胆琴心 | 比喻既有情致,又有胆识(旧小说多用来形容能文能武的才子)。 | 元 吴莱《岁晚恍然有怀》诗:“小榻琴心展,长缨剑胆舒。” |
| 12、上方宝剑 | 见“上方剑”。 | 刘心武《钟鼓楼》第一章:“乃至坐着小轿车来‘御驾亲征’、拿着‘上方宝剑’(某大人物开的条子)来当场‘宣谕’。” |
| 13、项庄之剑,志在沛公 | 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同“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 李大钊《国民之薪胆》:“盖项庄之剑,志在沛公,青岛之用兵,不在报德之前仇,非在履英之盟约,殆欲借端以树兵威于我大陆,作强暴要索之先声耳。” |
| 14、书剑飘零 | 书剑:书籍和宝剑;飘零:漂泊,流落无依。做官或从军,离乡背井,漂泊在外,久游未归。 |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小生书剑飘零,功名未遂,游于四方。” |
| 15、学书不成,学剑不成 | 学习书法没学好,学习剑术也没学到手。指学习一无所成。 | 《史记·项羽本纪》:“项籍(羽)少,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
| 16、卖剑买牛 | 卖掉刀剑;买进耕牛。形容改业归农;也形容离开战斗生活;从事生产劳动。 | 东汉 班固《汉书 循吏传 龚遂》:“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椟。” |
| 17、批鳞请剑 | 汉成帝时,槐里令朱云以“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上书请赐尚方斩马剑斩佞臣安昌侯张禹(成帝师)以厉其馀。成帝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事见《汉书·朱云传》。后以“批鳞请剑”谓敢于直言犯上请斩巨奸。 | 汉成帝时,槐里令朱云以“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上书请赐尚方斩马剑斩佞臣安昌侯张禹(成帝师)以厉其馀。成帝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事见《汉书·朱云传》。 |
| 18、刻船求剑 | 死守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 | 唐·刘知畿《史通·因习》:“夫事有贸迁,而言无变革,此所谓胶柱而调瑟,刻船以求剑也。” |
| 19、解剑拜仇 | 谓息争释怨。汉许荆兄子世尝杀人,仇者将杀世,荆乃跪拜仇者曰:“兄早没,只一子,原杀身代之。”仇者曰:“许掾郡中称贤,何敢相侵!”因解剑去。事见《汉书·许荆传》。 | 汉许荆兄子世尝杀人,仇者将杀世,荆乃跪拜仇者曰:“兄早没,只一子,原杀身代之。”仇者曰:“许掾郡中称贤,何敢相侵!”因解剑去。事见《汉书·许荆传》。 |
| 20、借剑杀人 | 见“借刀杀人”。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6回:“‘坐山看虎斗’,‘借剑杀人’,‘引风吹火’,‘站干岸儿’,‘推倒了油瓶不扶’,都是全挂子的本事。” |
| 21、拔剑论功 | 指争论功劳激烈到几乎动武。 | 语出《史记 刘敬叔孙通列传》:“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 |
| 22、刻舟求剑 | 舟:船;求:寻找;寻求。在船上刻记号;寻找失落水中的剑。比喻办事方法不对头;死守教条;拘泥固执;不知道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化。 | 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
| 23、舌剑唇枪 | 舌如剑,唇象枪。形容争辩激烈,言词锋利,针锋相对,各不相让。 | 元 刘唐卿《降桑椹》第一折:“平日之间,别无甚么买卖,全凭着舌剑唇枪,说嘴儿哄人的钱使。” |
| 24、结缨伏剑 | 结缨:系上帽带;伏剑:拔剑自刎。比喻为维护正义而献身。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哀公十五年》:“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 |
| 25、屦及剑及 | 屦:鞋;及:赶上。形容人奋发兴起,行动果断迅速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四年》:“投袂而起,屦及于窒皇,剑及于寝门之外,车及于蒲胥之市。秋九月,楚子围宋。” |
| 26、蜜口剑腹 | 蜜:比喻甘美。嘴上甜,心里狠。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 | 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史二》:“李林甫之蜜口剑腹,贾似道之牢笼言路,合而为一,其患可胜道哉。” |
| 27、买犁卖剑 | 见“买犁卖剑”。 | 宋·陈亮《贺新郎·怀辛幼安用前韵》:“天下适安耕且老,看买犁卖剑平家铁。” |
| 28、剑气箫心 | 犹剑胆琴心。 | 清·龚自珍《已亥杂诗》:“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 |
| 29、提剑汗马 | 汗马:战马奔驰出汗,比喻征战劳苦。手提宝剑,身跨战马。比喻在战场上建立功勋。 | 《周书·宇文贵传》:“男儿当提剑汗马以取公侯,何能如先生为博士也!” |
| 30、牵鬼上剑 | 比喻非常困难。 | 明·单本《蕉帕记·下湖》:“读书牵鬼上剑,饮酒车水灌田。” |
| 31、盘水加剑 | 汉代大臣自杀处死的一种表示。加剑:自杀。 | 《汉书·贾谊传》:“故其在大谴大何之域者,闻谴何则白冠氂缨,盘水加剑,造请室而请罪耳,上不执缚系引而行也。” |
| 32、剑戟森森 | 比喻人心机多,很厉害。 | 《北史 李义深传》:“时人语曰:‘剑戟森森李义深。’” |
| 33、唇枪舌剑 | 嘴唇像枪;舌头像剑。形容能言善辩;言词犀利;针锋相对。也作“舌剑唇枪。” | 元 高文秀《渑池会》一折:“凭着我唇枪舌剑定江山。” |
| 34、剑树刀山 | 佛教所说的地狱之刑。形容极残酷的刑罚。 |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灌州罗汉和尚》:“曰:‘如何是法?’师曰:‘剑树刀山。’” |
| 35、剑首一吷 | 见“剑头一吷”。 | 清·徐芳《<书影>序》:“栎园天才绝世,其诗文皆卓然大家;即以杂著,此其剑首一吷也,而富如此。” |
| 36、故剑情深 | 故剑:比喻结发之妻。结发夫妻情意浓厚。指不喜新厌旧。 | 《汉书·外戚传上》:“公卿议更立皇后,皆心仪霍将军女,亦未有言。上乃诏求微时故剑,大臣知指,白立许倢伃为皇后。” |
| 37、刀山剑树 | 佛教所说的地狱之刑。形容极残酷的刑罚。 | 《阿含经 九众生居品》:“设罪多者当入地狱,刀山剑树,火车炉炭,吞饮融铜。” |
| 38、驰马试剑 | 跑马舞剑。指讲习武事。驰:快跑。 | 战国·邹·孟轲《孟子·滕文公上》:“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 |
| 39、项庄舞剑,志在沛公 | 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同“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 清 黄小配《大马扁》第四回:“在康有为之意,志在成名(余成名),如项庄舞剑,志在沛公,今见成名动也不动,已自愧悔。” |
| 40、松枝挂剑 | 比喻重信义的美德。 | 《史记·吴太伯世家》:“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
| 41、帷灯匣剑 | 以帷罩灯,以匣藏剑。比喻真相难明,令人猜疑。 |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45回:“杯影蛇弓魔入幻,帷灯匣剑鬼生疑。” |
| 42、一剑之任 | ①谓以一人一剑之力。指作战的士兵,犹言一人之勇。②指独力担任艰巨的任务。 | 《尉缭子·武议》:“临难决疑,挥兵指刃,此将事也;一剑之任,非将事也。”《战国策·齐策六》:“齐桓公有天下,朝诸侯,曹子以一剑之任,劫桓公于坛位之上。” |
| 43、剑老无芒,人老无刚 | 芒:锋芒;刚:坚强。剑用久了,锋芒都磨光了,人老了就没有刚强之气。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32回:“桓公虽然是个英主,却不道:‘剑老无芒,人老无刚。’” |
| 44、剑及屦及 | 形容行动坚决迅速。 |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四年》:“楚子闻之,投袂而起,屦及于窒皇,剑及于寝门之外,车及于蒲胥之市。秋九月,楚子围宋。” |
| 45、路见不平,拔剑相为 | 在路上遇见不平的事,就挺身而出干涉,为受欺的一方打抱不平。形容人见义勇为。 |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天宁卓禅师法嗣》:“育王被人推倒了,也还有路见不平,拔剑相为底么。” |
| 46、剑态箫心 | 见“剑气箫心”。 | 柳亚子《自题磨剑室诗词后》:“剑态箫心不可羁,已教终古负初期。” |
| 47、匣剑帷灯 | 帷:帐幕。匣里的宝剑,帐里的明灯,剑气灯光,若隐若现。比喻事情无法掩藏,或故意露出消息引人注意。 | 晋 葛洪《西京杂记》第一卷:“高帝斩白蛇剑,剑上有七采珠、九华玉以为饰,杂厕五色琉璃为剑匣,剑在室中,光景犹照于外,与挺剑不殊。” |
| 48、口蜜腹剑 | 嘴里说得动听;心里却盘算着坏主意。形容嘴甜心狠;阴险毒辣。 |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唐玄宗天宝元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
| 49、弃书捐剑 | 比喻胸怀大大志的人不屑于小事。 | 《史记·项羽本纪》:“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 |
| 50、剑及履及 | 见“剑及屦及”。 | 《新华日报》1943.1.31:“社会上各界领袖,能以身作则,剑及履及的来做,则移风易俗,也绝不是挟泰山以超北海的难事。” |
| 51、瞋目案剑 | 瞋目:瞪大眼睛;案:通“按”,握住。瞪圆双眼,握着宝剑。形容带剑者怒目圆睁的样子。 | 西汉·司马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郦生瞋目案剑叱使者曰:‘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 |
| 52、学书学剑 | 学文练武。语出《史记·项羽本纪》:“学书不成,去,学剑。” | 语出《史记·项羽本纪》:“学书不成,去,学剑。” |
| 53、齿剑如归 | 犹言视死如归。 | 《晋书·列女传论》:“比夫悬梁靡顾,齿剑如归,异日齐风,可以激扬千载矣。” |
| 54、弩张剑拔 | 比喻雄健。亦作“剑拔弩张”。 | 明丰道生《真赏斋赋》:“昔者周穆巡狩,至乎坛山,吉日癸巳,亲题材石间,弩张剑拔,虎跳龙盘。” |
| 55、剑拔弩张 | 弩:古代一种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张:弓上弦。剑拔出来了;弓拉开了。比喻形势紧张;一触即发。也引申形容文艺作品的气势遒劲。 | 南朝 梁 袁昂《古今书评》:“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驽张。” |
| 56、封刀挂剑 | 比喻运动员结束竞技生涯,不再参加正式比赛。 | 《羊城晚报》1984.8.25:“中国女排完成‘三连冠’伟业之后,队伍将作小的调整。据悉二十七岁的老大姐周晓兰和队长张蓉芳将要封刀挂剑。” |
| 57、刀山剑林 | 比喻险恶的境地。 |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57回:“慢说是开封府,就是刀山剑林,也是要走走的。” |
| 58、明珠按剑 | 按:用手抚着。一方奉送夜光珠,另一方却手持宝剑。比喻由于误会以敌意回报对方。 | 清·朱之瑜《德始堂记》:“今与贤之相知也新,而又语言不能通,不当有明珠按剑之举;万一他时复有晤期,更当掀髯抵掌,援古引今,目征其必然也。” |
| 59、弹剑作歌 | 比喻怀才不遇。 | 唐·李白《行路难·其二》:“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
| 60、琴心剑胆 | 比喻既有情致,又有胆识(旧小说多用来形容能文能武的才子)。 | 元 吴莱《寄董与几》诗:“小榻琴心展,长缨剑胆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