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尺之童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亦作“五尺之僮”。指尚未成年的儿童。古尺短,故称。
出处:《孟子·滕文公子》:“从许子之道,则市价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例子:俺夫人治家严肃,有冰霜之操。内无应门五尺之童,年至十二三者,非呼召不敢辄入中堂。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
基础信息
拼音wǔ chǐ zhī tóng
注音ㄨˇ ㄔˇ ㄓ ㄊㄨㄥˊ
感情五尺之童是中性词。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儿童。
近义词五尺童子、五尺之僮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白丁俗客(意思解释)
 - 不由分说(意思解释)
 - 老老实实(意思解释)
 - 乌鸦嘴(意思解释)
 - 齐天大圣(意思解释)
 - 地广人稀(意思解释)
 - 拉家带口(意思解释)
 - 长生不老(意思解释)
 - 漫山遍野(意思解释)
 - 中馈之思(意思解释)
 - 字字珠玉(意思解释)
 - 十年寒窗(意思解释)
 - 说嘴说舌(意思解释)
 - 六合之内(意思解释)
 - 前车之鉴(意思解释)
 - 薪烬火传(意思解释)
 - 罪有攸归(意思解释)
 - 茶余饭后(意思解释)
 - 志大才短(意思解释)
 - 花团锦簇(意思解释)
 - 论德使能(意思解释)
 - 高世骇俗(意思解释)
 -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意思解释)
 - 发指眦裂(意思解释)
 - 来鸿去燕(意思解释)
 - 气喘如牛(意思解释)
 - 推波助澜(意思解释)
 - 救命稻草(意思解释)
 
※ 五尺之童的意思解释、五尺之童是什么意思由泰达成语网提供。
相关成语
| 成语 | 解释 | 
|---|---|
| 亲不隔疏 | 亲:亲近的人;疏:疏远的人。亲近的人不会被疏远的人隔开 | 
| 弃琼拾砾 | 比喻丢弃珍贵的而拾取无用的。琼,美玉;砾,瓦砾。 | 
| 百般抚慰 | 用各种方式进行安慰。抚慰:安慰。 | 
| 降尊临卑,屈高就下 | 降:降低;临:面临;卑:低微。指地位高的人放下架子与地位低的人交往 | 
| 不屑毁誉 | 不屑:不值得,表示轻视态度;毁誉:毁谤和赞誉。指不值得理睬别人的毁谤或赞誉。 | 
| 睡眼惺忪 | 惺忪:刚苏醒的样子。形容睡觉的人刚睡醒,还没有完全清醒。 | 
| 雨旸时若 | 语本《书·洪范》:“曰肃,时雨若;曰乂,时旸若。”后用“雨旸时若”谓晴雨适时,气候调和。 | 
| 稍安毋躁 | 稍:稍微;毋:不要。稍微安静一下,不要急躁 | 
| 驷马仰秣 | 语出《荀子·劝学》:“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杨倞注:“仰首而秣,听其声也。”谓驾车的马驻足仰首,谛听琴声。形容音乐美妙动听。 | 
| 一痴一醒 | 痴:傻。时而痴呆,时而清醒。 | 
| 东扭西捏 | 扭捏作态,不爽快。 | 
| 凤愁鸾怨 | 比喻夫妻间因思念而生的愁怨。 | 
| 相切相磋 | 相互研讨。 | 
| 非愚则诬 | 诬:诬蔑。不是生性愚蠢的话,就是故意污蔑。 | 
| 物论沸腾 | 沸腾:水涌起的样子。议论纷纷,指舆论强烈。 | 
| 千思百虑 | 虑:思考。形容反复思考。 | 
| 狼顾鸱跱 | 如狼凶视,如鸱峙立。比喻凶暴者伺机欲动。 | 
| 像心像意 | 谓顺遂心愿,合乎心意。 | 
| 愁肠殢酒 | 愁长:愁闷的心肠;殢:困扰。心肠愁闷的人容易病酒。 | 
| 以水投石 | 比喻意见相左,不能为对方所接受。 | 
| 援古刺今 | 引述故事古义以讽刺今事。 | 
| 言从计纳 | 讲的话、出的主意,都听从采纳。 | 
| 待势乘时 | 势:形势。静观形势,利用时机。 | 
| 改柱张弦 | 改换琴柱,另张琴弦。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方法。 | 
| 血化为碧 | 碧:碧玉。人死后血液凝固为碧玉。形容为正义而流的鲜血。比喻人的精诚所至。 | 
| 穷极则变 | 穷:极。指事物到了极点就会发生变化。现指在穷困艰难时,就会想办法改变现状。 | 
| 富轹万古 | 形容极其丰富,超越千秋万代。 | 
| 邪不干正 | 邪恶的压不倒正派刚正的事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