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之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之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置之死地有意使人处于无法生存下去的境地。《孙子·九地》:“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2、首丘之念首丘:头向着狐穴所在的土丘。传说狐狸将死时,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思念故乡或归葬故土之情。《金史·时青传》:“仆虽偷生寄食他国,首丘之念未尝一日忘之。”
3、郑卫之音郑卫:指春秋时的郑国和卫国。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礼记·乐记》:“魏文侯问于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惟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
4、青蝇之吊死后只有青蝇来吊。比喻生前没有知己朋友的人。《三国志 吴书 虞翻传》裴松之注引《虞翻别传》:“自恨疏节,骨体不媚,犯上获罪,当长没海隅。生无可与语,死以青蝇为吊客。”
5、亡国之器指象箸、玉杯之类的器皿,古代作为骄奢亡国的象征。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贵直》:“亡国之器陈于廷,所以为戒。”
6、箕山之操旧时用以称誉不愿在乱世做官的人。同“箕山之节”。《后汉书 赵岐传》:“大丈夫生世,遁无箕山之操,仕无伊吕之勋,天不我与,复何言哉!”
7、一偏之见偏于一面的见解。《宋史·刘述传》:“安石任一偏之见,改立新议,以害天下大公。”
8、桑土之防喻防患于未然。明·张居正《答王鉴川计贡利害》:“至于桑土之防,戒备之虑,此自吾之常事,不容一日少懈者。”
9、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走一千里路,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的。先秦 李耳《老子》第64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0、等而上之按某一等级,由此再往上。宋·朱燮《絜斋集·高鞅论》:“古者五家置一比长,等而上之,为闾,为旅,为党,皆置官焉。”
11、诛心之律诛心:凭推究别人动机来判定罪名。指揭穿别人动机的批评和深刻的评论。鲁迅《忽然想到》:“心的反抗,那时还不算什么犯罪,似乎诛心之律,倒不及现在之严。”
12、分寸之功分寸:比喻微小。指微小的功劳。西汉·司马迁《史记·苏秦列传》:“苏秦见燕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无有分寸之功。’”
13、溢美之辞溢:水满外溢,引申为过分。过分吹嘘的话语。亦作“溢美之言”。清·梁章钜《归田琐记·高雨农序》:“雨农遽为之序,且有溢美之辞。”
14、一卒之田百顷田地。春秋·鲁·左丘明《国语·晋语》:“无一卒之田。”
15、安之若命指人遭受的不幸看作命中注定,因而甘心承受。先秦 庄周《庄子 人间世》:“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16、操之过激指处事过于激烈。文公直《辛亥革命运动中这新军》:“鄂督瑞澄操之过激,捕杀民党无虚日。”
17、睚眦之恨睚:眼眶;眦:眼角;睚眦:生气瞪眼。别人瞪眼这样小的怨恨。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胡质传》:“今以睚眦之恨,乃成嫌隙。”
18、在陈之厄《论语·卫灵公》:“(孔子)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后因以“在陈之厄”指饥贫等困境。《论语·卫灵公》:“(孔子)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19、谗佞之徒指说人坏话与用花言巧语谄媚的人。明·施耐庵《水浒传》第83回:“谁想这伙官员,贪滥无厌,徇私作弊,克减酒肉。都是那等谗佞之徒,贪爱贿赂的人。”
20、无何有之乡无何有:即无有。原指什么都没有的地方,后指虚幻的境界。先秦 庄周《庄子 逍遥游》:“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
21、违心之言违;违背。违背个人心意的言论。清·李汝珍《镜花缘》第88回:“仙凡路隔,尤不应以违心之言,释当日之恨。”
22、乌合之众合:聚合;众;许多人。比喻临时杂凑的、毫无组织纪律的一群人。管仲《管子》:“乌合之众,初虽有欢,后必相吐,虽善不亲也。”
23、持之有故持:持论;立论;故:根据。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有根据。荀况《荀子 非十二子》:“纵情性,安恣睢,禽兽之行,不足以合文通治,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
24、顺之者成,逆之者败顺:依顺;成:成功;逆:违背。顺从他的就能成功,违背他的定要失败。宋·朱熹《寄陈同甫书》:“然区区鄙意,常窃以为亘古亘今只是一体,顺之者成,逆之者败,因非古之圣贤所能独然。”
25、在色之戒语出《论语·季氏》:“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后以“在色之戒”谓色欲方面的戒忌。语出《论语·季氏》:“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26、袍泽之谊袍泽:长袍与内衣,泛指军队中的同事。指军队中同事的交情、友谊。《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27、脾肉之叹脾:通“髀”,大腿。指痛惜光阴虚度,思欲有所作为。晋·司马彪《九州春秋》:“备住荆州数年,尝于表坐起至厕,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
28、将伯之助将:请求;伯:长者。请求长者帮助。指别人对自己的帮助。《诗经·小雅·正月》:“载输尔载,将伯助予。”
29、滑天下之大稽强调事情非常滑稽可笑(带讽刺意味)。鲁迅《花边文学 小品文的生机》:“不但唱工,单是黑头涎脸扮丑脚,丑脚挺胸学黑头,戏场上只见白鼻子的和黑脸孔的丑脚多起来,也就滑天下之大稽。”
30、操之过蹙犹言操之过急。指处理事情,解决问题过于急躁。语出《公羊传 庄公三十年》:“扞齐人伐山戎呴,此齐侯也,其称人何?贬。曷为贬?子司马子曰:‘盖以操之为已蹙矣!’”
31、承天之祐承:受;祐:保佑。蒙受老天的保祐。《周易·大有》:“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32、千乘之王千:极言其多。指天子。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夫千乘之王。”
33、桑中之喜谓男女不依礼法的结合。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成公二年》:“申叔跪从其父,将适郢,遇之,曰:‘异哉!夫子有三军之惧,而又有桑中之喜,宜将窃妻以逃者也。’”
34、聋者之歌聋者学人唱歌,却听不到歌声,无以自乐。形容模仿别人的行为,实际上并不了解其中真义。《淮南子 原道》:“夫内不开于中,而强学问者,不入于耳而不着于心,此何以异于聋者之歌也,效人为之而无以自乐也,声出于口则越而散矣。”
35、独得之见与众不同的创造性的见解。明·归有光《送王子敬之任建宁序》:“近世一二君子,乃起而争自为说,创为独得之见。”
36、眉睫之内形容近在眼前。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仲尼》:“虽远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内,来干我者,我必知之。”
37、人情之常通常情况下人们共有的情理或态度。宋 司马光《应诏论体要》:“凡用一人,必或以为贤,或以为不肖,此固人情之常,自古而然,不足怪也。”
38、操必胜之券操:掌握;券:凭证。手里掌握必胜的凭证。指十分有把握。春秋·齐·管仲《管子·明法解》:“故明主操必胜之数,以治必用之民。”
39、当务之急当前任务中最急迫的事。当:原为“处于”;现为“当前”;务:应该做的事。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上》:“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
40、犬马之决谓臣僚的果敢决断。《汉书·息夫躬传》:“其有犬马之决者,仰药而伏刃。”
41、千里之驹驹:少壮马。比喻英俊的少年。战国·楚·屈原《楚辞·卜居》:“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泛泛若水之凫乎?”
42、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垂堂:靠近屋檐的地方。家有千金的人不在屋檐下停留。形容有钱人非常看中自己的身体。西汉·司马迁《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臣闻千金之子,坐不垂堂。”
43、茵席之臣茵席:铺垫的东西,褥垫、草席。指侍奉于皇帝左右的近臣。语出《晏子春秋 内篇 杂上》:“公曰:‘请进服裘。’对曰:‘婴非君茵席之臣也,敢辞。’”
44、渔翁之利犹言渔人之利。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十一回:“甲午为日本侵我东三省,俄、德出为调停,借收渔翁之利,大局又为之一变。”
45、言外之意言:语言;之:助词;相当于“的”。言语之外的意思。指没有在话里或文章里明说出来的意思。也作“意在言外”。宋 叶梦得《石林诗话》下卷:“七言难于气象雄浑、句中有力,而纡余不失言外之意。”
46、出内之吝见“出纳之吝”。
47、一面之词单方面的言辞;即某一个方面的意见。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今日若听此一面之词,杨仪等必投魏矣。”
48、放之四海而皆准放:放置;之:代词;指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四海:指任何地方;皆:都是;准:准确。原指孝道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人们奉行的准则。具有普遍性的真理放在任何地方都是适用的。西汉 戴圣《礼记 祭义》:“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
49、绮纨之岁指少年时代。北周·庾信《慕容宁神道碑》:“岐嶷表羁贯之年,通礼称绮纨之岁。”
50、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缺点;教学以后,才知道自己的知识贫乏。《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51、所到之处所去的任何地方。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17回:“如今知道朝里那些老爷们都是能文能武,出力报效,所到之处,早已消灭了。”
52、立足之地立足:站住脚。能够站得住脚的地方。比喻存身的处所。清 湘灵子《轩亭冤》:“你们这班狂妄之徒,还有立足之地么?”
53、昭昭之宇昭昭:光明;宇:宇宙,指世界。指光明的世界。西汉·司马迁《淮南子·精神训》:“甘瞑于太霄之宅,而觉视于昭昭之宇。”
54、不讳之门讳:忌讳。指说话可以直言不讳的地方。汉 刘向《说苑 君道》:“凡处尊位者必以敬下顺德,规谏必开不讳之门。”
55、连理之木不同根的树木而枝干连生在一起。古时认为是吉祥的征兆。《晋书 元帝记》:“一角之兽,连理之木。”
56、楚越之急春秋时楚越两国先后遭吴入侵,后因以“楚越之急”泛指面临外敌入侵,国事危急。春秋时楚越两国先后遭吴入侵。
57、一时之选指某一时期的优秀人才。《新唐书·韦抗传》:“它所辟举,如王维、王缙、崔殷等,皆一时选云。”宋·曾巩《〈范宽之奏议集〉序》:“其所引拔以言为职者,如公,皆一时之选。”
58、不易之论易:变更。不可变更的言论。指论断或意见完全正确。宋 朱熹《朱子全书 历代二 宋》:“然佞臣不可执笔,则是不易之论。”
59、江山之恨江山:山川,山河,疆土。痛恨祖国河山沦亡敌手。唐·陈熙晋《骆侍御传》:“万里烟波,举目有江山之恨。”
60、一狐之腋腋:指狐狸腋下的皮毛。一只狐狸腋下的皮毛。比喻珍贵的东西。汉 王褒《四子讲德论》:“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