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问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1、追根问底 | 见“追根究底”。 | 康濯《春种秋收·三面宝镜》:“至于后来那水车问题,他也实在说的毫无漏洞,但老来旺一伙竟非要拧住他追根问底!” |
2、入境问俗 | 进入别的国家;先问明有哪些禁止的事;以免违犯。 | 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上》:“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
3、问心无愧 | 愧:惭愧。问问自己;认为没有什么感到惭愧的地方。 | 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槐西杂志一》:“君无须问此,只问己心。问心无愧,即阴律所谓善。” |
4、入乡问俗 | 进入一个地方,先要问清那里的习俗,以求适应当地的情况。 | 《解放日报》1944.4.5:“我们要吸收群众的经验,一定要‘入乡问俗’。” |
5、以口问心 | 一面口中自问,一面心中盘算。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四:“[程元玉]随又忖道:‘妇人之言,何足凭谁!况且他一顿饭钱,尚不能预备,就有惊恐,他如何出力相报得?’以口问心,行了几里。” |
6、访贫问苦 | 访问贫苦的老百姓。 | 郭寿《迷路记》:“平地春雷响,来了共产党,访贫问苦下了乡,介梅见太阳。” |
7、毫无疑问 | 不存在问题,十分肯定。 | 邓小平《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毫无疑问,他们的这种威信、影响和经验乃是党、阶级和人民的宝贵财富。” |
8、蜚蓬之问 | 蜚:通“飞”;蓬:蓬草。比喻无根据的传闻。 | 春秋·齐·管仲《管子·形势解》:“蜚蓬之问,明主不听也。无度之言,明主不许也。” |
9、问诸水滨 | 滨:水边。比喻不承担责任或两者不相干。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四年》:“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
10、问罪之师 | 比喻前来提出严厉责问的人。 | 《旧唐书 侯君集传》:“今袭人于墟墓之间,非问罪之师也。” |
11、不耻下问 | 不耻:不以为耻辱;下问:降低身份请教别人。不以向比自己学识差或地位低的人去请教为可耻。形容虚心求教。 | 先秦 孔子《论语 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何晏集解:“下问,谓凡在己下者。” |
12、博学审问 | 博:广;审:详尽细密。广泛学习,详细询问。 | 西汉·戴圣《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
13、不问青红皂白 | 比喻不分是非,不问情由。 |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回:“何况这回巡捕做了原告,自然不问青红皂白,要惩办被告了。” |
14、不问不闻 | 闻:听。不问也不听。形容对事情不关心,很冷淡。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回:“所以这李纨虽青春丧偶,且居处于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不问不闻,惟知侍亲养子。” |
15、问羊知马 | 比喻从旁推究,弄清楚事情真相。 | 东汉 班固《汉书 赵广汉传》:“钩距者,设欲知马贾,则先问狗,已问羊,又问牛,然后及马。” |
16、问鼎中原 | 问:询问,鼎:古代煮东西的器物,三足两耳,传说古代夏禹铸造九鼎,代表九州,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为得天下者所据有。中原:黄河中下游一带,指疆域领土。比喻企图夺取天下。 | 传说古代夏禹铸造九鼎,代表九州,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为得天下者所据有。 |
17、问寒问热 | 经常询问别人的生活情况,形容十分关切。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00回:“有时遇见薛蝌,他便姣姣乔乔、姣姣痴痴的问寒问热,忽喜忽嗔。” |
18、反身自问 | 见“反躬自问”。 | 清·戴名世《程孝子传》:“呜呼!人孰不有母,读孝子之事,反身自问,竟何如哉!” |
19、三推六问 | 推:推究;问:审问。旧时指反复审训。 | 元 孙仲章《勘头巾》第三折:“有他娘子将小人告到官中,三推六问,吊拷绷扒,打的小人受不过,只得屈招了。” |
20、无人问津 | 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比喻无人过问。 | 晋 陶潜《桃花源记》:“南阳刘子骥,高尚人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
21、答非所问 | 回答的并不是人家所问的事情。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老爷正觉得他答非所问,程相公那里就打听说:‘什么叫作稀罕儿?’” |
22、问寒问暖 | 形容对别人的生活很关心。 | 康濯《我在乡下》:“他短不了上我屋里来拉扯个时事,还常常问寒问暖问吃问住,亲热的不行。” |
23、六问三推 | 谓反复审讯。 | 元·孟汉卿《魔合罗》第三折:“我是个妇女家,怎熬这六问三推。” |
24、求田问舍 | 舍:房子。多方购买田地,到处问询屋介。指只知道置产业,谋求个人私利。比喻没有远大的志向。 | 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陈登传》:“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 |
25、载酒问字 | 指人有学问,常有人登门求教。也比喻勤学好问。 | 《汉书·扬雄传下》:“家素贫,嗜酒,人希至门。时有好事者载酒肴从游学。”又,“乃刘棻尝从雄学作奇字。” |
26、问道于盲 | 盲:瞎子。向瞎子问路。比喻向什么也不懂的人请教;不解决问题。 | 唐 韩愈《答陈生书》:“足下求速化之术,不于其人,乃以访愈,是所谓借听于聋,求道于盲。” |
27、问安视膳 | 每日必问安,每餐必在左。指古代诸侯、王室子弟侍奉父母的孝礼。 | 《礼记·文王世子》:“文王之为世子,朝于王季日三。鸡初鸣而衣服,至于寝门外,问内竖之御者曰:‘今日安否何如?’……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食下,问所膳。” |
28、问长问短 | 仔细地问,表示关心。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35回:“将人都支出去,然后又陪笑问长问短。” |
29、不问三七二十一 | 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 |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75回:“逛窑姐儿的人,倘给老爷查着了,他不问三七二十一,当街就打。” |
30、吊死问生 | 吊:吊祭;问:问候,慰问。吊祭死者,慰问活人。 | 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苦。” |
31、嘘寒问暖 | 问冷问热;口可出热气使受寒的人温暖。形容对别人的生活非常关心。嘘:缓缓吹气。 | 冰心《关于女人 我最尊敬体贴她们》:“孩子们安静听话,太太笑脸相迎,嘘寒问暖。” |
32、反躬自问 | 反:反转;躬:身体;自身。反回身来问问自己。指作自我检查。 | 西汉 戴圣《礼记 乐记》:“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 |
33、问心有愧 | 愧:惭愧。问问自己觉得有感到惭愧的地方。 |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31回:“只是我自己问心有愧,便觉得不好。” |
34、打破砂锅问到底 | 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 | 见“打破沙锅问到底”。 |
35、兴师问罪 | 宣布对方罪状;发兵讨伐。形容群起而严厉斥责对方的过失。兴、动:发动;师:军队;众:大队人马。 | 宋 沈括《梦溪笔谈》:“元昊乃改元,制衣冠礼乐,下令国中,悉用蕃书、胡礼,自称大夏。朝廷兴师问罪。” |
36、东捱西问 | 谓四处探问、打听。 | 《平妖传》第十五回:“这些众人当一场生意,见神见鬼,东捱西问,那有消息。” |
37、十死不问 | 谓即使犯十次死罪也予宽恕。 | 《北史·艺术传·皇甫玉》:“孝昭赐赵郡王十死不问,王喜曰:‘皇甫玉相臣,云当恶死,今复何虑?’” |
38、勤学好问 | 勤奋学习,不懂的就问。比喻善于学习。 | 宋·朱熹《朱子语类·论语》:“它而今是勤学好问,便谥之以文。” |
39、有问必答 | 有什么问题都给以解答。 | 钱宁《圣人》第17章:“他是陈国太史,兼宫中答应,也是满腹经纶,一肚子知识之人,博学得到了有问必答、不问也答的地步。” |
40、求神问卜 | 迷信的人遇有疑难,求神鬼帮助,或靠卜卦解决。 | 《群音类选 <南西厢记 莺莺探病>》:“我与你求神问卜,且自宽心,将息守己。” |
41、学问无止境 | 止境:尽头。学问是没有尽头的。 | |
42、吊死问疾 | 吊祭死者,慰问病人。形容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 | 汉 晁错《论贵粟疏》:“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
43、问官答花 | 谓答非所问。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40回:“这老头儿这才叫个‘问官答花,驴唇不对马嘴’。这与我的心事有什么相干?” |
44、丙吉问牛 | 看到牛的异常想起天气变化,赞扬官员关心百姓疾苦。 |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四卷:“楚王轼怒蛙,以昆虫之敢死;丙吉问牛,恐阴阳之失时。” |
45、好问决疑 | 喜欢向别人请教,以解决自己的疑问。 | |
46、问十道百 | 犹言问一答十。 | 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只是口嘴快些,凡向人前,说成篇,道成溜,问一答十,问十道百。” |
47、问柳评花 | 比喻狎妓。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5回:“这些少年,正是斗鸡走狗、问柳评花的一干游侠纨绔。” |
48、学问思辨 | 学习,追究,思考,分辨。指做学问要学习、探究、思考、分辨。 | 西汉·戴圣《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
49、置而不问 | 置:设置。对设置任命的官员放在一旁不再过问。指对事情不加过问。 | 宋·苏轼《汉文帝之行事有可疑者三》:“上林令吏之不材,而虎圈啬夫,才之过人者也,才者遗而不录,不才者置而不问,则事之不废坏者有几?” |
50、刨根问底 | 刨出根子追出底细。 | 老舍《老张的哲学》:“谁能刨根问底的要证据。” |
51、一问三不知 | 三不知:指对事的开始、中间和结尾都不知道。不管怎样问;总说不知道。比喻对实际情况了解太少。也作“一问摇头三不知”。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哀公二十七年》:“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年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
52、入门问讳 | 古代去拜访人,先问清楚他父祖的名,以便谈话时避讳。也泛指问清楚有什么忌讳。 | 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上》:“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孔颖达疏:“‘入门而问讳 ’者,门,主人之门;讳,主人祖先君名,宜先知之,欲为避之也。” |
53、此问彼难 | 这个诘问,那个责难。 | 鲁迅《华盖集续编·送灶日漫笔》:“讨论问题,研究章程,此问彼难,风起云涌。” |
54、问舍求田 | 只知道置产业。比喻没有远大的志向。 | 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陈登传》:“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 |
55、询根问底 | 谓询问事情的详细原委,问个水落石出。 | 杨朔《雪花飘飘》:“你问我,叫我问谁呢?别总是那个老毛病,询根问底的,追的人心慌。” |
56、悬壶问世 | 在社会上挂牌行医。原只作“悬壶”,意即行医。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费长房传》:“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及市罢,辄跳入壶中,市人莫之见。” |
57、潜图问鼎 | 问鼎:询问鼎的大小轻重,比喻篡夺。比喻企图暗中篡夺。 | 南朝·齐·武帝《诛张敬儿诏》:“假托妖巫,用相震惑,妄设征祥,潜图问鼎。” |
58、记问之学 | 只是记诵书本,以资谈助或应答问难的学问。指对学问未融会贯通,不成体系。 | 西汉 戴圣《礼记 学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 |
59、不闻不问 | 闻:听。不听也不问。形容对有关的事情不关心;不过问。也作“不问不闻”。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首回:“(唐明皇)除了选色征歌之外,一概付之不闻不问。” |
60、音问两绝 | 书信与消息都断绝。亦作“音问杳然”。 | 唐·李复言《续玄怪录·卢造》:“后楚卒,元方护丧居江陵,数年间,音问两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