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问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问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问柳评花比喻狎妓。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5回:“这些少年,正是斗鸡走狗、问柳评花的一干游侠纨绔。”
2、反躬自问反:反转;躬:身体;自身。反回身来问问自己。指作自我检查。西汉 戴圣《礼记 乐记》:“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
3、含蓼问疾蓼:一种苦味水草。不顾辛苦,慰问疾病。旧时比喻君主安抚军民,跟百姓同甘共苦。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先主传》:“吾何忍弃去。”裴松之注引晋 习凿齿曰:“观其所以结物情者,岂徒投醪抚寒,含蓼问疾而已哉?”
4、问舍求田只知道置产业。比喻没有远大的志向。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陈登传》:“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
5、盘根问底盘:仔细查问;问:寻问。盘问、追究事情的根由。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四十四回:“无如林之洋虽在海外走过几次,诸事并不留心,究竟见闻不广,被小山盘根问底,今日也谈,明日也谈,腹中所有若干典故,久已告竣。”
6、置而不问置:设置。对设置任命的官员放在一旁不再过问。指对事情不加过问。宋·苏轼《汉文帝之行事有可疑者三》:“上林令吏之不材,而虎圈啬夫,才之过人者也,才者遗而不录,不才者置而不问,则事之不废坏者有几?”
7、不相问闻指没有联系或断绝往来。
8、以心问心在心中自问自盘算。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知观]以心问心,忽然道:‘有计了。’”
9、刨根问底刨出根子追出底细。老舍《老张的哲学》:“谁能刨根问底的要证据。”
10、入邦问俗见“入国问俗”。叶圣陶《席间》:“‘入邦问俗,古之道也。’主人唱着古人的调子。”
11、追踪问迹踪:脚印,踪迹。追寻踪迹。明·胡文焕《群音类选·陈秋碧<梧桐树>》:“阳台梦杳,苦追踪问迹,似无还有。”
12、扪心自问扪:按;摸;心:胸口。摸着胸口;自己问自己。指自我反思;醒悟。唐 白居易《和梦游春诗》:“扪心无愧畏,腾口有谤讟。”
13、问十道百犹言问一答十。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只是口嘴快些,凡向人前,说成篇,道成溜,问一答十,问十道百。”
14、抚躬自问反躬自问,指自我反省清 昭槤《啸亭杂录 朱白泉狱中上百朱二公书》:“今以愚昧,于此获罪,所知为之流涕,路人为之叹息。抚躬自问,为幸多矣!”
15、入境问俗进入别的国家;先问明有哪些禁止的事;以免违犯。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上》:“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16、三推六问推:推究;问:审问。旧时指反复审训。元 孙仲章《勘头巾》第三折:“有他娘子将小人告到官中,三推六问,吊拷绷扒,打的小人受不过,只得屈招了。”
17、吊死问生吊:吊祭;问:问候,慰问。吊祭死者,慰问活人。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苦。”
18、问牛知马比喻从旁推究,弄清楚事情真相。《汉书·赵广汉传》:“钩距者,设欲知马贾(价),则先问狗,已问羊,又问牛,然后及马,参伍其贾,以类相准,则知马之贵贱,不失实矣。”
19、音问杳然音问:音信。书信收不到,消息也没有。明·无名氏《杨家将演义》第四卷:“是时真宗在魏府,与众臣悬望救兵消息,音问杳然。”
20、问鼎中原问:询问,鼎:古代煮东西的器物,三足两耳,传说古代夏禹铸造九鼎,代表九州,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为得天下者所据有。中原:黄河中下游一带,指疆域领土。比喻企图夺取天下。传说古代夏禹铸造九鼎,代表九州,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为得天下者所据有。
21、寻山问水寻:探求。游山玩水。元·石子章《竹坞听琴》第二折:“只待要说古谈今,寻山问水,傍柳穿花,那里也修身正己,利民润物,治国齐家。”
22、抚心自问摸着自己的胸口问问自己。表示自我反省。鲁迅《华盖集 这回是“多数”的把戏》:“倘使我看了《闲话》之后,便抚心自问:‘要是二百人中有一百九十九人入了女大便怎样?’”
23、耕当问奴比喻办事应该向内行请教。《宋书·沈庆之传》:“治国如治家。耕当问奴,织当访婢。”
24、每事问每件事都要询问。指凡事都要作进一步的调查。春秋·鲁·孔丘《论语·八佾》:“子入太庙,每事问。”
25、蜚蓬之问蜚:通“飞”;蓬:蓬草。比喻无根据的传闻。春秋·齐·管仲《管子·形势解》:“蜚蓬之问,明主不听也。无度之言,明主不许也。”
26、问心有愧愧:惭愧。问问自己觉得有感到惭愧的地方。清·魏秀仁《花月痕》第31回:“只是我自己问心有愧,便觉得不好。”
27、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比喻无人过问。晋 陶潜《桃花源记》:“南阳刘子骥,高尚人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28、学问思辨学习,追究,思考,分辨。指做学问要学习、探究、思考、分辨。西汉·戴圣《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29、不问不闻闻:听。不问也不听。形容对事情不关心,很冷淡。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回:“所以这李纨虽青春丧偶,且居处于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不问不闻,惟知侍亲养子。”
30、记问之学只是记诵书本,以资谈助或应答问难的学问。指对学问未融会贯通,不成体系。西汉 戴圣《礼记 学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
31、音问相继音问:音信。书信和别人捎来的问候连续而来。唐·刘禹锡《令狐仆射》诗题:“令狐仆射与予投分素深,纵山川阻峭,然音问相继。”
32、入乡问俗进入一个地方,先要问清那里的习俗,以求适应当地的情况。《解放日报》1944.4.5:“我们要吸收群众的经验,一定要‘入乡问俗’。”
33、答问如流答:回答。形容答对流畅。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6回:“此时秦宓语言清朗,答问如流,满座皆惊。”
34、问安视膳每日必问安,每餐必在左。指古代诸侯、王室子弟侍奉父母的孝礼。《礼记·文王世子》:“文王之为世子,朝于王季日三。鸡初鸣而衣服,至于寝门外,问内竖之御者曰:‘今日安否何如?’……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食下,问所膳。”
35、好问决疑喜欢向别人请教,以解决自己的疑问。
36、问鼎轻重问鼎的大小轻重。指妄图夺取天下。《左传 宣公三年》:“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37、不问皂白比喻不分是非,不问情由。郁达夫《沉沦》五:“太阳已经起来了。他不问皂白,一直的往东走去。”
38、问天买卦求问上天以卜吉凶。《刘知远诸宫调·君臣弟兄子母夫妇团圆》:“三娘起对诸亲,奴有愿,问天买卦。”
39、有问必答有什么问题都给以解答。钱宁《圣人》第17章:“他是陈国太史,兼宫中答应,也是满腹经纶,一肚子知识之人,博学得到了有问必答、不问也答的地步。”
40、入境问禁境:国境;禁:禁止,指法令或习俗所不欢物事项。进入一个国家或地区,先要问清楚那里有什么禁令。《礼记·曲礼上》:“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41、打破沙锅问到底问:同“璺”谐音;指陶瓷或玉石等器皿上的裂纹或裂缝。比喻对事情寻根究底。宋 黄庭坚《拙轩颂》:“觅巧了不可得,拙从何来?打破沙盆一问,狂子因此眼开,弄巧成拙,为蛇画足,何况头上安头,屋下安屋,毕竟巧者有余,拙者不足。”
42、质疑问难质疑:请人解答疑难;癌难:对于疑问反复讨论、分析或辩论。提出疑难,请教别人或一起讨论。清 徐枋《与曾青藜书》:“此既古人之所有取,亦友朋质疑问难之一乐也。”
43、不问三七二十一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75回:“逛窑姐儿的人,倘给老爷查着了,他不问三七二十一,当街就打。”
44、答非所问回答的并不是人家所问的事情。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老爷正觉得他答非所问,程相公那里就打听说:‘什么叫作稀罕儿?’”
45、十死不问谓即使犯十次死罪也予宽恕。《北史·艺术传·皇甫玉》:“孝昭赐赵郡王十死不问,王喜曰:‘皇甫玉相臣,云当恶死,今复何虑?’”
46、寻消问息寻、问:打听。打听消息。明·冯梦龙《醒世通言》卷十三:“今日慕小妹之才,虽然炫玉求售,又怕损了自己的名誉,不肯随行逐队,寻消问息。”
47、问罪之师比喻前来提出严厉责问的人。《旧唐书 侯君集传》:“今袭人于墟墓之间,非问罪之师也。”
48、勤学好问勤奋学习,不懂的就问。比喻善于学习。宋·朱熹《朱子语类·论语》:“它而今是勤学好问,便谥之以文。”
49、此问彼难这个诘问,那个责难。鲁迅《华盖集续编·送灶日漫笔》:“讨论问题,研究章程,此问彼难,风起云涌。”
50、学问无止境止境:尽头。学问是没有尽头的。
51、问安视寝见“问安视膳”。宋·陈亮《廷对策》:“而问安视寝之余,所以察词而观色,因此而得彼者,其端甚众。”
52、问长问短仔细地问,表示关心。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35回:“将人都支出去,然后又陪笑问长问短。”
53、执经叩问叩问:询问。拿着经书,向人请教。指虚心向人学习。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54、舍本问末舍:舍弃。指舍弃农耕去从经商。泛指做事不从根本上着手,而在枝节上用功夫。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岂舍本而问末者耶?”
55、入国问禁进入别国境界,先了解他们的禁令或禁忌。
56、求神问卜迷信的人遇有疑难,求神鬼帮助,或靠卜卦解决。《群音类选 <南西厢记 莺莺探病>》:“我与你求神问卜,且自宽心,将息守己。”
57、问道于盲盲:瞎子。向瞎子问路。比喻向什么也不懂的人请教;不解决问题。唐 韩愈《答陈生书》:“足下求速化之术,不于其人,乃以访愈,是所谓借听于聋,求道于盲。”
58、嘘寒问暖问冷问热;口可出热气使受寒的人温暖。形容对别人的生活非常关心。嘘:缓缓吹气。冰心《关于女人 我最尊敬体贴她们》:“孩子们安静听话,太太笑脸相迎,嘘寒问暖。”
59、投石问路原指夜间潜入某处前,先投以石子,看看有无反应,借以探测情况。后用以比喻进行试探。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12回:“此名为‘投石问路’。下面或是有沟,或是有水,就是落在实地,再没有听不出来的。”
60、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指有才干、学识丰富的人虚怀若谷敢于向没才干、学识少的人请教。春秋·鲁·孔丘《论语·泰伯》:“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