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闻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闻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耳闻不如目见耳朵听到的不如眼睛看到的。比喻亲身感受比传闻可靠。汉 刘向《说苑 政理》:“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2、闻宠若惊犹言受宠若惊。南朝·梁·殷芸《小说》第二卷:“恐泊泥以浊白水,飘尘以乱清风,是以承命倾筐,闻宠若惊。”
3、举世闻名举:全。全世界都听到名声。形容知名度很高。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卷七 杂艺》:“王逸少风流才士,萧散名人。举世但知其书,翻以能自蔽也。”
4、闻名遐迩遐:远;迩:近。形容名声很大,远近都知道。《南齐书 高帝纪上》:“上流声议,遐迩所闻。”
5、没世无闻谓终身不为人知。西汉·司马迁《感士不遇赋》:“没世无闻,古人唯耻。”
6、直谅多闻直:正直;谅:信实;多闻:学识渊博。为人正直信实,学识广博。《论语·季氏》:“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也。”
7、謏闻浅说謏闻:小有名声。小有名声,学识浅陋。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70卷:“凡我同志,庶几于此者,要在细求真诀,务以师授,不可謏闻浅说,多言或中之义所希企及矣。”
8、单见浅闻见识短浅。宋邵博《闻见后录》卷二四:“其末年所以为天下后世虑者,未易为单见浅闻者道也。”
9、浅见寡闻浅见:肤浅的见解;寡闻:听到的很少。形容见闻不广,所知不多。《史记·五帝本纪赞》:“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
10、遐尔闻名形容名声大,远近都知道。
11、如是我闻如是:指佛经经文内容如此;我闻:阿难自称我闻之于佛。佛教传说,后为佛经开卷语。《佛地经论》一:“如是我闻者,谓总显己闻,传佛教者言如是事,我昔曾闻如是。”
12、闻风丧胆听到一些风声就吓破了胆。形容极度恐惧。丧胆:吓破胆。唐 李德裕《授张仲武东面招抚回鹘使制》:“故能望影揣情,已探致虏之术;岂止闻风破胆,益坚慕义之心。”
13、先斩后闻原指臣子先把人处决了,然后再报告帝王。现比喻未经请示就先做了某事,造成既成事实,然后再向上级报告。元·无名氏《十探子》第三折:“今奉圣人的命,敕赐势剑金牌,教小官便宜行事,先斩后闻。”
14、多闻强记闻:见闻。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天台韶国师法嗣》:“杭州九曲观音院庆祥禅师,余杭人也,辩才冠众,多闻强记,时天台人推为杰出。”
15、强记博闻谓记忆力强,见闻广博。宋·陆游《贺皇太子受册笺》:“英姿达识,事洞照于几先;强记博闻,言必稽于古训。”
16、骇人闻听见“骇人听闻”。《豆棚闲话·小乞儿真心孝义》:“[吴贤]忽一日仰天而叹,说出一句骇人闻听之言,道人生天地间,上不做玉皇大帝,下情愿做卑田乞儿,若做个世上不沉不浮,可有可无之人,有何用处?”
17、闻风而兴见“闻风而起”。明·李贽《读史汇·储瓘》:“后泰州有心斋先生,其闻风而兴者欤。”
18、饫闻厌见饫闻:饱闻;厌见:饱见。指见闻甚多。唐·韩愈《燕喜亭记》:“宜其于山水饫闻而厌见也。”
19、骇人听闻骇:惊吓;震惊。指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宋 朱熹《朱文公文集 答詹师书》:“浙中近年怪论百出,骇人听闻,坏人心术。”
20、闻过则喜听到有人批评自己的过失;就心里高兴。形容虚心接受批评意见。过:过失、错误。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上》:“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21、博闻辩言博:多。闻:传闻。辩言:巧言。形容道听途说,似是而非的言论。《吕氏春秋·疑似》:“患人之博闻辩言而似通者。”
22、闻名不如见面只听名声不如见面更能了解。《北史·列女传》:“吾闻闻名不如见面,小人未见礼教,何足责哉。”
23、闻噎废食听到有人吃饭噎了一下,自己就连饭也不吃了。比喻因为怕出问题,索性不干。明·袁宏道《袛园寺碑文》:“戚戚舍身,沾沾利益,遂欲绝口性命,塞路葱岭,此何异闻噎废食,见蹶停骖者哉?”
24、喜闻乐见闻:听。喜欢听;乐意看。形容适合人们兴趣;很受欢迎。明 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仆诚喜闻而乐道,自顾何德以承之。”
25、昭然著闻昭然:明白的样子;著闻:众所闻知。指明明白白,大家都知道。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光武帝传》:“符瑞之应,昭然著闻。”
26、声闻过实声闻:名誉。名声超过实际。元·无名氏《射柳捶丸》第一折:“正所谓声闻过实,君子耻之。”
27、逖听远闻谓视听范围很远很广。唐 姚思廉《梁书 武帝纪中》:“庶以矜隐之念,昭被四方,逖听远闻,事均亲览。”
28、耳闻眼见亲自听见和亲眼看见的。唐 元稹《连昌宫词》:“翁言野父何分别,耳闻眼见为君说。”
29、传闻不如亲见听人传说总不如亲眼所见。《后汉书 马援传》:“臣愚以为传闻不如亲见,视景(影)不如察形。”
30、闻声相思声:名声。指思慕、钦仰有声望的人。《鬼谷子·内揵》:“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不御,遥闻声而相思。”
31、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象听到他的声音,象见到他本人一样。形容对人物的刻画和描写非常生动逼真。唐 韩愈《独孤申叔哀辞》:“濯濯其英,晔晔其光,如闻其声,如见其容。”
32、欲人勿闻,莫若勿言闻:听见。想要别人不听见,不如自己不说。汉·枚乘《上书谏吴王》:“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
33、朝闻道,夕死可矣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论语 里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34、遐迩闻名迩:近;遐:远。形容名声很大;远近都知道。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重学敬德,遐尔著闻。”
35、方闻之士方闻:有道而博闻。有道而博闻的人。东汉·班固《汉书·武帝纪》:“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
36、目不忍视,耳不忍闻不忍心看,不忍心听。形容情景十分凄惨。康有为《大同书》乙部:“若将其坑降之迹演以杂剧,累一月描写之,当无人不恻动其心,哀矜涕泗,目不忍视,耳不忍闻矣。”
37、寡闻少见听的少,见的少。形容学识浅薄,见闻不广。东汉 班固《汉书 匡衡传》:“盖聪明疏通者戒于大察,寡闻少见者戒于雍蔽。”
38、博闻多识博:广博;闻:见闻;识:学识。知识丰富,见闻广博。《魏书 李业兴传》:“博闻多识,万门千户,所宜访询。”
39、闻雷失箸比喻借别的事情掩饰自己的真实情况。《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
40、寡见鲜闻形容学识浅薄,见闻不广,知识贫乏。汉 王褒《四子讲德论》:“俚人不知,寡见鲜闻。”
41、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芝:通“芷”,香草;兰:香草。好像进入满是香草的房间,闻久了就不能闻出香味。比喻在某种环境里呆久了,习以为常。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42、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现在形容彼此不了解,不互通音讯。《老子》:“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43、厌闻饫听谓充分听取。宋·曾巩《送江任序》:“既已得其所处之乐,而厌闻饫听其人民之事,而江君又有聪明敏急之材。”
44、款启寡闻款启:见识狭小。形容学问浅、见闻寡陋。战国·宋·庄周《庄子·达生》:“今休,款启寡闻之民也。”
45、千闻不如一见指听得再多还不如亲见更为可靠。《陈书 萧摩诃传》:“安都谓摩诃曰:‘卿骁勇有名,千闻不如一见。’”
46、寡见少闻听的少,见的少。形容学识浅薄,见闻不广。汉·王褒《四子讲德论》:“俚人不知,寡见鲜闻。”
47、一闻千悟形容悟性极高。谓略一指点,即完全了悟。《景德传灯录·汾州大达无业国师》:“得大总持,一闻千悟。”
48、臭不可闻臭得使人受不了。比喻人名声极坏。唐·柳宗元《东海若》:“刳而振其犀以嬉,取海水杂粪壤蛲 而实之,臭不可当也。”
49、闻名丧胆听见名字就吓破了胆。形容威名很大,使人听到即甚为恐惧。清·姜振名《永庆升平前传》第八回:“遂在陕西地面三载,绿林贼人闻名丧胆,江湖盗寇望影皆惊。”
50、闻鸡起舞一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形容有志报国之士奋发图强;也比喻抓紧时间不懈努力。鸡:鸡鸣报晓。《晋书 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51、耳闻目览亲自听见和亲眼看见的。唐 孙揆《灵应传》:“宝及晡方寤,耳闻目览,恍然如在。”
52、闻融敦厚待人温和宽厚。
53、束教管闻谓学识浅陋,见闻不广。
54、道路传闻传闻:非亲身经历出自他人之口的消息。指社会上互相传告的消息。邹韬奋《抗战以来·“来宾”种种》:“道路传闻,尚有假借取缔与指导名义,摧残合法组织,箝制正当言论,拘捕热血青年。”
55、博闻强记闻:见闻。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西汉 韩婴《韩诗外传》第八卷:“人众兵强而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而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而守之以浅者不隘。”
56、耸人听闻耸:引起注意;使人吃惊。指故意夸大事实或作过于激动的表情;使人听到或看了感到震惊。清 恽敬《杂记》:“豫章大镇,或书有不可达者,故托辞为此;抑为州将者,以此耸人听闻,豫绝系援,皆未可知。”
57、默默无闻默默:没有声息;闻:出名。无声无息;不为人知。明 李桢《剪灯余话》:“而使之昧昧无闻,安得不饮恨于九泉,抱痛于百世哉?”
58、兵闻拙速指用兵打仗当求速胜而不计战法的巧拙。《孙子 作战》:“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59、所见所闻看到的和听到的。宋·王安石《慈溪县学记》:“则士朝夕所见所闻,无非所以治天下国家之道。”
60、秽德彰闻秽:秽恶;秽德:丑恶的行为;彰:明显。丑恶的行为已经为人所共知。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7回:“这等的秽德彰闻,焉得不人皆掩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