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论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 1、不知有汉,何论魏晋 | 不知道有汉朝,三国魏及晋朝就更不知道了。形容因长期脱离现实,对社会状况特别是新鲜事物一无所知。也形容知识贫乏,学问浅薄。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何论魏晋。” | 
| 2、浮言虚论 | 浮言:没有事实根据的话。浮泛不切实际的言谈论调。 | 宋·叶适《制科》:“当制举之盛时,置学立师,以法相授,浮言虚论,披抉不穷。” | 
| 3、自有公论 | 指事情的是非曲直公众自然会有评论。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扞庾公呴又问:‘何者居其右?’王曰:‘自有人。’又问:‘何者是?’王曰:‘噫!其自有公论。’”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回:“朝廷自有公论,汝岂可造次?” | 
| 4、论心定罪 | 根据犯罪人的动机和情节来判定其罪行。 | 汉·桓宽《盐铁论·刑德》:“故《春秋》之治狱,论心定罪。” | 
| 5、虚谈高论 | 高:高超;虚:空。空洞、不切实际的言论。 |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秦太上君寺》:“齐土之民,风俗浅薄,虚谈高论,专在荣利。” | 
| 6、论黄数黑 | 数:数落,批评。背后乱加评论,肆意诽谤别人。 | 元 杨文奎《儿女团圆》第一折:“你入门来便闹起,有甚的论黄数黑。” | 
| 7、论高寡合 | 言论高超,投合者少。 | |
| 8、论德使能 | 选拔有道德的人和使用有才能的人。论,通“抡”。 | 战国·赵·荀况《荀子·王霸》:“论德使能而官施之者,圣王之道也,儒之所谨守也。” | 
| 9、大发谬论 | 指空泛不切合实际的言论。 | |
| 10、争多论少 | 为得到的多少而争吵。形容斤斤计较。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十五:“昔日公公原分付莫要分开,还是二位伯伯总管在那里,扶持小儿女大了,但凭胡乱分些便罢,决不敢争多竞少。” | 
| 11、同日而论 | 犹言相提并论。 | 西汉·司马迁《史记·苏秦列传》:“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论哉!” | 
| 12、论功行封 | 评定功劳之大小给予封赏。 | 《史记·萧相国世家》:“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 | 
| 13、平心而论 | 论:说。指采取冷静客观的态度作公允的评论;不掺杂任何感情因素。 | 元 刘壎《隐居通议 文章六》:“而佳者反弃去,殆不可晓。平心而论,则惟《天地长留集》所取为当。” | 
| 14、闳言高论 | 见“闳言崇议”。 | 宋·欧阳修《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书》:“故其间钜人硕德闳言高论流铄前后者,恃其所载之在文也。” | 
| 15、论长道短 | 议论别人的是非好坏。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两个商议定了,一对儿论长道短。” | 
| 16、半部论语治天下 | 旧时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 | 典出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匡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 
| 17、凿空之论 | 空泛而没有根据的言论。 | |
| 18、尊酒论文 | 尊:通“樽”,古代盛酒器。一边喝酒,一边议论文章。 | 明·无名氏《渭塘奇遇》第一折:“每常四方贤客,有往来者,我常会于宅第,尊酒论文。” | 
| 19、评头论足 | 原指轻浮地议论妇女的容貌。现也比喻任意挑剔。 | 清 黄小配《大马扁》第四回:“那全副精神又注在各妓,那个好颜色,那个好态度,评头品足。” | 
| 20、争长论短 | 长、短:指是非;优劣。指在一些小事上斤斤计较;争论谁是谁非;谁高谁低。 | 宋 柳开《穆夫人墓志铭》:“异性相聚,争长竞短。” | 
| 21、讲古论今 | 谈论古今事情,形容话题广泛。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钱秀才错占凤凰俦》:“钱青见那先生学问平常,故意谭天说地,讲古论今,惊得先生一字俱无。” | 
| 22、放言高论 | 谓毫无顾忌地大发议论。 | 宋·苏轼《荀卿论》:“尝读《孔子世家》,观其言语文章,循循莫不有规矩,不敢放言高论。” | 
| 23、诛心之论 | 诛:惩罚。指不问罪行,只根据其用心以认定罪状。也指揭穿动机的评论。 |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90回:“那时他虽满嘴只说未将剪子带来,其实只想以手代剪。这个‘撕’字乃诛心之论,如何不切!” | 
| 24、谈论风生 | 言谈议论活跃,有风趣。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青凤》:“生素豪,谈论风生,孝儿亦倜傥。” | 
| 25、存而不论 | 存:保留;论:讨论。把问题保留起来;暂不加论述或讨论。 | 庄周《庄子 齐物论》:“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 | 
| 26、论议风生 | 谈论得极其生动而又风趣。 | 《宋史 陈亮传》:“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论议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 | 
| 27、执一而论 | 执一:固执一义,不知变通。只抓住一点或一个方面就进行评论。 | 清·钱泳《履园丛话·水学·三江》:“大凡治事必需通观全局,不可执一而论。” | 
| 28、议论纷错 | 形容意见不一,议论很多。 | 《后汉书 袁绍传》:“是以远近狐疑,议论纷错者也。” | 
| 29、直言正论 | 正直公道的言论。 | 宋 邵伯温《闻见前录》:“王荆公始用事,公以直言正论折之,不能胜。” | 
| 30、谈今论古 | 从今到古无所不谈,无不评论。 | 元 张可久《端正好 渔乐》:“人间开口笑樵渔,会谈今论古。” | 
| 31、论资排辈 | 论:根据;资:资历;资格;辈:大小或前后顺序。根据资历深浅;辈分的大小决定级别、待遇的高低。 | 邓小平《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实现要考组织路线来保证》:“现在有些地方对选进领导班子的年轻人,还是论资排辈,发挥不了他们的作用。” | 
| 32、争短论长 | 犹争长竞短。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当下一边是落难之际,一边是富厚之家,并不消争短论长,已自一说一中。” | 
| 33、崇论谹议 | 见“崇论闳议”。 | |
| 34、论辩风生 | 议论辩驳,极生动而又风趣。 |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七宝山座》:“惟张九龄论辩风生,升此座,余人不可阶也。” | 
| 35、是非自有公论 | 事情的是非曲直,公众自会作出恰当的评判。 | 语出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品藻》:“扞庾公呴又问:‘何者居其右?’王曰:‘自有人。’又问:‘何者是?’王曰:‘噫!其自有公论。’” | 
| 36、一概而论 | 概:古代量粮食时刮平斗槲的木棍;一概:一律。用同一个标准来评论、看待或处理。多形容不分性质、不加区别地处理事情或解决问题。 | 战国 楚 屈原《楚辞 九章 怀沙》:“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 | 
| 37、高谈阔论 | 高:大声地;阔:广阔。指志趣高雅、范围广泛的谈论。多含褒义。也指大发议论或不着边际地谈论。多含贬义。 | 唐 吕岩《徽宗斋会》:“高谈阔论若无人,可惜明君不遇真。” | 
| 38、笃而论之 | 笃:切实。确切地论述。 | 晋·裴启《语林》:“林公云:‘文度著腻颜,挟《左传》,逐郑康成,自为高足弟子;笃而论之,不离尘垢囊也!’” | 
| 39、论列是非 | 论:评论;列:列举。罗列事实,评论是非。 | 《汉书 司马迁传》:“仍欲卬首信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 | 
| 40、数白论黄 | 白:白银;黄:黄金。比喻计较金钱。 | 明 汤显祖《邯郸记 赠试》:“有家兄打圆就方,非奴家数白论黄。” | 
| 41、崇论闳议 | 崇:高;闳:宏大。指高明卓越的议论。 |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必将崇论闳议,创业垂统,为万世规。” | 
| 42、要而论之 | 犹言要而言之。概括地说,简单地说。 | 《天讨 豕韦之裔〈普告汉人〉》:“要而论之,满人之人中国也,据其土地山河,窃棋子女玉帛……固古人所谓倒行逆施者矣。” | 
| 43、经邦论道 | 指治理国家,谈论治国之道。比喻位居高层 | 《隋书 李穆传》:“臣日薄桑榆,位高轩冕,经邦论道,自顾缺然。” | 
| 44、略迹论心 | 撇开表面的事实而评论其用心。 | 清 黄宗羲《子刘子行状上》:“以于立玉、于元荐为乱天下者,亦岂遂为定论乎?略迹而论心,二臣皆皎然不欺其志,有国士之风。” | 
| 45、崇论宏议 | 崇:高;宏:大。高超的见解和议论。又作“崇论闳议”。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司马相如传》:“必将崇论闳议,创业垂统,为万世规。” | 
| 46、争斤论两 | 指在细枝末节上与人相争理论。 | |
| 47、相提并论 | 相提:相比;相对照;并:一起;并列;论:谈论;对待。把两个人或两件事放在一起谈论或看待。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魏其武安侯列传》:“相提而论,是自明扬主上之过。” | 
| 48、拨万论千 | 形容财产众多,花钱以万千计。 | 元 郑廷玉《忍字记》条二折:“谢兄弟肯留纳,我将那拨万论千这回罢,深山中将一个养家心来按捺。” | 
| 49、谠论侃侃 | 谠论:公正、正直的言论。对上敢于直言,谈论理直气壮,从容不迫。 | 宋 苏舜钦《祭滕子京文》:“往往谏列,谠论侃侃;屡触权要,卒就贬窜。” | 
| 50、天道宁论 | 谓天道福善惩恶之说难以凭信。 | 南朝·梁·江淹《恨赋》:“试望平原,蔓草萦骨,拱木敛魂。人生到此,天道宁论!” | 
| 51、危言核论 | 正直而翔实的言论。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郭太传》:“林宗虽善人伦,而不为危言核论,故宦官擅政而不能伤也。” | 
| 52、论甘忌辛 | 说到甘甜的就忌讳辛辣的。比喻有所好而偏执。 | 南朝梁·江淹《杂体》诗序:“至于世之诸贤,各滞所迷,莫不论甘而忌辛,好丹而非素。” | 
| 53、一家之论 | 指有独特见解、自成体系的学说或论著。 | 清·顾炎武《与友人论易书》:“排斥众说,以申一家之论,而通往之路狭矣。” | 
| 54、坐而论道 | 论道:谈论道理、学说、主张。坐着谈论各种事理。形容脱离实际;空谈理论。 | 《周礼 考工记序》:“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 | 
| 55、数黑论白 | 见“数黑论黄”。 | 明·康海《中山狼》第二折:“非是俺巧言令色,素与您数黑论白。” | 
| 56、迂谈阔论 | 犹言高谈阔论。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九回:“驺衍等迂谈阔论,虚而无实。” | 
| 57、笃论高言 | 确切高明的言论。 | 清 王悔生《祭海峰先生文》:“笃论高言,谆谆训诫,沃我心灵,开我眉瞆。” | 
| 58、持论公允 | 指言论公平并合于情理。 | 东汉·班固《汉书·儒林传》:“仲舒通五经,能持论,善属文。” | 
| 59、齿牙馀论 | 比喻随口称誉的话 | 《南史 谢脁传》:“士子声名未立,应共奖成,无惜齿牙馀论。” | 
| 60、议论风发 | 形容谈论广泛、生动而又风趣。 | 元戴良《申屠先生墓志铭》序:“平居议论风发,品藻古今人物,亹亹不能休,座客闻之,率为之夺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