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济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1、相呴相济 | 谓互相救助。语本《庄子·大宗师》:“相呴以湿。” | 语出《庄子·大宗师》:“相呴以湿。” |
2、济贫拔苦 | 指救援贫苦人家。 | 《敦煌变文集 维摩诘讲经文》:“常行慈悲,济贫拔苦,归将有余数不足者,将安乐施厄者。” |
3、力济九区 | 济:帮助,周济;九区:指全国。以自己的力量周济全国的民众。 | 唐·卢照邻《三国论》:“有大贤而不能用,睹长策而不能施,便谓力济九区,智周万物,天下可指麾而定,宇宙可大呼而致也。” |
4、捐躯济难 | 捐躯:牺牲生命;济:救助。牺牲生命,以解救国家的危难。 |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夫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 |
5、济弱扶倾 | 弱:弱小;倾:倒塌,比喻境遇困难。扶助弱小和处境困难的人。 | 明 刘基《沁园春》词:“江左夷吾,关中宰相,济弱扶倾计甚长。” |
6、以水济水 | 比喻雷同附和,对事情没有好处。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二十年》:“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 |
7、济世安邦 | 济:拯救。邦:国家。拯救时世,安定国家。 | 元·无名氏《九世同堂》第一折:“你学济世安邦策,按六韬三略书。” |
8、杀富济贫 | 杀掉那些为富不仁的人,向穷人提供救济和帮助。 | 冯德英《苦菜花》第二章:“远近闻名的神枪手于得海带领着他们,杀富济贫,替穷人做主。” |
9、济世安人 | 拯救时世,安定人民。 | 唐·刘禹锡《哭吕衡州》:“一夜霜风雕玉芝,苍生望绝士林悲,空怀济世安人略,不见男婚女嫁时。” |
10、普济众生 | 同“普度众生”。 | 唐·法琳《辨正论》:“妻曰:‘我本佛家女,为我做佛事。’应即往精舍中,见竺昙镜,镜曰:‘普济众生,但君当一心受持耳。” |
11、和衷共济 | 衷:内心;济:渡水。大家一条心;共同渡江河。比喻团结一致;克服困难。 | 《尚书 皋陶谟》:“同寅协恭和衷哉。”《国语 鲁语下》“夫苦匏不材于人,共济而已。” |
12、补天济世 | 修补苍天,挽回世运。 | |
13、合衷共济 | 犹言同心协力。 | 谢彬《民国政党史》第四节:“进步党亦感两党提携之必要,故遇事胥能合衷共济。” |
14、扶危济急 | 犹扶危济困。 |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鎌田诚一墓记》:“君以一九三○年三月至沪……中遭艰巨,笃行靡改,扶危济急,公私两全。” |
15、彬彬济济 | 形容人才盛多的样子。 | 郑观应《盛世危言 技艺》:“而目前由学塾以升入学院教育者彬彬济济,于工艺之道无不各造精微,此皆广设书院教育得宜之有效也。” |
16、拔刀相济 | 拔:抽出。拔出刀来助战,多指见义勇为。 | 明·汤显祖《紫钗记·剑合钗圆》:“想起黄衫豪客也,女伴仍袖手旁观,英雄拔刀相济。” |
17、拨乱济时 | 平定乱世,救济时势。同“拨乱济危”。 | 《晋书 武帝纪》:“太祖皇帝拨乱济时,扶翼刘氏,又用受命于汉。” |
18、救世济民 | 挽救天下,拯济百姓。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一十八回:“尧、舜、禹、汤、周、孔,时刻以救民济世为心。” |
19、济世救人 | 济:拯救。拯治时世救济人民。 |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一百一十三卷:“乃命其子命龙宫药方三十首与先生,此真道者,可以济世救人。” |
20、同心共济 | 亦作“同心协济”。谓齐心协力,克服困难。 | 宋·欧阳修《朋党论》:“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共济。” |
21、同舟共济 | 同坐一条船过河;比喻同心协力;共同渡过难关。舟:船;济:渡水。 | 先秦 孙武《孙子 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若左右手。” |
22、济寒赈贫 | 济:救济;赈:赈济。救助寒苦,赈济贫穷。 | 《全相平话·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养老尊贤,教其术,畜其能,吊死问孤,济寒赈贫,与百姓同甘共苦。” |
23、文武兼济 | 兼:并。文才与武艺兼具于一身,能文能武。 | 明·无名氏《桃园结义》第一折:“平生正直刚强,文武兼济,喜看《春秋左传》。” |
24、匡时济俗 | 匡:纠正;济:救助。拯救社会时局和风气,使之归于正道。 | 唐 元稹《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一道》:“故禹拜昌言而嘉猷罔伏,汉征极谏而文学稍进,匡时济俗,罔不率繇。” |
25、济困扶危 | 济:接济;扶:扶助。帮助陷入危困境地的人。 | 元 王实甫《西厢记》:“则为那善文能武人千里,凭着这济困扶危书一缄。” |
26、济世经邦 | 济:拯救,救助;邦:国家。拯救人世,治理国家。 | 明·屠隆《彩毫记·知畿引退》:“此行指望济世经邦,谁想竟成画饼。” |
27、劫富济贫 | 劫:夺取;济:救济。强夺富人的财物;救济穷苦的百姓。 | 蔡东藩、许厪父《民国通俗演义》第25回:“ 劫富济贫,自张一帜。” |
28、假公济私 | 假:借;济:补益;助。假借公家的名义来谋取个人利益。 | 元 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一折:“他假公济私,我怎肯和他干罢了也呵!” |
29、世济其美 | 指后代继承前代的美德。 | 《左传 文公十八年》:“世济其美,不陨其名。”孔颖达疏:“世济其美,后世承前世之美。” |
30、济济一堂 | 济济:人多的样子;堂:大厅。形容很多的人汇聚在一起。 | 清 归庄《静观楼讲义序》:“今也名贤秀士,济济一堂,大义正言,洋洋盈耳。” |
31、济济彬彬 | 济济:庄严恭敬的样子;彬彬:文雅的样子。形容仪表庄重,举止文雅。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69回:“朝门外有十余位官员,一个个峨冠博带,济济彬彬,列于两行。” |
32、普济群生 | 同“普度众生”。 | 明·无名氏《庆长生》第一折:“九幽拔苦消灾障,普济群生佑下方。” |
33、同恶相济 | 同恶:共同作恶的人;济:助。坏人互相勾结,共同作恶。 | 汉 潘勗《册魏公九锡文》:“马超、成宜,同恶相济。” |
34、济世匡时 | 济:拯救;匡:匡正。拯救人世,匡正时政。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5回:“有经天纬地之才,济世匡时之略。” |
35、衣冠济济 | 济济:美好貌。形容服饰华丽。 | 宋·无名氏《张协状元》第12出:“自来不识恁底,平日我衣冠济济。” |
36、济济跄跄 | 济济:庄严恭敬的样子;跄跄:走路符合礼节。形容人多而容止有节 | 战国·赵·荀况《荀子·大略》:“朝庭之美,济济跄跄。” |
37、无济于事 | 济:有益。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比喻不解决问题。 | 清 钱采《说岳全传》:“我岂不知贼兵众盛?就带你们同去,亦无济于事。” |
38、济弱扶危 | 济:救助;弱:弱小。指救助弱小危难的人。 | 明·西湖渔隐主人《欢喜冤家》第17回:“如此富贵之时,又昔修桥砌路,济弱扶危。” |
39、匡时济世 | 匡:纠正。济:救助。挽救动荡的局势。使其转危为安。 | 《后汉书·荀淑传》:“平运则弘道以求志,陵夷则濡迹以匡时。” |
40、经纶济世 | 指具有治理国家,经世济民的才能。经纶:整理丝缕,引申为处理国家大事。济世:救世。 | 元·郑德辉《伊尹耕莘》第二折:“想你学成经纶济世之策,立国安邦之谋。” |
41、济窍飘风 | 语出《庄子·齐物论》:“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谓大风止则所有的窍孔都空寂无声。后比喻毫无影响与作用的事物。 | 语出《庄子·齐物论》:“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 |
42、赈贫济乏 | 赈:救济。救济和帮助穷困的人。 | 《旧唐书·李轨传》:“李轨字处则,武威姑臧人也。有机辩,颇窥书籍,家富于财,赈贫济乏,人亦称之。” |
43、拔毛济世 | 指受轻微损失而能有利于世人。 | 语出《列子 杨朱》:“禽子问杨朱曰:‘去子体之一毛以济一世,汝为之乎?’杨子曰:‘世固非一毛之所济。’禽子曰:‘假济,为之乎?’杨子弗应。” |
44、济世安民 | 使国家得到治理,百姓安居乐业。 | 《旧唐书 太宗本纪上》:“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其年将二十,必能济世安民矣。” |
45、扶危济困 | 扶:帮助;支持;济:拯救。扶持、救济生活困苦、处境危急的人。比喻尽力救助别人的危难。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素知将军仗义行仁,扶危济困,不想果然如此义气!” |
46、表里相济 | 表里:指内外;济:救助。指内外互相补充。 | 晋 桓温《辞参朝政疏》:“不有行者,谁捍牧圉,表里相济,实深实重。” |
47、周急济贫 | 周:救济。救济有急难或贫穷的人。 | 元·无名氏《看钱奴》第四折:“我怎敢便忘了你那周急济贫时。” |
48、济苦怜贫 | 救济爱惜穷苦的人。 | 元·侯善渊《沁园春》词:“善惠谦柔,济苦怜贫,随方就圆。” |
49、同敝相济 | 犹同恶相济。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宦者传序》:“同敝相济,故其有繁,败国蠹政之事,不可单书。” |
50、时运不济 | 时机和命运不佳。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先对莫翁道:‘寄儿蒙公公相托,一向看牛不差。近来时运不济,前日失了两牛,今蹇驴又生病,寄儿看管不来。’” |
51、济人利物 | 谓救助别人,对世事有益。 | 宋·朱熹《记外大父祝公遗事》:“公每清旦辄携粥药造之,遍饮食之而后返,日以为常,其他济人利物之事不胜记,虽倾资竭力无吝色。” |
52、济世之才 | 济:救。具有拯救时世的才能。形容极有政治才能。 | 唐 杜甫《奉待严大夫》诗:“殊方又喜故人来,重镇还须济世才。” |
53、扶倾济弱 | 倾:倒塌,这里指遇到困境的人。扶助困难的人,救济弱小的人。 | 元·王子一《误入桃源》第四折:“你若肯扶倾济弱,我可便回嗔作笑,一会价记着想念着。” |
54、首尾共济 | 济:帮助;救济。比喻互相支持互相帮助。 | 《明史·方逢时传》:“两人首尾共济,边境遂安。” |
55、济世爱民 | 济:救助,接济;爱:关爱。匡济艰危世道,恤爱苦难民众。 | 明·屠隆《昙花记·辞家访道》:“我本清泰世间奇男子,济世爱民,扶危定难。” |
56、同舟而济 | 济:渡水。大家同坐一条船过河。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 | 春秋·齐·孙武《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若左右手。” |
57、济弱锄强 | 济:帮助。锄:铲除。帮助弱者,铲除强暴。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18回:“这不平之气,个个有的,若没个济弱锄强的手段,也只干着恼一番。” |
58、扶困济危 | 扶:帮助,支持;济:拯救。扶持、救济有危难和困苦的人。 | 柳洲《风雨桃花洲》:“李大树在二虎子心目中,已成为自己所不及的、不畏强暴、扶困济危、本领高强的英雄。” |
59、匡俗济时 | 匡:纠正;济:救助。拯救社会时局和风气,使之归于正道。 | 《宋书 明帝纪》:“王公卿尹,群僚庶官,其有嘉谋直献,匡俗济时,咸切事陈奏,无或依隐。” |
60、宽猛并济 | 见“宽猛相济”。 | 清·俞樾《春在堂随笔》第六卷:“入闱后,巨细躬亲,宽猛并济,诸事秩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