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夷制夷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夷:旧时泛指外族或外国。利用外族或外国之间的内部矛盾;使其相互冲突;削弱其力量。
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邓训传》:“议者咸以羌胡相攻,县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护。”
例子:鲁迅《伪自由书 以夷制夷》:“我还记得,当去年中国有许多人,一味哭诉国联的时候,日本的报纸上往往加以讥笑,说这是中国祖传的以夷制夷的老手段。”
基础信息
拼音yǐ yí zhì yí
注音一ˇ 一ˊ ㄓˋ 一ˊ
正音“夷”,不能读作“yì”。
感情以夷制夷是褒义词。
用法偏正式;作定语;含褒义。
辨形“制”,不能写作“治”。
近义词以夷伐夷、以夷治夷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意思解释)
 - 说说笑笑(意思解释)
 - 正直无邪(意思解释)
 - 肌劈理解(意思解释)
 - 冬裘夏葛(意思解释)
 - 涅而不淄(意思解释)
 - 添兵减灶(意思解释)
 - 悠悠荡荡(意思解释)
 - 梦断魂消(意思解释)
 - 一面之雅(意思解释)
 - 莫逆之交(意思解释)
 - 禁乱除暴(意思解释)
 - 等因奉此(意思解释)
 - 暖衣饱食(意思解释)
 - 恩深义重(意思解释)
 - 深得人心(意思解释)
 - 咿咿哑哑(意思解释)
 - 兴致淋漓(意思解释)
 - 善骑者堕(意思解释)
 - 光彩射目(意思解释)
 - 象牙之塔(意思解释)
 - 跌脚绊手(意思解释)
 - 粗风暴雨(意思解释)
 - 弄斤操斧(意思解释)
 - 鼎新革故(意思解释)
 - 牛骥同皂(意思解释)
 - 牛骥同皁(意思解释)
 - 走马赴任(意思解释)
 
※ 以夷制夷的意思解释、以夷制夷是什么意思由泰达成语网提供。
相关成语
| 成语 | 解释 | 
|---|---|
| 与世偃仰 | 偃仰:俯仰。指没有一定的主张,随大流。 | 
| 不分伯仲 | 分不出第一第二。 | 
| 礼仪之邦 | 礼仪:礼节和仪式;邦:国家。指讲究礼节和仪式的国家。 | 
| 鼎玉龟符 | 旧指传国之宝及受命之符箓。 | 
| 枉费唇舌 | 白费言辞,不起作用。 | 
| 毁方投圆 | 比喻抛弃立身行事准则,曲意投合别人。 | 
| 驰骋疆场 | 驰骋:奔驰。疆场:战场。骑着马奔驰在战场上,形容英勇作战,无可阻挡。 | 
| 桃花人面 | 事本唐孟棨《本事诗》。崔护清明京都郊游,于一庭院,桃花之下邂逅一美妙女子。次年再访,物在人去,慨叹不已,题一绝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后遂用“桃花人面”形容女子貌美。亦借指意中人。 | 
| 高飞远走 | 形容离开某地,逃避到远处去。 | 
| 诸有此类 | 犹言诸如此类。 | 
| 攧扑不破 | 无论怎样摔打都不破。比喻道理正确,推翻不了。 | 
| 东拼西凑 | 东一点;西一点零零碎碎地拼凑起来。也形容经济小为应急需到处挪借。 | 
| 珠围翠绕 | 珍珠、翡翠团团围绕。形容豪华、富贵或女子服饰华丽。也形容美女侍从众多。 | 
| 攀辕扣马 | 攀:牵挽;扣:套住。拉住车辕牵住马匹。形容热情挽留,不肯放行。 | 
| 明镜高悬 | 像一面明亮的镜子高高悬挂在面前。称颂官吏审案严明;判案公正;不使人受冤含屈。也比喻目光敏锐;明察秋毫;公正无私。 | 
| 旷日长久 | 历时长久,久经时日。 | 
| 喜愠不形于色 | |
| 成王败寇 | 成功的人称王称帝,失败者沦为草寇。 | 
| 横拖倒拽 | 拽:用力拉扯。指用暴力强拖硬拉。 | 
| 左对孺人,右顾稚子 | 孺人:对妇女的尊称,借指妻子;稚子:幼儿。左边对着妻子,右边看顾小孩。指家庭生活。 | 
| 诡雅异俗 | 和雅正相背,与常俗相违。谓异端邪说。 | 
| 龟玉毁椟 | 龟甲和宝玉在匣中被毁坏。比喻辅佐之臣失职而使国运毁败。 | 
| 兵多者败 | 指兵卒过多的军队,常常会吃败仗,因为兵将各有所恃,号令不齐。 | 
| 柔媚娇俏 | |
| 不敢掠美 | 掠:掠夺。不敢掠夺旁人之美。 | 
| 既来之,则安之 | 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必来。 | 
| 推宗明本 | 推:推求;明:阐明。指推求阐明宗旨。 | 
| 心地善良 | 有道德、德行好,慈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