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知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 1、知人善察 | 察:观察。善于识别观察人才。 | 《魏书》:“知人善察,难眩以伪。” |
| 2、知情不举 | 举:检举。了解情况而不揭发。 | 清 吴璿《飞龙全传》第一回:“我为巡城之职,理宜奏闻;若为朋友之情,匿而不奏,这知情不举的罪名,亦所不免。” |
| 3、不知所错 | 同“不知所措”。 | 《管子·七臣七主》:“振主喜怒无度,严诛列赦,臣下振怒,不知所错,则人反其故。” |
| 4、路人皆知 | 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 晋 习凿齿《汉晋春秋》:“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 |
| 5、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 旧时认为有知识的人即使待在家里,也能知道外面发生的事情。 | 毛泽东《实践论》:“‘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句话,……” |
| 6、罔知所措 | 罔:不。知:知道。措:安置、处置。不知道怎幺处理好。多指对突然发生的情况无法应付。亦作“罔知所厝”。 | 唐·白行简《李娃传》:“生惶惑发狂,罔知所措。” |
| 7、不知颠倒 | 犹言不明事理。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十九回:不想这些带来的官兵,人人亦不知颠倒。天色又看看晚了。” |
| 8、知其一不达其二 | 只了解事物的一方面,而不了解其他方面。形容对事物的了解不全面。 | 宋·苏轼《汉武帝论》:“知其一,不达其二;见其利,不睹其害。” |
| 9、识二五而不知十 | 只知道一个方面,而不懂得全面地观察问题。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且王之所求者,斗晋楚也;晋楚不斗,越兵不起,是知二五而不知十也。” |
| 10、知己知彼 | 既了解自己又熟悉对方(彼:他人;对方)。 | 元 高文秀《渑池会》第三折:“但上阵要知己知彼,若相持千战千赢。” |
| 11、良知良能 | 旧指人的天赋的首选观念和本能。 | 《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
| 12、知其不可而为之 | 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坚决。有时也表示倔强固执。 | 《论语·宪问》:“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
| 13、止知其一,不知其二 | ||
| 14、知人料事 | 能识别人才,预料事情的变化。 |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李谪仙》:“知人料事,尤其所难。” |
| 15、不知不觉 | 没有意识到;没有觉察到。 | 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120卷:“圣贤之学是掯掯定定做,不知不觉自然做得彻。” |
| 16、道远知骥,世伪知贤 | 骥:良马。路途遥远才可以辨别良马,世间的虚伪狡诈才能鉴别贤才。比喻经过长久的磨练,才能看出人的优劣。 | 三国·魏·曹植《矫志》“道远知骥,世伪知贤。” |
| 17、众人周知 | 周:普遍。大家普遍知道的。 | |
| 18、不知去向 | 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一回:“宣王问曰:‘如今红衣小儿何在?’答曰:‘自教歌之后,不知去向。’” |
| 19、不知老之将至 | 不知道老年即将来临。形容人专心工作,心怀愉快,忘掉自己的衰老。 | 《论语 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
| 20、知人下士 | 知:识别。下士:屈己尊人。能识别人才并礼贤下士。 | 明·李贽《焚书·复麻城人书》:“以此见真正高阳酒徒之能知人下士,识才尊贤又如此。” |
| 21、告往知来 | 告诉了这一点,就可以知道另一点。比喻能明了事物的因果同异的关系,据此知彼。 | 《论语·学而》:“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
| 22、只知其一,未知其二 | 形容了解的情况不全面。同“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 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五:“哈哈,你是只知其一,未知其二。你说,咱们先买地,后盖房呢,还是先盖了房子后买地?” |
| 23、释知遗形 | 犹言弃智忘身。指超然物外,与世无争。 | 《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释知遗形兮,超然自丧;寥廓忽荒兮,与道翱翔。” |
| 24、知命不忧 | 识天命者无忧虑。 | 《周易 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 |
| 25、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 贫贱之知:贫困时的知心朋友;糟糠:酒糟和糠麸。富贵时不要忘记贫贱时的朋友,不要抛弃共同患难过的妻子。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宋弘传》:“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
| 26、履霜知冰 | 比喻见事物的征兆可预知其严重后果。 | 东汉·王充《论衡·谴告》:“履霜以知坚冰必至,天之道也。” |
| 27、知人待士 | 指对待人的态度好。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75回:“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 |
| 28、饱汉不知饿汉饥 | 饱:吃足;饥:饥饿。比喻处境好的人,不能理解别人的苦衷。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45回:“误了差使,钉子是我碰!你饱人不知饿人饥。” |
| 29、知命乐天 | 命:命运;天:天意。安于自己的处境,由命运安排。这是相信宿命论的人生观。 | 《周易 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 |
| 30、知往鉴今 | 鉴:借鉴。了解过去作为今天的借鉴。 | 明·无名氏《太平宴》第一折:“知往鉴今,驱曹荡吴,非同小可也。” |
| 31、不知所以 | 所以:所由;原故。不知道原故;为什么会是这样。形容人不明原故;感到意外。 | 唐 张彦远《法书要录 购兰亭序》:“遽见追呼,不知所以。” |
| 32、略知皮毛 | 比喻稍知表面的情况或稍有肤浅的知识。 |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17回:“才女才说学士大夫论及反切尚切瞠目无语,何况我们不过略知皮毛,岂敢乱谈,贻笑大方!” |
| 33、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 路途遥远才能知道马的力气大小,日子长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坏。 | 元 无名氏《争报恩》第一折:“则愿得姐姐长命富贵,若有些儿好歹,我少不得报答姐姐之恩,可不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
| 34、识字知书 | 谓有文化知识。 | 清·李渔《奈何天·虑婚》:“莫说别个,就是阙忠辈呵,一般也貌昂藏,识字知书,怎奈这命低微,执镫随鞭。” |
| 35、鲜为人知 | 鲜:很少。很少被人知道。 | 王朔《玩儿的就是心跳》:“后来伴着主人度过了那段漫长的鲜为人知的冷宫生活不知洒上了多少珍妃泪。” |
| 36、人事不知 | 见“人事不省”。 | 《红楼梦》第一二○回:“宝钗哭得人事不知。” |
| 37、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 | 路途遥远,才可以知道马的力气的大小;经历的事情多了,时间长了,才可识别人心的善恶好歹。 | 宋·陈元靓《事林广记·结交警语》:“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 |
| 38、不知所云 | 云:说。不知道说的是什么。形容感情激动;语无伦次。也指说话颠三倒四。 | 三国 蜀 诸葛亮《前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
| 39、不知薡蕫 | 薡蕫:草名,质地柔软可制绳子。比喻不懂事,缺乏知识。 | 《尔雅 释草》:“莢,薡蕫。”郭璞注:“似蒲而细。不知薡蕫者,岂不辨菽麦意乎?” |
| 40、未知所措 | 措:安置,处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 春秋·鲁·孔丘《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
| 41、相知有素 | 素:向来。指一向互相了解的好朋友。 |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46回:“他人不必论,就是段芝泉等,随从总统多年,相知有素,今日亦未免生疑。” |
| 42、童子何知 | 童子:小孩子。小孩子懂得什么。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成公十六年》:“国之存亡,天也,童子何知焉!” |
| 43、知效一官 | 知:同“智”,才智;效:胜任。才智能力可以胜任一官之职。 | 战国·宋·庄周《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
| 44、伯玉知非 | 伯玉:蘧瑗,字伯玉,春秋时卫国人;非:不对。比喻知道以前不对。 | 西汉 刘安《淮南子 原道训》:“故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
| 45、不知贵贱 | 指不知事物的轻重与价值 | 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84回:“你若说你和我一样,你就是不知贵贱的人了。” |
| 46、一无所知 | 一:都;全。什么都不知道;不懂。 | 唐 白居易《悲哉行》:“朝从博徒饮,暮有娼楼期……声色狗马外,其余一无知。” |
| 47、一事不知 | 见“一物不知”。 | 《南史·隐逸传·陶弘景》:“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 |
| 48、知彼知己 | 原意是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泛指对双方情况都很了解。 | 先秦 孙武《孙子 谋攻》:“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 |
| 49、恬不知羞 | 见“恬不知耻”。 | 清·王韬《凇隐漫录·冯佩伯》:“特不解当时妇女,何以恬不知羞,岂真叔宝全无心肝者哉?” |
| 50、不知进退 | 不知道应当前进还是应当后退。比喻无决断。也形容言语行动没有分寸。 | 汉 荀悦《汉纪 哀帝纪下》:“恐陛下有过失之讥,贤有小人不知进退之祸。” |
| 51、不知甘苦 | 甘苦:甜和苦,多偏指苦。分不清是甜还是苦。形容做某事不容易或对前人的艰辛没有体会。 | 春秋 鲁 墨翟《墨子 非攻上》:“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辨矣。” |
| 52、知人之术 | 术:手段。指能识别人的才能和品行的眼光。 | 汉·荀悦《汉纪·成帝纪》:“治天下者,曹贤考功则治,简贤退功则乱,诚审思知人之术,论才选士,必称其职。” |
| 53、不知纪极 | 纪极:终极,限度。原形容贪得无厌。亦表示极多。 | 《后汉书·杨震传》:“无厌之心,不知纪极。” |
| 54、观过知仁 | 察看一个人所犯过错的性质,就可以了解他的为人。 | 先秦 孔子《论语 里仁》:“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
| 55、知地知天 | 地:地形:天:天气。了解地形,了解气候。 | 春秋·齐·孙武《孙子·地形》:“知地知天,胜乃可全。” |
| 56、知生之民 | 知生:求生存。指在与自然界斗争中求生存的远古人民。 | 战国·宋·庄周《庄子·盗跖》:“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积薪,冬则炀之,故命之曰知生之民。” |
| 57、知足无求 | 人知道满足就不会有过多的贪求 | 晋·葛洪《神仙传》:“车服咸仪,知足无求。” |
| 58、知遇之荣 | 知遇:得到赏识或重用。指受到赏识和重用的荣宠。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71回:“臣子遭缝明圣之主,知遇之荣,不要说六尺之躯。” |
| 59、知来藏往 | 指对未来有所预见,对已往心中了然。 | 《周易 系辞上》:“神以知来,知以藏往。” |
| 60、举世皆知 | 举:全;皆:都。全世界的人都知道。 |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杂艺》:“王逸少风流才士,萧散名人。举世但知其书,翻以能自蔽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