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贤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1、寝寐求贤 | 寝寐:躺在床上睡觉。连睡觉做梦都在寻求贤人。形容求贤若渴。 |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35回:“十月初二日,内阁奉上谕:‘朕承祖宗鸿业,寝寐求贤,以贤治道。’” |
2、推贤让能 | 推:举荐;让:谦让。举荐贤人,让位于能者。 | 《尚书·周官》:“推贤让能,庶官乃和。” |
3、嫉贤傲士 | 嫉妒和轻慢有才德的人。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9回:“独据梁山志可羞,嫉贤傲士少宽柔。” |
4、礼贤下士 | 礼:以礼相待;对待有礼貌;贤:指贤士;有美德、有才能的人;下:谦居于别人之下;以示对人尊敬;士:旧指有知识学问的人。对贤者以礼相待;对学者非常尊敬。旧时形容封建君主或官员尊敬和 重视人才。 | 《新唐书 李勉传》:“其在朝廷,鲠亮谦介,为宗臣表,礼贤下士有终始,尝引李巡、张参在幕府。” |
5、野无遗贤 | 民间没有被弃置不用的人才。指任人唯贤,人尽其才。 | 《尚书 大禹漠》:“野无遗贤,万邦咸宁。” |
6、敬贤礼士 | 礼:以礼相待,尊重。士:古时称有学问的人。尊重品德高尚、学识出众的人。 | 《晋书·张轨传》:“实子安逊,学尚明察,敬贤爱士,以秀才为郎中。” |
7、举善荐贤 | 贤:胡才能,有道德的。保举推荐品德好、有才能的人。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十回:“举善荐贤,乃美事也;卿何荐人于朝,即自焚其奏稿,不令人知耶?” |
8、进贤用能 | 同“进贤任能”。 | 《东观汉记·明帝纪》:“进贤用能,各得其所。” |
9、举贤使能 | 举:推荐,选拔。举荐贤者,任用能人。 | 《礼记·大传》:“三曰举贤,四曰使能。” |
10、残贤害善 | 残:残害;贤:有才德的人。残害有才德善良的人。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2回:“而操遂承资跋扈,恣行凶忒,割剥元元,残贤害善。” |
11、三期贤佞 | 汉王尊任京兆尹,凡三岁,除恶安良,治绩显着,后为御史大夫所诬,免官。湖县三老上书为之辩白:“一尊之身,三期之间,乍贤乍佞,岂不甚哉!”见《汉书 王尊传》。后以“三期贤佞”为不辨是非黑白的典实。 | 汉王尊任京兆尹,凡三岁,除恶安良,治绩显着,后为御史大夫所诬,免官。湖县三老上书为之辩白:“一尊之身,三期之间,乍贤乍佞,岂不甚哉!”见《汉书·王尊传》。 |
12、责备贤者 | ||
13、进贤进能 | 犹言进贤任能。 | 三国·蜀·诸葛亮《将苑·将器》:“进贤进能,日慎一日,诚信宽大,闲于理乱,此十万人之将。” |
14、推贤逊能 | 推:举荐;逊:退让。举荐贤人,让位于能者。 | 元·无名氏《伐晋兴齐》第四折:“社稷宁谧,黎民乐业,皆晏推贤逊能之助。” |
15、贤贤易色 | 本指对妻子要重品德,不重容貌。后多指尊重贤德的人,不看重女色。 | 语出《论语 学而》:“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
16、君圣臣贤 | 君主圣明,臣子贤良。形容君臣契合,政治清明。 | 《旧唐书·马燧传》:“道无不行,谋无不臧,君圣臣贤,运泰时康。”明·罗贯中《三遂平妖传》第十九回:“当今乃尧舜之世,君圣臣贤。” |
17、称贤荐能 | 称:称扬。指重视人才,推举贤能。 | 唐·白居易《有唐善人墓碑》:“接士,多可而有别,称贤荐能,未尝倦。” |
18、爱贤念旧 | 念:思念。爱慕贤者,怀念故旧。 | 宋 陈亮《与韩子师侍郎》:“侍郎于此讲之熟矣。爱贤念旧之心,不自知其为谮也。” |
19、敬贤下士 | 尊敬贤者,屈身交接士人。旧时谓封建帝王或官员重视人才。 | 东汉·班固《汉书·谷永传》:“敬贤下士,乐善不倦。” |
20、进贤退佞 | 犹言进贤黜佞。 | 郑观应《论普国中只事略》:“凡不能进贤退佞,安内攘外,而徒以小康谨安常习故者,皆耻也。” |
21、进贤黜恶 | 犹言进贤黜佞。 | 明·李东阳《送宪副君提学浙江序》:“进贤黜恶,励勤惩惰,恬退有奖,奔竞有罚,责之周而任之重矣。” |
22、亲贤远佞 | 佞:巧言谄媚的人。亲近有才能的贤人,疏远阿谀奉承的小人。 | 唐·韩愈《顺宗实录》第三卷:“尔其尊师重傅,亲贤远佞,非礼勿贱,非义勿行。” |
23、大贤虎变 | 虎变:如虎身花纹的变化。比喻居上位者出处行动变化莫测。 | 《周易·革》:“大人虎变,未占有孚。” |
24、古圣先贤 | 圣:品德智能极高。贤:有才能有道德。古代的圣人贤者。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十八回:“刚才二奶奶说的古圣先贤,我们也不懂。” |
25、进贤兴功 | 谓荐举贤士功臣。 | 《周礼·夏官·大司马》:“进贤兴功,以作邦国。”贾公彥疏:“以臣有贤有功举之与官,则起邦国之内劝善乐业之心,使不惰废善业也。” |
26、推贤进善 | 推荐贤士,引进好人。 | 唐·苏鹗《杜阳杂编》上卷:“上亲自考试,用绝请托之门,是时文学相高,公道大振,得路者咸以推贤进善为意。” |
27、尊贤爱物 | 尊敬贤才,爱护人民,指尊重知识,爱护人才。 | 《晋书·皇甫谧传》:“蚕而后衣,耕而后食,先人后己,尊贤爱物,南土人士咸崇敬之。” |
28、春秋责备贤者 | 春秋:孔子修订《春秋》书;贤者:指才德兼备的人。指《春秋》书对贤者常常责备,严格要求 | 《新唐书·太宗纪赞》:“然《春秋》书中,常责备贤者,是以后世君子之欲成人之美者,莫不叹息于斯焉。” |
29、十室容贤 | 谓只有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也有贤人。 | 《弘明集·正诬论》:“且十室容贤,而况万里之广!” |
30、褒贤遏恶 | 褒:褒奖,称赞;遏:抑止,阻止。赞扬贤良,阻止邪恶。 | 唐·崔佑甫《唐故常州刺史独孤公神道铭序》:“公之文章,大抵以立宪诫世,褒贤遏恶为用,故议论最长。” |
31、任贤使能 | 任用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 《荀子·王制》:“欲立功名,则莫若尚贤使能矣。”汉·王充《论衡·自然》:“舜、禹承安继治,任贤使能,恭己无为而天下治。” |
32、贤母良妻 | 见“贤妻良母”。 | 鲁迅《坟·寡妇主义》:“在女子教育,则那里候最时行,常常听到嚷着的,是贤母良妻主义。” |
33、孝子贤孙 | 孝敬父母的有德行的子孙。泛指有孝行的子孙。 | 元 刘唐卿《降桑椹》:“圣人喜的是义夫节妇,爱的是孝子贤孙。” |
34、群贤毕至 | 毕:全。各种贤人聚集在一起。 | 晋·王羲之《兰亭集序》:“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
35、求贤如渴 | 慕求贤人,如渴思饮。形容求贤心情十分迫切。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周举传》:“昔在前世,求贤如渴。” |
36、选贤举能 | 选举贤人;荐举能人。 | 《旧唐书 食货志上》:“设官分职,选贤任能,得其人则有益于国家,非其才则遗患于黎庶。此义不可不知也。” |
37、妻贤夫祸少 | 祸:灾难。妻子贤惠丈夫在外灾祸就少。 |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39卷:“所以古人说得好,道是: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宽心。” |
38、简贤附势 | 轻视贤良,依附权势。 | 《书 仲虺之诰》:“简贤附势,实繁有徒。”孔传:“简,略也。贤而无势则略之,不贤有势则附之。” |
39、群贤毕集 | 毕:全。各种贤人聚集在一起。 |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五回:“今日群贤毕集,正当‘所言公则公言之’。” |
40、礼士亲贤 | 礼:表示敬意。尊敬有知识的人,亲近有才德的人。 | 明·无名氏《东篱赏菊》第三折:“礼士亲贤急访求,卑辞枉驾会儒流。” |
41、进贤屏恶 | 犹言进贤黜佞。 | 元·解傒斯《吴澄神道碑》:“英宗即位,郓忠宪王拜住丞相,进贤屏恶,天下风动。” |
42、进贤退奸 | 犹言进贤黜佞。 | 宋·苏辙《王安礼知扬州》:“方先帝厉精求治之秋,有大臣进贤退奸之助。” |
43、贤妻良母 | 既是丈夫的贤慧的妻子;又是孩子的善良的母亲。旧时用以称赞女子贤淑。 | 朱自清《房东太太》:“道地的贤妻良母,她是;这里可以看见中国那老味儿。” |
44、称贤使能 | 称:举;使:用。举用贤能人士,使其发挥所长。 | 《逸周书·大聚》:“泉深而鱼鳖归之,草木茂而鸟兽归之,称贤使能、官有材而士归之。” |
45、推贤下士 | 推:赞许。指有地位的人能降格与有贤德的人交往 | 《梁书·徐勉传》:“当应推贤下士,先物后身,然后可以报恩明主,克保元吉。” |
46、招贤下士 | 招:招收;贤:有才德的人;士:指读书人。招收贤士,接纳书生。指广泛网罗人才。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89回:“于是宣王招贤下士,疏远嬖佞……齐国大治。” |
47、纳士招贤 | 招:招收;贤:有德有才的人;纳:接受;士:指读书人。招收贤士,接纳书生。指网罗人才。 | 《战国策 燕策一》:“燕昭王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元 马致远《陈抟高卧》第二折:“早则是泽及黎民,又待要招贤纳士礼殷勤,币帛降玄纁。” |
48、思贤如渴 | 如渴:如口渴思饮那般,形容迫切。比喻迫切的想延致有才德的人。 |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
49、贤身贵体 | 指身分高贵。 | 《管子 立政》:“虽有贤身贵体,毋其爵不敢服其服;虽有富家多资,毋其禄有敢用其财。” |
50、内助之贤 | 妻子能够帮助丈夫,使丈夫的事业、学业、品格方面有了进展,增加丈夫在社会上的地位。 | |
51、退避贤路 | 贤路:贤人出任的路。指辞去职位,让贤人接替。 | 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28章:“张怀芝皓电请各省联名电劝李‘退避贤路’。” |
52、礼贤接士 | 礼:表示敬意;接:接纳。对有才有德的人以礼相待去结交或接纳。 | 宋·王谠《唐语林·政事》:“三年为蜀帅,惠化大行,不事威仪,礼贤接士。” |
53、进贤任能 | 进:推荐,选拔。举荐贤者,任用能人。 | 《礼记 大传》:“三曰举贤,四曰使能。” |
54、赏贤罚暴 | 犹赏善罚恶。 | 战国·韩·韩非《韩非子·八经》:“故赏贤罚暴,举善之至者也;赏暴罚贤,举恶之至者也;是谓赏同罚异。” |
55、东阁待贤 | 特地开东门接待贤人。 | 东汉·班固《汉书·公孙弘传》:“于是起客馆,开东阁以延贤人,与参谋议。” |
56、尊贤使能 | 尊重有贤德的人,任用有才能的人。 | 《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曰:‘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
57、方正贤良 | 方正:正直;贤良:才能,德行好。汉武帝时推选的一种举荐官吏后备人员制度,唐宋沿用,设贤良科。指德才兼备的好人品 | 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准书》:“当是之时,招尊方正贤良文学之士,或至公卿大夫。” |
58、进贤黜奸 | 犹言进贤黜佞。 | 明·郑晓《今言》第四卷:“优厘大开离照,独运乾刚,进贤黜奸,明令赏罚。” |
59、选贤与能 | 选拔任用贤能的人。与,通“举”。亦作“选贤任能”、“选贤举能”。 | 《礼记 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售修睦。” |
60、简贤任能 | 指选用贤能。 | 《旧唐书 郭子仪传》:“委诸相以简贤任能,付老臣以练兵御侮,则黎元自理,寇盗自平,中兴之功,旬月可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