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息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 1、孳孳不息 | 孳孳:同“孜孜”,努力不懈的样子。形容工作勤奋,努力不懈。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鲁丕传》:“性沈深好学,孳孳不息。” | 
| 2、处静息迹 | 息:停止;迹:足迹。静处不动就不会留下痕迹。引申为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 战国·宋·庄周《庄子·渔父》:“不知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愚亦甚矣。” | 
| 3、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 太阳升起就起来劳动,太阳下山就休息。原指上古人民的生活方式,后亦泛指单纯简朴的生活。 | 《庄子 让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 
| 4、气息奄奄 | 气息:呼吸时出入的气;奄奄:呼吸微弱的样子。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也比喻事物衰败没落;即将灭亡。 | 晋 李密《陈情表》:“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 
| 5、息息相关 | 息:呼吸。呼吸也相互关连。形容非常密切。 | 清 严复《救亡决论》:“二者皆与扎营踞地息息相关者也。” | 
| 6、蹑足屏息 | 蹑足:放轻脚步;屏息:忍住呼吸。指放轻脚步,隐蔽行踪。形容行动小心隐秘。 | 老舍《赵子曰》:“赵子曰似乎昏昏的睡去,他蹑足屏息的想往外走。” | 
| 7、消息灵通 | 指对各方面的消息能及时掌握。 | 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就是屯子里消息灵通、心眼挺多的韩家大院的韩老六,也不太清楚。” | 
| 8、喘息之间 | 喘一口气的功夫。比喻时间短。 | 《后汉书·张纲传》:“若鱼遊釜中,喘息须臾之间耳!” | 
| 9、鸡豚之息 | 比喻微小的收益。 | 西汉·韩婴《韩诗外传》:“驷马之家不恃鸡豚之息,伐冰之家不图牛羊之入。” | 
| 10、屏声敛息 | 形容静悄悄不出声息。《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汉·蔡邕《表贺录换误上章谢罪》:“臣邕怔营惭怖,屏气累息,不知所自投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八回:“连连屏声敛息,不敢作声。” | 《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汉·蔡邕《表贺录换误上章谢罪》:“臣邕怔营惭怖,屏气累息,不知所自投处。” | 
| 11、消息盈虚 | 指事物的盛衰变化或行为的出处进退。 | 《易 剥》:“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 | 
| 12、居诸不息 | 居诸:语助词,借指光阴;息:停止,休息。时光不断地推移。形容时光流逝 | 南朝·梁·萧纲《善觉寺碑铭》:“居诸不息,寒暑推移。” | 
| 13、与民休息 | 与:帮助;休息:修养生息。帮助人民休养生息。 | 东汉·班固《汉书·昭帝纪》:“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光知时务之要,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 
| 14、生息蕃庶 | 生息:生活;蕃:繁殖。生存并繁殖人口。 | 《清史稿·食货志》:“其后土、客生息蕃庶,岁屡有秋,关内汉回挟春承恳,络绎相属。” | 
| 15、仆旗息鼓 | 息:停止。放倒旗子,停止敲鼓。指隐蔽行军,不暴露目标。比喻无声无息地停止运动。 | 《新唐书·南蛮传》:“会蛮踵来,还攻大度河,仆旗息鼓。” | 
| 16、来好息师 | 招致和好,停止战争。 | |
| 17、瞬息之间 | 极短暂的时间内。 | 《北史·魏世祖太武帝本纪》:“雅长听察,瞬息之间,下无以措其奸隐。” | 
| 18、经久不息 | 经:经过;息:停息。经过很长时间停不下来;多指掌声或欢呼声。 | 刘坚《草地晚餐》:“人群沸腾起来,掌声和欢呼声经久不息。” | 
| 19、扼腕叹息 | 扼:握住;抓住。握着手腕发出叹息的声音。形容十分激动地发出长叹的情态。 | 晋 王隐《晋书 刘锟传》:“臣所以泣血宵呤扼腕长叹者也。” | 
| 20、喘息之机 | 暂停活动、舒缓一段时间。 | 金玉舟《赵匡胤》第31章:“柴荣那里肯给敌军以喘息之机,立刻挥军急追。” | 
| 21、欷歔叹息 | 欷歔:抽咽声。指低声叹气。 |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65回:“说时不住的欷歔叹息。” | 
| 22、杳无信息 | 同“杳无音信”。 | 明·汤显祖《邯郸记》第十八出:“一从卢郎征西,杳无信息,不知彼中征战若何。” | 
| 23、树欲息而风不停 | 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现也比喻阶级斗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同“树欲静而风不止”。 | 宋·陈亮《祭凌存仲母夫人立》:“树欲息而风不停,子欲养而亲不待。” | 
| 24、杳无消息 | 杳:无影无踪。没有一点儿音信。 | 明 沈德符《野获编》:“微闻有浮海行者,踪迹可疑。乃南至闽广近海诸地,无不遍历,杳无消息。” | 
| 25、瞬息万变 | 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极短时间;万变:变化之多。在极短时间内就有很多变化。形容变化很多很快。 | 宋 胡宏《题上封寺》:“风云万变一瞬息,红尘奔走真徒劳。” | 
| 26、生生不息 | 不断地生长、繁殖。 | |
| 27、仰人鼻息 | 仰:依赖;鼻息:呼吸。依靠他人的呼吸而生存。比喻靠人家而生存;必然看人家的脸色行事;而没有自己的独立性。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袁绍传》:“袁绍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犹婴儿在股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 | 
| 28、息怒停瞋 | 瞋:发怒时睁大眼睛。停止发怒和生气。多用作劝说,停息恼怒之辞。 | 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夫人休闪了手,且息怒停瞋,听红娘说。” | 
| 29、金鸡消息 | 指皇帝下赦令招安的消息。 | 《新唐书·百官志三》:“赦日,树金鸡于仗南,竿长七丈,有鸡高四尺,黄金饰首,衔绛幡长七尺,承以彩盘,维以绛绳。” | 
| 30、喟然叹息 | 喟然:叹气的样子。形容因深有感慨而叹息。 |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崔琰传》:“太祖贵其公亮,喟然叹息,迁中尉。” | 
| 31、偃甲息兵 | 甲:古代作战时穿的护身服。兵:兵器。停止战争。 | |
| 32、一息尚存 | 还有一口气。指到了生命的最后阶段。 | 先秦 孔子《论语 泰伯》:“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宋 朱熹集注:“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可谓远矣。” | 
| 33、鼻息如雷 | 鼻息:鼾声。打呼噜的声音就象打雷一样响。形容熟睡时鼾声大作。 | 宋 沈括《梦溪笔谈 人事》:“上使人微觇准所为,而准方酣寝于中书,鼻息如雷。” | 
| 34、政平讼息 | 政平:政治平允。指政治清明。 | 宋·陈亮《与韩子师侍郎彦古》:“因势顺导,殆如反掌,不出一月,政平讼息,必将有自达于天听者。” | 
| 35、东窗消息 | 见“东窗计”。 | 明·无名氏《精忠计·东窗》:“心事难凭枉致疑,夫人其实好心机,凭此黄柑无后患,东窗消息少人知。” | 
| 36、休养生息 | 指在战争或社会大动荡之后;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生活;恢复元气。生息:人口繁殖。 | 唐 韩愈《平淮西碑》:“高宗、中、睿,休养生息,至于玄宗,受报收功。” | 
| 37、屏气不息 | 屏气:抑制呼吸。闭住气不呼吸,形容敬谨畏惧的样子。 | 春秋·鲁·孔丘《论语·乡党》:“屏气似不息者。” | 
| 38、瞬息千变 | 瞬息:极短的时间。指在瞬息之间就会发生快而复杂的变化。 | 曾朴《孽海花》第24回:“大凡交涉的事是瞬息千变的,只看雯兄养疴一个月,国家已经蹙地八百里了。” | 
| 39、偃武息戈 | 停息武备,不事战争。 | 《后汉书·公孙述传》:“嚣(隗嚣)不及此时推危乘胜,以争天命,而退欲为西伯之事,尊章句,宾友处士,偃武息戈,卑辞事汉,喟然自以文王复出也。” | 
| 40、卷旗息鼓 | 犹偃旗息鼓。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 | 清 孙郁《绣帏灯 公讨》:“须等那不贤之妇亲口道允,我等才卷旗息鼓,暂宽一时。” | 
| 41、卧旗息鼓 | 息鼓:停止敲鼓。放倒旗子,停止敲鼓。指隐蔽行军,不暴露目标。 |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郭冲三事曰:“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开四城门,扫地却酒。” | 
| 42、望峰息心 | 遥望山峦巍峨而尘念随之平息。多指遁世隐居。亦喻知难而止息。 | 南朝·梁·吴均《与朱元思书》:“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 
| 43、食饥息劳 | 谓使饥饿者得食,疲劳者休息。 | 战国·宋·墨翟《墨子·天志中》:“内有以食饥息劳,持养其万民,则君臣上下惠忠,文子弟兄慈孝。” | 
| 44、一息万变 | 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有很多变化。形容变化很多很快。 | 宋·胡宏《题上封寺》:“风云万变一瞬息,红尘奔走真徒劳。” | 
| 45、消息盈冲 | 指事物的盛衰变化或行为的出处进退。 | 语出《易 剥》:“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 | 
| 46、树欲静而风不息 | 静:平静;息:平息。树要静止,风却不停地刮着。比喻事物的客观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三卷:“树欲静而风不息,子欲养而亲不在,皋鱼增感。” | 
| 47、息军养士 | 息:休息,修整。修整军队,积蓄力量,准备再战。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6回:“按甲寝兵,息军养士,待时而动。” | 
| 48、忾然叹息 | 忾:叹息,感慨。感慨叹息。 | 晋·陆机《吊魏武帝文》:“见魏武帝遗令,忾然叹息,伤怀者久之。” | 
| 49、敛容息气 | 敛容:收起笑容,态度变得严肃;息:停止。正容屏气,形容神情严肃庄重。 |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83回:“面上尚微有笑容,及至到公堂,他才敛容息气。” | 
| 50、息事宁人 | 息:平息;宁:安定。指调解纠纷;使事情平息下来;使人们平安相处。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章帝纪》:“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验,及吏人条书相告,不得听受,冀以息事宁人,敬奉天气。” | 
| 51、重足屏息 | 同“重足屏气”。 | 宋·叶適《法度总论二》:“魏武虽严科条,审律令,以重足屏息操制群下,而截然使人各得自尽以行其职守者犹在也。” | 
| 52、望岫息心 | 见“望峰息心”。 | 《南史·何点传》:“豫章王嶷命驾造点,点从后门遁去。司徒竟陵王子良闻之,曰:‘豫章王尚,吾当望岫息心。’” | 
| 53、烽鼓不息 | 烽鼓:烽火与战鼓;息:停止。比喻战乱不止。 | 南朝·梁·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晋宋迄今,有切民患;烽鼓相望,岁时不息。” | 
| 54、形息名彰 | 息:通“熄”,灭;彰:显扬。人死了,名声却显扬于世。 | 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上德》:“故古之人,身隐而功著,形息而名彰。” | 
| 55、川流不息 | 川:河流;流:流动;息:停止。①比喻时光的流逝和大自然的运行永无休止。②亦形容行人、车马、船只等往来不绝。 | 南朝 梁 周兴嗣《千字文》:“川流不息,渊澄取映。” | 
| 56、无声无息 | 息:音信;消息。没有声音;没有气息。形容没有声响;不为人觉察。 | 鲁迅《书信集 1047 至胡风》:“一到里面去,即酱在无聊的纠纷中,无声无息。” | 
| 57、禽息鸟视 | 比喻生活优裕而对社会不能做一点有益的事。 | 三国 魏 曹植《求自试表》:“虚荷上位,而忝重禄,禽息鸟视,终于白首。此徒圈牢之养物,非臣之所志也。” | 
| 58、重足累息 | 同“重足屏气”。 | 《梁书·柳忱传》:“朝迁狂悖,为恶日滋,顷闻京师长者,莫不重足累息。”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七十三:“于是内外恐怖,人不自安,皆求苟免,莫有固志,重足累息,以逮于终。” | 
| 59、息兵罢战 | 兵:打仗。停止或结束战争。 |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2卷:“只为宋朝南渡以后,绍兴、淳熙年间,息兵罢战,君相自谓太平,纵情逸乐。” | 
| 60、停瞋息怒 | 停止发怒和生气。多用作劝说,停息恼怒之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