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民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民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地瘠民贫土地瘠薄,人民贫穷。清·刘大櫆《送黟令孙君改任凤阳序》:“先时地瘠民贫,催科愈烦,而逋负愈积,逋久不偿,视为固然。”
2、出榜安民榜:官府告示。张贴告示,安抚百姓。明·施耐庵《水浒传》第54回:“收军进高唐州城内,先传下将令,休得伤害百姓。一面出榜安民,秋毫无犯。”
3、解民倒悬比喻把受苦难的人民解救出来。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4、广土众民土地广阔,人民众多。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上》:“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
5、病民蛊国病:损坏,祸害;蛊:相传为人工培养的毒虫,引伸为毒害。害人民、害国家。明·天然痴叟《石点头·贪婪汉六院卖风流》:“昔刘晏桑弘羊,利尽缁铢,而未尝病国病民,后世犹说其聚敛。”
6、蠹国耗民危害国家和人民。同“蠹国害民”。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如是我闻一》:“彼募化亦谋食之一道,必以其不耕不织为蠹国耗民,彼不耕不织而蠹国耗民者,独僧尼耶?”
7、与民更始跟人民一起又有新的开端。指除旧布新。东汉 班固《汉书 武帝纪》:“朕嘉唐虞而乐殷周,据旧以鉴新。其赦天下,与民更始。”
8、民力雕弊雕弊:困苦,衰败。社会经济衰败,人民生活困苦。汉·荀悦《汉纪·武帝纪》:“当武帝之时,赋役烦众,民力雕弊。”
9、误国害民让国家受害,人民遭殃。清·钱彩《说岳全传》第74回:“张俊身为大将,不思报效,专权乱政,误国害民。”
10、束杖理民谓治理百姓不滥用刑罚。形容为官宽仁爱民。束杖,收起刑具。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八:“有刑罚徒流绞斩,吊拷絣把。设而不用,束杖理民宽雅。”
11、蠹国病民危害国家和人民。同“蠹国害民”。元 刘祁《归潜志》卷十三:“因思一时富贵权势之人,生长纨绮中……非惟不知稼穑之艰难,流于奢淫以蠹国病民,抑又不知世间温饱安逸之正味为不少。”
12、弭盗安民弭:平息;安:稳定。平息盗贼,稳定民生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34回:“像这盗贼横行,全不肯讲究一个弭盗安民的良法。”
13、省方观民省:察看。观察各地风俗民情。《周易·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
14、振民育德振:通“赈”,救济。指接济、帮助人民,涵养自己的德性。《周易·蛊》:“象曰:山下有风,蛊,君子以振民育德。”
15、应天顺民见“应天顺人”。《周易·革》:“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在而应乎人。”
16、救民于水火把人民从深重的灾难中拯救出来。《孟子·滕文公下》: “救民于水火之中,取其残而已矣。”
17、物阜民丰物产丰富,人民安乐。
18、化民易俗教化百姓,改变风俗。西汉·戴圣《礼记·学记》:“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而远者怀之。”
19、民生在勤人民的生计在于勤劳。《左传 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而不匮。”
20、全民皆兵谓把能参加战斗的人民全都武装起来,随时准备歼灭入侵之敌。王朔《痴人》:“我知道这种勾当已发展到五花八门、全民皆兵的程度。”
21、民心不壹人民的心意不一致。《左传 昭公七年》:“六物不同,民心不壹,事序不类,官职不则,同始异终,胡可常也?”
22、削职为民撤掉官职,降为平民。清·陈忱《水浒后传》第十九回:“王黼大怒,将宋昭削职为民。”
23、官逼民反在反动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下,人民无法生活,被迫奋起反抗。清 魏源《圣武记》第九卷:“初教匪起事,皆以官逼民反为词。”
24、官偪民反见“官逼民反”。
25、视民如子形容帝王、官吏爱护百姓。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昭公三年》:“吴光新得国,而亲其民,视民如子,辛苦同之,将用之也。”
26、保国安民保卫国家,使人民安居乐业。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62回:“若以礼币请他,拜为上将,可以扫清水寨,殄灭狂徒,保国安民。”
27、万民涂炭涂:泥淖;炭:炭火。万民如同陷入泥淖坠入火海一般。形容广大百姓陷入极端困苦的境地。《尚书·仲虺之诰》:“有夏昏德,民坠涂炭。”
28、顺天恤民顺:依顺,顺从;恤:体恤。顺应天意,体恤民众。东汉·班固《汉书·匈奴传》:“朕与单于俱由此道,顺天恤民,世世相传,施之无穷,天下莫不咸嘉。”
29、福国利民福:护佑。为国家和人民造福谋利。范文澜《中国近代史》第一章:“林则徐给其妻郑夫人家书里说:‘盖以身许国,但求福国利民,与民无害。”
30、劳民费财亦作“劳民伤财”。《新唐书·南诏传赞》:“唐之治不能过两汉,而地广于三代,劳民费财,祸所繇生。”
31、独夫民贼独夫: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暴君;民贼:祸害人民的人。残暴无道、祸害人民的反动统治头子。《尚书 泰誓下》:“独夫受,洪惟作威,乃汝世仇。”先秦 孟轲《孟子 告子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
32、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防:阻止;甚:超过。阻止人民进行批评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指不让人民说话,必有大害。《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33、残民以逞残:残害;逞:称愿,满足某种心愿。以残害人民来达到罪恶目的。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二年》:“《诗》所谓‘人之无良’者,其羊斟之谓乎!残民以逞。”
34、国富民强国家富足;人民强健。汉 赵晔《吴越春秋》:“民富国强,众安道泰。”
35、误国殃民给国家人民带来祸害。明·杨继盛《请诛贼臣疏》:“臣观大学士严嵩,盗权窃柄,误国殃民,其天下之第一大贼乎。”
36、体察民情体察:考查,观察。考察民间生活生产情况。元·关汉卿《裴度还带》:“上命差来此处歇马,体察民情。”
37、病民害国病:损坏,祸害。害人民、害国家。清 严复《救亡决论》:“从未问津,致一是云为,自亏自损,病民害国,暗不自知。”
38、忧国哀民忧虑国事,体恤百姓。汉·王符《潜夫论·救边》:“会坐朝堂,则无忧国哀民恳恻之诚,苟转相顾望,莫肯违止。”
39、取民愈广攫取民众的财货,劳力越多.。
40、社稷生民社稷:古代帝王所祭的土神和谷神,代指国家。指国家与人民。傅抱石《郑板桥集前言》:“何与于社稷生民之计,三百篇之旨哉?”
41、保境安民安民:安定人民生活。保卫国境,使人民安居乐业。明·施耐庵《水浒传》第71回:“但愿共存忠义于心,同著功勋于国,替天行道,保境安民。”
42、民穷财尽人民穷困,国家财富也消耗完了。《京本通俗小说 拗相公》:“况且民穷财尽,百姓饔餐不饱,没闲钱去养马骡。”
43、与民同乐原指君王施行仁政,与百姓休戚与共,同享欢乐。后泛指领导与群众一起游乐,共享幸福。《孟子·梁惠王下·庄暴见孟子》:“今王四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44、辱国殃民使国家受辱,人民遭殃。亦作“辱国殄民”。《古今小说 木绵庵郑虎臣报冤》:“韩侂胄居相位一十四年,陷害了赵愚丞相,罢黜道学诸臣,轻开边衅,辱国殃民。”
45、民无噍类噍类:指能吃东西的动物,特指活人。老百姓没有活路了。东汉·班固《汉书·高帝纪》:“尝攻襄城,襄城无噍类,所过无不残灭。”
46、敬授民时见“敬授人时”。南朝·梁·梁元帝《庆东耕启》:“伏惟陛下,敬授民时,造幄籍圃。”
47、知生之民知生:求生存。指在与自然界斗争中求生存的远古人民。战国·宋·庄周《庄子·盗跖》:“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积薪,冬则炀之,故命之曰知生之民。”
48、平易近民见“平易近人”。西汉·司马迁《史记·鲁周公世家》:“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49、取信于民取得人民的信任。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一一取信于民。”
50、安民告示安:安定;告示:布告。①原指官府在新官上任或社会变乱后;为安定民心所发布的文告。②现借指把要办的事或问题预先通知下来;让大家有所准备。清 黄小配《洪秀全演义》第25回:“李秀成全不费力,已拔了南康城……先出安民告示,次第收复汝宁、饶州各郡县。”
51、畏天恤民畏:敬畏;恤:周济。敬畏上天,怜爱下民。宋·朱熹《辞免进职奏状》:“既闵然有畏天恤民之诚,而圣训丁宁又无非恻怛焦劳之实。”
52、民以食为本民众以粮食为根本。明·无名氏《拔宅飞升》第一折:“常言道大富由天,小富由勤,民以食为本。”
53、体国安民体:划分;国:国家。治理国家,安定民众。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唐德宗》:“柳考当日户口虚盈之数,而晏体国安民之心,不可没矣。”
54、劳民伤财劳民:使人民劳累;伤:耗费。既让人民劳累受苦;又耗费了资财。指滥用人力物力;造成浪费。《元史 李元礼传》:“而又劳民伤财,以奉土木。”
55、劳民动众动用众多民力去做某件事。《旧五代史·晋书·高祖纪》:“纪年之挽粟飞刍,继日而劳民动众,常烦漕运,不给供须。”
56、民和年稔犹言民乐年丰。《后汉书·孝桓帝纪》:“幸赖股肱御侮之助,残丑消荡,民和年稔,普天率土,遐迩洽同。”
57、与民休息与:帮助;休息:修养生息。帮助人民休养生息。东汉·班固《汉书·昭帝纪》:“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光知时务之要,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58、裕民足国使人民富裕,国家丰足。先秦 荀况《荀子 富国》:“足国之道,节用裕民。”
59、拥政爱民军队拥护政府,爱护人民。
60、平民百姓指普通百姓。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三卷:“假如桀是个平民百姓,还造得许多恶业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