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民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民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应天从民应:接受。适应天命,顺从人心。《南齐书·谢腀传》:“陛下受命,应天从民。”
2、体国安民体:划分;国:国家。治理国家,安定民众。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唐德宗》:“柳考当日户口虚盈之数,而晏体国安民之心,不可没矣。”
3、国富民丰国家富有,民众富裕。三国·魏·曹植《七启》:“散乐移风,国富民康。”
4、民不聊生聊:依靠。老百姓无法生活下去。西汉 司马迁《史记 张耳陈余列传》:“百姓罢敝,头会箕敛,以供军费,财匮力尽,民不聊生。”
5、国脉民命脉:命脉。国家和人民的命脉。比喻国家和人民赖以生存的根基。毛泽东《向国民党的十点要求》:“当此国难深重之秋,若犹不思变计,则日汪肆扰于外,奸徒破坏于内,国脉民命,岌岌可危矣。”
6、节用裕民节约用度,使人民过富裕的生活。荀况《荀子 富国》:“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
7、黎民百姓指普通老百姓。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17回:“那六街三市勋卫宰臣,黎民百姓,奉天子之命,与民同乐。”
8、无方之民古谓不知礼法的人。西汉·戴圣《礼记·经解》:“是故隆礼由礼,谓之有方之士;不隆礼,不由礼,谓之无方之民。”
9、裕民足国使人民富裕,国家丰足。先秦 荀况《荀子 富国》:“足国之道,节用裕民。”
10、蠹国害民蠹:损害。危害国家,残害人民。《京本通俗小说 拗相公》:“阴司以儿父久居高位,不思行善,专一任性执拗,行青苗等新法,蠹国害民,怨气腾天。”
11、病民蛊国病:损坏,祸害;蛊:相传为人工培养的毒虫,引伸为毒害。害人民、害国家。明·天然痴叟《石点头·贪婪汉六院卖风流》:“昔刘晏桑弘羊,利尽缁铢,而未尝病国病民,后世犹说其聚敛。”
12、辅世长民辅世:辅佐当世的国君。长民:统治人民。辅佐当世的国君统治人民。《孟子·公孙丑下》:“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
13、家给民足家家衣食充裕,人人生活富足。西汉 刘安《淮南子 本经训》:“衣食有余,家给人足。”
14、生民涂炭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六十一回:“今国君无道,天愁民怨,四海分崩,生民涂炭,刀兵不歇,天下无不思叛,正天之欲绝殷商也。”
15、民生在勤人民的生计在于勤劳。《左传 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而不匮。”
16、物阜民丰物产丰富,人民安乐。
17、视民如子形容帝王、官吏爱护百姓。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昭公三年》:“吴光新得国,而亲其民,视民如子,辛苦同之,将用之也。”
18、蠹国殃民危害国家和人民。同“蠹国害民”。《明史 方从哲传》:“代营榷税,蠹国殃民。”
19、国困民穷困:贫困。指国家贫困,人们穷苦。冯玉祥《我的生活》第33章:“我想到我国的上层社会,虽然国困民穷,却非外国货不买的情形,不禁使我面红耳赤。”
20、体察民情体察:考查,观察。考察民间生活生产情况。元·关汉卿《裴度还带》:“上命差来此处歇马,体察民情。”
21、蚩蚩者民蚩蚩:无知的样子。无知识的就是老百姓。《诗经·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22、广土众民土地广阔,人民众多。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上》:“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
23、民贼独夫指残害人民众叛亲离的反动统治者。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一章第一节:“这种险惨刻毒的民贼独夫思想,与孔孟正统派的仁义学说恰恰处于对立的地位。”
24、物阜民安阜:丰富。物产丰富,人民安乐。《后汉书·刘陶传》:“夫欲民殷财阜,要在止役禁夺。”
25、化外之民化:开化;民:民众。文明地区以外的民众,即没有开化的民众。旧时统治阶级的偏见,指中国教化达不到、法律管不着的少数民族。《唐律疏义·名例》:“诸化外之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
26、忧国哀民忧虑国事,体恤百姓。汉·王符《潜夫论·救边》:“会坐朝堂,则无忧国哀民恳恻之诚,苟转相顾望,莫肯违止。”
27、地广民众广:宽阔。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朱自清《新中国在望中》:“地广民众的中国要统一意志与集中力量,必得有为公众的喉舌,打通层层的壁垒。”
28、荼毒生民荼毒:毒害,残害。指残害人民。唐·李华《吊古战场文》:“秦起长城,竟海为关,荼毒生民,万里朱殷。”
29、愚民安知无知的老百姓哪里会知道。
30、天无二日,民无二主日:太阳。天上没有两个太阳,一国不能同时有两个国王。《元史·太祖本纪》:“吾闻东方有称帝者,天无二日,民岂有二主耶?”
31、取民愈广攫取民众的财货,劳力越多.。
32、民穷财匮人民穷困,国家财富也消耗完了。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十一回:“本处万山环列,易于哨聚,又值水旱频仍,民穷财尽,人心思乱。”
33、削职为民撤掉官职,降为平民。清·陈忱《水浒后传》第十九回:“王黼大怒,将宋昭削职为民。”
34、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本:事物的根源或根基;天:指生存的首要条件。国家以人民为根本,人民以食物为头等大事。孙中山《上李鸿章书》:“夫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不足食胡以养民?”
35、涂炭生民涂炭:烂泥和炭火。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明·沈采《千金记·登拜》:“狂秦暴虐,涂炭生民。”
36、关心民瘼瘼:疾,疾苦。关心群众的疾苦。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四回:“非得关心民瘼之员,竭力抚循,不足以资补救。”
37、民以食为天天:比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东西。人民以粮食为自己生活所系。指民食的重要。东汉 班固《汉书 郦食其传》:“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38、防民之口,甚于防水防:阻止;甚:超过。想堵住人民的嘴,比堵塞河水还难。指不让人民说话,是不明智的。西汉·司马迁《史记·周本纪》:“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水。”
39、官逼民变逼:逼迫。官府压迫人民,迫使人民起来反抗。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三章:“天地会和饥民纷纷起义,揭‘官逼民变’……‘劫富济贫’等旗号。”
40、伐罪吊民伐:讨伐。吊:慰问。讨伐有罪,拯救百姓。常用以作为发动战争的口号。南朝(梁)任方《百辟劝进今上笺》:“伐罪吊民,一匡靖乱。”
41、视民如伤把百姓当作有伤病的人一样照顾。旧时形容在位者关怀人民。先秦 左丘明《左传 哀公元年》:“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
42、弭盗安民弭:平息;安:稳定。平息盗贼,稳定民生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34回:“像这盗贼横行,全不肯讲究一个弭盗安民的良法。”
43、为民父母这:作为,充当;父母:即父母官。担任地方行政长官。《孟子 梁惠王上》:“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44、残民害物残:伤害。摧残百姓,损害财物。宋 辛弃疾《淳熙己亥论盗贼札子》:“州以趣办财赋为急,县有残民害物之罪,而吏不敢问。”
45、辱国殄民见“辱国殃民”。明·刘基《春秋明经》:“他日西鄙之伐,辱国殄民,果谁之所致乎!”
46、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防:阻止;甚:超过。阻止人民进行批评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指不让人民说话,必有大害。《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47、民生凋敝民生:人民的生计;凋敝:破落;衰败。形容社会经济衰败;人民生活困苦。东汉 班固《汉书 循吏传序》:“民用凋敝,奸宄不禁。”
48、天之僇民见“天之戮民”。鲁迅《野草·淡淡的血痕中》:“人们都在其间咀嚼着人找的渺茫的悲苦……各各自称为‘天之僇民。’”
49、神怒民痛痛:恨。天神愤怒,百姓痛恨。形容因作恶多端,引起极大愤怒。西汉·晏婴《晏子春秋·外篇》:“不思谤讟,不惮鬼神,神怒民痛,无悛于心。”
50、民贵君轻人民比君主更重要。这是民本思想。战国·邹·孟轲《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51、神怒民怨怨:怨恨。天神愤怒,百姓痛恨。形容因作恶多端,引起极大愤怒。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68回:“师旷退,谓羊舌肸曰:‘神怒民怨,君不久矣!’”
52、解民倒悬比喻把受苦难的人民解救出来。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53、民情物理人情事理。清·钱泳《履园丛话·廿一经》:“民情物理之隐微,无不了如指掌。”
54、独夫民贼独夫: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暴君;民贼:祸害人民的人。残暴无道、祸害人民的反动统治头子。《尚书 泰誓下》:“独夫受,洪惟作威,乃汝世仇。”先秦 孟轲《孟子 告子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
55、王子犯法,庶民同罪王子犯了法,和老百姓一样处以罪刑。指王法对于王子、平民是一样的。《野叟曝言》第六七回:“众人都道说那里话,王子犯法,庶民同罪,这是因奸杀命的事,既犯到官,还有活命的吗。”
56、尸位病民尸位:居位而不做事。占着职位而无所作为,使人民受到损害。清·李绿园《歧路灯》第95回:“如有慢视民瘼者,定行揭帖上几个,断不叫这等尸位病民者,得以漏网。”
57、物阜民康物产丰富,人民安康。明·郎瑛《七修类稿·国事》:“大明御极,远绍虞唐,河清海晏,物阜民康。”
58、民富国强人民富裕,国家强盛。汉 赵晔《吴越春秋 勾践归国外传》:“越主内实府库,垦其田畴,民富国强,众安道泰。”
59、官逼民反在反动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下,人民无法生活,被迫奋起反抗。清 魏源《圣武记》第九卷:“初教匪起事,皆以官逼民反为词。”
60、天之戮民亦作“天之僇民”。受天惩罚的人;罪人。战国·宋·庄周《庄子·大宗师》:“孔子曰:‘丘,天之戮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