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民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民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祸国误民祸:祸害;误:误导,耽误。指危害国家,误导人民。邓小平《党在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精神污染的危害很大,足以祸国误民。”
2、敬天爱民敬奉天命,爱护百姓。明·无名氏《下西洋》第一折:“方今圣人在位,圣智神聪,敬天爱民,豁达大度。”
3、物阜民丰物产丰富,人民安乐。
4、民富国强人民富裕,国家强盛。汉 赵晔《吴越春秋 勾践归国外传》:“越主内实府库,垦其田畴,民富国强,众安道泰。”
5、使民以时时:农时。执政者要按照农时使用民力。春秋·鲁·孔丘《论语·学而》:“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6、平易近民见“平易近人”。西汉·司马迁《史记·鲁周公世家》:“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7、保国安民保卫国家,使人民安居乐业。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62回:“若以礼币请他,拜为上将,可以扫清水寨,殄灭狂徒,保国安民。”
8、为民除害替老百姓铲除祸害。为:替;给。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秦宓传》:“禹疏江决河,东注于海,为民除害,生民已来功莫先者。”
9、忧国爱民忧心国家,爱护百姓。《战国策·齐策》:“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
10、民保于信指执政的人有信还要有义,才能受到人民拥护。《左传·定公十四年》:“谚曰:‘民保于信。’吾以信义也。”
11、民穷财匮人民穷困,国家财富也消耗完了。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十一回:“本处万山环列,易于哨聚,又值水旱频仍,民穷财尽,人心思乱。”
12、民惟邦本惟:乃,是;邦:国家。人民是立国之本。《尚书·五子之歌》:“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13、天之戮民亦作“天之僇民”。受天惩罚的人;罪人。战国·宋·庄周《庄子·大宗师》:“孔子曰:‘丘,天之戮民也。’”
14、乡规民约指由当地村民共同制定并要求共同遵守的规约。
15、视民如子形容帝王、官吏爱护百姓。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昭公三年》:“吴光新得国,而亲其民,视民如子,辛苦同之,将用之也。”
16、地瘠民贫土地瘠薄,人民贫穷。清·刘大櫆《送黟令孙君改任凤阳序》:“先时地瘠民贫,催科愈烦,而逋负愈积,逋久不偿,视为固然。”
17、防民之口,甚于防水防:阻止;甚:超过。想堵住人民的嘴,比堵塞河水还难。指不让人民说话,是不明智的。西汉·司马迁《史记·周本纪》:“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水。”
18、治国安民治:治理;安:使安定;这里指使人民各安其业的意思。治理国家;使百姓安定。东汉 班固《汉书 食货志上》:“财者,帝王所以聚人守位,养成群生,奉顺天德,治国安民之本也。”
19、生事扰民生事:惹起事端。惹起事端,侵扰民众。指故意寻衅闹事,侵扰人民。宋·苏轼《教战守》:“而士大夫亦未尝言兵,以为生事扰民,渐不可长。”
20、独夫民贼独夫: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暴君;民贼:祸害人民的人。残暴无道、祸害人民的反动统治头子。《尚书 泰誓下》:“独夫受,洪惟作威,乃汝世仇。”先秦 孟轲《孟子 告子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
21、尊主泽民尊崇君主,泽惠生民。宋·苏轼《与李公择书》之十一:“虽怀坎壈于时,遇事有可尊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祸福得丧,付与造物。”
22、与民同忧忧:忧患。与人民共忧患。宋·苏舜钦《诣匦疏》:“岂上位务在镇静,不须与民同忧也?”
23、费财劳民耗费财物,劳苦百姓。《晏子春秋·内篇谏下》:“诚费财劳民以为无功,又从而怨之,是寡人之罪也。”《晏子春秋·内篇谏下》:“诚费财劳民以为无功,又从而怨之,是寡人之罪也。”
24、富国裕民使国家和人民富裕。刘大白《龟——为任君茂梧题画》诗:“你大肚彭亨,好像个财神。但身没半文,说什么富国裕民!”
25、国困民穷困:贫困。指国家贫困,人们穷苦。冯玉祥《我的生活》第33章:“我想到我国的上层社会,虽然国困民穷,却非外国货不买的情形,不禁使我面红耳赤。”
26、应天顺民见“应天顺人”。《周易·革》:“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在而应乎人。”
27、劳民伤财劳民:使人民劳累;伤:耗费。既让人民劳累受苦;又耗费了资财。指滥用人力物力;造成浪费。《元史 李元礼传》:“而又劳民伤财,以奉土木。”
28、取民愈广攫取民众的财货,劳力越多.。
29、残民害物残:伤害。摧残百姓,损害财物。宋 辛弃疾《淳熙己亥论盗贼札子》:“州以趣办财赋为急,县有残民害物之罪,而吏不敢问。”
30、民亦劳止,汔于小康民亦劳止与汔可小康都是互文同义。意思是说老百姓太劳苦,也该稍稍得到安乐了。表达了奴隶制时代先民们的一种理想。《诗经》中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31、蠹国残民危害国家和人民。同“蠹国害民”。宋 苏轼《张诚一责授左武卫将军制》:“乃者奸言诐行,蠹国残民之状,论者纷然,方议其罪,而悖德隐恶,达于朕听,考实其状,至不忍言。”
32、为民请命请命:请示保全生命。泛指有相当地位的人代表百姓向当权者陈述困难,提出要求。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因民之欲,西向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孰敢不听!”
33、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本:事物的根源或根基;天:指生存的首要条件。国家以人民为根本,人民以食物为头等大事。孙中山《上李鸿章书》:“夫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不足食胡以养民?”
34、民康物阜人民平安,物产丰富。清 郑观应《盛世危言 吏治下》:“可见当时君明臣良,民康物阜,致治之隆非无故也。”
35、民力雕弊雕弊:困苦,衰败。社会经济衰败,人民生活困苦。汉·荀悦《汉纪·武帝纪》:“当武帝之时,赋役烦众,民力雕弊。”
36、地广民稀广:宽阔;稀:稀少。指土地广大,人烟稀少。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下》:“习俗颇殊,地广民稀。”
37、天怒民怨怒:发怒;怨:怨恨。上天震怒,人们怨恨。形容为害作恶非常严重,引起普遍的愤怒。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94回:“三纲尽绝,五伦有乖,天怒民怨,自古及今,罪恶昭著未有若此之甚者。”
38、生民涂炭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六十一回:“今国君无道,天愁民怨,四海分崩,生民涂炭,刀兵不歇,天下无不思叛,正天之欲绝殷商也。”
39、祸国殃民祸、殃:带来灾难;使受损害。危害国家;残害人民。章炳麟《正学报缘起 例言》:“如去岁兖州之变,西报指斥疆臣,谓其祸国殃民,肉不足以啖狗彘。”
40、民情物理人情事理。清·钱泳《履园丛话·廿一经》:“民情物理之隐微,无不了如指掌。”
41、官偪民反见“官逼民反”。
42、天无二日,民无二王日:太阳。天上没有两个太阳,一国不能同时有两个国王。战国·邹·孟轲《孟子·万章》:“孔子曰:‘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舜既为天子矣,又帅天下诸侯以为尧三年丧,是二天子矣。”
43、民安物阜阜:多。社会安定,物资丰富。形容太平盛世的景象。明 朱有炖《灵芝庆寿》第一折:“皆因中国雨顺风调,民安物阜。”
44、救民于水火把人民从深重的灾难中拯救出来。《孟子·滕文公下》: “救民于水火之中,取其残而已矣。”
45、误国害民让国家受害,人民遭殃。清·钱彩《说岳全传》第74回:“张俊身为大将,不思报效,专权乱政,误国害民。”
46、仁民爱物仁:仁爱,同情、爱护或帮助。爱众人,进而爱护万物。旧指官吏仁爱贤能。《孟子·尽心上》:“君子之于物也,爱人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47、平民百姓指普通百姓。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三卷:“假如桀是个平民百姓,还造得许多恶业否?”
48、万民涂炭涂:泥淖;炭:炭火。万民如同陷入泥淖坠入火海一般。形容广大百姓陷入极端困苦的境地。《尚书·仲虺之诰》:“有夏昏德,民坠涂炭。”
49、民不聊生聊:依靠。老百姓无法生活下去。西汉 司马迁《史记 张耳陈余列传》:“百姓罢敝,头会箕敛,以供军费,财匮力尽,民不聊生。”
50、化民成俗教化百姓,使形成良好的风尚。西汉·戴圣《礼记·学记》:“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51、不羁之民羁:束缚;民:百姓。不受束缚的百姓。指不甘就范的民众。汉 桓宽《盐铁论 论功》:“不牧之地,不羁之民。”
52、为民父母这:作为,充当;父母:即父母官。担任地方行政长官。《孟子 梁惠王上》:“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53、民心不壹人民的心意不一致。《左传 昭公七年》:“六物不同,民心不壹,事序不类,官职不则,同始异终,胡可常也?”
54、救世济民挽救天下,拯济百姓。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一十八回:“尧、舜、禹、汤、周、孔,时刻以救民济世为心。”
55、劳民动众动用众多民力去做某件事。《旧五代史·晋书·高祖纪》:“纪年之挽粟飞刍,继日而劳民动众,常烦漕运,不给供须。”
56、涂炭生民涂炭:烂泥和炭火。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明·沈采《千金记·登拜》:“狂秦暴虐,涂炭生民。”
57、福国利民福:护佑。为国家和人民造福谋利。范文澜《中国近代史》第一章:“林则徐给其妻郑夫人家书里说:‘盖以身许国,但求福国利民,与民无害。”
58、知生之民知生:求生存。指在与自然界斗争中求生存的远古人民。战国·宋·庄周《庄子·盗跖》:“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积薪,冬则炀之,故命之曰知生之民。”
59、济世安民使国家得到治理,百姓安居乐业。《旧唐书 太宗本纪上》:“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其年将二十,必能济世安民矣。”
60、束杖理民谓治理百姓不滥用刑罚。形容为官宽仁爱民。束杖,收起刑具。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八:“有刑罚徒流绞斩,吊拷絣把。设而不用,束杖理民宽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