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公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 1、洁己奉公 | 保持自身廉洁,一心奉行公事。 | 《宋书·林邑传》:“法命肃齐,文武毕力,洁己奉公,以身率下。” |
| 2、公明正大 | 公正无私,光明磊落。 | 清·陈确《翠薄山房帖》:“若一本于公明正大之心,则岂直如此而已。” |
| 3、以公灭私 | 谓出以公心而去掉个人的私情或恩怨。 | 《书·周官》:“以公灭私,民其允怀。”蔡沈集传:“以天下之公理,灭一己之私情。” |
| 4、苞苴公行 | 苞苴:蒲包,指馈赠的礼物;公行:公开。公开用金钱、财物贿赂别人。 | 战国·赵·荀况《荀子·大略》:“苞苴行与?谗夫兴与?” |
| 5、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 太公:指周初的吕尚,即姜子牙。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当。 | 《武王伐纣平话》下卷:“姜尚因命守时,直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负命者上钩来!’” |
| 6、一国三公 | 公:古代诸侯国君的通称。一个国家有三个主持政事的人。比喻事权不统一,使人不知道听谁的话好。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五年》:“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
| 7、项庄之剑,志在沛公 | 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同“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 李大钊《国民之薪胆》:“盖项庄之剑,志在沛公,青岛之用兵,不在报德之前仇,非在履英之盟约,殆欲借端以树兵威于我大陆,作强暴要索之先声耳。” |
| 8、直入公堂 | 比喻言行直截了当,不绕弯子。 | 老舍《骆驼祥子》九:“可是,咱们就这么直入公堂的去说,还是不行。”又《四世同堂》七:“到这几家去!别直入公堂的跟人家求事,明白吗?要顺口答应的探听有什么路子可走!” |
| 9、自报公议 | 自己报名或报出自认的情况,由群众讨论评议。 | |
| 10、周公吐哺 | 《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后用为在位者礼贤下士之典实。 | 《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
| 11、丁公凿井 | 丁公:人名,春秋宋时丁某在自家凿一井,从而节省一个人力,说“吾穿井得一人”,别人以为他从井中挖出一人。比喻语言之辗转传误。 | 汉 王充《论衡 书虚》:“俗传言曰,丁公凿井,得一人于井中。夫人生于人,非生于土也。” |
| 12、坐无车公 | 坐:通“座”,坐席;车公:晋人车胤。比喻宴会时没有嘉宾。 | 《晋书·车胤传》:“又善于赏会,当时每有盛坐而胤不在,皆云‘无车公不乐’。” |
| 13、徇私废公 | 徇:曲从。曲从私情,弃置公理。 | 宋·苏颂《论省曹寺监法令繁密》:“若官司措置失当,及徇私废公,致有赴诉,并委台察纠案。” |
| 14、名卿钜公 | 名公巨卿。 | |
| 15、损公肥私 | 损害公家的利益而使私人获利。 | 《新华月报》1979年第1期:“在群众中,有些人损公肥私,无理取闹。” |
| 16、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 项庄席间舞剑,企图刺杀刘邦。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
| 17、洁己从公 | 见“洁己奉公”。 |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都督命令》:“是时湖北不仅财政充裕,同志皆洁己从公,而军械子弹被服,亦甚充足。” |
| 18、奉公如法 | 奉行公事,遵守法令。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 |
| 19、三旨相公 | 用来讽刺庸禄低能的大官。 | 《宋史·王圭传》:“以其上殿进呈,曰取圣旨;上可否讫,云领圣旨;退谕禀事者,曰已得圣旨也。” |
| 20、名公大笔 | 名家的大手笔。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8回:“名公大笔,却是本家风味。” |
| 21、报冰公事 | 旧时官场指清苦的差使。 | |
| 22、因公行私 | 见“因公假私”。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陈宠传》:“断狱者急于蒡格酷烈之痛,执宪者烦于诋欺放滥之文,或因公行私,逞纵威福。” |
| 23、守法奉公 | 守:遵守。遵守法令,奉行公事。 | 元·无名氏《射柳捶丸》第一折:“常则要守法奉公理遮民,屏邪除佞进忠良。” |
| 24、折臂三公 | 晋代的羊枯,曾坠马折断手臂,官至三公。指贵官堕马。 | 唐·刘禹锡《秘书崔少监坠马长句因而和之诗》:“上车著作应来问,折臂三公定送方。” |
| 25、以私害公 | 谓因私情而损害公道或公德。 | 《韩诗外传》卷一:“楚白公之难,有庄之善者,辞其母,将死君……比至朝,三废车中。其仆曰:‘子惧,何不反也?’曰:‘惧,吾私也;死君,吾公也。吾闻君子不以私害公。’遂往死之。” |
| 26、公耳忘私,国耳忘家 | 为了公事而忘记私事,为了国事而忘记家事。形容一心为公为国。 | 东汉·班固《汉书·贾谊传》:“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生。” |
| 27、老虎借猪,相公借书 | 相公:旧指读书人。比喻东西正合自己的心愿,到手后就据为己有。也比喻各有各的爱好。 | |
| 28、游闲公子 | 指游手好闲的富家子弟。 | 《史记·货殖列传》:“游闲公子,饰冠剑,连车骑,亦为富贵容也。” |
| 29、公平合理 | 指处理事情公正符合情理。 | 毛泽东《三大运动的伟大胜利》:“只要美国政府愿意在公平合理的基础上解决问题,不再如过去那样用种种可耻的方法破坏和阻挠谈判的进行,则朝鲜的停战谈判是可能成功的。” |
| 30、梦见周公 | 周公:西周初著名政治家,孔子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原为孔子哀叹自己体衰年老的辞句。后多作为瞌睡的代称。 | 春秋·鲁·孔丘《论语·述而》:“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
| 31、公诸于世 | 向社会上公开,使人们知道。 | 《上饶集中营·茅家岭地狱》:“把许多革命青年、爱国志士的遭遇,公诸于世。” |
| 32、克己奉公 | 克己:克制自己的私欲;奉公:以公事为重。指严格要求自己;一心为公。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祭遵传》:“遵为人廉约小心,克己奉公,赏赐辄尽与士卒,家无私财。” |
| 33、奖拔公心 | 奖:劝勉,夸奖;拔:选拔,提升。奖励和提拔出于公心。 | 宋·王谠《唐语林·文学》:“李封州甘为文至精,奖拔公心,亦类数公。” |
| 34、获隽公车 | 汉代曾以公家车马送应举的人,后以公车指入京应试的人。“获隽公车” | 《红楼梦》第一○三回:“学生自蒙慨赠到都,托庇获隽公车。受任贵乡,始知老先生超悟尘凡,飘举仙境。” |
| 35、公平正直 | 公道平等,不偏袒,不营私。 | 元·孙仲章《勘头巾》第四折:“也只要全大人体面,方才得公平正直万人传。” |
| 36、生公说法,顽石点头 | 传说晋朝和尚道生法师对着石头讲经,石头都点头了。比喻精通者亲自来讲解,必能透彻说理而使人感化。 | 晋·无名氏《莲社高贤传·道生法师》:“竺道生入虎丘山,聚石为徒,讲《涅槃经》……群石皆为点头。” |
| 37、公报私仇 | 借公事来报私仇;是一种很卑劣的行径。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今日又将我家人收留谋死了他,正好公报私仇,却饶不得!” |
| 38、开诚布公 | 开诚:敞开胸怀;表示诚意;布公:公正无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指坦白无私、诚恳公正地亮出自己的见解。 | 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诸葛亮评论》:“诸葛亮之为相国也……开诚心,布公道。” |
| 39、愚公移山 | 比喻做事有十分坚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 | 《列子 汤问》记载: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 |
| 40、贿货公行 | 同“贿赂公行”。 | 《周书·晋荡公护传》:“任情诛暴,肆行威福,明党相扇,贿货公行。” |
| 41、公道大明 | 公道:公正的原则或道理。公正的道理得到显扬,正义得到伸张。 | 明·天然痴叟《石点头·侯官县烈女歼仇》:“郡中缙绅、耆老、邻里,公书公呈,一齐并进,公道大明。” |
| 42、一秉大公 | 谓言论行事全秉公心。 | 明·张居正《答工部郎中刘公伯燮言用人毁誉》:“仆近来用人处事,一秉大公。” |
| 43、秉公办理 | 秉:掌握,主持。公:公法。根据公道办事。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7回:“本部院凡事秉公办理,从不假手旁人。” |
| 44、丑媳妇总得见公婆 | 比喻隐藏不住,总要露相。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十六回:“丑媳妇总得要见公婆的,索性我自己招罢。” |
| 45、公私兼顾 | 既照顾到公家的利益,也照顾到私人的利益。 | 毛泽东《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在公私关系上,就是‘公私兼顾’,或叫‘军民兼顾’。” |
| 46、涓滴归公 | 涓滴: 小水点; 比喻极小或极少的东西。 非所应得的东西; 虽然极少极微; 都要缴公; 自己绝不侵占。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3回:“真正是涓滴归公,一丝一毫不敢乱用。” |
| 47、公平无私 | 办事公平,没有私心。 | 《战国策·秦策》:“法令至行,公平无私。” |
| 48、王公贵人 | 国君重臣。泛指高官贵人。 | 《晋书·秦秀传》:“王公贵人,复何畏哉!” |
| 49、景公求雨 | 祈求龙王降雨的迷信活动。比喻统治者体恤民情,顺应民意。 | 春秋·齐·晏婴《晏子春秋·内篇谏上》:“于是景公出野暴露。三日,天果大雨,民尽得种时。” |
| 50、天公不做美 | 天不成全美事。多指要进行的事情因刮风下雨而受到了影响。 | 蔡东藩《慈禧太后演义》第13回:“偏偏天公不做美,疾风凄雨,彻夜飘零,把这般普天同庆的大喜事,未免减色三分。” |
| 51、弃公营私 | 丢弃公益,谋求私利。 | 《元史·泰定帝纪》:“四方代祀之使,弃公营私,多不诚洁,以是神不谙格,请慎择之。” |
| 52、点滴归公 | 点滴:比喻细微的东西。指公家的东西都要交给公家。 | 郭沫若《洪波曲》第八章:“那要算是数目最大而且最容易舞弊的一件,却是点滴归公。” |
| 53、八公草木 | 将八公山的草木视为敌人。形容心情极为紧张和恐惧。 | 《晋书·苻坚载记下》:“(苻)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
| 54、大公至正 | 至:最;正:公正。完全秉公办理,毫不偏心。 | 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一章:“来惩办林、邓,表示自己的‘大公至正’。” |
| 55、秉公无私 | 秉:掌握,主持。指做事公道不搀杂私念。 | 清 钱采《说岳全传》第73回:“以明天地鬼神,秉公无私,但有报应轻重远近之别耳。” |
| 56、秉公灭私 | 秉:掌握,主持。主持公道,灭除私念。 | 明 张居正《答郑范溪书》:“今不务为秉公灭私,振废起坠。” |
| 57、张公吃酒李公醉 | 比喻由于误会而代人受过。 | 唐 张鷟《朝野佥载》第一卷:“天后时,谣言曰:‘张公吃酒李公醉。’张公者,斥易之兄弟也;李公者,言李氏大盛也。” |
| 58、私仇不及公 | 及:到。虽有私人仇恨而不伤害公家之事。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哀公五年》:“私仇不及公,好不废过,恶不去善,义之经也。” |
| 59、贿赂公行 | 贿赂:因请托而私赠财物;公行:公开做。指公开行贿受赂。 | 《陈书 皇后传 后主张贵妃》:“内外勾结,转相引进,贿赂公行,赏罚无常。” |
| 60、廉洁奉公 | 廉洁:清白;奉公:奉行公事。指人不贪污;不受贿;一心为公。 | 孙力《都市风流》第12章:“你廉洁奉公,不就是个大公务员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