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公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公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急公好施谓热心公益,乐于施舍。清·顾炎武《歙王君墓志铭》:“君虽业盐,而孝友,急公好施,有远见,能自树。”
2、忧公无私忧:愁苦,忧虑。忧虑国家公事,不考虑个人私事。三国·魏·桓范《世要论·臣不易》:“陈之于主,行之于身,志于忠上济事,忧公无私。”
3、守法奉公守:遵守。遵守法令,奉行公事。元·无名氏《射柳捶丸》第一折:“常则要守法奉公理遮民,屏邪除佞进忠良。”
4、凭虚公子凭:依托。比喻假设的人或事。汉·张衡《西京赋》:“有凭虚公子者,心奓体忲。”
5、公报私仇借公事来报私仇;是一种很卑劣的行径。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今日又将我家人收留谋死了他,正好公报私仇,却饶不得!”
6、文抄公指那些剽窃别人作品的人。
7、是非自有公论事情的是非曲直,公众自会作出恰当的评判。语出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品藻》:“扞庾公呴又问:‘何者居其右?’王曰:‘自有人。’又问:‘何者是?’王曰:‘噫!其自有公论。’”
8、灭私奉公灭:消灭。消灭私念,一心为公。唐·元稹《崔倰授尚书户部侍郎制》:“辟名用物者逃无所入,灭私奉公者得以自明。”
9、忧公如家忧:忧虑。忧虑国事,就像忧虑家事一样。晋·陈寿《三国志·蜀志·杨洪传》:“洪少不好学问,而忠清款亮,忧公如家。”
10、国尔忘家,公尔忘私为了公事而忘记私事,为了国事而忘记家事。形容一心为公为国。鲁迅《两地书》:“而当时改革的人,个个似乎有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一种国尔忘家,公尔忘私的气概。”
11、秉公任直持心公正,处事正直。明 张居正《答郑范溪》:“公但自信此心,秉公任直,纷纷之言,不足为意。”
12、公冶非罪形容无辜蒙冤或入狱。春秋·鲁·孔丘《论语·公冶长》:“公冶长非罪也。”
13、衮衮诸公衮衮:连续不断;引申为众多。众多身居要职的官僚。唐 杜甫《醉时歌》:“诸公衮衮登台省,广文先生官独冷。”
14、公而忘私,国而忘家为了公事而忘记私事,为了国事而忘记家事。形容一心为公为国。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六回:“但自古道:‘公而忘私,国而忘家。’”
15、至公无私至:极,最;公:无私。公正到极点,丝毫没有私心。汉·马融《忠经·天地神明》:“忠者,中也,至公无私。”
16、羊公鹤羊公:人名。羊公所养的鹤。比喻名不副实。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昔羊叔子有鹤善舞,尝向客称之。客试使驱来,氃氋而不肯舞,故称比之。”
17、公私两便对公家私人都便利。《晋书·阮种传》:“若人有所患苦者,有宜损益,使公私两济者,委曲陈之。”
18、公私两济指对公家私人都有好处。《晋书 阮种传》:“若人有所患苦者,有宜损益,使公私两济者,委曲陈之。”
19、山公倒载谓醉酒后躺倒在车上。形容烂醉不醒。唐·白居易《酬裴相公题兴化小池见招长句》诗:“山公倒载无妨学,范蠡扁舟末要追。”
20、抱冰公事公事:公务。指旧时官场中清苦的差使。宋 陶穀《清异录 官志》:“当其役者曰:‘又管抱冰公事也。’”
21、丑媳妇总得见公婆比喻隐藏不住,总要露相。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十六回:“丑媳妇总得要见公婆的,索性我自己招罢。”
22、张公吃酒李公颠后有移花接木或顶缸之义。同“张公吃酒李公醉”。宋 李棨《北里志 张住住》:“曲中唱曰:张公吃酒李公颠,盛六生儿郑九怜。”
23、私仇不及公及:到。虽有私人仇恨而不伤害公家之事。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哀公五年》:“私仇不及公,好不废过,恶不去善,义之经也。”
24、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比喻双方争执,各说自己有理。朱自清《公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井水不犯河水。”
25、化公为私将公有财产化为私有。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六回:“但是武营里的习气,所有的兵丁平时是从不习练;而且还要克扣粮饷,化公为私。”
26、叶公好龙叶公:春秋时陈国的一个人;好:爱好。比喻表面上爱好某种事物;但并非真正地爱好它;甚至畏惧它。西汉 刘向《新序 杂事》:“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
27、天下为公天下是大家公有的。原指不把君位当成一家的私有。后指国家的一切都属于人民。西汉 戴圣《礼记 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8、三旨相公用来讽刺庸禄低能的大官。《宋史·王圭传》:“以其上殿进呈,曰取圣旨;上可否讫,云领圣旨;退谕禀事者,曰已得圣旨也。”
29、先公后私先以公事为重,然后考虑私事。《三国志·魏志·杜恕传》:“忧公忘私者必不然,但先公后私即自办也。”
30、托公报私借公事报私怨。东汉·班固《汉书·杜周传》:“方进终不举白,专作威福,阿党所厚,排挤英俊,托公报私,横厉无所畏忌。”
31、一心为公一心:专心,全心全意。专心一意为公益着想。
32、公耳忘私见“公尔忘私”。汉·贾谊《治安策》:“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上之化也。”
33、出以公心指考虑事情以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出发点。刘斯奋《白门柳·夕阳芳草》第三章:“大丈夫立身行事,须出以公心。”
34、公买公卖公平合理地买卖。清·李绿园《歧路灯》第107回:“大人做道员时,驿上草料豆子,公买公卖,丝毫不亏累民户。”
35、八公山上,草木皆兵将八公山上的草木,都当作是士兵。形容极度惊恐,疑神疑鬼。《晋书 苻坚载记下》:“(苻)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36、天公不做美天不成全美事。多指要进行的事情因刮风下雨而受到了影响。蔡东藩《慈禧太后演义》第13回:“偏偏天公不做美,疾风凄雨,彻夜飘零,把这般普天同庆的大喜事,未免减色三分。”
37、廉明公正廉明:清廉,不贪污受贿。不贪污受贿,清明公正。明·余继登《典故纪闻》第十一卷:“以尔廉平公正,命长郡治。”
38、夙夜在公从早到晚,勤于公务。《诗经·召南·采蘩》:“被之僮僮,夙夜在公。”
39、王孙公子旧时贵族、官僚的子弟。晋 葛洪《抱朴子 崇教》:“若夫王孙公子,优游贵乐,婆娑绮纨之间。”
40、公公婆婆公公与婆婆,丈夫的父亲和母亲。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4回:“咱们九个心里孝顺,只是不象那小蹄子嘴巧,所以公公婆婆老了,只说他好,这委屈向谁诉去?”
41、无肠公子指螃蟹。晋·葛洪《抱朴子·登涉》:“称无肠公子者,蟹也。”
42、公平正直公道平等,不偏袒,不营私。元·孙仲章《勘头巾》第四折:“也只要全大人体面,方才得公平正直万人传。”
43、公道自在人心公道:公正的道理;自:自然。公正的道理自然存在于众人心里。陆士谔《续孽海花》第60回:“骑在马上,自言自语道:‘公道自在人心,也不枉我的一番心力了。’”
44、公听并观多方面听取意见和观察事物。东汉 班固《汉书 邹阳传》:“公听并观,垂明当世。”
45、直入公堂比喻言行直截了当,不绕弯子。老舍《骆驼祥子》九:“可是,咱们就这么直入公堂的去说,还是不行。”又《四世同堂》七:“到这几家去!别直入公堂的跟人家求事,明白吗?要顺口答应的探听有什么路子可走!”
46、退食自公减膳以示节俭。谓操守廉洁。《诗经·召南·羔羊》:“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47、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当。《武王伐纣平话》下卷:“姜尚因命守时,直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负命者上钓来!’”
48、大公无私一心为公;没有私心。也指处理事情公平正确;不偏袒任何一方。清 龚自珍《论私》:“矜其同官曰:某甲可谓大公无私也已。”
49、以私害公谓因私情而损害公道或公德。《韩诗外传》卷一:“楚白公之难,有庄之善者,辞其母,将死君……比至朝,三废车中。其仆曰:‘子惧,何不反也?’曰:‘惧,吾私也;死君,吾公也。吾闻君子不以私害公。’遂往死之。”
50、七相五公语出《文选·班固〈西都赋〉》:“冠盖如云,七相五公。”吕向注:“七相:谓车千秋、黄霸、王商、王嘉、韦贤、平当、魏相。五公:张汤、萧望之、冯奉世、史丹、张安世。公侯、御史大夫、将军,通称为公。”所举皆汉代公卿,后泛指众多的文武大臣。语出《文选·班固〈西都赋〉》:“冠盖如云,七相五公。”吕向注:“七相:谓车千秋、黄霸、王商、王嘉、韦贤、平当、魏相。五公:张汤、萧望之、冯奉世、史丹、张安世。公侯、御史大夫、将军,通称为公。”
51、借公行私借公事的名义谋取私利。清·刘献廷《广阳杂记》第一卷:“见善忘举者妒,知恶不劾者比,依违是非者谲,借公行私者佞。”
52、张公吃酒李公醉比喻由于误会而代人受过。唐 张鷟《朝野佥载》第一卷:“天后时,谣言曰:‘张公吃酒李公醉。’张公者,斥易之兄弟也;李公者,言李氏大盛也。”
53、翩翩公子旧时对风流而有文采的富贵子弟的誉称。三国魏·曹植《侍太子坐》诗:“齐人进奇乐,歌者出西秦,翩翩我公子,机巧忽若神。”
54、货贿公行同“贿赂公行”。《魏书·刑罚志》:“天平后,迁移草创,百司多不奉法,货贿公行。”
55、铁公鸡比喻极其吝啬的人。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61回:“他爹爹名叫卞龙,自称是‘铁公鸡’,乃刻薄成家,真是一毛儿不拔。”
56、忧公忘私关心公益,不顾私利。《三国志·魏志·杜恕传》:“忧公忘私者必不然,但先公后私即自办也。”
57、公规密谏谓多方劝谏。公,公开;密,私下。《三国志·魏志·桓阶传》:“时太子未定,而临菑侯植有宠,阶数陈文帝德优齿长,宜为储副,公规密谏,前后恳至。”
58、公耳忘私,国耳忘家为了公事而忘记私事,为了国事而忘记家事。形容一心为公为国。东汉·班固《汉书·贾谊传》:“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生。”
59、生公说法,顽石点头传说晋朝和尚道生法师对着石头讲经,石头都点头了。比喻精通者亲自来讲解,必能透彻说理而使人感化。晋·无名氏《莲社高贤传·道生法师》:“竺道生入虎丘山,聚石为徒,讲《涅槃经》……群石皆为点头。”
60、周公吐哺《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后用为在位者礼贤下士之典实。《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