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恶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恶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畏影恶迹比喻为人愚蠢,不明事理。《庄子·渔父》:“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
2、欣生恶死欣:喜悦;恶:憎恨,讨厌。贪生怕死。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38卷:“元始天尊告诸四众:一切众生,贪着有功,欣生恶死。”
3、十恶五逆谓种种不可赦免的大罪。元·无名氏《杀狗劝夫》第二折:“嫂嫂也,我不曾犯十恶五逆,这一个家缘儿都被你收拾。”
4、采善贬恶采:选择;贬;贬斥。采取善良的行为,贬斥恶劣的行径。西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
5、彰善瘅恶彰:表明、显扬;瘅:憎恨。表扬好的,斥责恶的。《尚书 毕命》:“旌别淑慝,表厥宅里,彰善瘅恶,树之风声。”
6、赏善罚恶谓赏赐善人善事,惩罚恶人恶事。汉·贡禹《赎罪》:“赏善罚恶,不阿亲戚。”
7、稔恶不悛长期作恶而不悔改。明 宋濂《胡公神道碑铭》:“苟能去逆效顺,悉从厚宥;或稔恶不悛,城一破,悔无及矣。”
8、贪生恶死见“贪生畏死”。东汉·班固《汉书·司马迁传》:“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亲戚,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
9、文奸济恶掩饰奸诈,助长恶行。金·王若虚《论语辨惑》:“盖其心术不谨,趋向一差,则要利盗名,文奸济恶,皆学之力也。”
10、改恶行善不再做恶,转做好事。宋 张君房《云笈七签》第九十一卷:“夫欲修学,熟寻此文,改恶行善,速登神仙。”
11、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指好事不容易被人知道,坏事却传播得极快。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4回:“自古道:‘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不到半月之间,街坊邻舍,都知得了,只瞒着武大一个不知。”
12、稔恶盈贯指所积罪恶之多,达于极点。章炳麟《讨满洲檄》:“我中华亦有流寇之难,讨伐不时,将帅亟易,遂得使虏穷凶极恶,肆其驰突,外劫朝鲜,内围京邑,稔恶盈贯,亦陨其命。”
13、疾恶如雠憎恨坏人坏事就象憎恨仇人一样。同“疾恶如仇”。《明史 周顺昌传》:“顺昌为人刚方贞介,疾恶如雠。”
14、罪恶贯盈犹言恶贯满盈。语出《书 泰誓上》:“商罪贯盈,天命诛之。”宋 孔平仲《续世说 黜免》:“李义府作相。罪恶贯盈。”
15、毒泷恶雾恶劣的云雨雾气。比喻暴虐凶残的黑暗势力。郑泽《登楼叹》诗:“毒泷恶雾纷相乘,令我望望心惺惺。”
16、无恶不造见“无恶不作”。《百喻经·诈言马死喻》:“然杀众生,加诸楚毒,妄自称善,无恶不造,如彼愚人。”
17、剪恶除奸剪、除:扫除。扫除恶人与奸人。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60回:“似你我行侠尚义,理应济困扶危,剪恶除奸。”
18、穷极凶恶穷:极。形容极端残暴凶恶。章炳麟《为辛亥同志俱乐部纠正段祺瑞废止法统令通电》:“虽守府之身,未能穷极凶恶,而一言坏法,实能驯至乱流。”
19、造恶不悛作恶事而不肯悔改。明·刘基《春秋明经·公会齐侯伐莱公至自伐莱大旱》:“宣公造恶不悛,而流毒于其国若是哉!”
20、溢美溢恶溢:水满外流,引伸为过度。过分夸奖,过分指责。《庄子·人世间》:“夫两喜必多溢美之言,两怒必多溢恶之言。”
21、顺美匡恶歌颂美善,纠正过失。《孝经 事君》:“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22、刬恶锄奸铲除凶恶奸邪之人。《儿女英雄传》第十回:“他杀人污佛地,我救苦下云端,刬恶锄奸。”
23、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比喻学好很难,学坏极容易。《国语·周语下》:“从善如登,从恶是崩。”
24、同恶相党共为恶者相结为党。《诗·大雅·皇矣》“维彼四国,爰究爰度”唐·孔颖疏:“言其同恶相党,共行虐政也。”
25、终身之恶终身:人的一生;恶:丑。终身的丑陋行为。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冯衍传》:“孙林父违穆子之戒,故陷终身之恶。”
26、逢恶导非谓逢迎坏人,助长恶行。《明史 ·张文明传》:“且言江彬遣恶导非,亟宜行诛,朝臣匡救 无闻,亦当罚治。”
27、恶积祸盈罪恶成堆,祸害满贯。形容罪大恶极。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北虏僭盗中原,多历年所,恶积祸盈,理至燋烂。”
28、逢君之恶执迎合昏庸的执政者,引他去干坏事。《孟子·告子下》:“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
29、居心险恶居心:存心;险:阴险;恶:恶毒。心地阴险恶毒。
30、恶尘无染谓没有受到坏习气的影响。叶圣陶《穷愁》:“儿童诚可爱,一味天真,恶尘无染。”
31、掩恶扬美见“掩恶扬善”。《汉书·王商史丹傅喜传赞》:“丹之辅道副主,掩恶扬美,傅会善意,虽宿儒达士无以加焉。”
32、褒贤遏恶褒:褒奖,称赞;遏:抑止,阻止。赞扬贤良,阻止邪恶。唐·崔佑甫《唐故常州刺史独孤公神道铭序》:“公之文章,大抵以立宪诫世,褒贤遏恶为用,故议论最长。”
33、除邪惩恶惩:处罚。清除邪气,惩办坏人。鲁迅《编校后记》:“他爱看侠士小说,固此发了游侠狂,硬要到各处去除邪惩恶,碰了种种钉子。”
34、恶籍盈指犹恶贯满盈。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龙飞相公》:“此非所能效力,惟善可以已之。然君恶籍盈指,非大善不可复挽。”何垠注:“恶籍盈指,犹言恶事纪载已满,不胜指也。”
35、无恶不为见“无恶不作”。《隋书·杨秀传》:“嫉妒于弟,无恶不为,无孔怀之情也。”
36、嫉恶如仇指对坏人坏事如同对仇敌一样憎恨。清 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 蔡木龛》:“嫉恶如仇,有所白眼者,出一语必刺入骨。”
37、怀恶不悛悛:悔改。心藏奸恶,不思悔改。《周书·武帝纪》:“而彼怀恶不悛,寻事侵轶,背言负信,窃邑藏奸。”
38、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不要;为:做。不要以为是微小的坏事就可以做,不要以为是不大的好事就不去做。《诸葛亮集》:“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39、嫉恶若仇见“嫉恶如仇”。清·陈康祺《郎潜纪闻》第六卷:“公一时忠愤激发,嫉恶若仇,容或偶为此语,揆其心术,仍不失为磊落光明。”
40、嫌好道恶见“嫌好道歉”。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十二回:“小弟生性喜欢养几匹马,他就嫌好道恶的,说着蹋了他的院子。”
41、做好做恶假装做好人或恶人,以事应付。《水浒传》第六二回:“两个公人,一路上做好做恶,管押了行。”
42、恋生恶死恋:爱慕不舍;恶:厌恶。贪恋生存,害怕死亡。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94卷:“若恋生恶死,拒违变化,则神识错乱,自失正业。”
43、穷山恶水穷山:荒山。恶水:有害的河。指贫瘠偏僻的荒山;水质不良未曾治理的河流。形容恶劣的自然条件。清 王濬卿《冷眼观》:“且山虽明而寸草不生,是为穷山;水虽秀而只鳞莫睹,是为恶水。”
44、瘴乡恶土瘴:瘴气。指瘴气、瘴疠流行的贫瘠和落后的地方。元·无名氏《猿听经》第三折:“有知己者荐为端州巡官,念瘴乡恶土,实不愿行。”
45、同恶共济见“同恶相济”。《“五四”爱国运动资料·曹汝霖》:“要之官官相护,同恶共济。”
46、恶虎不食子即使凶恶的老虎也不吃自己生下的小老虎。比喻不伤害亲近者。宋·释普济《五灯会元·杭州龙华寺灵照真觉禅师》:“山僧失口曰:‘恶习虎不食子。’”
47、恶事行千里指好事不容易被人知道,坏事却传播得极快(含有劝告的意思)。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六:“所谓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士君子得不戒之乎?”
48、作恶多端恶:犯罪的事;极坏的行为;端:项目;方面。形容做的坏事极多。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42回:“想当初作恶多端,这三四日斋戒,那里就积得过来。”
49、罪盈恶满盈:充满。罪恶已经到头了。形容罪大恶极明·吴承恩《西游记》第98回:“害命杀牲,造下无边之孽,罪盈恶满,致有地狱之灾。”
50、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谓行善和作恶到头来都有报应。《缨络经 有行无行品》:“又问目连:‘何者是行报耶?’目连白佛言:‘随其缘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51、改恶为善不再作恶,重新做人。《礼记·中庸》“明则动,动则变”汉·郑玄注:“动,动人心也;变,改恶为善也。”
52、长恶靡悛指长期作恶,不肯悔改。《隋书 炀帝纪下》:“朕以许其改过,乃诏班师,而长恶靡悛,宴安鸩毒,此而可忍,孰不可容!”
53、逆风恶浪比喻险恶的形势。《人民文学》1978年第2期:“即使尹老师满腹牢骚及烦躁,也还是听到铃声,奔赴教室,顶着‘四人帮’掀起的逆风恶浪,为学生们上课。”
54、敝綈恶粟指衣食粗劣。宋 王安石《祭范颖州文》:“翼翼公子,敝綈恶粟。”
55、好善恶恶见“好善嫉恶”。《说岳全传》第七三回:“好善恶恶,人人如此。”
56、恶言恶语指用狠毒的话骂人或说话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0卷:“一路恶言恶语,直嚷到自己房中,说向丈夫。”
57、恶衣粗食恶:坏;衣:衣服;食:事物。粗劣的衣食。形容生活清苦。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高阳王寺》:“崇为尚书令,仪同三司,亦富倾天下,僮仆千人,而性多俭吝,恶衣粗食,食常无肉。”
58、恶贯祸盈贯:钱串;祸:为害。指罪恶累累像钱串已满,末日来临。唐 崔融《谏税关市疏》:“独有默啜,假息孤恩,恶贯祸盈,覆亡不暇。”
59、罪恶昭彰昭彰:明显。罪恶非常明显,人所共见。
60、恶事传千里恶事:坏事,丑事。形容败坏名誉的事很容易传开来。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24回:“自古道: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不到半月之间,街坊邻居,都知得了,只瞒着武大一个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