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恶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恶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元恶大奸见“元恶大憝”《后汉书·陈蕃传》:“元恶大奸,莫此之甚。”
2、深恶痛疾恶:厌恶;痛:痛恨。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下》:“斯可谓之乡愿矣” 宋 朱熹集注:“过门不入而不恨之,以其不见亲就为幸,深恶而痛绝之也。”
3、以恶报恶用恶行去回报别人的恶行。《榖梁传·僖公二十三年》:“伐国不言围邑。此言围邑,何也?不正其以恶报恶也。”范宁注:“前十八年。宋伐齐之丧,是恶也;今齐乘胜而报,是以恶报恶也。”
4、鬼怕恶人比喻凶恶的人惧怕更凶恶者。旧题宋·苏轼《艾子杂说》:“王曰‘前人已不住矣,又安敢祸之?’艾子曰:‘真是鬼怕恶人也。’”
5、好恶殊方好恶:喜好和讨厌;殊方:不同的趋向。指人的旨趣不同,爱憎有异东汉·班固《汉书·异文志》:“时君世主,好恶殊方。”
6、好逸恶劳好:喜爱;逸:安闲;恶:讨厌;憎恨。贪图安逸;厌恶劳动。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郭玉传》:“其为疗也,有四难焉:自用意而不任臣,一难也;将身不谨,二难也;骨节不强,不能使药,三难也;好逸恶劳,四难也。”
7、嫉恶若仇见“嫉恶如仇”。清·陈康祺《郎潜纪闻》第六卷:“公一时忠愤激发,嫉恶若仇,容或偶为此语,揆其心术,仍不失为磊落光明。”
8、欺善怕恶欺侮善良者,惧怕凶恶者。明 杨柔胜《玉环记 韦皋别妻》:“田舍翁住在山圪落,恃老无端多凶恶,我每反被相辱没,欺善怕恶,欺善怕恶。”
9、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比喻愤怒到极点就会胆大得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也泛指恼怒到极点。《五代史平话》:“朱温未听得万事俱休,才听得后,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
10、逢君之恶执迎合昏庸的执政者,引他去干坏事。《孟子·告子下》:“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
11、恶意中伤出自恶毒用心去攻击诽谤诬陷伤害别人。中伤:说坏话攻击陷害别人。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利刀割肉疮犹合,恶语伤人恨不销。”
12、恶衣菲食粗劣的衣食。形容生活俭朴。《梁书·太祖张皇后等传序》:“高祖拨乱反正,深鉴奢逸,恶衣菲食,务先节俭。”
13、恶迹昭著昭著:显著,明显。恶劣的事迹十分明显,人所共见。形容罪行严重。宋·郑刚中《北山文集·答潼川路于提刑》:“但先列罪人之词,而继之以今来勘状,则恶迹昭著。”
14、狗恶酒酸比喻环境险恶,使人裹足不前。汉 韩婴《韩诗外传》:“人有市酒而甚美者,置表甚长,然至酒酸而不售。问里人其故?里人曰:‘公之狗甚猛,而人有持器而欲往者,狗辄迎而吠之,是以酒酸不售也。’”
15、恶恶从短比喻对人所做的坏事,不十分苛责。《公羊传·昭公二十年》:“君子之善善也长,恶恶也短,恶恶止其身,善善及子孙。”
16、顺美匡恶歌颂美善,纠正过失。《孝经 事君》:“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17、嫉恶如仇指对坏人坏事如同对仇敌一样憎恨。清 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 蔡木龛》:“嫉恶如仇,有所白眼者,出一语必刺入骨。”
18、蔽美扬恶蔽:遮蔽。指掩盖压抑好的,宣扬传播坏的。春秋·齐·管仲《管子·立政九败解》:“人君唯贯,听群徒比周,则群臣朋党,蔽美扬恶,然则国之情伪,不见于上。”
19、掩恶扬美见“掩恶扬善”。《汉书·王商史丹傅喜传赞》:“丹之辅道副主,掩恶扬美,傅会善意,虽宿儒达士无以加焉。”
20、好善嫉恶崇尚美善,憎恨丑恶。汉·王符《潜夫论·实贡》:“好善嫉恶,赏罚严明,治之材也。”
21、恶衣粝食粝:糙米。穿粗劣的衣服,吃糙米做的饭。形容生活俭朴。宋·苏轼《礼义信足以成德论》:“以为有国者皆当恶衣粝食,与农夫并耕而治一人之身,而自为百工。”
22、铲恶锄奸铲:消灭。铲除凶恶奸邪的人。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回:“他杀人污佛地,我救苦下云端,铲恶锄奸。”
23、讳恶不悛悛:改过,悔改。坚持作恶,不肯悔改。《左传 隐公六年》:“长恶不悛,从自及也。《后汉书 朱穆传》:“讳恶不悛,卒至亡灭。”
24、狂风恶浪恶浪:凶猛的浪头。比喻形势或处境非常险恶、危急。也比喻敌人险恶的破坏活动。姜树茂《渔岛怒潮》第一章:“对敌斗争,好比在海上遇到狂风恶浪,你怕它,不行。”
25、同恶共济见“同恶相济”。《“五四”爱国运动资料·曹汝霖》:“要之官官相护,同恶共济。”
26、恶衣恶食恶:粗劣的。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先秦 孔子《论语 里仁》:“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27、好生恶杀好:喜爱;恶:讨厌,憎恨。爱惜生灵,不喜杀生《旧唐书·姚崇传》:“陛下好生恶杀,此事请不烦出敕,乞容臣出牒处分。”
28、恶贯满盈恶:罪恶;贯:穿钱的绳子;每一千枚为一贯;盈:满。罪恶多得像穿钱一样;已经穿满了一贯还没完。形容罪大恶极已经到该受惩罚的时候了。《尚书 泰誓》上:“商罪贯盈,天命诛之。”
29、改恶从善改去坏的、错误的;向好的、正确的方向转化。指不做坏事;重新做人。表示坏人或罪犯经过教育改造;有了明显的悔改表现。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明则动,动则变。”汉 郑玄注:“动,动人心也;变,改恶为善也。”
30、恶声恶气形容说话语气很凶狠,态度粗暴。周立波《山乡巨变》上卷:“小不顺眼,还要发脾气,恶声恶气地骂人,也骂鸡和猪和牛。”
31、党恶朋奸党:袒护;朋:朋比。袒护恶人,勾结坏人。形容与坏人勾结起来干坏事。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59回:“其有党恶朋奸,甘为逆羽,杀无赦!”
32、瘴乡恶土瘴:瘴气。指瘴气、瘴疠流行的贫瘠和落后的地方。元·无名氏《猿听经》第三折:“有知己者荐为端州巡官,念瘴乡恶土,实不愿行。”
33、元凶首恶罪魁祸首。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0回:“据着我胸襟胆气,焉敢拒敌官军,剪除君侧元凶首恶?”
34、辟恶除患辟:祛除。祛除邪恶与祸患。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41卷:“今日元吉,理发沐尘,辟恶除患,长生神仙。”
35、深恶痛绝深:很;十分;恶:厌恶;痛:痛恨;绝:极点。指对某人或对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下》:“斯可谓之乡愿矣 宋 朱熹集注:“过门不入而不恨之,以其不见亲就为幸,深恶而痛绝之也。”
36、进贤屏恶犹言进贤黜佞。元·解傒斯《吴澄神道碑》:“英宗即位,郓忠宪王拜住丞相,进贤屏恶,天下风动。”
37、劝善惩恶劝:勉励;惩:责罚。惩罚坏人,奖励好人。《左传·成公四十年》:“《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
38、罪恶迷天迷:迷漫。形容罪恶极大。明·施耐庵《水浒传》第75回:“文面小吏,罪恶迷天,曲辱贵人到此,接待不及,望乞恕罪。”
39、瘅恶彰善瘅:憎恨;彰:表扬。憎恨恶的,表扬善的。隋·薛道衡《隋唐祖颂》:“瘅恶彰善,夷凶靖难。”
40、元恶大憝元恶:首恶;憝:奸恶。原指大为人所憎恶。后指元凶魁首。《尚书·康诰》:“王曰:‘封,元恶大憝,矧惟不孝不友。’”《后汉书·陈蕃传》:“元恶大奸,莫此之甚。”
41、羞恶之心,人皆有之羞:羞愧;恶:耻。羞耻的心情,人人都会有的。战国·邹·孟轲《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42、丑类恶物指坏人。《左传·文公十八年》:“丑类恶物,顽嚣不友。”
43、凶神恶煞原指凶恶的神。后来指凶恶的坏人。煞:迷信说法中的凶神。元 王晔《桃花女》第三折:“遭这般凶神恶煞,必然板僵身死了也。”
44、虚美隐恶虚:空;隐:隐蔽。用凭空的赞美来掩盖其过错。《旧唐书·许敬宗传》:“敬宗又纳其宝货,称孝泰频破贼,斩获数万,汉将骁健者,唯苏定方与庞孝素耳,曹继权、刘伯英皆出其下。虚美隐恶如此。”
45、溢美溢恶溢:水满外流,引伸为过度。过分夸奖,过分指责。《庄子·人世间》:“夫两喜必多溢美之言,两怒必多溢恶之言。”
46、疾恶如仇疾:厌恶;憎恨;恶:指坏人坏事。痛恨坏人坏事像痛恨仇敌一样。汉 孔融《荐祢衡表》:“忠果正直,志怀霜月,见善若惊,疾恶如仇。”
47、好事不出门,恶事扬千里指好事不容易被人知道,坏事却传播得极快。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九卷:“自古道:好事不出门,恶事扬千里。”
48、深恶痛恨深:很,十分;恶:厌恶。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巴金《谈<春>》:“倘使我对剥削人、压迫人的制度并不深恶痛恨,那么我绝不会写《家》《春》《秋》那样的书。”
49、菲衣恶食菲:微,薄。简单粗劣的衣食。形容生活俭朴。《宋史·李韶传》:“九重菲衣恶食,卧薪尝胆,使上下改虑易听,然后可图。”
50、恶积祸盈罪恶成堆,祸害满贯。形容罪大恶极。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北虏僭盗中原,多历年所,恶积祸盈,理至燋烂。”
51、苦征恶战艰苦的征战。明·无名氏《庆赏端阳》第一折:“某姓秦名琼自叔宝,立唐以来,苦征恶战,累建功勋。”
52、恶事传千里恶事:坏事,丑事。形容败坏名誉的事很容易传开来。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24回:“自古道: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不到半月之间,街坊邻居,都知得了,只瞒着武大一个不知。”
53、疾恶如风痛恨坏人坏事就像狂风猛扫一样。《后汉书 陈蕃传》:“震(朱震)字伯厚,初为州从事,奏济阴太守单匡臧罪,并连匡兄中常侍车骑将军超。桓帝收匡下廷尉,以谴超,超诣狱谢。三府谚曰:‘车如鸡栖马如狗,疾恶如风朱伯厚。’”
54、恶贯久盈贯:钱串;盈:充满。罪恶像钱串一样堆满。形容罪大恶极,已到了该受惩罚的末日。唐 陆贽《议汴州逐刘士宁事状》:“伏以刘士宁昏荒暴慢,恶贯久盈,事迹彰著。”
55、善善恶恶称赞善事,憎恶坏事。形容人区别善恶,爱憎分明。先秦 荀况《荀子 强国》:“彼先王之道也,一人之本也,善善恶恶之应也,治必由之,古今一也。”
56、逢恶导非谓逢迎坏人,助长恶行。《明史 ·张文明传》:“且言江彬遣恶导非,亟宜行诛,朝臣匡救 无闻,亦当罚治。”
57、诸恶莫作诸恶:各种坏事。佛家语,凡是坏事都不要做。旧时用以劝人行善。《大般涅槃经》:“诸恶莫作,诸善奉行。”
58、贪生恶死见“贪生畏死”。东汉·班固《汉书·司马迁传》:“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亲戚,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
59、造恶不悛作恶事而不肯悔改。明·刘基《春秋明经·公会齐侯伐莱公至自伐莱大旱》:“宣公造恶不悛,而流毒于其国若是哉!”
60、好恶不同爱好和憎恶各不相同。形容人的志趣、志向和思想感情各异。东汉·班固《汉书·元帝纪》:“公卿大夫,好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