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德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德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果行育德以果断的行动培养高尚的道德。《易·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2、爱人以德德:德行。按照道德标准去爱护人。西汉 戴圣《礼记 檀弓上》:“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3、德薄望轻薄:轻微;望:名望,声望。德行不足,声望低微。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唐玄宗》:“大义不可易,显道不可诬,苟且因仍,无能改者,不容终隐于人心,而不幸发自德薄望轻之口。”
4、盛德遗范盛德:美盛的品德;范:榜样。先人美盛的品德和风范。《新唐书·韦陟传》:“宋珲见陟叹曰:‘盛德遗范,尽在足矣。’”
5、年高德邵邵:美好。年纪大,品德好。汉·扬雄《法言·孝至》:“吾闻诸传,老则戒之在得。年弥高而德弥邵者,是孔子之徒欤!”
6、小德出入小德:小节;出入:偏离标准。指不必严格要求的一些小节。《论语 子张》:“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7、厚德载物旧指道德高尚者能承担重大任务。《周易 坤》:“《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8、秽德垢行指自污浊其德行以避祸患。宋 叶适《辩兵部郎官朱元晦状》:“中材解体,销声灭影,秽德垢行,以避此名。”
9、德音莫违德音:善言;莫违:不要违背。别人的好话不要不听。《诗经·邶风·谷风》:“德音莫为,及尔同死。”
10、耆儒硕德耆:老;硕:大。盛德高年的儒者。唐·张九龄《论教皇太子状》:“必使耆儒硕德,为之师保。”
11、怀德畏威畏:害怕,恐惧。对君王或上司既感怀恩德又畏惧其威严。《北齐书·文宣帝纪》:“怀德畏威,向风清顺。”
12、积德累仁积累功德与仁义。《后汉书·李固传》:“李氏灭矣·自太公已来,积德累仁,何以遇此?”
13、功德无量世界各地:功业和德行;无量:无法计算。旧时指功劳恩德非常大。现多用来称赞做了好事。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南阳慧忠国师》:“功德无量,非口所说,非意所陈。”
14、恩德如山比喻恩德极为深生。明·周楫《西湖二集·寿禅师两生符宿愿》:“老夫垂死之命恩人救援,恩德如山,无可图报。”
15、积德裕后指积累德行,则后世昌盛。清 朱仕琇《又答李磻玉书》:“姊丈以一身榰柱百世之重,今继嗣未立,诚可忧也。况姻母太夫人年亦高矣,尤不能不以此为念也。积德裕后,古岂吾欺,今犹未验,何也!”
16、年高德勋年纪大而有德行。
17、同德协力为同一目标而共同尽力。铁郎《论各省宜速响应湘赣革命军》:“使其万众一心,同德协力,共逐白山之兽,追还我黄帝之魂。”
18、至德要道至:极,最。最美好的品德和最精要的道理。《孝经·开宗明义》:“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19、女子无才便是德旧道德规范认为妇女无须有才能,只需顺从丈夫就行。清·严复《浮生六记》第三卷:“‘女子无才便是德。’真千古至言也。”
20、德配天地谓道德可与天地匹配。极言道德之高尚盛大。《庄子田子方》:“夫子德配天地,而犹假至言以修心。”
21、不以一眚掩大德以:因;眚:过失,错误;掩:遮蔽,遮盖;德:德行。不因为一个人有个别的错误而抹杀他的大功绩。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三十三年》:“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22、秽德彰闻秽:秽恶;秽德:丑恶的行为;彰:明显。丑恶的行为已经为人所共知。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7回:“这等的秽德彰闻,焉得不人皆掩鼻!”
23、离心离德心:思想;德:信念。思想不统一;信念不一致。形容人心各异;各行其是。《尚书 泰誓中》:“受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
24、道德文章指思想品德和学识学问。宋·辛弃疾《渔家傲·为余伯熙察院寿》:“道德文章传几世,到君合上三台位。”
25、为德不终见“为德不卒”。叶圣陶《乡里善人》:“唉,为德不终,我想起来非常之难过!”
26、材德兼备材:通“才”。既有工作的才干和能力,又有好的思想品质。《禅真逸史》前言:“路上为民除害,以武艺高强、材德兼备,[林时茂]被荐为建康宝刹妙相寺副住持。”
27、何德堪之有什么德能承受得起这样的封赏。
28、感恩戴德感激别人的恩德。戴:尊敬;推崇。晋 陈寿《三国志 骆统传》:“今皆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
29、德隆望尊见“德隆望重”。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30、年高德韶年纪大,品德好。鲁迅《彷徨·长明灯》:“坐在首席上的是年高德韶的郭老娃,脸上已经皱得如风干的香橙。”
31、才德兼备才:才能。德:品德。备:具备。才能和品德都具备。元 无名氏《娶小乔》第一折:“江东有一故友,乃鲁子敬,此人才德兼备。”
32、德薄任重薄:轻微。德行不足,责任重大。三国·蜀·诸葛亮《坐上与杜微书》:“德薄任重,惨惨忧虑。”
33、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用公道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春秋·鲁·孔丘《论语·宪问》:“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34、弃恶从德弃;抛开。抛弃丑恶信从道德。唐·韩愈《刘统军碑》:“弃恶从德,乃与蔡通涂其榛棘。”
35、德艺双馨形容一个人的德行和艺术(技艺)都具有良好的声誉。一般指从事艺术的人。《国语·周语》:“其德足以昭其馨香。”
36、以德报德德:恩惠。用恩惠报答恩惠。《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37、材轻德薄指才德疏浅。有时用为谦词。宋 朱熹《论臧否所部守臣状》:“熹委是材轻德薄,不足取信,岂复更敢臧否人物。”
38、进德脩业指增进道德与建立功业。
39、一饭之德喻微小的恩德。西汉·司马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范雎于是散家财物,尽以报所尝困厄者。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40、二三其德二三:不专一。形容三心二意。《诗经 卫风 氓》:“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41、败德辱行败坏道德和操守。
42、减师半德指只学到老师的一半水平。宋 陈善《扪虱新话 右军书东坡字鲁直诗》:“若乃学退之而不至者为孙樵;学渊明而不至者为白乐天,则又所谓减师半德也耶!”
43、同德一心指全心全意为共同目标努力。独立苍茫子《东京学界告乡人书》:“为此说者,既不肯同德一心,以成人之美,使生者竟此外交之绪,则亦已矣。”
44、地丑德齐丑:同类。地相等,德相同。比喻彼此条件一样。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下》:“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
45、德以抱怨德:恩德;怨:仇怨,怨恨。以恩德回报仇怨。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刘繇传》:“知敦以厉薄,德以抱怨,收骨育孤,哀亡愍存,捐既忘之猜,保六尺之托,诚深恩重分,美名厚实也。”
46、德洋恩普谓德泽优渥普及。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盖闻中国有至仁焉,德洋恩普,物靡不得其所。”
47、同心同德指思想统一;信念一致。心:愿望;思想;德:信念;意志。《尚书 泰誓》:“受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
48、德隆望重犹言德高望重。《晋书·会稽文孝王道子传》:“元显因讽礼官下议,称己德隆望重,既录百揆,内外群僚皆应尽敬。”
49、德薄才鲜自谦道德修养不足,才能薄弱。
50、同心一德同“同心同德”。明·李东阳《跋鹤山魏先生书真迹》:“君臣上下同心一德,则平居有所裨益,缓急有所倚仗。”
51、再生之德指救命的恩德。明·西湖渔隐主人《欢喜冤家》第三回:“贤妻,牌头金玉之言,实为再生之德。”
52、德高望重道德好;声望大。多形容老年人为人好;有名望。宋 司马光《辞人对小殿札子》:“臣窃惟富弼三世辅臣,德高望重。”
53、丰功茂德巨大的功勋,隆盛的德泽。南朝·梁·裴子野《宋略总论》:“江东以来,有国有家,丰功茂德,未有如斯之盛者。”
54、德薄才疏薄:浅;疏:空虚。品行和才能都很差。常作谦辞。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六十八回:“小弟德疏才薄,怎敢承当此位!若得居末,尚自过分。
55、德輶如羽见“德輶如毛”。晋·张华《励志诗》:“仁道不遐,德輶如羽。求焉斯至,众鲜克举。”
56、才轻德薄才识疏浅,德行不高。常用作自谦之词。同“才疏德薄”。元 无名氏《衣锦还乡》第一折:“想小官生居寒门,长在白屋,才轻德薄,智穷量浅,有劳先生不弃相探也。”
57、施仁布德指实行仁义,布施恩德,多行善事。亦作“施恩布德”。元·无名氏《看钱奴》楔子:“则俺这家豪富祖先积,他为甚施仁布德,也则要搏一个孝子和贤妻。”
58、品德文章指学问和品德。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6回:“至于品德文章,令郎自有家传。”
59、无德而称①无何恩德可以称道。②谓德高不可言状。春秋·鲁·孔丘《论语·季氏》:“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
60、负德辜恩辜负了别人对自己的恩德。汉·李陵《答苏武书》:“陵虽孤恩,汉亦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