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待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待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逸以待劳犹以逸待劳。宋陈师道《拟御试武举策》:“逸以待劳,久以待变,亡费而有备,可谓善矣。”
2、迫不可待见“迫不及待”。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29回:“迫不可待者,即令官吏带银子,按户稽查,量其家大小人口若干,先与银若干,使其度命。”
3、倚马可待倚在即将出发的战马前起草文件,可以等着完稿。比喻文章写得快。唐 李白《与韩荆州韩宗书》:“纵之以清淡,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
4、宽以待人宽:宽容。以宽宏大度的态度来对待别人。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回:“某素知刘备宽以待人,柔能克刚,英雄莫敌。”
5、枕戈以待同“枕戈待旦”。明·张煌言《上行在陈南北机宜疏》:“臣虽驽钝,亦当枕戈以待。”
6、坐而待毙坐着等死。比喻遭遇危难而不采取积极的坐着等死措施。语出三国 蜀 诸葛亮《后出师表》:“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7、更待何时更:再,复。指不必再等待,已到了该说该做的时候。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临济玄禅师法嗣》:“我将手向伊面前横两横,到这里却去不得,似这般瞎汉不打更待何时?”
8、待时而动等待时机然后行动。《周易 系辞下》:“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
9、岁月不待人岁月:时间;待:等。指时间流逝,不因人而停留。晋·陶潜《杂诗》:“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10、责己重,待人轻要求自己严格,对待别人要宽厚。唐·韩愈《原毁》:“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11、束手待毙捆起手来等死。比喻遇到困难不积极想办法;坐着等失败。《宋史 礼志十七》:“与其束手待毙,曷若并计合谋,同心戮力。”
12、嗷嗷待食嗷嗷:哀鸣声;待:等待;食:喂养。迫于饥饿而急于求食的样子。形容灾民受饥饿,处于困境等待援助。清 秋瑾《致秋誉章书其五》:“况家中尚不致嗷嗷待食,亦无需吾哥焦灼家用。”
13、待人接物物:人物;人们。接待交往各种人物。指平时与人相处。宋 俞文豹《吹剑四录》:“内而存心养性、立身行己无所歉,外而待人接物、处事应世无所戾。”
14、严阵以待严:严肃整齐;严阵:整齐严正的阵势。摆好阵势等待着。指做好充分战斗准备;等着敌人。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汉光武帝建武三年》:“甲辰,帝亲勒六军,严阵以待之。”
15、急不及待见“急不可待”。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44回:“但他顽心太重,同时就急不及待把那盒子开了开来。”
16、迎风待月指男女秘密约会。唐 元稹《莺莺传》:“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17、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18、折节待士指屈己待人。《周书 邵广传》:“时晋公护诸子及广弟杞国公亮等,服玩侈靡,逾越制度,广独率由礼则,又折节待士,朝野以是称焉。”
19、待时而举待:等待;举:行动。等待有利时机再采取行动。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69回:“寡君知天运之盛衰,达时务之机变,所以养兵练将,待时而举。”
20、待理不理要理不理。形容对人态度冷淡。清·曹雪芹《红楼梦》第95回:“二大爷,你们这会子瞧我穷,回来我得了银子,就是个财主了。别这么待理不理的。”
21、计日而待计算着日子来等待,意即无须很久。三国 蜀 诸葛亮《前出师表》:“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22、扫榻以待榻:床。把床打扫干净等待客人到来。对客人表示欢迎的意思。清 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 朋僚函札 向荣来函》:“如阁下允为留营,弟当于营中扫榻以待。”
23、待价藏珠待:等待;待价:等待高价出售。珍藏明珠,等待高价出售。比喻有才学者等待被人赏识。春秋·鲁·孔丘《论语·子罕》:“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24、翘足而待踮起脚等待。比喻很快就能实现。西汉 司马迁《史记 高祖本纪》:“大臣内叛,诸侯外反,亡可翘足而待也。”
25、虚左相待虚:空着;左:古代以左为尊;待:等待。空着尊位恭候别人。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九回:“素闻老先生品位崇高,学问醇正,敬以参谋之位,虚左相待。”
26、唾手可待唾手:往手上吐唾沫。比喻很快就可以得到或成功明·施耐庵《水浒传》第86回:“可乘此机会,就好取幽州。若得了幽州,辽国之亡,唾手可待。”
27、遵养待时同“遵养时晦”。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永宁寺》:“害卿兄弟,独夫介立,遵养待时,臣节讵久。”范祥雍校注:“此言尔朱荣待有时机,即欲篡夺。”
28、决不待时谓对已判死刑的重犯不待秋后而立即执行。封建时代处决死囚多在秋后,但案情重大者可立即处决,故谓。
29、坐以待亡待:等待。坐着等死。形容不积极想办法找出路。梁启超《政闻时言·读宣统二年十月三日上谕感言》:“人心风俗其他之病征尚不深患,而惟此坐以待亡之心理最为足患。”
30、同等对待同等看待,等同对待。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十章:“今后他们的子弟一律和贫下中农子弟同等对待,不论入党入团,招工招干和参军,都不再受影响。”
31、冷眼相待用冷淡的态度接待。比喻不欢迎或看不起。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31卷:“娘子,你夫妻是一世之事,莫要冷眼相看,须将好言谏劝丈夫。”
32、不待蓍蔡蓍蔡:同“蓍龟”,指卜筮。不用占卜就能知道吉凶。比喻事理极明显。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公达潜朗,思同筮蔡。”
33、指日可待形容不要多久就可达到目的(指日:可以指出日期)。三国 蜀 诸葛亮《出师表》:“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可待也。”
34、百端待举端:头;头绪;待:等待;举:举办;做。很多事情要兴办。周恩来《人民政协共同纲领草案的要点》:“经济建设是百端待举,但须有缓急轻重之分。”
35、坐以待旦旦:天亮。坐着等待天亮。比喻勤勉。《尚书 太甲上》:“先王昧爽丕显,坐以待旦,旁求俊彦。”
36、百废待兴兴:兴办。许多已被废置的事情都需要兴办。形容面临着一场大规模的建设事业;有许多事要做。王颖《海外赤子》:“百废待兴,一下子怎么能抓得过来?”
37、含苞待放形容花朵将要开放时的形态。也比喻将成年的少女。清 李汝珍《镜花缘》:“又命摧花使者,往来保护,以期含苞吐萼之时,加之呈妍。”
38、不待蓍龟蓍龟:古时卜筮,用蓍草和龟甲,以卜吉凶。不用占卜就能决定。比喻事情是明摆着的,非常清楚。《周易 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
39、待月西厢谓情人私相约会。唐 元稹《月明三五夜》诗“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40、东阁待贤特地开东门接待贤人。东汉·班固《汉书·公孙弘传》:“于是起客馆,开东阁以延贤人,与参谋议。”
41、相待而成相互辅助以取得成功东汉·班固《汉书·魏相丙吉传赞》:“故经渭君为元首,臣为股肱,明其一体,相待而成也。”
42、整装待发整理好行装,等待出发。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23章:“但是浙江公民代表请愿团还未启程北上,上海方面北军第四师整装待发的消息已传到浙江来。”
43、韫玉待价韫:藏。把玉藏在木匣子里,等待高价出售。比喻怀才待用或怀才隐退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89回:“那明是韫玉待价之意。”
44、更待干罢意谓怎肯干休。
45、翘足可待翘足:抬起脚。一举足的时间内即可等到。比喻很快就能实现。清·夏燮《中西纪事·庚申换约之役》:“种种危亡,翘足可待,又安有扫荡廓清之日。”
46、待势乘时势:形势。静观形势,利用时机。元·无名氏《冻苏秦》第一折:“据先生甘贫守困,待势乘时,所谓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之物。”
47、自不待言大家心里明白,不必再用言语解释。
48、指日而待见“指日可待”。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七十一回:“将来执掌昭阳,可指日而待,为何夫人双眉反蹙起来?”
49、企踵可待比喻很快就可以等到。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王符传》:“则萧、曹、周、韩之伦,何足不致,吴、邓、梁、窦之属,企踵可待。”
50、虚席以待空着位置等待。王朔《玩儿的就是心跳》:“桌上摆着精致的餐具虚席以待,使人穿堂而过时有一种昼夜不分的懒洋洋的感觉。”
51、守株待兔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或抱着侥幸心理妄想不劳而获。战国 韩 韩非《韩非子 五蠹》:“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也,触柱折颈而死。”
52、计日可待指为期不远。明 海瑞《治黎策》:“夫以万全之力,视此直狐兔耳。其束身系颈,计日可待也。”
53、来世不可待对于未来的事,不可期望等待。《庄子·人间世》:“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
54、停工待料停止生产,等待原料。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68章:“五月十五日,上海日本第七纱厂停工待料。”
55、赤诚相待赤诚:极真诚、忠诚。以至诚之心待人。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23章:“这所剩的数千饥饿疲惫之师因感学生一片忠君爱国之心和平日赤诚相待,暂时不忍离去,勉强可以一战。”
56、拭目以待擦亮眼睛等着瞧。形容期望很迫切。也表示确信某件事情一定会出现。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朝廷旧臣,山林隐士,无不拭目以待。”
57、韬晦待时谓掩藏锋芒,隐匿踪迹,等待时机。茅盾《蚀·动摇》:“辛亥那年国光就加入革命,后来时事日非,只好韬晦待时。”
58、刻不待时谓时间紧迫。《天雨花》第21回:“刻不待时遭大祸,叫我三人那里奔。”
59、韫椟待价韫:藏;犊:木匣子。把玉藏在木匣子里,等待高价出售。比喻怀才待用或怀才隐退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衡传》:“且韫椟以待价,踵颜氏以行止。”
60、枕戈待旦戈:古代的一种兵器;和“矛”相似;旦:天亮。枕着武器躺着;等待天亮。形容杀敌心情急切;毫不松懈;时刻准备迎战。《晋书 刘琨传》:“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