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辞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辞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不以辞害志辞:文辞;志:作品的思想内容。不因为只顾文辞而损害了对内容的理解。指写文章不要只追求修辞而忽略文章的立意。战国 邹 孟轲《孟子 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2、义不辞难辞:推辞。道义上不容许躲开危难。东汉·班固《汉书·武帝纪》:“仁不异远,义不辞难。”
3、片语只辞犹片言只字。少量的文字。易宗夔《〈新世说〉序》:“酷嗜临川王之书,以彼片语只辞别具炉锤,自甘吻颊,非凡响所能及耳。”
4、放言遣辞放言:敞开说;遣辞:用词造句。指无拘无束地说话或写文章。晋·陆机《文赋》:“放言遣辞,良多变矣。”
5、闪烁其辞闪烁:光线忽明忽暗、摇动不定。比喻说话躲躲闪闪。指说话吞吞吐吐;不肯透露真相或回避要害问题。清 吴趼人《痛史》第25回:“何况这等事本来是缜密的,或者定伯故意闪烁其词,更未可定。”
6、甘言好辞甘:甜,甜言蜜语。指甜美动听的阿谀奉承话西汉·刘向《战国策·韩策》:“诸侯不料兵之弱,食之寡,而听从人之甘言好辞,比周以相饰也。”
7、遣辞措意指写文章、说话时的用词立意。宋吴曾《能改斋漫录沿袭》:“前辈读诗与作诗既多,则遣辞措意,皆相缘以起,有不自知其然者。”
8、百辞莫辩用任何话语都无法辩白。鲁迅《准风月谈·后记》:“被责难者处于时势潮流之下,百辞莫辩,辩则反动更为证实。”
9、不谋同辞指事前没有商量而意见完全一致。《后汉书 祭祀志上》:“群下百僚,不谋同辞。”
10、玄辞冷语玄妙冷隽的言辞。明·文璧《<南濠居士诗话>序》:“玄辞冷语,用以博见闻资谈笑而已,奚史哉?”
11、命辞遣意亦作“命词遣意”。运用文词表达思想。宋·朱熹《朱子语类》第80卷:“然亦须得其命辞遣意方可。”
12、辞简意赅简:简练;赅:完备。言辞简练,意思完备。《清史稿·刑法制》:“诸臣以律文昉自《唐律》,辞简意赅,易致舛讹。”
13、大肆厥辞大肆:毫无顾忌。厥:其,他的。铺张辞藻,大展文才。明·刘基《〈宋景濂学士文集〉序》:“先生不分至高,极天下之书无不尽读,以其所蕴,大肆厥辞。其气韵沉雄如淮阴出师,百战百胜,志不少慑。”
14、意切辞尽意:心愿,意向。心意恳切,言辞毫无保留。唐·李翱《劝裴相比自出征书》:“伏望试以狂言,访于所知厚者,意切辞尽,不暇文饰,伏惟少赐省察。”
15、辞多受少辞:推辞掉。受:接受。推辞不受的多而接受的少。《周书 裴文举传》:“宪矜其贫窭,每欲资给之。文举恒自谦逊,辞多受少。
16、奇辞奥旨奇辞:奇妙的文辞;奥旨:深奥的含义。形容文章语言奇丽,含义深厚。唐·韩愈《读仪礼》:“于是撮其大要,奇辞奥旨著于篇。”
17、卑辞重币卑:谦恭;重:厚;币:礼物。说谦虚的话,送厚重的礼。形容对人有所求。西汉 司马迁《史记 范睢蔡泽列传》:“齐惧,必卑辞重币以事秦。”
18、清辞丽曲同“清词丽句”。《宋书·谢灵运传》:“清辞丽曲,时发手篇。”
19、情见乎辞见:通“现”;乎:于。情感表现在言辞当中。《易·系辞下》:“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功业见乎变,圣人之情见乎辞。”
20、枝辞蔓语指繁冗芜杂的言辞。同“枝词蔓语”。《中国近代思想史参考资料简编 〈民报〉驳〈新民丛报〉最近之非革命论》:“吾驳论者之文,列举其主要之点,而一一辨之,未尝有枝辞蔓语。”
21、便辞巧说指牵强附会、巧为立说。《汉书·艺文志》:“便辞巧说,破坏形体,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
22、烦言碎辞形容文词杂乱、琐碎。《汉书·刘歆传》:“分文析字,烦言碎辞。”
23、辞不意逮辞:言词;逮:及,到。指言词不能把意思表达出来。宋·刘学箕《<松江哨遍>词序》:“至欲作数语以状风景胜概,辞不意逮,笔随句阁,良可慨叹。”
24、辞不达义说话写文章不能确切地表达意思。语本《仪礼·聘礼》:“辞多则史,少则不达,辞苟足以达义之至也。”语出《仪礼·聘礼》:“辞多则史,少则不达,辞苟足以达义之至也。”
25、不露辞色辞色:言辞神色。不让心里的打算从话音和脸色上流露出来。形容说话沉着老练。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林甫城府深密,人莫窥其际,好以甘言啖人,而阴中伤之,不露辞色。”
26、子罕辞宝比喻拒绝接受别人的珍贵物品春秋·鲁·左丘明《左传·襄公15年》:“宋人得玉,献诸司城子罕,子罕弗收。献玉者曰:……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27、利喙赡辞谓口齿伶俐,辞令优美。唐·皇甫枚《三水小牍·王知古》:“睹其利喙赡辞,不觉前席。”
28、义正辞严义:道理;辞:言辞。理由正当充足;言辞严正有力。宋 张孝祥《明守赵敷文》:“欧公书岂惟翰墨之妙,而辞严义正,千载之下,见者兴起,某何足以辱公此赐也哉!”
29、振振有辞振振:理直气壮的样子。形容自以为理由充分,说个没完。巴金《探索集 究竟属于谁?》:“这些人振振有辞、洋洋得意,经常发号施令,在大小会上点名训人。”
30、溢美之辞溢:水满外溢,引申为过分。过分吹嘘的话语。亦作“溢美之言”。清·梁章钜《归田琐记·高雨农序》:“雨农遽为之序,且有溢美之辞。”
31、大放厥辞亦作“大放厥词”。①谓写出大量优美的辞章。②大发议论(今多含贬义)。唐·韩愈《祭柳子厚文》:“玉佩琼琚,大放厥辞。”
32、辞穷理屈理由站不住脚,被驳得无话可说。《宋书·郑鲜之传》:“时或言论,人皆依违之,不敢难也;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要须高祖辞穷理屈,然后置之。”
33、析辩诡辞亦作“析辨诡词”。谓巧言邪说。东汉·班固《汉书·扬雄传下》:“即为怪迂,析辩诡辞,以挠世事,虽小辩,终破大道而或众。”
34、口谐辞给谓言辞诙谐敏捷。东汉·班固《汉书·东方朔传》:“上以朔口谐辞给,好作问之。”
35、不辞而别辞:告辞;别:离别。没有打招呼;就离开了;或悄悄地溜走了。也作“不辞而行”、“不告而别”。老舍《不成问题的问题》:“于是,大家想不辞而别。”
36、絺辞绘句雕琢文辞,修饰章句。明·宋濂《<田氏哀慕诗集>序》:“是诗之传……则为移风易俗之益又岂小哉!其视絺辞绘句道淫而宣骄者何如也?”
37、辞微旨远辞:文词,言词。微:隐蔽,精深。旨:意思,目的。言词隐微而表达的意思很深远。《梁书·刘之遴传》:“省所撰《春秋》义,比事论书,辞微旨远。”
38、义不容辞义:道义;容:允许。辞:推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七:“承姑丈高谊,小婿义不容辞。”
39、众口一辞许多人都说同样的话,看法或意见一致。宋 欧阳修《濮议》卷四:“众口一辞,纷然不止。”
40、辞严意正同“辞严义正”。宋·欧阳修《读张李二生文赠石先生》诗:“辞严意正质非俚,古味虽淡醇不薄。”
41、百喙难辞喙:嘴,借指人的嘴。指纵有众多百口也很难解释。清 夏燮《中西纪事 江上议款》:“江自以卖城之罪百喙难辞,因乘间自尽。”
42、张大其辞把原来的事情夸大。形容言过其实。同“张大其词”。《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一回:“卿于席间,张大其辞,虽然存了齐国一时体面,只恐三杰之后,难乎其继。如之奈何?”
43、一辞莫赞赞:赞美。没有一句妥贴的赞美话能表达。形容诗文写得极好。《史记 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44、辞简义赅文辞简要,意义完备。《清史稿·刑法志一》:“诸臣以律文昉自《唐律》,辞简义赅,易致舛讹,于每篇正文后增用总注,疏解律义。”
45、假以辞色指好言好语、和颜悦色地对待。明 归有光《沈贞甫墓志铭》:“贞甫为人伉厉,喜自修饰,介介自持,非其人未尝假以辞色。”
46、假人辞色指好言好语、和颜悦色地待人。吴祖光《闯江湖》第二幕:“老钱柜子很少这么假人辞色。”
47、高谈虚辞高:高超;虚:空。空洞、不切实际的言论。宋·张方平《论国计》:“故货食者,人事之确论,非高谈虚辞之可致也。”
48、厚貌深辞见“厚貌深情”。唐·李公佐《谢小娥传》:“小娥厚貌深辞,聪明端特,煤炼指跛足,誓求真如。”
49、理不胜辞道理不能胜过文辞。指由于不善于推理立论,尽管文辞丰富多彩,道理并不充分。
50、谊不敢辞犹言义不容辞。清·顾炎武《答陈亮工书》:“曾蒙令祖先生知己之爱,谊不敢辞,已具一稿,藏之箧中。”
51、谩辞哗说谎言乱语。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今君王国于会稽,穷于入吴,言悲辞苦……而君王何为谩辞哗说,用而相欺,臣诚不取。”
52、清辞妙句妙:美好。清新美妙的词句。汉·陈琳《答东阿王笺》:“清辞妙句,焱绝焕炳。”
53、郑重其辞谓说话态度严肃认真。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六回:“他才恭肃其貌,郑重其辞说道:‘年兄!你今日束修来见我,其实惭愧。’”
54、谈辞如云形容谈话时言辞如飘云那样奔涌而出。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符融传》:“融幅巾奋裒,谈辞如云。”
55、夸大其辞见“夸大其词”。孙犁《谈作家的立命修身之道》:“我从来不好夸大其辞。”
56、辞金蹈海比喻不慕富贵,慷慨有气节。《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载:战国时,秦军围赵都邯郸,齐人鲁仲连以利害进说赵魏大臣,劝阻尊秦昭王为帝,并表示若秦王为帝,则自己将蹈东海而死。秦军退后,赵平原君以千金谢之,鲁仲连却不受,以为为人排难解纷而取酬,是商贾之事。
57、一言半辞见“一言半语”。《史记·魏公子列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
58、泰山不辞土壤,故能成其高泰山不排除细小的土石,所以能那么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太平天国·洪秀全《原道醒世训》:“是以泰山不辞土壤,故能成其高;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59、一面之辞见“一面之词”。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五回:“今日若听此一面之词,杨仪等必投魏矣。”
60、不辞劳苦辞:推辞。虽然劳累和辛苦也不推辞。形容工作勤奋努力。也作“不辞辛苦”。唐 牛肃《纪闻 吴保安》:“今日之事,请不辞劳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