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辞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辞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便辞巧说指牵强附会、巧为立说。《汉书·艺文志》:“便辞巧说,破坏形体,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
2、以辞取人见“以言取人”。《孔子家语·子路初见》:“宰我有文雅之辞,而智不充其辩。孔子曰:‘ ……以辞取人,则失之宰予。’”
3、玄辞冷语玄妙冷隽的言辞。明·文璧《<南濠居士诗话>序》:“玄辞冷语,用以博见闻资谈笑而已,奚史哉?”
4、万口一辞千千万万人说同样的话。比喻意见一致。唐 孙樵《武皇遗剑录》:“群疑胶牢,万口一辞。”
5、辩口利辞辩口:口才好,善于辩论。指能言善辩,伶牙俐齿。汉 班昭《女诫》:“妇言,不必辩口利辞也。”
6、万死不辞即使死一万次也决不推辞。表示愿意拼死效劳。辞:推辞。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回:“但有使令,万死不辞!”
7、奉辞伐罪谓奉严正之辞而讨有罪。《书·大禹谟》;“肆予以尔众士,奉辞伐罪。”伐,一本作“罚”。
8、清辞丽句见“清词丽句”。清·戴名世《道墟图诗序》:“读其诗,摹写物情,颂美祖德,称述土风,清辞丽句,时时错出。”
9、辞不达义说话写文章不能确切地表达意思。语本《仪礼·聘礼》:“辞多则史,少则不达,辞苟足以达义之至也。”语出《仪礼·聘礼》:“辞多则史,少则不达,辞苟足以达义之至也。”
10、危辞耸听故意说吓人的话使人听了吃惊、害怕。
11、同然一辞犹异口同声。指大家说得都一样。唐·韩愈《讳辩》:“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
12、不辞而别辞:告辞;别:离别。没有打招呼;就离开了;或悄悄地溜走了。也作“不辞而行”、“不告而别”。老舍《不成问题的问题》:“于是,大家想不辞而别。”
13、口谐辞给谓言辞诙谐敏捷。东汉·班固《汉书·东方朔传》:“上以朔口谐辞给,好作问之。”
14、厚貌深辞见“厚貌深情”。唐·李公佐《谢小娥传》:“小娥厚貌深辞,聪明端特,煤炼指跛足,誓求真如。”
15、一面之辞见“一面之词”。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五回:“今日若听此一面之词,杨仪等必投魏矣。”
16、辞丰意雄辞:文词;雄:庞大威武。文词丰盛,意气雄伟宋·欧阳修《答吴充秀才书》:“非夫辞丰意雄,霈然有不可御之势。”
17、放言遣辞放言:敞开说;遣辞:用词造句。指无拘无束地说话或写文章。晋·陆机《文赋》:“放言遣辞,良多变矣。”
18、缀辞之士缀辞:写书作文。指著书立说的人。晋·潘岳《马开督玮》:“慷慨非死而死者,缀辞之士,未之或遗也。”
19、卑辞重币卑:谦恭;重:厚;币:礼物。说谦虚的话,送厚重的礼。形容对人有所求。西汉 司马迁《史记 范睢蔡泽列传》:“齐惧,必卑辞重币以事秦。”
20、卑辞厚礼卑:谦抑。指言辞谦逊,礼物丰厚。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许劭传》:“曹操微时,常卑辞厚礼求为己目。”
21、析辩诡辞亦作“析辨诡词”。谓巧言邪说。东汉·班固《汉书·扬雄传下》:“即为怪迂,析辩诡辞,以挠世事,虽小辩,终破大道而或众。”
22、以文害辞谓拘于文字而误解整个语句的意义。《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朱熹集注:“文,字也。辞,语也……言说《诗》之法,不可以一字而害一句之义,不可以一句而害设辞之志。”
23、一辞莫赞赞:赞美。没有一句妥贴的赞美话能表达。形容诗文写得极好。《史记 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24、闪烁其辞闪烁:光线忽明忽暗、摇动不定。比喻说话躲躲闪闪。指说话吞吞吐吐;不肯透露真相或回避要害问题。清 吴趼人《痛史》第25回:“何况这等事本来是缜密的,或者定伯故意闪烁其词,更未可定。”
25、淫辞邪说夸大失实的言论,荒谬的学说。《孟子·滕文公下》:“头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
26、过甚其辞话说得超过了实际。郭沫若《反正前后》第一篇三:“说来恐怕有些人不大肯信,以为我是过甚其辞。”
27、百辞莫辩用任何话语都无法辩白。鲁迅《准风月谈·后记》:“被责难者处于时势潮流之下,百辞莫辩,辩则反动更为证实。”
28、情见乎辞见:通“现”;乎:于。情感表现在言辞当中。《易·系辞下》:“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功业见乎变,圣人之情见乎辞。”
29、辞严意正同“辞严义正”。宋·欧阳修《读张李二生文赠石先生》诗:“辞严意正质非俚,古味虽淡醇不薄。”
30、辞有枝叶枝叶:比喻琐细的言辞,形容言辞虚美琐细。西汉·戴圣《礼记·表记》:“辞有枝叶。”孔颖达疏:“但言辞虚美,如树干之外而更有枝叶也。”
31、奉辞罚罪奉:敬受;罚:处罚,惩罚。遵奉严正之辞讨伐有罪者。《尚书·大禹谟》:“肆予以尔众士,奉辞伐罪。”蔡沈集传:“奉帝之辞,罚苗之罪。”
32、水火不辞见“水火不避”。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兵既整齐,王可试下观之,唯王所欲用之,虽赴水火犹可也。”
33、游辞巧饰用没有根据的话多方掩饰。《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评》:“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
34、谊不敢辞犹言义不容辞。清·顾炎武《答陈亮工书》:“曾蒙令祖先生知己之爱,谊不敢辞,已具一稿,藏之箧中。”
35、含糊其辞糊:不明确;不清晰;辞:也作“词”;言辞。指话说得含含糊糊;不清楚;不明确。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57回:“二人先受岸贾之嘱,含糊其词,不肯替赵氏分辨。”
36、义不辞难辞:推辞。道义上不容许躲开危难。东汉·班固《汉书·武帝纪》:“仁不异远,义不辞难。”
37、隐约其辞隐约:时隐时现;辞:言辞;说话。说话隐隐约约;躲躲闪闪;不明确;不清楚。清 平步青《霞外捃屑 倪文正公与弟献汝二书》:“使白太夫人,谓欲礼佛行也者,迎抵会城卒岁,无功为亲者讳,故隐约其辞不尽也。”
38、陈辞滥调见“陈词滥调”。吴晗《朱元璋传》第七章三:“逢年过节和皇帝生日以及皇家有喜庆时所上的表笺,照例由学校教官代作,虽然都是陈辞滥调,因为说的都是颂扬话,朱元璋很喜欢阅读。”
39、甘言好辞甘:甜,甜言蜜语。指甜美动听的阿谀奉承话西汉·刘向《战国策·韩策》:“诸侯不料兵之弱,食之寡,而听从人之甘言好辞,比周以相饰也。”
40、溢美之辞溢:水满外溢,引申为过分。过分吹嘘的话语。亦作“溢美之言”。清·梁章钜《归田琐记·高雨农序》:“雨农遽为之序,且有溢美之辞。”
41、枝辞蔓语指繁冗芜杂的言辞。同“枝词蔓语”。《中国近代思想史参考资料简编 〈民报〉驳〈新民丛报〉最近之非革命论》:“吾驳论者之文,列举其主要之点,而一一辨之,未尝有枝辞蔓语。”
42、大肆厥辞大肆:毫无顾忌。厥:其,他的。铺张辞藻,大展文才。明·刘基《〈宋景濂学士文集〉序》:“先生不分至高,极天下之书无不尽读,以其所蕴,大肆厥辞。其气韵沉雄如淮阴出师,百战百胜,志不少慑。”
43、不赞一辞原指文章写得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一句话也不说。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44、辞穷理屈理由站不住脚,被驳得无话可说。《宋书·郑鲜之传》:“时或言论,人皆依违之,不敢难也;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要须高祖辞穷理屈,然后置之。”
45、假以辞色指好言好语、和颜悦色地对待。明 归有光《沈贞甫墓志铭》:“贞甫为人伉厉,喜自修饰,介介自持,非其人未尝假以辞色。”
46、泰山不辞土壤,故能成其高泰山不排除细小的土石,所以能那么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太平天国·洪秀全《原道醒世训》:“是以泰山不辞土壤,故能成其高;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47、不以辞害志辞:文辞;志:作品的思想内容。不因为只顾文辞而损害了对内容的理解。指写文章不要只追求修辞而忽略文章的立意。战国 邹 孟轲《孟子 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48、辞不达意辞:言辞;意:意思。指词句不能确切地表达出意思和感情。宋 罗烨《醉翁谈录 崔木因妓得家室》:“但恐小子不才,辞不达意。”
49、拙口钝辞拙:拙笨;钝:迟钝,笨拙。粗嘴巴,笨言辞。指不善于言辞。元·无名氏《倅范叔》楔子:“须贾平日拙口钝辞,犹恐应对有误,家中有一辫士,名日范雎,得与此人同行,凡事计议,万无一失。”
50、大放厥辞亦作“大放厥词”。①谓写出大量优美的辞章。②大发议论(今多含贬义)。唐·韩愈《祭柳子厚文》:“玉佩琼琚,大放厥辞。”
51、何患无辞何患:哪怕;辞:言辞。哪里用得着担心没有话说呢?常与“欲加之罪”连用,表示坏人诬陷好人时,无端捏造罪名,还说得振振有词。《左传·僖公十年》:“不有废也,君何以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52、以辞害意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上》: “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53、析辨诡辞亦作“析辨诡词”。谓巧言邪说。《汉书 杨雄传下》:“雄见诸子各以其知舛驰,大氐诋訾圣人,即为怪迂,析辨诡辞,以挠世事,虽小辩,终破大道而或众,使溺于所闻而不自知其非也。”
54、辞金蹈海比喻不慕富贵,慷慨有气节。《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载:战国时,秦军围赵都邯郸,齐人鲁仲连以利害进说赵魏大臣,劝阻尊秦昭王为帝,并表示若秦王为帝,则自己将蹈东海而死。秦军退后,赵平原君以千金谢之,鲁仲连却不受,以为为人排难解纷而取酬,是商贾之事。
55、修辞立其诚诚:真心实意。写文章应表现出作者的真实意图,不可作虚饰浮文。《周易·乾》:“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56、在所不辞辞:推辞。表示全部接受;决不推辞。邹韬奋《经历》:“只须能尽我的微薄的力量,推进或促成这个主张的实现,任何个人的艰险,是在所不辞的。”
57、张大其辞把原来的事情夸大。形容言过其实。同“张大其词”。《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一回:“卿于席间,张大其辞,虽然存了齐国一时体面,只恐三杰之后,难乎其继。如之奈何?”
58、游辞浮说游:虚浮不实。虚浮不实的议论。《晋书·范汪传》:“王何蔑弃典文,不遵礼度,游辞浮说,波荡后生,饰华言以翳实,骋繁文以惑世。”
59、夸大其辞见“夸大其词”。孙犁《谈作家的立命修身之道》:“我从来不好夸大其辞。”
60、善为说辞说辞:讲话。形容很会讲话。后指替人说好话。《孟子·公孙丑上》:“宰我、子贡善为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