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藏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1、蜚鸟尽,良弓藏 | 藏:收藏。飞鸟射尽,弹弓也就藏起来不用了。比喻事成之后,把曾经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或加以消灭。 | 西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 |
2、藏锋敛锐 | 比喻不露锋芒。同“藏锋敛锷”。 | 清 李渔《比目鱼 窃发》:“俺山大王前次出兵……被他伏下火攻,烧坏我许多猛兽,只得逃入深山,藏锋敛锐,休息了半年,才觉得精还力复。” |
3、躲躲藏藏 | 躲:避开,隐藏。指遮遮掩掩,不敢正面面对。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5回:“那小芸二爷也有些鬼鬼头头的。什么时候又要看人,什么时候又躲躲藏藏的,可知也是个心术不正的货。” |
4、藏器待时 | 器:用具,引伸为才能。比喻学好本领,等待施展的机会。 | 《周易 系辞下》:“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
5、藏污纳垢 | 污、垢:肮脏的东西。比喻隐藏或包容坏人坏事。 | 清 孙雨林《皖江血 定计》:“收回那十八省剩水残山,洗尽这二百年藏污纳垢。” |
6、藏锋敛锷 | 锷:剑刃。比喻人不露锋芒。《野叟曝言》一三回:“大智若愚,大勇若怯,不是要埋冤他,正深爱着他,要他藏锋敛锷,以成大器。” | 明·李东阳《麓堂诗话》:“予独谓高牙大纛,堂堂正正,攻坚而折锐,则刘有一日之长。若藏锋敛锷,出奇制胜,……则於虞有取焉。” |
7、包藏奸心 | 犹言包藏祸心。 | 三国 魏 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刘表自以为宗室外,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 |
8、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 烹:煮烧。飞鸟打尽,弓被搁置不用;兔被捕杀后,猎狗则被烹食。比喻事情办成,功臣被害。 | 鲁迅《立此存照》:“倘有不识时务者问:‘如果那时并不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而且汉人也配享太庙……则将如何?’我觉得颇费唇舌。” |
9、藏龙卧虎 | 龙、虎:比喻不平常的人物。隐藏着的龙;睡卧着的虎。比喻潜藏着未被发现的人才或英雄。 | 北周 庾信《同会河阳公新造山池聊得寓目》诗:“暗石疑藏虎,盘根似卧龙。” |
10、深藏若虚 | 把宝物藏起来,好象没有一样。比喻人有真才实学而不外露。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
11、鞘里藏刀 | 刀室中藏着利刀。比喻暗藏杀心。 | |
12、藏弓烹狗 | 飞鸟射尽了就把良弓收起,狡兔被捉就把捕兔的猎狗煮了吃肉。旧时比喻统治者得势后,废弃、杀害有功之臣。 |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
13、五藏六府 | 亦作“五脏六腑”。指体内全部器官。五藏:心、肺、脾、肝、肾。六府:大肠、小肠、胃、胆、膀胱、三焦。 | 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达郁》:“凡人三百六十节,九窃,五藏六府。” |
14、谩藏诲盗 | 见“谩藏诲盗”。 | 《冷眼观》第17回:“俗语说,财勿露白,要到子尴尬个时候,倒说伲是谩藏诲盗。” |
15、含垢藏疾 | 本谓应有包容的气量,后转用以指包容坏人坏事。 |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五年》:“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 |
16、苞藏祸心 | 苞:通“包”,包藏;祸心:害人之心。心里暗藏着不可告人的坏主意。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皇后纪下·献帝伏皇后》:“阴怀妒害,苞藏祸心,弗可以承天命。” |
17、藏之名山 | 把著作藏在名山传给志趣相投的人。形容著作极有价值 | 三国 魏 鱼豢《魏略》:“虽未能藏之名山,将以传之同好。” |
18、神藏鬼伏 | 比喻变化莫测。 | 唐·司空图《漫书》诗:“世路快心无好事,恩门嘉话合书绅。神藏鬼伏能千变,亦胜忘机避要津。” |
19、露尾藏头 | 藏起了头,露出了尾。形容说话躲躲闪闪,不把真实情况全部讲出来。 | 元 张可久《点绛唇 翻归去来辞》套曲:“早休官弃职,远红尘是非,省藏头露尾。” |
20、慢藏诲盗 | 慢藏:收藏不慎;诲:教导。收藏财物不慎,等于诱人偷窃。 | 《周易 系辞上》:“慢藏诲盗,冶容诲淫。” |
21、藏垢纳污 | 垢、污:肮脏的东西;纳:容纳。比喻包容坏人坏事。也比喻居上位者有容人之量;能够容忍有损自己的言行。也作“藏污纳垢”。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五年》:“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 |
22、高鸟尽,良弓藏 | 比喻功成事定之后,出力的人反而见弃,没有好下场。 | 《文子 上德》:“狡兔得而猎犬烹,高鸟尽而良弓藏,名成功遂身退,天道然也。” |
23、一山不藏二虎 | 比喻两人不能相容。 | 欧阳山《三家巷》:“他跟展公有点一山不藏二虎的味道,这是他太狂妄。” |
24、金屋藏娇 | 金屋:富丽华贵的房屋;娇:阿娇;指汉武帝刘彻的姑母长公主刘嫖的女儿。原指汉武帝刘彻要用金屋接纳阿娇作妇。后指特别宠爱某美貌女子;也特指纳妾。 | 清 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23回:“当时佘老五恋着雁翎,周庸祐也恋着雁翎,各有金屋藏娇之意。” |
25、家藏户有 | 家家都有。 | 昆曲《十五贯》第六场:“本县民风浇薄,赌风极盛,这骰子么,家藏户有,不足为奇。” |
26、待价藏珠 | 待:等待;待价:等待高价出售。珍藏明珠,等待高价出售。比喻有才学者等待被人赏识。 | 春秋·鲁·孔丘《论语·子罕》:“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
27、藏怒宿怨 | 藏、宿:存留。把愤怒和怨恨藏留在心里。指心怀怨恨,久久难消。 | 战国 邹 孟轲《孟子 万章上》:“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 |
28、猿藏熊缘 | 猿藏:猿藏身之处;熊缘:熊不舍离家的地方。指猿和熊的巢窟 | 宋·叶廷珪《海录碎事·人事·隐逸》:“段成式《谷隐书事》云:随樵劫猿藏,限石觑熊缘。” |
29、良贾深藏 | 会做买卖的人把贵重的东西深深收藏起来,不让你摸清底细。比喻真正有学识的人不在人前表露。亦作“良贾深藏若虚”。 | |
30、鸟得弓藏 | 见“鸟尽弓藏”。 | 三国·魏·曹丕《煌煌京洺行》:“淮阴五刑,鸟得弓藏;保身全名,独有子房。” |
31、遗形藏志 | 超脱形骸,舍弃心性,进入忘我的精神境界。 | 汉·严遵《道德指归论·上德不德》:“遗形藏志,与道相得。” |
32、什袭珍藏 | 什:形容多;袭:量词,套,层。将物品层层包裹,珍重地藏好。形容极珍重地收藏物品。 | 《太平御览》卷五十一引《阚子》:“宋之愚人得燕石于梧台之东,归而藏之,以为大宝。周客闻而观焉。主人冕玄服以发宝。华匮十重,缇巾十袭。” |
33、秋收冬藏 | 秋季为农作物收获季节,冬季则贮藏果实以待一年之需要。比喻一年的农事。 | 西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 |
34、被褐藏辉 | 被:通“披”,散开;褐:兽毛或粗麻制成的短衣。身穿粗布衣服,怀中藏着宝玉。比喻人有才德而深藏不露。 | 明·叶宪祖《易水寒》第一折:“且沉山虀影,被褐藏辉。” |
35、尾巴难藏 | 指不能藏住自己的尾巴。 | |
36、兵藏武库,马入华山 | 兵器藏进武库,军马放入华山。指天下太平。 | 北周 庚信《贺平邺都表》:“当今鹿台已散,离宫已遗,兵藏武库,马入华山。” |
37、知以藏往 | 知:通“智”,机智。机智则善于积累往日的经验,以为来日的借鉴。 | 《周易·系辞上》:“神以知来,知以藏往。” |
38、中心藏之 | 中心:内心,心中。深深地记在心里。 | 《诗经·小雅·服桑》:“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
39、不藏不掖 | 指毫无保留。 | |
40、鸟尽弓藏 | 飞鸟打光了;弹弓也就藏起来不用了。比喻事情成功之后;原来借助的力量就被一脚踢开或加以消灭。 | 三国 曹丕《煌煌京洛行》:“淮阴五刑,鸟得弓藏;保身全名,独有子房。” |
41、话里藏阄 | 话里藏着哑谜儿。 | 《水浒传》第三七回:“宋江不晓得梢公话里藏阄,在船舱里悄悄的和两个公人说:‘也难得这个梢公救了我们三个性命。’” |
42、暗藏杀机 | 隐藏杀人的念头。比喻潜在危险。 | |
43、匿影藏形 | 隐藏形迹;不露真相。 | 元 高文秀《黑旋风》:“我只是吞声忍气,匿迹潜形。” |
44、珍藏密敛 | 敛:收起。非常珍重,严严实实地收藏起来。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7回:“这东西虽然值钱,总不过是药,原该济众散人才是,咱们比不得那没见过世面的人家,得了这个,就珍藏密敛的。” |
45、正法眼藏 | ①佛教语。禅宗用来指全体佛法(正法)。朗照宇宙谓眼,包含万有谓藏。相传释迦牟尼以正法眼藏付与大弟子迦叶,是为禅宗初祖,为佛教以“心传心”授法的开始。②借指事物的诀要或精义。 | 《景德传灯录·摩诃迦叶》:“佛告诸大弟子,迦叶来时,可令宣扬正法眼藏。”宋·朱熹《答陈同甫书》:“盖修身事君,初非二事,不可作两般看,此是千圣相传正法眼藏。” |
46、闭口藏舌 | 闭着嘴不说话。形容怕惹事而不轻易开口。 | 五代 冯道《舌》诗:“口是祸之门,舌是斩身刀。闭口深藏舌,安身处处牢。” |
47、韫椟藏珠 | 韫:蕴藏。椟:木匣子。指珠宝藏在木匣里,等待高价出售。比喻怀才待用或怀才隐退。 | 元·无名氏《幽闺记》:“酒家眠,权休息,韫椟藏珠隐尘迹,万里前程在咫尺。” |
48、藏锋敛颖 | 比喻不露锋芒。同“藏锋敛锷”。 | 元 戴表元《送吴州判还番阳诗序》:“及乎藏锋敛颖,韬潜谨饬……洁身寡过,而求自免也。” |
49、多藏厚亡 | 厚:大;亡:损失。指积聚很多财物而不能周济别人,引起众人的怨恨,最后会损失更大。 | 先秦 李耳《老子》:“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
50、设彀藏阄 | 彀:张满弓弩,引申为圈套。指设置圈套、暗藏机关来捉弄人。 | 明·陈汝元《红莲债》第二折:“我这里设彀藏阄,你那里妆聋作哑。” |
51、高举深藏 | 指避世隐居。 | 明·无名氏《拔宅飞升》第三折:“者莫他高举深藏,你看我驾天风定然赶上,则好去深渊中躲避灾殃。” |
52、什袭而藏 | 什:形容多;袭:量词,套,层。将物品层层包裹,珍重地藏好。形容极珍重地收藏物品。 | 宋 张守《跋唐千文帖》:“当与夏璜赵璧什袭而藏。” |
53、藏头护尾 | 原指书法的用笔笔力强劲。现指说话、做事躲躲闪闪,怕把真相全暴露出来。 | 汉·蔡邕《九势》:“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 |
54、藏头漏影 | 藏:隐藏。把头藏起来,却露出影子。形容遮遮掩掩,不明不白。 | 元·佚名《鸳鸯被》:“当初也无定无媒证,做的来藏头漏影。” |
55、蹑影藏形 | 谓行动诡秘,不露形迹。 | 《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昼即途中寻鬼路,蹑影藏形恒夜游。” |
56、藏踪蹑迹 | 蹑:轻步行走的样子。隐秘行踪,悄悄行动。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64回:“且说张横将引三二百人,从芦苇中间,藏踪蹑迹,直到寨边,拨开鹿角,径奔中军。” |
57、隐介藏形 | 介:鳞甲。隐藏形体,使人看不见。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 |
58、藏巧于拙 | 有才能而不显示出来。 | 明·洪应明《菜根谭》:“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真涉世之一壶藏身之三窟也。” |
59、隐迹藏名 | 隐藏踪迹,隐瞒住真姓实名。 | |
60、什袭以藏 | 什:形容多;袭:重迭。一层又一层把东西包裹起来。形容十分珍重地收藏好物品。同“什袭而藏”。 | 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九十五回:“人家竞相传钞,什袭以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