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藏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藏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多藏厚亡厚:大;亡:损失。指积聚很多财物而不能周济别人,引起众人的怨恨,最后会损失更大。先秦 李耳《老子》:“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2、被褐藏辉被:通“披”,散开;褐:兽毛或粗麻制成的短衣。身穿粗布衣服,怀中藏着宝玉。比喻人有才德而深藏不露。明·叶宪祖《易水寒》第一折:“且沉山虀影,被褐藏辉。”
3、含垢藏瑕见“含垢匿瑕”。《世说新语·德行》“未尝见其喜愠之色”刘孝标注引《嵇康别传》:“康性含垢藏瑕,爱恶不争于怀,喜怒不寄于颜。”
4、包藏奸心犹言包藏祸心。三国 魏 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刘表自以为宗室外,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
5、藏器待时器:用具,引伸为才能。比喻学好本领,等待施展的机会。《周易 系辞下》:“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6、中心藏之中心:内心,心中。深深地记在心里。《诗经·小雅·服桑》:“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7、纳污藏垢纳:容纳;垢:污秽。比喻包容坏人坏事。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第四节:“所最可痛者,旧病未去,新病复来,日积月涂,纳污藏垢,驯至良医束手,岌岌待亡。”
8、兵藏武库,马入华山兵器藏进武库,军马放入华山。指天下太平。北周 庚信《贺平邺都表》:“当今鹿台已散,离宫已遗,兵藏武库,马入华山。”
9、躲躲藏藏躲:避开,隐藏。指遮遮掩掩,不敢正面面对。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5回:“那小芸二爷也有些鬼鬼头头的。什么时候又要看人,什么时候又躲躲藏藏的,可知也是个心术不正的货。”
10、藏贼引盗藏:隐藏;引:勾引。包庇小偷,勾引强盗。形容与坏人狼狈为奸。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3回:“其中夜静人稀,趁便藏贼引盗,什么事情做不出来。”
11、设彀藏阄彀:张满弓弩,引申为圈套。指设置圈套、暗藏机关来捉弄人。明·陈汝元《红莲债》第二折:“我这里设彀藏阄,你那里妆聋作哑。”
12、藏头露尾头藏起来;却把尾巴露出来了。比喻遮遮掩掩或躲躲闪闪;不肯把真实情况全暴露出来。也作“露尾藏头”。元 王晔《桃花女》第二折:“劝周公莫便生嗔,将酒礼强勒成亲,不争我藏头露尾,可甚的知恩报恩。”
13、藏头护尾原指书法的用笔笔力强劲。现指说话、做事躲躲闪闪,怕把真相全暴露出来。汉·蔡邕《九势》:“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
14、昂藏七尺指轩昂伟岸的男子汉。明 汪廷讷《种玉记 奇术》:“天付昂藏七尺躯,寻章摘句懒攻儒。”
15、藏形匿影藏、匿:隐藏。隐藏形迹,不露真相。《邓析子 无厚》:“君者,藏形匿影,群下无私。”
16、良贾深藏会做买卖的人把贵重的东西深深收藏起来,不让你摸清底细。比喻真正有学识的人不在人前表露。亦作“良贾深藏若虚”。
17、避迹藏时指逃避时世。唐 贾至《微子庙碑颂》:“而君崎岖险阻,避迹藏时。”
18、匿影藏形隐藏形迹;不露真相。元 高文秀《黑旋风》:“我只是吞声忍气,匿迹潜形。”
19、稔恶藏奸长期作恶,包藏祸心。《清史稿 世宗纪》:“丙申,上以准噶尔噶尔丹策零稔恶藏奸,终为边患,命傅尔丹为靖边大将军……征讨准噶尔。”
20、藏头亢脑遮遮掩掩,不明不白。《朱子语类辑略》卷七:“乡里诸贤文字,以为皆不免有藏头亢脑底意思,有学者来问,便当直说与之。”
21、谩藏诲盗见“谩藏诲盗”。《冷眼观》第17回:“俗语说,财勿露白,要到子尴尬个时候,倒说伲是谩藏诲盗。”
22、绵里藏针绵絮里边藏着针。比喻外表温柔;内心尖刻厉害;也比喻柔中有刚。清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当日说知心,绵里藏针。”
23、丹之所藏者赤比喻交朋友必须谨慎选择。《孔子家语·六本》:“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与处者焉。”
24、一山不藏二虎比喻两人不能相容。欧阳山《三家巷》:“他跟展公有点一山不藏二虎的味道,这是他太狂妄。”
25、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烹:煮烧。飞鸟打尽,弓被搁置不用;兔被捕杀后,猎狗则被烹食。比喻事情办成,功臣被害。鲁迅《立此存照》:“倘有不识时务者问:‘如果那时并不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而且汉人也配享太庙……则将如何?’我觉得颇费唇舌。”
26、深藏远遁遁:隐去。藏身于深密之处,远远地离开人群。指避世隐居。宋·杨万里《论相上》:“古之君子之相其君,亦不敢犯天下之所不许,天下不许而君许之,君子有深藏远遁,以自脱天下之讥而已。”
27、家藏户有家家都有。昆曲《十五贯》第六场:“本县民风浇薄,赌风极盛,这骰子么,家藏户有,不足为奇。”
28、藏诸名山,传之其人诸:之于的合音;传:传布流传;其人:同道。把著作藏在名山,传给后来志趣相投的人。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诚以著此书,藏诸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29、藏踪蹑迹蹑:轻步行走的样子。隐秘行踪,悄悄行动。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64回:“且说张横将引三二百人,从芦苇中间,藏踪蹑迹,直到寨边,拨开鹿角,径奔中军。”
30、藏污纳垢污、垢:肮脏的东西。比喻隐藏或包容坏人坏事。清 孙雨林《皖江血 定计》:“收回那十八省剩水残山,洗尽这二百年藏污纳垢。”
31、韫椟而藏把玉裹在匣子里藏起来。比喻怀才隐退。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58回:“两位将军,有些神箭,当奏闻吾王,美玉不可韫椟而藏。”
32、纳垢藏污垢、污:肮脏的东西。比喻隐藏或包容坏人坏事。《左传 宣公十五年》:“川泽纳污,山薮藏疾。”
33、暗藏杀机隐藏杀人的念头。比喻潜在危险。
34、珍藏密敛敛:收起。非常珍重,严严实实地收藏起来。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7回:“这东西虽然值钱,总不过是药,原该济众散人才是,咱们比不得那没见过世面的人家,得了这个,就珍藏密敛的。”
35、善刀而藏善:拭;善刀:把刀擦干净。将刀擦净,收藏起来。比喻适可而止,自敛其才。《庄子·养生主》:“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36、深藏若虚把宝物藏起来,好象没有一样。比喻人有真才实学而不外露。西汉 司马迁《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37、智藏瘝在指贤人隐遁,病民之臣在位。《书 召诰》:“厥终智藏瘝在。”周秉钧易解:“纣政不善,贤者藏匿,病民者在位。”
38、知以藏往知:通“智”,机智。机智则善于积累往日的经验,以为来日的借鉴。《周易·系辞上》:“神以知来,知以藏往。”
39、拉捭摧藏拉:摧折;捭:两手排击;摧藏:挫伤。指摧伤挫折。晋·左思《吴都赋》:“莫不衄锐挫芒,拉捭摧藏。”
40、藏之名山,传之其人把著作藏在名山,传给志趣相投的人。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诚以著此书,藏诸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现,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41、掩瑕藏疾掩:遮盖。瑕:玉上的斑点,比喻缺点。藏:隐瞒。疾:毛病,过错。掩盖缺点,隐瞒过错。《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传》:“至于掩瑕藏疾,涤除疵垢,朝为寇仇,夕委心膂,虽未足希准古人,粗亦无负于新旧。”
42、尾巴难藏指不能藏住自己的尾巴。
43、鞘里藏刀刀室中藏着利刀。比喻暗藏杀心。
44、藏龙卧虎龙、虎:比喻不平常的人物。隐藏着的龙;睡卧着的虎。比喻潜藏着未被发现的人才或英雄。北周 庾信《同会河阳公新造山池聊得寓目》诗:“暗石疑藏虎,盘根似卧龙。”
45、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用:任用;行:做,实行;舍:不用;藏:退隐。任用就出来做事,不得任用就退隐。春秋·鲁·孔丘《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46、藏之名山把著作藏在名山传给志趣相投的人。形容著作极有价值三国 魏 鱼豢《魏略》:“虽未能藏之名山,将以传之同好。”
47、藏怒宿怨藏、宿:存留。把愤怒和怨恨藏留在心里。指心怀怨恨,久久难消。战国 邹 孟轲《孟子 万章上》:“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
48、卧虎藏龙指隐藏着未被发现的人才,也指隐藏不露的人才。北周·庾信《同会河阳公新造山地聊得寓目》诗:“暗石疑藏虎,盘根似卧龙。”
49、包藏祸心包藏:暗藏;祸心:害人之心。表示心里藏着坏主意;怀着害人的意图。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元年》:“小国无罪,恃实其罪。将恃大国之安靖已,而无乃包藏祸心以图之。”
50、藏弓烹狗飞鸟射尽了就把良弓收起,狡兔被捉就把捕兔的猎狗煮了吃肉。旧时比喻统治者得势后,废弃、杀害有功之臣。《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51、闭口藏舌闭着嘴不说话。形容怕惹事而不轻易开口。五代 冯道《舌》诗:“口是祸之门,舌是斩身刀。闭口深藏舌,安身处处牢。”
52、含垢藏疾本谓应有包容的气量,后转用以指包容坏人坏事。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五年》:“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
53、藏垢纳污垢、污:肮脏的东西;纳:容纳。比喻包容坏人坏事。也比喻居上位者有容人之量;能够容忍有损自己的言行。也作“藏污纳垢”。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五年》:“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
54、鸟尽弓藏飞鸟打光了;弹弓也就藏起来不用了。比喻事情成功之后;原来借助的力量就被一脚踢开或加以消灭。三国 曹丕《煌煌京洛行》:“淮阴五刑,鸟得弓藏;保身全名,独有子房。”
55、秋收冬藏秋季为农作物收获季节,冬季则贮藏果实以待一年之需要。比喻一年的农事。西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
56、露影藏形躲躲闪闪貌。犹言藏头露尾。清·感惺《断头台·党争》:“此时国民眼中,尽是照妖有镜,又何用扭扭捏捏,露影藏形呢?”
57、遁迹藏名犹言隐居不出。《东周列国志》第八九回:“功成辞赏,遁迹藏名。”
58、韫椟藏珠韫:蕴藏。椟:木匣子。指珠宝藏在木匣里,等待高价出售。比喻怀才待用或怀才隐退。元·无名氏《幽闺记》:“酒家眠,权休息,韫椟藏珠隐尘迹,万里前程在咫尺。”
59、隐介藏形介:鳞甲。隐藏形体,使人看不见。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
60、高鸟尽,良弓藏比喻功成事定之后,出力的人反而见弃,没有好下场。《文子 上德》:“狡兔得而猎犬烹,高鸟尽而良弓藏,名成功遂身退,天道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