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罪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罪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罪不容诛判处死刑也抵偿不了所犯的罪恶。形容罪恶极大。诛:处死。东汉 班固《汉书 王莽传下》:“恶不忍闻,罪不容诛。”
2、奉辞伐罪谓奉严正之辞而讨有罪。《书·大禹谟》;“肆予以尔众士,奉辞伐罪。”伐,一本作“罚”。
3、罪有攸归攸:所。罪责有所归属。指罪犯必受惩治。明·陈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回:“赐尔姬昌等节钺,便宜行事,往惩其忤,毋得宽纵,罪有攸归。”
4、赦过宥罪指赦免过错,宽恕罪行。《易 解》:“雷雨作,解,君子以赦过宥罪。”
5、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要想加罪于人,不愁找不到罪名。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十年》:“不有废也,君何以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6、罪疑从轻疑:不能确定。罪行轻重有可疑之处,只应从轻判处。东汉·班固《汉书·于定国传》:“其决疑平法,务在哀鳏寡,罪疑从轻,加审慎之心。”
7、罪该万死罪孽深重;判一次死刑还不足以抵罪。(万死:死一万次)。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一回:“娘娘道此怪物,不可容留,随命侍者领去,弃之沟渎。婢子罪该万死。”
8、千古罪人形容犯的罪永远被人记着清·荑荻散人《玉娇梨》第三回:“不独老杨禽兽,作千古罪人,即弟辈以小人之心推测君子,亦应抱愧。”
9、罚不当罪罚:处罚;当:相当;相称。所作的处罚与所犯的罪行不相称。先秦 荀况《荀子 正论》:“夫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
10、带罪立功让犯罪的人立功赎罪。清 李渔《蜃中楼 献寿》:“正要议俺的罪刑,恰好西北地方又报亢旱,上帝就着俺去带罪立功。”
11、不测之罪指大罪,死罪。战国 乐毅《报燕惠王书》:“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义之所不敢出也。”
12、立功赎罪立功:建立功绩;赎:补偿。建立功绩来补偿罪行或过失。《旧唐书 王孝杰传》:“遣使斩宏晖以徇。使未至幽州,而宏晖已立功赎罪,竟免诛。”
13、数罪并罚对前犯数罪的犯人并合处罚。
14、功首罪魁魁:为首的。功最高,罪最重。战国·邹·孟轲《孟子·告子》:“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朱熹注:“有功者,未有大于五霸;有过者,亦未有大于五霸,故五霸者功之首,罪之魁也。”
15、罪恶如山形容罪恶多而重。《新唐书·吉项传》:“俊臣诬杀忠良,罪恶如山,国蟊贼也,尚何惜?”
16、迷天大罪形容极大的罪恶。元 无名氏《谢金吾》第四折:“纵有那弥天罪,也难赎。”
17、王子犯法,庶民同罪王子犯了法,和老百姓一样处以罪刑。指王法对于王子、平民是一样的。《野叟曝言》第六七回:“众人都道说那里话,王子犯法,庶民同罪,这是因奸杀命的事,既犯到官,还有活命的吗。”
18、将功赎罪将:用;拿;赎:抵尝;弥补。拿功劳来抵偿罪过。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1回:“今云长虽犯法,不忍违却前盟。望权记过,容将功赎罪。”
19、该当何罪当:承担。应该承担什么罪。曾朴《孽海花》第二回:“你还想引诱良家子弟,该当何罪?”
20、替罪羊古代犹太教祭礼是替人承担罪过的羊。比喻代人受过。张平《抉择》:“你岂不是随时都会做替罪羊?”
21、悔罪自新悔改罪行,重新做人。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42回:“陈穆公亦有使命至晋,代卫郑致悔罪自新之意。”
22、苦行赎罪执行忏悔神父所要求的苦行以补偿罪行。
23、罪不及孥孥:妻子与儿女的统称。治罪止于本人,不累及妻和子女。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0卷:“虽然罪不及孥,只是我死之后,无路可投。”
24、低头认罪低下头承认自己的罪行。邓小平《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才使得大量的反革命分子没有藏身之所,而不得不低头认罪、接受改造和重新做人吗?”
25、知我罪我形容别人对自己的毁誉。先秦 孟轲《孟子 滕文公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26、责躬罪己躬:自身。责备自身并归罪于自己。《周书·武帝纪》:“集百僚于大德殿,帝责躬罪己,问以论政得失。”
27、祸首罪魁首:头目;魁:首领。犯罪作恶的首罪者。明·郑若庸《玉玦记·索命》:“虽是虔婆杀我,娟奴是祸首罪魁,追了他去。”
28、吊民伐罪吊:慰问;伐:讨伐。慰问受苦的人民,讨伐有罪的统治者。《宋书 索虏传》:“兴云散雨,慰大旱之思;吊民伐罪,积后己之情。”
29、言者无罪言者:说话的人。指进言的人没有罪过。《诗经·大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30、故入人罪故意把罪名加于人。宋·王禹偁《用刑论》:“然见其用刑与古相戾,何者?今法吏所禁之切者曰:‘故出入人罪而已。’”
31、逆天大罪逆:违背。形容极大的罪恶。明·施耐庵《水浒传》第71回:“二则惟愿朝廷早降恩光,赦免逆天大罪,众当竭力捐躯,尽忠报国,死而后已。”
32、掩罪饰非掩:遮盖。掩饰错误和罪过。《明史·徐学诗传》:“盖嵩权力足以假手下石……文词便给足以掩罪饰非。”
33、罪己责躬罪己:归罪于己;躬:自己。责备并归罪于自己。宋·朱熹《朱子语类》第29卷:“罪己责躬不可无,然亦不当长留在心胸为悔。”
34、二罪俱罚罚:处罚。前后两桩罪过一并处罚。元 无名氏《飞刀对箭》第二折:“赢了将功折过,输了二罪俱罚。”
35、婴鳞获罪婴:通“撄”,触犯。触犯龙的逆鳞就会被杀。比喻臣子进谏而招祸。战国·韩·韩非《韩非子·说难》:“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有婴之者,则必杀人。”
36、受夹板罪夹在中间受罪,两头不讨好。
37、公冶非罪形容无辜蒙冤或入狱。春秋·鲁·孔丘《论语·公冶长》:“公冶长非罪也。”
38、罪人不孥孥:妻与子女的统称。谓治罪止于本人,不累及妻和子女。《孟子 梁惠王》:“泽梁无禁,罪人不孥。”
39、罪魁祸首作恶犯罪的头子(魁、首:头目)。指坏事的根子。明 郑若庸《玉玦记 索命》:“虽是虔婆杀我,娟奴是祸首罪魁,追了他去。”
40、罪有应得犯了这样的罪;就应得到这样的处罚。指罚当其罪。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回:“今日卑职故违大人禁令,自知罪有应得。”
41、赏劳罚罪见“赏功罚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4回:“吾人奉命讨之,诸君幸皆努力向前。大军到处,不得扰民。赏劳罚罪,并不徇纵。”
42、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诗经 大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43、罪当万死形容罪恶极大。《汉书 东方朔传》:“粪土愚臣,忘生触死,逆盛意,犯隆指,罪当万死。”
44、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古时用来抽打犯人的刑具。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主动向人认错赔罪;请求责罚。西汉 司马迁《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45、徙善远罪趋向善良,远离罪恶。西汉·戴圣《礼记·经解》:“故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
46、罪合万死万死:死一万次。形容罪恶极大。《魏书·房法寿传》:“臣既小人,备荷驱使,缘百口在南,致拒皇略,罪合万死。”
47、罪上加罪指罪恶更为严重。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7卷:“见今县里告下忤逆,如今又打死小四,罪上加罪。”
48、罪责难逃因为犯罪,在法律上应承担的责任是难以逃却的。明·王守仁《批右江道移置凤化县南丹卫事宜呈》:“若其因循玩愒,隳绩废事,非独自败坏,抑且罪责难逃。”
49、罪应万死形容罪恶极大。《晋书 苻坚载记下》:“弟冲不识义方,孤背国恩,臣罪应万死。”
50、声罪致讨宣布罪状,并加讨伐。《国语 晋语五》:“是故伐备钟鼓,声其罪也。”
51、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言者:说话的人;闻者:听话的人;足:足以,值得;戒:警惕。指进言的人没有罪过,听的人足以引起警戒。《诗经·大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52、风流罪犯指轻微的过失。元·杨显之《酷寒亭》第三折:“把孩儿风流罪犯寻些个,吊着脚腕又不敢将脚尖那。”
53、罪恶昭著罪恶明显(多指罪恶大)。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土豪劣绅中罪恶昭著的,农民不是要驱逐,而是要捉他们,或杀他们。”
54、罪不可逭罪责不可逃避。明·施耐庵《水浒传》第97回:“某等不能速来归顺,罪不可逭。”
55、何罪之有即“有何罪”,有什么罪呢?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清白无辜,没有过错。《墨子·公输》:“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
56、恶稔罪盈稔:成熟;盈:满,指到了极点。罪恶积蓄成熟,像钱串已满。形容作恶多端,末日来临。宋 王谠《唐语林 补遗》:“主辱臣死,当臣致命之时;恶稔罪盈,是贼灭亡之日。”
57、罪恶贯盈犹言恶贯满盈。语出《书 泰誓上》:“商罪贯盈,天命诛之。”宋 孔平仲《续世说 黜免》:“李义府作相。罪恶贯盈。”
58、罪恶深重指做了很大的坏事,犯了很大的罪。宋 欧阳修《与十四弟书》:“某罪逆深重,不自死灭。”
59、罪疑惟轻疑:不能确定;惟:同“唯”,只有。罪行轻重有可疑之处,只应从轻判处。《尚书·大禹谟》:“罪疑惟轻,功疑惟重。”
60、罗织罪名指捏造罪名,陷害无辜的人。《旧唐书·来俊臣传》:“招集无赖数百人,令其告事,共为罗织,千里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