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罪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1、负罪引慝 | 谓引咎自责。 | 《书·大禹谟》:“[舜]负罪引慝,祇载见瞽螋。”蔡沈集传:“负罪,自负其罪,不敢以为父母之罪;引慝,自引其慝,不敢以为父母之慝也。” |
2、论心定罪 | 根据犯罪人的动机和情节来判定其罪行。 | 汉·桓宽《盐铁论·刑德》:“故《春秋》之治狱,论心定罪。” |
3、不测之罪 | 指大罪,死罪。 | 战国 乐毅《报燕惠王书》:“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义之所不敢出也。” |
4、罪不及孥 | 孥:妻子与儿女的统称。治罪止于本人,不累及妻和子女。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0卷:“虽然罪不及孥,只是我死之后,无路可投。” |
5、觳觫伏罪 | 觳觫:恐惧得发抖的样子。指惶恐认罪。 | 战国·邹·孟轲《孟子·梁惠王上》:“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
6、声罪致讨 | 宣布罪状,并加讨伐。 | 《国语 晋语五》:“是故伐备钟鼓,声其罪也。” |
7、自取罪戾 | 指自招罪过。亦作“自取咎戾”。 | 清 陈忱《水浒后传》第十二回:“岂不知元帅虎威,马到成功?焉敢复生贰心,自取罪戾。” |
8、受夹板罪 | 夹在中间受罪,两头不讨好。 | |
9、恶稔罪盈 | 稔:成熟;盈:满,指到了极点。罪恶积蓄成熟,像钱串已满。形容作恶多端,末日来临。 | 宋 王谠《唐语林 补遗》:“主辱臣死,当臣致命之时;恶稔罪盈,是贼灭亡之日。” |
10、罪业深重 | 指做了很大的坏事,犯了很大的罪。 | 宋 欧阳修《与十四弟书》:“某罪逆深重,不自死灭。” |
11、罪不容诛 | 判处死刑也抵偿不了所犯的罪恶。形容罪恶极大。诛:处死。 | 东汉 班固《汉书 王莽传下》:“恶不忍闻,罪不容诛。” |
12、伐罪吊人 | 见“伐罪吊民”。 | 《南史·檀道济传》:“道济曰:‘伐罪吊人,正在今日。’皆释而遣之。” |
13、负荆请罪 | 负:背着;荆:荆条;古时用来抽打犯人的刑具。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主动向人认错赔罪;请求责罚。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14、言者无罪 | 言者:说话的人。指进言的人没有罪过。 | 《诗经·大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
15、公冶非罪 | 形容无辜蒙冤或入狱。 | 春秋·鲁·孔丘《论语·公冶长》:“公冶长非罪也。” |
16、罪恶昭着 | 罪恶明显(多指罪恶大)。 | |
17、罪恶迷天 | 迷:迷漫。形容罪恶极大。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75回:“文面小吏,罪恶迷天,曲辱贵人到此,接待不及,望乞恕罪。” |
18、罪恶贯盈 | 犹言恶贯满盈。 | 语出《书 泰誓上》:“商罪贯盈,天命诛之。”宋 孔平仲《续世说 黜免》:“李义府作相。罪恶贯盈。” |
19、立功赎罪 | 立功:建立功绩;赎:补偿。建立功绩来补偿罪行或过失。 | 《旧唐书 王孝杰传》:“遣使斩宏晖以徇。使未至幽州,而宏晖已立功赎罪,竟免诛。” |
20、苦行赎罪 | 执行忏悔神父所要求的苦行以补偿罪行。 | |
21、下车泣罪 | 旧时称君主对人民表示关切。 | 西汉 刘向《说苑 君道》:“禹出见罪人,下车问而泣之。” |
22、赏劳罚罪 | 见“赏功罚罪”。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4回:“吾人奉命讨之,诸君幸皆努力向前。大军到处,不得扰民。赏劳罚罪,并不徇纵。” |
23、死要面子活受罪 | 指因爱面子而遭受痛苦。 | 高阳《胡雪岩全传·红顶商人》:“阿巧姐却是有点如俗语说的‘死要面子活受罪’,硬记三家出张,颇以为苦。” |
24、滔天罪行 | 滔天:漫天。比喻罪恶极大。 | 毛泽东《为皖南事变发表的命令和谈话》:“除对亲日派破坏抗日、袭击人民军队、发动内战之滔天罪行,另有处置外……” |
25、言之无罪,闻之足戒 | 言:说话;闻:听话;足:足以,值得;戒:警惕。指进言的人没有罪过,听的人足以引起警戒。 | 清·汪琬《诗说序》:“诗独主志,所为主文谲谏,与言之无罪,闻之足戒者,其词则隐,其旨则微。” |
26、欺君之罪 | 欺骗君主的罪行。 |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回:“且煌煌天语,谁敢有违,以自取欺君之罪。” |
27、兴师见罪 | 兴师:起兵。发动军队,声讨罪过。形容群起而严厉斥责对方的过失。 | 明·无名氏《衣锦还乡》第一折:“今有沛公无礼,他先入关中,封秦府库,改秦苛法,某欲兴师见罪。” |
28、怀璧其罪 | 怀:怀藏。身藏璧玉,因此获罪。原指财能致祸。后也比喻有才能而遭受忌妒和迫害。 | 左丘明《左传 桓公十年》:“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
29、罪应万死 | 形容罪恶极大。 | 《晋书 苻坚载记下》:“弟冲不识义方,孤背国恩,臣罪应万死。” |
30、委罪于人 | 委:推委。把罪责推卸给别人。 | |
31、罪盈恶满 | 盈:充满。罪恶已经到头了。形容罪大恶极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98回:“害命杀牲,造下无边之孽,罪盈恶满,致有地狱之灾。” |
32、不知者不罪 | 罪:责备,怪罪。因事先不知道而有所冒犯,就不加怪罪。 |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六十三回:“起凤道:‘牛兄何不早通姓名,使小弟多多得罪。勿怪,勿怪。’牛通道:‘不知者不罪。’” |
33、徙善远罪 | 趋向善良,远离罪恶。 | 西汉·戴圣《礼记·经解》:“故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 |
34、怀璧为罪 | 璧:宝玉。身藏宝玉,因此获罪。比喻有才能而遭忌妒、迫害。 |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华歆传》:“本无拒诸君之心,而所受遂多。念单车远行,将以怀璧为罪,愿宾客为之计。” |
35、罚当其罪 | 罚:处罚,惩罚。所作处罚和所犯罪行相当。 | 唐·王方庆《魏郑公谏录·对百官应有堪用者》:“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 |
36、作奸犯罪 | 作奸犯科。 | 司马紫烟《荒野游龙》第二章:“她不禁一叹道:‘月黑风高,正是作奸犯罪的好时刻,老天爷好象在帮坏人的忙呢!’” |
37、罪上加罪 | 指罪恶更为严重。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7卷:“见今县里告下忤逆,如今又打死小四,罪上加罪。” |
38、罪有攸归 | 攸:所。罪责有所归属。指罪犯必受惩治。 | 明·陈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回:“赐尔姬昌等节钺,便宜行事,往惩其忤,毋得宽纵,罪有攸归。” |
39、欲谁归罪 | 将要归罪于谁呢? | |
40、无形之罪 | 犹言莫须有之罪。 | 《隋书·炀帝纪》:“绩著经纶,或恶其直道,或忿其正议,求其无形之罪,加以刎颈之诛。” |
41、罪恶深重 | 指做了很大的坏事,犯了很大的罪。 | 宋 欧阳修《与十四弟书》:“某罪逆深重,不自死灭。” |
42、罪加一等 | 指对罪犯加重处罚。 | 清·彭养鸥《黑籍冤魂》第五回:“你为着吃烟,这才犯法,我们来拿你,倒来吃你的烟,本官知道,办起来罪加一等。” |
43、计功量罪 | 谓全面衡量其功罪是非。 | |
44、风流罪犯 | 指轻微的过失。 | 元·杨显之《酷寒亭》第三折:“把孩儿风流罪犯寻些个,吊着脚腕又不敢将脚尖那。” |
45、罪逆深重 | 指做了很大的坏事,犯了很大的罪。同“罪孽深重”。 | 宋 欧阳修《与十四弟书》:“某罪逆深重,不自死灭。” |
46、非战之罪 | 罪:罪过。不是战争本身的过失。 | 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
47、欲加之罪 | 要想加罪于人,不愁找不到罪名。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十年》:“不有废也,君何以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
48、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 要想加罪于人,不愁找不到罪名。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十年》:“不有废也,君何以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
49、罪不可逭 | 罪责不可逃避。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97回:“某等不能速来归顺,罪不可逭。” |
50、将功赎罪 | 将:用;拿;赎:抵尝;弥补。拿功劳来抵偿罪过。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1回:“今云长虽犯法,不忍违却前盟。望权记过,容将功赎罪。” |
51、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 百姓本没有罪,因身藏璧玉而获罪。原指财宝能致祸。后亦比喻有才能、有理想而受害。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桓公十年》:“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
52、带罪立功 | 让犯罪的人立功赎罪。 | 清 李渔《蜃中楼 献寿》:“正要议俺的罪刑,恰好西北地方又报亢旱,上帝就着俺去带罪立功。” |
53、罪不胜诛 | 指罪大恶极,处死犹不足抵偿。 | 明 沈德符《野获编 词林 鼎甲常为庶常》:“以上见各家记述中者,什仅得一二。修史之卤莽,罪不胜诛矣。” |
54、兴师问罪 | 宣布对方罪状;发兵讨伐。形容群起而严厉斥责对方的过失。兴、动:发动;师:军队;众:大队人马。 | 宋 沈括《梦溪笔谈》:“元昊乃改元,制衣冠礼乐,下令国中,悉用蕃书、胡礼,自称大夏。朝廷兴师问罪。” |
55、将功抵罪 | 用功劳来抵罪。 | |
56、出入人罪 | 指法庭裁判错误,把有罪的人认为无罪,把无罪的人认为有罪。 | 宋 王禹偁《用刑论》:“然见其用刑与古相戾,何者?今法吏所禁之切者曰:‘故出入人罪而已。’” |
57、死有余罪 | 犹死有余辜。 | 东汉·班固《汉书·平当传》:“吾居大位,已负素餐之责矣,起受侯印,还卧而死,死有余罪。” |
58、低头认罪 | 低下头承认自己的罪行。 | 邓小平《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才使得大量的反革命分子没有藏身之所,而不得不低头认罪、接受改造和重新做人吗?” |
59、问罪之师 | 比喻前来提出严厉责问的人。 | 《旧唐书 侯君集传》:“今袭人于墟墓之间,非问罪之师也。” |
60、掩罪饰非 | 掩:遮盖。掩饰错误和罪过。 | 《明史·徐学诗传》:“盖嵩权力足以假手下石……文词便给足以掩罪饰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