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止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1、漫无止境 | 指永远不会停止或没有边际。 | |
2、举止言谈 | 行为举动和说话言论。指人的外在风度。 | 唐·杜牧《罪言》:“山东之人,叛且三五世矣,今之后生所见,言语举止,无非叛也,以为事理正当如此,沈酣入骨髓,无以为非者。” |
3、学问无止境 | 止境:尽头。学问是没有尽头的。 | |
4、举止娴雅 | 娴:文雅。形容女子的姿态和风度娴静文雅。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一回:“更是性格敏慧,举止娴雅,浅笑微颦,丰华入目;承颜顺意,婉娈快心。” |
5、流言止于智者 | 没有根据的话,传到有头脑的人那里就不能再流传了。形容谣言经不起分析。 | 《荀子 大略》:“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 |
6、叹为观止 | 看到这里就够了;不必再看别的。指赞美所见的事物好到极点。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襄公二十九年》:“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 |
7、止戈散马 | 停用兵戈,放还战马,意谓结束战争。 | 《北齐书·神武帝纪下》:“止戈散马,各事家业。” |
8、知止不辱 | 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羞辱。 | 汉·荀悦《汉纪·宣帝纪》:“太傅疏广谓少傅受曰:‘吾闻知止不辱,知足不殆,功成名遂而身退,天之道也。” |
9、不塞下流,不止不行 | 指对佛教、道教如不阻塞,儒家学说就不能推行。现比喻不破除旧的、坏的东西,新的、好的东西就建立不起来。 | 唐·韩愈《原道》:“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
10、浅尝辄止 | 浅:初步;辄:就。略微尝试一下就停止了。形容学习不深入钻研。 | 清 彭养鸥《黑籍冤魂》:“此物非不可尝,苟文人墨客,浅尝辄止,用以悦性陶情,有何不可?” |
11、吉祥止止 | 第一个止字是留止的意思,第二个止字是助词。指喜庆。 | 《庄子·人间世》:“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
12、生功止过 | 止:禁止,组织。鼓励立功,防止过失。 | 战国·韩·韩非《韩非子·说疑》:“赏有功,罚有罪,而不失其人,方在于明者也,非能生功止过者也。” |
13、戛然而止 | 戛然:像声词。声音突然停止。 | 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95回:“满场生旦净末,同声一个曲牌,也听不来南腔北调,只觉得如出一口。唱了几套,戛然而止。” |
14、止谤莫如自修 | 止:停止,平息;谤:指责。要阻止别人毁谤,最好的方法是修身。 |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王昶传》:“谚曰:‘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斯言信矣。” |
15、永无止境 | 止境:尽头。永远没有到头的时候。 | 茅盾《秦岭之夜》:“秦岭上还有积雪,秦岭的层岚屏障永无止境似的。” |
16、以杀止杀 | 用严峻的法律禁止人犯法。 | 《商君书 画策》:“故以战去战,虽战可也。以杀去杀,虽杀可也。” |
17、叹观止矣 | 用来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国的季札在鲁国看各种乐舞,看到舜时的乐舞,十分赞美,说:“观止矣。” |
18、规行矩止 | 规、矩:圆规和角尺,引伸为准则。指严格按照规矩办事,毫不苟且。也指办事死板,不灵活。 | 晋 潘尼《释奠颂》:“二学儒官,缙绅先生之徒,垂缨佩玉,规行矩步者,皆端委而陪于堂下,以待执事之命。” |
19、止戈之武 | 戈:兵器。能平息战乱,停止使用武器,才是真正的武功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退功臣而进文吏,戢弓矢而散马牛……斯亦止戈之武焉。” |
20、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 殆:危险。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受侮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 | 春秋·楚·李耳《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
21、射像止啼 | 喻威名远震,使人畏服。《汉书 酷吏传 郅都》:“匈奴至为偶人象都(郅都),令骑驰射,莫能中,其见惮如此。此为射像事。”《新唐书 郝玼传》:“虏大畏,道其名,以怖啼。”此为止啼事。后遂合用以为典实。 | 《汉书·酷吏传·郅都》:“匈奴至为偶人象都(郅都),令骑驰射,莫能中,其见惮如此。此为射像事。”《新唐书·郝玼传》:“虏大畏,道其名,以怖啼。”此为止啼事。后遂合用以为典实。 |
22、以煎止燔 | 用加热来制止燃烧。比喻处理方法不对,反而助长已成之势。 | 汉·桓宽《盐铁论·错币》:“汉初乘弊而不改易,畜利变币,欲以反本,是犹以煎止燔,以火止沸也。” |
23、欲言又止 | 想说又停止;不说。常形容有难言的苦衷。 |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语甚凄楚,惊问之,欲言而止者再。” |
24、举止失措 | 措:安放,放置。举动失常,不知如何办才好。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8回:“睿闻知两处危急,举止失措,甚是惊慌。” |
25、止知其一,不知其二 | ||
26、中道而止 | 走到半路就放弃了前进。比喻事情还没做完就停止了。 |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三十三祖慧能大师》:“我求大法,岂可中道而止。” |
27、止谤莫若自修 | 止:停止,平息;谤:指责。要阻止别人毁谤,最好的方法是修身。 | 《新唐书·魏谟传》:“谚曰:‘止寒莫若重裘,止谤莫若自修。’惟陛下崇千载之盛德,去一旦之玩好。” |
28、望梅止渴 | 想吃梅子;流出口水;就不渴了。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
29、行则连舆,止则接席 | 行:出行;舆:车子;止:休息;席:坐席。出行时车子相连,休息时座位相接。形容两人关系密切,形影不离。 | 三国·魏·曹丕《与吴质书》:“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 |
30、到此为止 | 以这里为界限。 | 陈忠实《白鹿原》第16章:“兆海痛苦地叹口气:‘完了。到此为止。’” |
31、说梅止渴 | 同“望梅止渴”。 | 宋·李清照《打马赋》:“说梅止渴,稍苏奔竞之心;画饼充饥,少谢腾骧之志。” |
32、止暴禁非 | 止、禁:罅;暴、非:指种种坏事。制止种种坏事。 | 《庄子·盗跖》:“使子路去其危冠,解其长剑,而受教于子。天下皆曰:‘孔丘能止暴禁非。’” |
33、止戈为武 | 意思是武字是止戈两字合成的,所以要能止战,才是真正的武功。后也指不用武力而使对方屈服,才是真正的武功。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二年》:“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 |
34、止戈兴仁 | 止:停止。仁:仁政。停止战争,施行仁政。 | 《汉晋春秋》:“将欲止戈兴仁,为百姓请命。” |
35、为山止篑 | 比喻功败垂成。语本《论语·子罕》:“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 语出《论语·子罕》:“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
36、适可而止 | 做到适当的程度就停止。比喻做事恰到好处。 | 先秦 孔子《论语 乡党》:“不多食”宋 朱熹集注:“适可而止,无贪心也。” |
37、心同止水 | 形容心境平静,毫无杂念。同“心如止水”。 | 唐 白居易《答元八郎中、杨十二博士》诗:“身觉浮云无所著,心同止水有何情。但知潇洒疏朝市, 不要崎岖隐姓名。” |
38、民亦劳止,汔于小康 | 民亦劳止与汔可小康都是互文同义。意思是说老百姓太劳苦,也该稍稍得到安乐了。表达了奴隶制时代先民们的一种理想。 | 《诗经》中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
39、知止不殆 | 殆:危险。知道适可而止的人就不会遇到危险。旧时劝人行事不要过分。 | 《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
40、伊何底止 | 同“伊于胡底”。 | 鲁迅《〈朝花夕拾〉后记》:“起观斯世之忍心害理,几全如陈叔宝之无心肝。长此滔滔,伊何底止?” |
41、一噎止餐 | 犹因噎废食。语本《吕氏春秋·荡兵》:“夫有以饐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 | 语出《吕氏春秋·荡兵》:“夫有以饐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 |
42、止渴望梅 | 见“止渴思梅”。 | 清·孙雨林《皖江血·拒敌》:“止渴望梅,究有何益,此诚吾党大不幸了!” |
43、死而后止 | 死了以后才停止。形容奋斗终身,贡献出一切。 | 春秋·鲁·左丘明《国语·晋语》:“天二子之良,将勒营其君,复使立于外,死而后止,何日以来。” |
44、坎止流行 | 遇坎而止,乘流则行。比喻依据环境的逆顺确定进退行止。语本《汉书·贾谊传》:“寥廓忽荒,与道翱翔。乘流则逝,得坎则止。”颜师古注:“孟康曰:‘《易》坎为险,遇险难而止也。’张晏曰:‘谓夷易则仕,险难则隐也。’” | 语出《汉书·贾谊传》:“寥廓忽荒,与道翱翔。乘流则逝,得坎则止。”颜师古注:“孟康曰:‘《易》坎为险,遇险难而止也。’张晏曰:‘谓夷易则仕,险难则隐也。’” |
45、山止川行 | 喻坚不可摧,行不可阻。 | 清·唐甄《潜书·两权》:“诚能自固如是,是山止川行之势也;以战必胜,以攻必取者也。” |
46、言谈举止 | 人的言语、举动、行为。 | 清 黄宗羲《陈母沉孺人墓志铭》:“其言谈举止,不问可知胡先生弟子也。” |
47、以刑止刑 | 犹以刑去刑。 | 《周书·武帝纪下》:“以刑止刑,世轻世重。罪不及嗣,皆有定科。” |
48、止足之戒 | 止:懂得适可而止;足:知道满足;戒:戒心。指要以知止和知足为戒,不要不知满足。 | 南朝·梁·任荤《王文宪集·序》:“安以岁暮之期,申以止足之戒。” |
49、扇火止沸 | 沸:沸腾,指水滚开。用扇风助长火势的办法来停止水沸腾。比喻采取的办法与希望达到的目的正好相反。 | 《吴书》:“风声流闻,震荡城邑,丘墙惧于横暴,贞良化为群恶,此何异乎抱薪救焚,扇火止沸哉!” |
50、禁止令行 | 指施禁则止,出令则行。同“令行禁止”。 | 清魏源《<圣武记>叙》:“五官强,五兵昌,禁止令行,四夷来王,是之谓战胜于庙堂。” |
51、饮鸩止渴 | 鸩:毒酒。喝毒酒解渴。比喻用错误的办法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的后果。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霍諝传》:“譬犹疗饥于附子,止渴于鸩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 |
52、靡所底止 | 谓没有止境。 | 《诗经·小雅·祈父》:“胡转予于恤,靡所底止。” |
53、以汤止沸 | 用开水去制止水的沸腾。比喻处理问题方法不对,反而助长其气势。 | 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尽数》:“夫以汤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则止矣。” |
54、止谈风月 | 止:只,仅。只谈风、月等景物。隐指莫谈国事。 | 《南史·徐勉传》:“今昔止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 |
55、止于至善 | 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 西汉 戴圣《礼记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
56、止沸益薪 | 谓本欲止水沸腾,却反而在锅下加柴。喻所做与本来愿望相反。 | 明·李贽《为黄安二上人书》之三:“对高洁人谈高洁,已为止沸益薪,况高洁十倍哉!” |
57、以火止沸 | 见“以汤止沸”。 | 汉·桓宽《盐铁论·错币》:“汉初乘弊而不改易,畜利变币,欲以反本,是犹以煎止燔,以火止沸也。” |
58、举止自若 | 自若:象原来的样子。举动不失常态。形容临事镇定,举动不失常态。 | 《资治通鉴 唐高祖武德六年》:“孝恭将发,与诸将宴集,命取水,忽变为血,在坐皆失色,孝恭举止自若。” |
59、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 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止:语助词;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仰望着高山,效法着大德。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 《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
60、知足知止 | 知道满足知道适可而止。 | 《周书·萧大阛传》:“况乎智不逸群,行不高物,而欲辛苦一生,何其僻也。岂如知足知止,萧然无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