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战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战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南征北战征:征伐。转战南北;打了许多仗。唐 柳宗元《封建论》:“历于宣王,挟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鲁侯之嗣。”
2、战战兢兢战战:恐惧得发抖的样子;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形容十分害怕或小心谨慎的样子。《诗经 小雅 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3、且战且退一边作战,一边退却。明·施耐庵《水浒传》第98回:“北军奋勇,四门杀出,我军且战且退,诱北军四散离城。”
4、战战栗栗见“战战栗栗”。《韩非子·初见秦》:“战战栗栗,日慎一日。”
5、休兵罢战休、罢:停止。停止或结束战争。元 孔文卿《东窗事犯》楔子:“只不过休兵罢战还朝呵,是我暗暗地自思寻。”
6、浴血战斗浴血:浑身是血。形容顽强地拼死战斗。茅盾《向鲁迅学习》:“不但鼓舞了当时在共产党领导下浴血战斗的革命群众的士气,也使广大读者从书本联系到自己国家的现实,坚定了对革命的信仰。”
7、心惊肉战见“心惊肉跳”。元·无名氏《争报恩》第三折:“不知怎么,这一会儿心惊肉战,这一双好小脚儿,再走也走不动了。”
8、能征敢战征:征讨。形容作战经验丰富,敢于作战。明·施耐庵《水浒传》第55回:“必用能征敢战之将,先以力敌,后用智擒。”
9、尽锐出战把所有的精锐部队派出作战。比喻派出了主力,用上了杀手锏。《晋书·苻生载记》:“黄眉从之,遣羌率骑三千军于垒门。襄怒,尽锐出战。”
10、龙战虎争同“龙争虎斗”。汉·班固《答宾戏》:“分裂诸夏,龙战虎争。”
11、战必胜,攻必取每次打仗都获胜,每次进攻都攻下。形容军队力量强大,百战百胜。比喻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12、身经百战身:亲身;百:极言其多;亲身经历过许多战斗。形容富于实战经验;也形容具有丰富的实际经验。南北朝 庾信《周大将军司马裔神道碑》:“在朝四十一年,身经一百余战。”
13、裹血力战犹言浴血奋战。形容顽强地拼死战斗。清 姚鼐《孙忠愍祠记》:“指挥之子泰,当建文时,为北平都指挥使;燕师起,与战于怀来,中矢,裹血力战,竟陷陈死。”
14、两国相战,不斩来使指作战双方不能杀来往的使者。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9回:“自古‘两国相战,不斩来使’。于礼不当。”
15、连战皆捷①打仗接连取得胜利。②今多指体育比赛或考试等接连取得好成绩。《宋书·自序》:“既连战皆捷,士马旌旗甚盛。”
16、攻城野战城:城池。攻打城池,野外作战。《墨子·节用上》:“攻城野地死者,不可胜数。”
17、转战千里形容连续作战,经历了很长的历程。西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转斗千里,矢尽道穷。”
18、人自为战为战:作战。人人能独立地战斗。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
19、且战且走且:指两件事同时并进;走:逃跑。一边作战,一边逃跑。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9回:“如来日魏兵到,锐气正盛,不可便迎,且战且走。”
20、以战养战利用战争中获取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继续进行战争。毛泽东《关于国际新形势对新华日报记者的谈话》:“它将更厉害地进行其‘以华制华’的政治进攻和‘以战养战’的经济侵略。”
21、人海战术以众多人数来进行战斗或解决问题的方法。毛泽东《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不敬师长,共产公妻,人海战术,总之是一群青面獠牙,十恶不赦的人。”
22、胆惊心战惊:惊惧,害怕;战:发抖。形容非常害怕。明·陆采《怀香记·索香看墙》:“可怜平地风波变,天那好苦,霎时间胆惊心战。”
23、背水一战背:背向;水:指江河;背水:背后是水;表示没有退路。原作“背水阵”;背后临近河水摆阵;或布下的阵势。后来指处于绝境之中;为求出路而决一死战。宋 秦观《将帅》:“韩信之击赵,非素拊循士大夫也,背水一战而擒赵王歇,斩成安君,是不在乎任之久近也。”
24、战不旋踵旋:转。踵:脚后跟。打仗时不向后转。形容勇猛向前。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
25、龙战于野群龙在郭野大战。比喻群雄争天下。《周易·坤卦》:“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26、以计代战用计谋来代替阵前的交战。
27、春秋无义战春秋时代没有正义的战争。也泛指非正义战争。《孟子·尽心下》:“孟子曰:‘春秋无义战。’”
28、免战牌指挂出的向对方表示不应战的牌子。借指不想做事。清·钱彩《说岳全传》第15回:“城上即将‘免战牌’挂起,随你叫骂,总不出战。”
29、能争惯战形容作战经验丰富,善于作战。《平鬼传》第15回:“自通姓名,就叫累鬼,能争惯战,有万夫不当之勇。”
30、百战不殆殆:危险。作战百次也不失败。形容每战必胜。先秦 孙武《孙子 谋攻》:“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31、四战之国指四面平坦,无险可守,容易受攻击的地方。《商君书 兵守》:“四战之国贵守战,负海之国贵攻战。”《史记 乐毅列传》:“赵,四战之国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
32、苦征恶战艰苦的征战。明·无名氏《庆赏端阳》第一折:“某姓秦名琼自叔宝,立唐以来,苦征恶战,累建功勋。”
33、三战三北北:败逃。打三仗,败三次。形容屡战屡败。《国语·吴语》:“吴师大北。越之左军右军,乃遂涉而从之,又大败天没。又郊败之。三战三北,乃至于吴。”
34、龙战鱼骇喻战争激烈。《中国现代思想史参考资料简编·驳革命可以生内乱说》:“以视建武元年以后,十二年以前,龙战鱼骇,盖不侔矣。”
35、久战沙场沙场:战场。比喻久经锻炼有经验。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福州灵云志勤禅师》:“久战沙场,为什么功名不就?”
36、心寒胆战形容十分惊恐。宋·罗烨《醉翁谈录·小说开辟》:“讲鬼怪令羽士心寒胆战;论闺怨,遣佳人绿惨红愁。”
37、兢兢战战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战战:畏惧的样子。形容害怕而小心谨慎的样子。元 无名氏《抱妆盒》第四折:“小储君倒也安安稳稳守着妆盒做护身符,则是我陈琳兢兢战战抱着个天大闷葫芦”。
38、以战去战,以杀去杀用战争制止战争,用杀戮制止杀戮。战国·卫·商鞅《商君书·画策》:“以战去战,虽战可也;以杀去杀,虽杀可也。”
39、胆战心惊战:通“颤”,发抖。形容十分害怕。元 郑光祖《刍梅香》第三折:“见他时胆战心惊,把似你无人处休眠思梦想。”
40、战无不克见“战无不胜”。清·昭梿《啸亭续录·转庵和尚》:“将军之事吴王亦至矣,为之辟地攻城,战无不克,数月之间招徕数郡。”
41、战无不胜每次打仗没有不获胜的。形容军队每战必胜;战斗力极强。也指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西汉 刘向《战国策 齐策二》:“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后归,犹为蛇足也。”
42、十战十胜谓每战必胜。《管子·七法》:“以能击不能,以教卒、教士击驱众、白徒,故十战十胜,百战百胜。”
43、驱羊战狼喻以弱击强。宋·张耒《唐论中》:“而以之抗燕代之劲骑,此驱羊战狼,则明皇与重兵选卒所不得行之也。”
44、有征无战谓不战而胜。《晋书·乐志下》:“言宣帝致讨吴方,有征无战也。”
45、短兵接战短兵:刀剑等短兵器;接:交战。指近距离搏斗。比喻面对面地进行激烈的斗争。《三国志 魏志 典韦传》:“韦被数十创,短兵接战,贼前搏之。”
46、魂飞胆战同“魂飞魄散”。《敦煌变言集·难陀出家缘起》:“怕怖莫知为计,魂飞胆战心惟。”
47、怯防勇战小心设防,勇敢出战。《梁书 冯道根传》:“众颇笑之。道根曰:‘怯防勇战,此之谓也。’”
48、百战百败指每战必败。《汉书 萧何传》:“汉王曰:‘何为乃死也?’何曰:‘今众弗如,百战百败,不死何为?’”
49、南征北战,东荡西杀征:征战;荡:扫荡。形容转战南北,奋勇杀敌。晋剧《打金枝》第二场:“父王的江山,是他郭家父子南征北战,东荡西杀,十大汗马功劳争来的。”
50、惯战能征征:征讨。形容作战经验丰富,善于作战。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3回:“手里横着一柄金蘸斧,坐下李都监那匹惯战能征雪白马。”
51、孤军独战孤:单独。孤立无助的军队单独对敌作战。比喻一个人或一个组织在无援的情况下从事某项工作。《隋书·虞庆则传》:“由是长儒孤军独战,死者十八九。”
52、战栗失箸战栗:恐惧的样子;箸:筷子。害怕得连手里的筷子都掉了。形容吓得失去了常态晋·陈寿《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先主未发,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
53、决一死战拼死一战以决胜负。《清史稿 文宗本纪》:“周天爵素称勇敢,所保臧纡青练勇可当一面,独不能与贼决一死战耶。”
54、先计后战计:计划,计谋;战:作战。先筹划好后再战。指不打无准备的仗。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权谋者,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划而后战,兼形势包阴阳,用计巧者也。”
55、孤军作战孤立无援的军队单独奋战。比喻单独办事,没有人支援。刘桢《隋书 虞庆则传》:“由是长儒孤军独战,死者十八九。”
56、胆战心摇同“胆战心惊”。清·洪昇《长生殿·惊变》:“呀,你道失机的哥舒翰,称兵的安禄山,赤紧的离了渔阳,陷了东京,破了潼关,唬得人胆战心摇。”
57、攻无不取,战无不胜没有攻占不下来的。形容力量无比强大。《战国策·秦策二》:“是知秦战未尝不胜,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也。”
58、孤军奋战在没有援军的情况下一支军队单独英勇作战。也比喻在没有外力的援助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斗争。也作“孤军作战”“孤军独战”。《隋书·虞庆则传》:“由是长儒孤军奋战,死者十八九。”
59、英勇善战十分勇敢而且善于作战。李晓明《平原枪声》:“还给他们讲了一个八路军英勇善战的故事。”
60、舌战群儒舌战:激烈辩论。儒:儒生,旧指读书人。原指与众多的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泛指与许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