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战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战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以计代战用计谋来代替阵前的交战。
2、舌战群儒舌战:激烈辩论。儒:儒生,旧指读书人。原指与众多的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泛指与许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3、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形容军队力量强大,百战百胜。或比喻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清 百一居士《壶天录》卷上:“古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端赖吾能用兵之将,球至于今,邈不可得。”
4、战战惶惶戒慎畏惧貌。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5、速战速决用快速的战术结束战局。也比喻用迅速的办法完成任务。老舍《四世同堂 偷生 五十一》:“战争已拖了一年多,而一点看不出速决的希望。”
6、野战群龙群龙在郭野大战。比喻群雄争天下。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王刘张李彭卢传赞》:“天地闭革,野战群龙。”
7、浴血奋战浴血:浑身是血;形容顽强地拼死战斗。杜鹏程《保卫延安》第六章:“战士们在这十五日十五夜中,不是浴血奋战,就是急行军转移。”
8、驱羊战狼喻以弱击强。宋·张耒《唐论中》:“而以之抗燕代之劲骑,此驱羊战狼,则明皇与重兵选卒所不得行之也。”
9、不战而溃溃:溃败。没有开战就自行崩溃。形容毫无战斗力。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89回:“孙膑使人挑庞涓之头示之,步军不战而溃。”
10、战胜攻取战必胜,攻必取。指谋略高,战斗力强。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三》:“操大国之势,征强兵伐诸侯,战胜攻取,利尽归于陶,国之币帛竭入太后之家。”
11、四战之国指四面平坦,无险可守,容易受攻击的地方。《商君书 兵守》:“四战之国贵守战,负海之国贵攻战。”《史记 乐毅列传》:“赵,四战之国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
12、决一死战拼死一战以决胜负。《清史稿 文宗本纪》:“周天爵素称勇敢,所保臧纡青练勇可当一面,独不能与贼决一死战耶。”
13、连战皆捷①打仗接连取得胜利。②今多指体育比赛或考试等接连取得好成绩。《宋书·自序》:“既连战皆捷,士马旌旗甚盛。”
14、战争贩子挑起战争的人。指依靠煽动战争而从中牟利的人。
15、孤军奋战在没有援军的情况下一支军队单独英勇作战。也比喻在没有外力的援助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斗争。也作“孤军作战”“孤军独战”。《隋书·虞庆则传》:“由是长儒孤军奋战,死者十八九。”
16、战不旋踵旋:转。踵:脚后跟。打仗时不向后转。形容勇猛向前。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
17、且战且走且:指两件事同时并进;走:逃跑。一边作战,一边逃跑。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9回:“如来日魏兵到,锐气正盛,不可便迎,且战且走。”
18、忘战必危战:战备。危:危险,危机。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记了战备就一定会产生危机。东汉·班固《汉书·主父偃传》:“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
19、明耻教战教导士兵作战,使他们知道退缩就是耻辱,因而能够奋勇向前,杀敌取胜。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二十二年》:“明耻教战,求杀敌也。”
20、战无不胜每次打仗没有不获胜的。形容军队每战必胜;战斗力极强。也指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西汉 刘向《战国策 齐策二》:“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后归,犹为蛇足也。”
21、人自为战为战:作战。人人能独立地战斗。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
22、龙战鱼骇喻战争激烈。《中国现代思想史参考资料简编·驳革命可以生内乱说》:“以视建武元年以后,十二年以前,龙战鱼骇,盖不侔矣。”
23、血战到底血战:非常激烈地拼死地战斗。指激烈战斗到最后时刻。唐 杜甫《送灵州李判官》诗:“血战乾坤赤,氛迷日月黄。”
24、孤军独战孤:单独。孤立无助的军队单独对敌作战。比喻一个人或一个组织在无援的情况下从事某项工作。《隋书·虞庆则传》:“由是长儒孤军独战,死者十八九。”
25、股战而栗战:怕;栗:发抖。两腿发抖,不停地哆嗦。形容恐惧异常。《史记·齐悼惠王世家》:“(魏勃)因退立,股战而栗,恐不能言者,终无它语。”
26、心惊胆战形容内心极度惊惧恐慌。战:发抖。元 无名氏《萨真人夜断碧桃花》第三折:“一个个气昂昂性儿不善,他每都叫吼捋袖揎拳,走的我腿又酸又软,不由我不心惊胆战。”
27、背水一战背:背向;水:指江河;背水:背后是水;表示没有退路。原作“背水阵”;背后临近河水摆阵;或布下的阵势。后来指处于绝境之中;为求出路而决一死战。宋 秦观《将帅》:“韩信之击赵,非素拊循士大夫也,背水一战而擒赵王歇,斩成安君,是不在乎任之久近也。”
28、攻城野战城:城池。攻打城池,野外作战。《墨子·节用上》:“攻城野地死者,不可胜数。”
29、忘战者危指忘记了战备就一定会产生危机。同“忘战必危”。三国 魏 桓范《兵要》:“故曰好战者亡,忘战者危,不好不忘,天下之王也。”
30、人海战术以众多人数来进行战斗或解决问题的方法。毛泽东《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不敬师长,共产公妻,人海战术,总之是一群青面獠牙,十恶不赦的人。”
31、肉搏战交战双方徒手或用短兵器格斗。指直接对抗。欧阳山《三家巷》:“赤卫队员们正赶紧跑过去堵塞那个缺口,展开一场激烈的肉搏战。”
32、龙战于野群龙在郭野大战。比喻群雄争天下。《周易·坤卦》:“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33、龙战虎争同“龙争虎斗”。汉·班固《答宾戏》:“分裂诸夏,龙战虎争。”
34、车轮战用比对方多的人轮流跟对方打,使对方因疲乏而失败。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只要他一踏上中国领土,就把他扣下,由我们的武士轮番上阵,跟他玩车轮战,直到打瘫为止。”
35、魂飞胆战同“魂飞魄散”。《敦煌变言集·难陀出家缘起》:“怕怖莫知为计,魂飞胆战心惟。”
36、百战百败指每战必败。《汉书 萧何传》:“汉王曰:‘何为乃死也?’何曰:‘今众弗如,百战百败,不死何为?’”
37、十战十胜谓每战必胜。《管子·七法》:“以能击不能,以教卒、教士击驱众、白徒,故十战十胜,百战百胜。”
38、战无不胜,攻无不取形容军队力量强大,百战百胜。或比喻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语本《战国策 秦策二》:“是知秦战未尝不胜,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也。”
39、龙争虎战同“龙争虎斗”。宋·孙光宪《河传》词:“龙争虎战分中土,人无主,桃叶江南渡。”
40、春秋无义战春秋时代没有正义的战争。也泛指非正义战争。《孟子·尽心下》:“孟子曰:‘春秋无义战。’”
41、三战三北北:败逃。打三仗,败三次。形容屡战屡败。《国语·吴语》:“吴师大北。越之左军右军,乃遂涉而从之,又大败天没。又郊败之。三战三北,乃至于吴。”
42、休兵罢战休、罢:停止。停止或结束战争。元 孔文卿《东窗事犯》楔子:“只不过休兵罢战还朝呵,是我暗暗地自思寻。”
43、阴疑阳战比喻侵略者气焰嚣张,逼使被侵略者奋起自卫。《周易 坤》:“阴疑于阳必战。”
44、骁勇善战勇猛;善于战斗。骁勇:勇猛矫健;善:善长。《南齐书 戴僧静传》:“其党辅国将军孙昙瓘骁勇善战,每荡一合,辄大杀伤,官军死者百于人。”
45、战火纷飞形容战斗频仍、激烈。浩然《艳阳天》第一二一章:“经过了这场灾祸的考验,好像当年跟着担架队闯了一趟战火纷飞的疆场回来。”
46、久战沙场沙场:战场。比喻久经锻炼有经验。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福州灵云志勤禅师》:“久战沙场,为什么功名不就?”
47、背城一战背:背向。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晋 习凿齿《汉晋春秋》:“若理穷力屈,祸败必及,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
48、心惊肉战见“心惊肉跳”。元·无名氏《争报恩》第三折:“不知怎么,这一会儿心惊肉战,这一双好小脚儿,再走也走不动了。”
49、心寒胆战形容十分惊恐。宋·罗烨《醉翁谈录·小说开辟》:“讲鬼怪令羽士心寒胆战;论闺怨,遣佳人绿惨红愁。”
50、四战之地指四面平坦,无险可守,容易受攻击的地方。《史记·乐毅列传》:“赵,四战之地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后汉书·荀彧传》:“颖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
51、百战百胜打一百次仗;胜一百次。形容善于作战;所向无敌。先秦 管仲《管子 七法》:“是故以众击寡,以治击乱,以富击贫,以能击不能,以教卒练士击驱众白徒,故十战十胜,百战百胜。”
52、战战业业戒慎畏惧貌。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故先王懔朽索之驭马,虑天命之无常,战战业业,若履渊冰。”
53、不宣而战指不宣布开战,就突然发起进攻。朱自清《不知道》:“美国过去曾两次不宣而战,第一次系北非巴巴拉之海盗,曾于1883年企图封锁地中海上美国之航行。”
54、战天斗地战、斗:泛指斗争。形容征服和改造大自然的英雄气慨。
55、攻无不取,战无不胜没有攻占不下来的。形容力量无比强大。《战国策·秦策二》:“是知秦战未尝不胜,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也。”
56、百战不殆殆:危险。作战百次也不失败。形容每战必胜。先秦 孙武《孙子 谋攻》:“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57、胆战心寒战:发抖。形容害怕之极。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112回:“诸将见李逵等杀了这一阵,众人都胆战心寒,不敢出战。”
58、裹血力战犹言浴血奋战。形容顽强地拼死战斗。清 姚鼐《孙忠愍祠记》:“指挥之子泰,当建文时,为北平都指挥使;燕师起,与战于怀来,中矢,裹血力战,竟陷陈死。”
59、能争惯战形容作战经验丰富,善于作战。《平鬼传》第15回:“自通姓名,就叫累鬼,能争惯战,有万夫不当之勇。”
60、能征惯战形容作战经验丰富,很能打仗。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第二卷:“法聪早当此际,遥遥地望见,果是会相持,能征惯战,不慌不紧不忙,果手疾眼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