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忧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忧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后顾之忧顾:回视;后顾:回过头照顾。指来自后方或将来的忧患。北齐 魏收《魏书 李沖传》:“朕以仁明忠雅,委以台司之寄,使我出境无后顾之忧,一朝忽有此患。”
2、高枕无忧把枕头垫得高高的;无忧无虑地睡大觉。原形容平安无事;不必担忧。后也指思想麻痹;放松警惕。《旧五代史 世袭传二 高季兴》:“且游猎旬日不回,中外之情,其何以堪,吾高枕无忧矣。”
3、顾内之忧顾:照管,照顾。指对后方的忧虑、担心。《宋史·李处耘传》:“赏厚则人无顾内之忧,恩深则士有效死之志。”
4、覆餗之忧覆:翻;餗:鼎里的食物。鼎足坏了,食物倒出。指因不胜其力而坏事。《晋书·韩伯传》:“于时疆场多虞,宪章罕备,天子居缀旆之运,人臣微覆餗之忧。”
5、终身之忧指一生的忧虑。西汉·戴圣《礼记·檀弓上》:“君子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朝之患。故忌日不乐。”
6、知命不忧识天命者无忧虑。《周易 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
7、急人之忧急:着急。热心主动帮助别人解决困难。《纪闻·吴保安》:“侧闻吾子急人之忧,不遗乡曲之情,忽重特达之春,使保安得执鞭弭,以奉周旋。”
8、忧国忧民为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而担忧。《战国策·齐策》:“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
9、乐而忘忧高兴得忘记了忧愁
10、同病相怜,同忧相救怜:怜惜。比喻因有同样的遭遇或痛苦而互相同情。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子不闻《河上歌》乎?同病相怜,同忧相救。”
11、漆女忧鲁鲁穆公时国事危急,漆室之女对国家深感忧虑。指不当政的人对国事担忧。清·毛祥麟《墨余录·开捐例》:“行见贞下起元,物极必反,沙汰之政,当轴必已筹及,毋徒为漆女之忧鲁也。”
12、忧公如家忧:忧虑。忧虑国事,就像忧虑家事一样。晋·陈寿《三国志·蜀志·杨洪传》:“洪少不好学问,而忠清款亮,忧公如家。”
13、忧形于色形:表现。色:面色表情。忧愁的神色从脸上表现出来。《旧唐书·五行志》:“四年六月,天下旱,蝗食田,祷祈无效,上忧形于色。”
14、儿行千里母担忧儿女出门在外,母亲总是不放心。形容母爱真挚。清 褚人获《隋唐演义》第24回:“你这个冤家,在何处饮酒,这早晚方回,全不知儿行千里母担忧。”
15、自相惊忧自己人互相惊动扰乱,造成不安。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七年》:“郑人相惊以伯有,曰:‘伯有至矣!’则皆走,不知所往。”
16、主忧臣辱君主有忧患是作臣子的耻辱。宋·魏了翁《辞免督视军马乞以参赞军事从丞相行奏札》:“臣窃念主忧臣辱,义不得辞,跼蹐受命,退而差辟官吏、条列事目、调遣将士,凡所以为速发之计者,靡微不周。”
17、忧心若醉心中愁苦,神智像喝醉了一样。《唐太宗入冥记》:“今受罪犹自未了,朕即如何归得生路?忧心若醉。”
18、嫠纬之忧嫠:寡妇;纬:织物的横线。指为国忧虑。宋·文天祥《癸亥上皇帝书》:“臣何敢追尤往事,上渎圣聪,独方来计,则嫠纬之忧,不能忘情焉。”
19、内忧外侮多指国内不安定和外敌侵略。有时也比喻个人的情况。同“内忧外患”。蔡东藩《两晋演义》第九十九回:“霸踞关中卅二年,如何豆釜竟相煎!内忧外侮侵寻日,莫怪姚宗不再延。”
20、先忧后喜忧虑在天下人之先,欢喜在天下人之后。比喻吃苦在先,享受在后。元·贾仲名《萧淑兰》第二折:“您稳放着个先忧后喜,我空怀着个有苦无甘。”
21、忧心如酲酲:酒醉未醒的状态。心中一忧虑,神智就像喝醉了酒一样。形容心情十分愁苦压抑。《诗经·小雅·节南山》:“不吊昊天,乱靡有定。式月斯生,俾民不宁。忧心如酲,谁秉国成?”
22、杞国之忧同“杞人忧天”。宋·岳珂《桯史·岁星之祥》:“士大夫皆有杞国之忧。”
23、同忧相救谓忧患相同者互相救助。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子不闻《河上歌》乎?同病相怜,同忧相救。”
24、忧公无私忧:愁苦,忧虑。忧虑国家公事,不考虑个人私事。三国·魏·桓范《世要论·臣不易》:“陈之于主,行之于身,志于忠上济事,忧公无私。”
25、忧国恤民恤:体恤。忧虑国事,体恤百姓。汉·徐幹《中论·谴交》:“文书委于官曹,系囚积于囹圄,而不遑省也。详察其为也,非欲忧国恤民,谋道讲德也。”
26、怨天忧人怨:怨恨;天:命运;忧:责怪。怨恨天命,责怪别人。形容遇到不称心的事情一味归咎客观,埋怨别人。先秦 孔子《论语 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27、忧心如醉心中愁苦,神智像喝醉了一样。《诗经·秦风·晨风》:“未见君子,忧心如醉。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28、忧国如家忧:忧虑。忧虑国事,就像忧虑家事一样。汉·汉成帝《赐翟方进册》:“君其孰念详计,塞绝奸原,忧国如家,务便百姓,以辅册。”
29、寅忧夕惕寅:寅时,泛指早晨;惕:担心。多指执政者忧心忡忡,早晚提心吊胆。《南齐书·明帝纪》:“仰系鸿丕,顾临兆民,永怀先构,若履春冰,寅忧夕惕,罔识攸济。”
30、乐以忘忧由于快乐而忘记了忧愁。先秦 孔子《论语 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31、无忧无虑无:没有。没有任何忧虑。形容心情舒畅自然。元 郑廷玉《忍字记》第二折:“来,来,来,我做了个草庵中无忧无虑的僧家。”
32、忧国忘私忧:忧虑。忧虑国事,忘记了私事。《古文苑·楚相孙叔敖碑》:“其忧国忘私,乘马三年,不别牝牡。”
33、忧谗畏讥担忧被谗言中伤。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34、通忧共患共同承担忧患。康有为《上皇帝第二书》:“尝推先王之意,非徒集思广益,通达民情,实以通忧共患,给民合志。”
3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虑:考虑;忧:忧愁。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表示看事做事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周密的考虑。先秦 孔子《论语 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36、缧绁之忧缧绁:捆绑犯人的绳子。引申为囚禁。被囚禁的忧虑。指有坐牢的危险。鲁迅《通信》:“逃掉了五色旗下的‘铁窗斧钺风味’,而在青天白日之下又有‘缧绁之忧’了。”
37、忧愤成疾忧愁气愤得病了。形容极其忧愤。《五代史平话 晋史》:“契丹因晋主招纳吐谷浑,遣使来让(责备),晋主忧愤成疾。”
38、转忧为喜由忧愁转为欢喜。明 陆采《怀香记 池塘唔语》:“解双眉转愁为喜,订芳期欢声和气。”
39、季孙之忧季孙:鲁国大夫;忧:忧患。指内部的忧患。《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40、无妄之忧平白无故遭灾的忧虑。唐·韩愈《忆昨行和张十一》:“无妄之忧勿药喜,一善自足禳千灾。”
41、殷忧启圣殷:深。深切的忧虑能启发最高的智慧。晋·刘琨《劝进表》:“或多难以固邦国,或殷忧以启圣明。”
42、无虑无忧同“无忧无虑”。明·吴承恩《西游记》第90回:“无虑无忧来佛界,诚心诚意上雷音。”
43、乐行忧违谓所乐的事就去做,所忧的事则避开。语本《易·干》:“乐则行之,忧则违之。”语出《易·干》:“乐则行之,忧则违之。”
44、主忧臣劳忧:忧患。君主有了忧患,臣下就要为他效力。西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会稽,所以不死,为此事也。”
45、如有隐忧忧:愁苦,忧愁。好像内心有说不出的忧愁《诗经·邶风·柏舟》:“耿耿不寐,如有隐忧。”
46、不测之忧测:预测;忧:忧患。指意外的祸患。宋 苏轼《田表圣奏议叙》:“而田公之言常若有不测之忧近在朝夕者,何哉?”
47、乐极则忧好乐过度而不止,必生忧伤。西汉·戴圣《礼记·乐记》:“乐极则忧,礼粗则偏矣。”
48、饱经忧患饱:充分;经:经历。长期、多次经历过忧愁、困苦;社会经验丰富。郭沫若《司徒 司马 司空》:“饱经忧患的中国人上了好些次大当,并没有再给予地雷手以立即抽身的机会。”
49、替古人耽忧指不必要的忧虑。明·吴承恩《西游记》第78回:“他伤的是他的子民,与你何干!且来宽衣服睡觉,莫替古人耽忧。”
50、忧心如捣忧愁得像有东西在捣心一样。形容十分焦急。《诗经 小雅 小弁》:“我心忧伤,惄焉如捣。”
51、忧国忘家因忧虑国事而不考虑自己的家事。《后汉书·来歙传》:“中郎将来歙,攻战连年,平定羌、陇,忧国忘家,忠孝彰著。”
52、忧心忡忡忡忡:忧愁不安的样子。心事重重;十分忧愁。《诗经 召南 草虫》:“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53、忧国哀民忧虑国事,体恤百姓。汉·王符《潜夫论·救边》:“会坐朝堂,则无忧国哀民恳恻之诚,苟转相顾望,莫肯违止。”
54、忧心如薰薰:同“熏”。忧虑的心情就像被火熏烤一样。形容十分焦虑。《诗经·大雅·云汉》:“旱魃为虐,如炎如焚,我心惮暑,忧心如薰。”
55、忧国爱民忧心国家,爱护百姓。《战国策·齐策》:“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
56、忧能伤人忧:愁苦,忧虑。忧郁愁苦的情感能损伤人的健康。东汉·孔融《论盛孝章书》:“单孑独立,孤危愁苦,若使忧能伤人,此子不得永年矣。”
57、采薪之忧采薪:打柴。病了不能打柴。自称有病的婉辞。战国 邹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下》:“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朱熹集注:“采薪之忧,言病不能采薪,谦辞也。”
58、先忧事者后乐,先傲事者后忧先为事业而忧虑,后来就为事业的成功而安乐;事业未成先骄傲,后来就会为事业而忧虑。汉·刘向《说苑·谈丛》:“先忧事者后乐,先傲事者后忧。”
59、忧深思远深刻忧虑,长远打算。《诗经 唐风 蟋蟀》小序:“忧深思远,俭而用礼,乃有尧之遗风焉。”
60、忧患馀生指饱经艰难困苦之后留存下来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