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隐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隐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隐约其辞隐约:时隐时现;辞:言辞;说话。说话隐隐约约;躲躲闪闪;不明确;不清楚。清 平步青《霞外捃屑 倪文正公与弟献汝二书》:“使白太夫人,谓欲礼佛行也者,迎抵会城卒岁,无功为亲者讳,故隐约其辞不尽也。”
2、终老隐居终老:直到老死,一辈子。指隐居直到老死。《宋史·刘爚传》:“爚从熹武夷山讲道读书,怡然自适,筑云庄山房,为终老恤居之计。”
3、难伸之隐隐:隐衷,隐情。隐藏在内心深处难以说出口的隐衷。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3回:“姑娘也就难免有难伸之隐。”
4、隐占身体隐藏、掩护自己真面目的意思。
5、擿伏发隐擿:揭露。伏:隐藏。发:揭发。隐:隐蔽。揭露检举坏人和隐藏的坏事。亦作“擿奸发伏”、“擿伏发奸”。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9卷:“莅任之后,擿伏发隐,不畏豪横,不上半年,治得县中奸尻敛迹,盗贼潜踪,人民悦服。”
6、时隐时见隐:隐没。见:同“现”;出现。有时隐没,有时出现。远处事物忽明忽暗。宋·邵博《闻见后录》第25卷:“其间林木荟蔚,云烟掩映,高楼曲榭,时隐时见,使画工极思不可图。”
7、发摘奸隐发:揭发。揭发隐秘的坏人坏事。形容治理政事精明。《北史·循吏传·梁彦光》:“彦光下车,发摘奸隐,有若神明。”
8、隐约其词指语意隐晦不明或说话躲躲闪闪。亦作“隐约其辞”。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1回:“刁迈彭隐约其词,似乎嫌张太太一个钱不肯放松,这事总不会了。”
9、埋名隐姓隐:隐瞒。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不让别人知道。明·无名氏《杨家将演义》第八卷:“后遂化鹤回家,埋名隐姓,生下你兄弟姊妹,幸今都已长成。”
10、时隐时现现:显露。时而隐没时而现出。形容隐隐约约、依稀可见的状态明·袁宏道《广庄·人间世》:“子房当烹狗藏弓之世,时隐时现,托赤松以自保。”
11、韬迹隐智谓藏匿踪迹,不露才智。北齐·刘昼《新论·韬光》:“是以古之有德者,韬迹隐智,以密其外。”
12、隐隐约约指看起来或听起来模糊,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回:“只见山坡旁隐隐约约,倒象撺出一箭,直向大虫面上射去。”
13、遁世隐居避世而深居不仕。汉·焦赣《易林·革之旅》:“遁世隐居,竟不逢时。”
14、发奸摘隐发:揭发。揭发隐秘的坏人坏事。形容治理政事精明。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9卷:“再说陆公在任,公文不要,爱民如子,况又发奸摘隐,剔清利弊。”
15、如有隐忧忧:愁苦,忧愁。好像内心有说不出的忧愁《诗经·邶风·柏舟》:“耿耿不寐,如有隐忧。”
16、隐恶扬善隐:隐匿;隐瞒;扬:宣扬。隐蔽别人的坏处;宣扬别人的好处。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
17、钩深索隐钩:钩取;索:探索。色取深处的,探索隐秘的。指钻研深奥的学问,探索隐秘的事情。《周易·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
18、探赜索隐探:寻求,探测;赜:幽深玄妙;索:搜求;隐:隐秘。探究深奥的道理,搜索隐秘的事情。《周易 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
19、发隐擿伏揭露隐蔽的坏人坏事。宋 秦观《越州请立程给事祠堂状》:“[程给事]发隐擿伏,敏捷如神。”
20、祸起隐微隐微:隐蔽细小的地方。指灾祸往往萌发于隐蔽细小的地方。宋·王曾《谏作玉清昭应宫》:“圣人贵于谋始,智者察于未形。祸起隐微,危生安逸。”
21、素隐行怪隐:隐暗的事;行:从事;怪:怪事。求索隐暗的事情,而行怪迂之道。意指身居隐逸的地方,行为怪异,以求名声。《汉书·艺文志》:“孔子曰:‘索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不为之矣。”
22、山栖谷隐在山中栖身,到谷中喝水。形容隐居生活。《魏书·肃宗纪》:“其怀道丘园,昧迹板筑,山栖谷饮,舒卷从时者,宜广戋帛,缉和鼎饪。”
23、潜山隐市潜:深藏。在山林中潜迹,在市井中隐身。唐·杜牧《送薛处士序》:“处士之名,何哉?潜山隐市,皆处士也。”
24、隐忍不言把事情蒇在心里不说。清 归庄《与季沧苇侍御书》:“即受侮嫚,亦为亲屈,欲终隐忍不言。”
25、虚美隐恶虚:空;隐:隐蔽。用凭空的赞美来掩盖其过错。《旧唐书·许敬宗传》:“敬宗又纳其宝货,称孝泰频破贼,斩获数万,汉将骁健者,唯苏定方与庞孝素耳,曹继权、刘伯英皆出其下。虚美隐恶如此。”
26、隐然敌国见“隐若敌国”。宋·阳枋《谢交割启》:“隐然敌国,咸称细柳之真;贤若长城,岂类棘门之戏。”
27、岩栖谷隐指隐居山谷之中。亦作“岩栖谷饮”。宋叶适《总干黄公行状》:“士不遇,岩栖谷隐,姓名沦灭,其常也。”
28、有犯无隐犯:触犯。臣下对君主应采取直言进谏的态度。虽然有所冒犯,也不应该隐讳不言唐·严郢《驳议吕堙》:“公有犯无隐,引经正辞。上是其言,刑为之省。”
29、隐名埋姓同“隐姓埋名”。元·李爱山《寿阳曲·厌纷》曲:“离京邑,出凤城,山林中隐名埋姓。”
30、韬光隐迹同“韬光晦迹”。金·马钰《满庭芳·咏和师叔辞世》词:“怀美,便韬光隐迹,二十余年。”
31、林栖谷隐谓在山林隐居。亦指隐居的人。
32、隐天蔽日把天遮住,把太阳也挡住了。形容覆盖的面积广大。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 江水》:“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
33、隐迹潜踪潜:深藏;踪:踪迹。隐藏自己的行踪。明·吴承恩《西游记》第22回:“见是行者落下云来,却又收了宝杖,一头淬下水,隐迹潜踪,渺然不见。”
34、索隐行怪索:探索;隐:隐暗的事;行:从事;怪:怪事。求索隐暗的事情,而行怪迂之道。意指身居隐逸的地方,行为怪异,以求名声。《汉书 艺文志》:“孔子曰:'索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不为之矣。”
35、韬光隐晦同“韬光养晦”。郭沫若《<虎符>附录·写作缘起》:“这也与其说是由于信陵君的悲观、失望而至于消极,倒宁可说是由于魏王的猜忌、残忍,而使他不得不韬光隐晦的。”
36、隐介藏形介:鳞甲。隐藏形体,使人看不见。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
37、直言无隐直言无讳。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回:“臣不忍坐视君国之危亡,故敢直言无隐。”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三回:“年兄宜直言无隐,某亦有肺腑相通。”
38、隐鳞戢羽见“隐鳞戢翼”。清·钱谦益《<徐子能集>序》:“古之文人才士,当其隐鳞戢羽,名闻未彰,必有文章钜公,以片言只字定其声价。”
39、潜光隐耀隐藏光采。常指隐居。《后汉书·郑玄传》:“又南山四皓有园公、夏黄公,潜光隐耀,世嘉其高,皆悉称公。”
40、探幽索隐同“探赜索隐”。汉·袁康《越绝书·外传纪策考》:“夫仁者乐,知者好诚,秉礼者探幽索隐。”
41、洞隐烛微形容目光犀利,观察事物深刻透彻。清·马建忠《上李伯相言出洋工课书》:“[学师]谓[马建忠]能洞隐烛微,提纲挈领,非徒钻故纸者可比。”
42、隐鳞戢翼龙隐匿鳞甲,凤收敛翅膀。比喻贤者隐居待时。南朝·梁·任昉《宣德皇后令》:“在昔晦明,隐鳞戢翼。”
43、隐迹埋名隐藏行踪、埋没名姓以求不使人知。元·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二折:“或有山间林下,怀才抱德,隐迹埋名。”
44、南山隐豹隐:隐伏。比喻隐居山林不仕的贤人。《列女传·贤明·陶答子妻》:“妾闻南山有玄豹,雾雨七日而不下食者何也?”
45、花遮柳隐形容不让人看见,悄悄地走。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1回:“五儿听罢,便心下要分些赠芳官,遂用纸另包了一半,趁黄昏人稀之时,自己花遮柳隐的来找芳官。”
46、山林隐逸隐居山林的士人。即隐士。清·孔尚任《桃花扇·馀韵》:“听他说话,像几个山林隐逸。”
47、隐隐绰绰隐隐约约。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88回:“那云气如飞而至,隐隐绰绰。”
48、泥中隐刺比喻说话中带着讥讽。元·高茂卿《儿女团圆》第四折:“莫怪他泥中隐刺,他又不曾道节外生枝。”
49、见贤不隐贤:道德高尚的人;隐:隐藏。看见道德高尚的人不去埋没。西汉·桓宽《盐铁论·刺权》:“见贤不隐,食禄不专,此公叔之所以为文,魏成子所以为贤也。”
50、匿迹隐形隐:隐藏。隐藏形迹,不使人知。元 高文秀《黑旋风》第一折:“那厮口内顽涎望着我面上零,再不和他亲折征,我只是吞声忍气,匿迹潜形。”
51、忽隐忽现灯光等的闪烁时而消失时而出现。清·李汝珍《镜花缘》第98回:“只见里面轻云冉冉,薄雾漫漫,远峰忽隐忽现,疏林旋露旋藏。”
52、大隐朝市朝市:朝廷和集市。指真正的隐士不必隐居山林,可以隐居在闹市晋·王康琚《反招隐诗》:“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
53、恻隐之心恻:悲伤;隐:伤痛;恻隐:对遭受不幸的人表示同情。指怜悯受苦受难者的心情。战国 邹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54、若隐若现好像隐没了;又好像现出了。形容隐隐约约、依稀可见的状态。唐 唐太宗《大唐三藏圣教序》:“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现,运有福而长今。”
55、隐忍不发亦作“隐忍不言”。克制忍耐,不向人发泄、透露。宋·秦观《淮海集·石庆论》:“特以太后之故,隐忍而不发。”
56、钩隐抉微钩:探取;抉:排出,挖出。在治学上能发掘幽深精微。宋·郭绍彭《宋王先生圹铭》:“《从书》门分类聚,钩隐抉微,考证经史百氏,下致骚人墨客佚事,细大不捐。”
57、发隐摘伏发:揭发。揭发隐秘的坏人坏事。形容治理政事精明。宋·秦观《越州请立程给事祠堂状》:“发隐摘伏,敏捷如神。”
58、潜休隐德隐藏美德。明·方孝孺《宋氏为善堂记》:“而推荣二代,潜休隐德,见称于圣主,而大白于四方。”
59、鸿隐凤伏比喻贤才不遇。清·蒲松龄《贺章丘县周素心入泮序》:“尽当鸿隐凤伏,斥鷃得而笑之,而不知一朝奋迹,阊阖可叫而开不难也。”
60、隐若敌国隐:威严庄重的样子;若:象;敌:匹敌,同等;敌国:相当于一国。指对国家起举足轻重作用的人。西汉 司马迁《史记 游侠列传》:“吴楚反时,条侯为太尉,乘传车将至河南,得剧孟,喜曰:‘吴楚举大事而不求孟,吾知其无能为已矣。’天下骚动,宰相得之若得一敌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