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行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行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行行出状元状元;科举时代的一种称号。唐、宋时称进士及第的第一名;元代称殿式第一等第一名。后比喻本行中成绩最好的人。每种职业都有杰出的人才。明 冯惟敏《玉抱肚 赠赵今燕》曲:“琵琶轻扫动人怜,须信行行出状元。”
2、一目数行犹一目十行。清·钮琇《觚剩续编·英豪举动》:“熊公廷弼当督学江南时,试卷皆亲自批阅。阅则连长几于中堂,鳞摊诸卷于上,左右置酒一坛,剑一口,手操不律,一目数行。”
3、反行两登行:做,行事;登:通“得”,取得,获得。从反面着手行事收到正反两面的效果。战国·卫·商鞅《商君书·徕民》:“此其损敌也,与战胜同实;而秦得之以为粟,此反行两登之计也。”
4、行不副言谓言行不一。金·王若虚《论语辨惑》:“天下之人行不副言者多矣,使夫子随听而遽信之,所失者岂特宰予邪!”
5、计行虑义计:计策。行:实施。虑:考虑。义:道义。实施计策前要考虑到是否合乎道义。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慎行论》:“君子计行虑义,小人计行其利。”
6、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一旦掌了权,就发号施令,指手画脚。明·顾大典《青衫记·承璀受阃》:“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 ,大小三军,听吾命令。”
7、一目十行看书时同时可以看十行。形容看书非常快。宋 刘克庄《杂记六言诗》诗:“五更三点待漏,一目十行读书。”
8、行尸走肉比喻不动脑筋;不起作用;糊里糊涂过日子的人。行尸:会走动的尸体。晋 王嘉《拾遗记 后汉》:“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9、有口无行有虚言而无德行。《后汉书·史弼传》:“窃闻勃海王悝……外聚剽轻不逞之徒,内荒酒乐,出入无常,所与群居,皆有口无行,或家之弃子,或朝之斥臣。”
10、直言危行危:高耸的样子,引申为端正,正直。正直的言论和行为。唐·白居易《使百职修皇纲振》:“以直言危行者为狂愚,以中立守道者为凝滞。”
11、横行逆施谓做事违反常道,行为不轨。述之《怎样才能解决江浙目前的危急问题》:“我们知道北伐军为了援救江浙的民众起见,为了铲除帝国主义的工具起见,绝对不能容忍这班强盗军阀在江浙横行逆施。”
12、祸不单行祸:灾难;行:到来。灾祸的到来不只是一次。指不幸的事接二连三地到来。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15回:“这才是福无双降,祸不单行。”
13、势在必行行:做。从事情发展的趋势看,必须采取行动。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80回:“又知此事势在必行,次日一早,便往城外访友去了。”
14、衣锦夜行穿了锦绣衣服在黑夜里行走。比喻身居官位;却未能使人看到自己的荣耀。东汉 班固《汉书 项籍传》:“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
15、寻行逐队犹言成群结队。形容众多的人依次成行成队。明·冯梦龙《古今小说》第五卷:“众人寻行逐队,各据坐头,讨浆索酒。”
16、诸行无常佛家语。指万物变化多端。比喻人生无常。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诸行无常,是生是灭,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17、相辅而行互相协助进行或互相配合使用。明·张岱《历书眼序》:“诹日者与推命者必相辅而行,而后两者之说始得无蔽。”
18、行疾如飞疾:急速。行进的速度非常快。唐·无名氏《邺侯外传》:“于是龙輴行疾如飞,都人睹之,莫不感涕。”
19、流行坎止流:水顺势流;坎:低陷不平。顺流而行,遇险即止。比喻顺利时出仁,遇挫时退隐。东汉 班固《汉书 贾谊传》:“乘流则逝,得坎则止;纵躯委命,不私与已。”
20、狗彘之行狗彘:猪狗。形容无耻之人的行为如猪狗一样。明·郭勋《英烈传》第20回:“你受吴王大恩,不思图报,敌兵一至,便要投降,乃是狗彘之行!”
21、材朽行秽谓无才无德。有时用为谦词。汉·杨恽《报孙会宗书》:“恽材朽行秽,文质无所底。”
22、猜枚行令猜枚:一种酒令,原指手中握若干小物件供人猜测单双、数目等。现亦指划拳。行令:行酒令。喝酒时行酒令。元 无名氏《射柳捶丸》第三折:“某已来了也,有酒拿来我先打三钟,然后猜枚行令耍子。”
23、倍道兼行道:行程,路程;兼:加倍,加速。指加倍速度行进。《孙膑兵法 善者》:“善者能使敌卷甲趋远,倍道兼行,倦病而不得息。”
24、草行露宿走在野草里,睡在露天下。形容走远路的人艰苦和匆忙的情形。《晋书 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七八。”
25、鸭步鹅行鸭和鹅行八字步,因用以形容人走路迟缓摇晃的样子。元·秦简夫《东堂老》第二折:“我觑不得你(衤肖)宽也那褶下,肚叠胸高,鸭步鹅行。”
26、霸道横行横行霸道,蛮横无理。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八回:“还有等刁民恶棍,结交官府,盘剥乡愚,仗着银钱霸道横行,无恶不作。”
27、贿赂并行贿赂:因请托而私赠财物。指行贿受贿的事情到处都有。《左传 昭公六年》:“乱狱滋丰,贿赂并行,终予之世,郑其败乎?。”
28、果行育德以果断的行动培养高尚的道德。《易·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29、各行其是行:做;是:对的;其是:他自己认为是对的。各人按照自己认为对的去做。形容思想、行动不一致。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九卷:“两者俱贤,各行其是。”
30、才高行厚厚:不可轻薄,端谨。指才能高,品德端谨。汉 王充《论衡 命禄》:“或时才高行厚,命恶,废而不进;知寡德薄,命善,兴而超迈。”
31、狼心狗行心肠似狼,行为如狗。比喻贪婪凶狠,卑鄙无耻。元 杨暹《西游记》第四本第13出:“见一人光纱帽,黑布衫,鹰头雀脑将身探,狼心狗行潜踪阚,鹅行鸭步怀愚滥。”
32、斗折蛇行斗折:像北斗星的排列一样曲折。像北斗星一样弯曲,像蛇一样曲折行进。形容道路曲折蜿蜒。唐·柳宗元《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漂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3、行凶撒泼撒泼:耍无赖。待人凶恶蛮横,不讲道理。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二折:“浪荡乾坤,怎敢行凶撒泼,擅自勒死平民。”
34、行流散徙徙:迁徙。像云行水流似的分散迁徙。指万物随自然规律而变化。战国·宋·庄周《庄子·天运》:“行流散徙,不主常声。”
35、逆天而行逆:违背。违背天意做事。比喻违背客观形势或规律。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02回:“今孔明自负才智,逆天而行,乃自取败亡也。”
36、行不贰过谓犯过的错误不再犯。语出《论语·雍也》:“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语出《论语·雍也》:“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37、独行独断同“独断独行”。郭希仁《从戎纪略》:“彦彪令各营于肩章均添‘四标’字样,官长进谒皆称邱大帅,俨然以兵马都督自居,调遣布置,独行独断。”
38、鹤行鸡群同“鹤立鸡群”。宋·苏辙《次韵子瞻感旧见寄》:“君才最高峙,鹤行鸡群中。”
39、缓辔而行
40、看人行事根据对方与自己的关系及身分的高低来处理事情。老舍《离婚》:“大概他也看人行事,咱平日不招惹他,他怎好意思赶尽杀绝。”
41、儿行千里母担忧儿女出门在外,母亲总是不放心。形容母爱真挚。清 褚人获《隋唐演义》第24回:“你这个冤家,在何处饮酒,这早晚方回,全不知儿行千里母担忧。”
42、行不愧影,寝不愧衾影:影子;衾:被子。走路没有对不起影子,睡觉没有对不起被子。形容日夜检查自己的言行,自觉毫无愧欠之处。《宋史·儒林传·蔡元定》:“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
43、行行重行行行行:走着不停;重:又。走了一程又一程。形容道路遥远,走个不停。南朝·梁·萧统《文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44、疑行无成,疑事无功疑:疑虑。行动有疑虑就不会成功,做事有疑虑就没有效果。战国·卫·商鞅《商君书·更法》:“臣闻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
45、五行八作泛指各行各业。老舍《龙须沟》第一幕:“五行八作,就没你这一行。”
46、行常带经行:走;经:经书。走路经常携带经书。形容人好学。西汉·司马迁《史记·儒林传》:“行常带经,止息则诵习之。”
47、行百里者半于九十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比喻做事越是接近成功越要认真对待。西汉 刘向《战国策 秦策五》:“诗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
48、言行不贰犹言言行一致。《晋书·孝友传·许孜》:“至性孝友,立节清峻,与物恭让,言行不贰。”
49、趔趄而行身子歪斜不稳地走路。
50、仗义行仁注重义气,施行仁德。明·施耐庵《水浒传》第55回:“素知将军仗义行仁,扶危济困,不想果然如此义气!倘蒙存微命,当以捐躯保奏。”
51、横行奡桀横行:不循正道而行;奡:夏代寒浞之子,相传是个大力士;桀:夏桀,暴君。像奡和桀那样横行无道。清·洪昇《长生殿·侦报》:“一任他横行奡桀。”
52、看风行事看:观察,估量。比喻做事灵活机动。孙中山《民权主义第四讲》:“许多专制国家,都是顺应潮流去看风行事。”
53、讬公行私犹言假公济私。
54、行不从径走路不遵循正道。比喻做事为学走捷径。战国·郑·列御寇《列子·说符》:“譬之出不由门,行不从径也,以是求利,不亦难乎?”
55、夜宿晓行天黑就住下,天亮就赶路。形容长途赶路的辛苦。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34卷:“孙九领书,夜宿晓行,直至吴江延陵桥下。”
56、直情径行径:直;行:从事。凭着自己的意思径直地去做。比喻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西汉 戴圣《礼记 檀弓下》:“有直情而径行者,戎狄之道也。”
57、便宜行事便宜:方便合适;行事:处理事情。指根据实际情况或临时变化;不必请示自行处理的事情。宋 叶适《奏议 纪纲四》:“始委张浚以川、陕,而宣抚、处置之名立焉,便宜行事之命出焉。”
58、济时行道济:救助。拯救时世,推行王道仁教。明·杨澄《陈伯玉先生文集后序》:“岂足以知先生之术济时行道,忠忧之心进进不已哉。”
59、膝行匍伏见“膝行蒲伏”。清·赵执信《海鸥小谱·长句》:“绮罗红粉轻于尘,膝行匍伏擎金樽。”
60、溯水行舟逆水行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