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危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危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扶危济急犹扶危济困。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鎌田诚一墓记》:“君以一九三○年三月至沪……中遭艰巨,笃行靡改,扶危济急,公私两全。”
2、临危授命面对危急时勇于献出生命。先秦 孔子《论语 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3、乘人之危乘:趁;危:危险;灾难。趁别人有困难时;去要挟、侵害对方。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盖勋传》:“谋事杀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
4、齿危发秀年高眉秀。《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至若齿危发秀之老,含经味道之生,莫不北面人宗,自同资敬。”
5、居安虑危同“居安思危”。《宋书·文五王传》:“龙舟所幸,理必利涉,然居安虑危,不可不惧。”
6、存亡安危使将要灭亡的保存下来,使极其危险的安定下来。形容在关键时刻起了决定作用。《荀子·王制》:“功名之所就,存亡安危之所堕,必将于愉殷赤心之所。”
7、毁不危身见“毁不灭性”。西汉·戴圣《礼记·檀弓下》:“丧不虑居,毁不危身。”
8、临危自计计:计算。指临到危险时刻只为自己着想。后晋·刘昫《旧唐书·吴溆传》:“人臣食君之禄,死君之难,临危自计,非忠也。”
9、存亡危急之秋指生存、灭亡、危险、紧急的关键时刻。毛泽东《国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务》:“在存亡危急之秋,更不应计较过去的一切,而当与全国国民彻底更始,力谋团结,以保国家之生命与生存。”
10、整襟危坐整衣端坐。形容严肃拘谨。元·脱脱 《宋史·儒林传六·李道传》:“道传少庄重,稍长读河南程氏书,玩索义理,至忘寝食,虽处暗室,整襟危坐,肃如也。”
11、救难解危帮助陷入困境的人解除危难。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34回:“这两个女子,便都有些盗贼意思,不比前边这几个报仇雪耻,救难解危,方是修仙正路。”
12、危在旦夕形容危险就在眼前。旦夕:早晨和晚上;指很短时间之内。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太史慈传》:“今管亥暴乱,北海被围,孤穷无援,危在旦夕。”
13、定倾扶危倾:危。扶助危倾,使其安定。指挽救国家于危难之时。汉·恒宽《盐铁论·备胡》:“古者明王讨暴卫弱,定倾扶危,使小国之君悦;讨暴定倾,则无罪之人附。”
14、扶困济危扶:帮助,支持;济:拯救。扶持、救济有危难和困苦的人。柳洲《风雨桃花洲》:“李大树在二虎子心目中,已成为自己所不及的、不畏强暴、扶困济危、本领高强的英雄。”
15、涉危履险涉:经历;履:踩踏。身涉危难,经历险阻。形容闯过重重困难。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度尚传》:“磐身婴甲胄,涉危履险,讨击凶患,斩駗渠帅,余尽鸟窜冒遁,还奔荆州。”
16、倒悬之危倒悬:象人被倒挂着一样。比喻处境极端困难。《孟子 公孙丑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如解倒悬也。
17、事危累卵事情危险得像堆起来的蛋一样。形容形势极端危险。战国·韩·韩非《韩非子·十过》:“故曹小国也,而迫于晋楚之间,其君之危,犹累卵也。”
18、累卵之危好比堆叠起来的蛋,极容易打碎。比喻情况极危险。汉 刘向《极谏用外戚封事》:“王氏与刘氏亦且不并立,如下有泰山之安,则上有累卵之危。”
19、危急关头不可预见的紧急关头或困境,要求立即采取行动以避免造成灾难。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我对她也很好,一方面是感激她在危急关头毫不犹豫地站在我一边。”
20、以危为安,以乱为治治:合理。把危亡当作安定,把祸乱当作太平。形容缺乏政治远见,看不到潜在的危机。汉·贾谊《治安策》:“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时,因天之助,尚惮以危为安,以乱为治。”
21、萧墙之危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在内部发生祸乱的危险。战国·韩·韩非《韩非子·用人》:“不谨萧墙之患,而固金城于远境。”
22、临危不苟临:面对;苟:苟且,草率。指遇到危难不苟且偷生老舍《四世同堂》:“我手无缚鸡之力,不能去杀敌雪耻,我只能临危不苟。”
23、临危受命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三国 蜀 诸葛亮《前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4、临危不乱临:面临;危:危险;乱:慌乱,紊乱。指面临危险心情不慌乱。梁实秋《槐园梦忆》:“此次事件端赖季淑临危不乱,镇定应付,使我得以幸免于祸灾。”
25、行不履危不走有危险的地方。《晋书·石季龙载记上》:“臣闻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万乘之主行不履危。”
26、临危不挠挠:屈,折。遇到危险时并不屈服。形容英勇坚贞。《周书·李棠柳桧传论》:“李棠、柳桧并临危不挠,视死如归,其壮志贞情,可与青松白玉比质也。”
27、拯溺扶危拯:救。溺:落水者。危:危难。救助落水者,扶持危难中的人或国家。亦作“拯危扶溺”、“拯危济困”。《陈书·虞寄传》:“然夷凶剪乱,拯溺扶危,四海乐推,三灵眷命,揖让而居南面者,陈氏也。”
28、持危扶颠扶持危困的局面。先秦 孔子《论语 季氏》:“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29、拨乱济危平定乱世,救济危难。亦作“拨乱济时”。晋·龚壮《上李寿封事》:“管、蔡既兴,谗谀滋蔓,大义灭亲,拨乱济危。”
30、安危相易易:变易,转变。平安与危难互为因果,相互转换。先秦 庄周《庄子 则阳》:“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
31、危迫利诱用暴力压迫,用利益引诱。形容软硬兼施,企图使人服从。
32、履险蹈危谓经历危险。《明史·外国传·日本》:“外夷修贡,履险蹈危,来远,所费实多。”
33、燕巢危幕燕子把窝做在帷幕上。比喻处境非常危险。《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夫子之在此也,犹燕之巢于幕上。”
34、安不忘危安:平安;危:危险;灾难。平安的时候不忘危险;或太平的时候不忘危机或灾难。《周易 系辞下》:“是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35、忠不避危忠:忠于。避:回避。忠于职守,不回避危险,。《晏子》:“忠不避危,爱无恶言。”
36、危言危行危:正直。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先秦 孔子《论语 宪问》:“邦有道,危言危行。”
37、扶危定倾谓在国家危殆将倾覆之时扶持之使安定。《周书·李基传》:“太祖扶危定倾,威权震主。”
38、旦夕之危旦夕:比喻短时间内。危:危险。形容危险逼近。《三国志·蜀志·孟光传》:“旦夕之危,倒悬之急。”
39、危言逆耳正直的规劝听起来不顺耳。明·李东阳《太白行》:“龙攀凤附不自由,何乃弃君来事仇。危言逆耳谁为谋?”
40、力尽神危力气精神都疲惫到极点。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3回:“话说宝玉见晴雯将雀裘补完,已使得力尽神危,忙命小丫头替他捶着。”
41、危若朝露危险得像清早的露水一样容易消失。比喻面临死亡。西汉 司马迁《史记 商君列传》:“君之危若朝露,尚将欲延年益寿乎!”
42、忘战者危指忘记了战备就一定会产生危机。同“忘战必危”。三国 魏 桓范《兵要》:“故曰好战者亡,忘战者危,不好不忘,天下之王也。”
43、临危自省省:醒悟。临到危难时能够自己觉醒。明·无名氏《云台山》第二折:“我与你指迷途,临危自省,我教你得平安,福禄如增。”
44、救困扶危救济扶助陷于困境危难中的人。元 刘君锡《来生债》第四折:“救困扶危,疏财仗义,都做了注福消愆。”
45、危言覈论正直而翔实的言论。
46、见危致命见“见危授命”。春秋·鲁·孔丘《论语·子罕》:“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
47、忘战必危战:战备。危:危险,危机。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记了战备就一定会产生危机。东汉·班固《汉书·主父偃传》:“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
48、知安忘危只知道过太平日子而忘记了危险的时候。晋·潘岳《秋兴赋》:“彼知安而忘危兮,故出生而入死。”
49、扶危持颠扶:帮助;持:握,把握;颠:倒,倾倒。指挽回处于危难中的国家或人。唐 杜光庭《虬髯客传》:“素骄贵,末年愈甚,无复知所负荷,扶危持颠。”
50、危言高论正直而不同凡响的言论。东汉·班固《汉书·息夫躬传》:“初,躬待诏,数危言高论,自恐遭害,著绝命辞。”
51、治乱安危使纷乱的社会得到整治,危急的局势得以安定。宋·苏轼《东坡集·司马温公行状》:“其余非天下所以治乱安危者,皆不载。”
52、扶危持倾扶:帮助;持:握,把握。指能够挽回颠危的局面,使之转危为安。晋·陈寿《三国志·许靖传》:“今日足下扶危持倾,为国柱石。”
53、治乱扶危治:治理。治理乱世,扶持危局
54、高而不危身居高位而没有倾覆的危险。《孝经·诸侯章》:“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55、于安思危于:处于;思:想。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战国策 楚策四》:“臣闻之《春秋》,于安思危,危则虑安。”
56、危于累卵比垒起的蛋还危险。喻极其危险。《战国策·秦策四》:“当是时,魏危于累卵,天下之士相从谋。”汉·枚乘《上书谏吴王》:“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天。”《后汉书·申屠刚传》:“国家危弱,奸谋不禁;六极之效,危于累卵。”
57、临危下石在人家处于危急时向他扔石头。比喻乘人之危,加以打击。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59回:“夸谈经济者,少甚么看风使舵、临危下石之人。”
58、鱼游沸釜,燕处危巢沸:开水;釜:古代炊具;巢:窝。鱼在开水锅里游,燕子把窝做在帷幕上。比喻处境危险,快要灭亡。清·南荃外史《叹老》:“傀儡儿一场热闹,依旧的鱼游沸釜,燕处危巢。”
59、涉艰履危涉:经历;履:踩踏。身涉危难,经历险阻。形容闯过重重困难。南朝·齐·虞玩之《上表告退》:“经昏践乱,涉艰履危,仰圣德以求全,凭贤辅以申节。”
60、救死扶危救护生命垂危者,照顾危亡者。唐 张鷟《龙筋凤髓判 左右骁卫》:“重人贱畜,往哲之嘉猷;救死扶危,明王之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