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危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危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临危不乱临:面临;危:危险;乱:慌乱,紊乱。指面临危险心情不慌乱。梁实秋《槐园梦忆》:“此次事件端赖季淑临危不乱,镇定应付,使我得以幸免于祸灾。”
2、危言悚听危言:使人吃惊的话。指故意说些夸大的吓人的话,使人惊疑震动。梁启超《米禁危言》:“我国民勿以吾为危言悚听也。”
3、危急关头不可预见的紧急关头或困境,要求立即采取行动以避免造成灾难。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我对她也很好,一方面是感激她在危急关头毫不犹豫地站在我一边。”
4、扶危定倾谓在国家危殆将倾覆之时扶持之使安定。《周书·李基传》:“太祖扶危定倾,威权震主。”
5、兵凶战危指战事凶险可怕。汉 晁错《言兵事疏》:“虽然,兵,凶器;战,危事也。故以大为小,以强为弱,在俯卬之间耳。”
6、以危为安,以乱为治治:合理。把危亡当作安定,把祸乱当作太平。形容缺乏政治远见,看不到潜在的危机。汉·贾谊《治安策》:“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时,因天之助,尚惮以危为安,以乱为治。”
7、高而不危身居高位而没有倾覆的危险。《孝经·诸侯章》:“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8、忧盛危明犹言居安思危。明·陈继儒《读书镜》第二卷:“夫忧盛危明,辟邪镇恶,此皆臣子一念忠义所发,诚不可已。”
9、心所谓危危:危险。心里觉得有危险。指个人对情况和问题的主观认识。春秋·鲁·左丘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吾其敢谓子面如吾面乎?抑所谓危,亦以告也。”
10、临危授命面对危急时勇于献出生命。先秦 孔子《论语 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11、见危授命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先秦 孔子《论语 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12、临危效命效:献出。面对危难,勇于献出自己生命。宋·欧阳修《谢复龙图阁直学士表》:“徒因学古之勤,粗识事君之节,苟临危效命,尚当不顾以奋身,况为善无伤,何惮竭忠而报国。”
13、治乱安危使纷乱的社会得到整治,危急的局势得以安定。宋·苏轼《东坡集·司马温公行状》:“其余非天下所以治乱安危者,皆不载。”
14、齿危发秀年高眉秀。《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至若齿危发秀之老,含经味道之生,莫不北面人宗,自同资敬。”
15、危言核论正直而翔实的言论。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郭太传》:“林宗虽善人伦,而不为危言核论,故宦官擅政而不能伤也。”
16、临危履冰临:面临;履:踩,踏。面临危境,走在冰上。比喻处境艰危,应时时戒惧谨慎。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90卷:“故圣人当言而惧,发言而忧,常如临危履冰,以大居小,以富居贫。”
17、危急存亡之秋危险至极的紧急关头。
18、救难解危帮助陷入困境的人解除危难。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34回:“这两个女子,便都有些盗贼意思,不比前边这几个报仇雪耻,救难解危,方是修仙正路。”
19、涉艰履危涉:经历;履:踩踏。身涉危难,经历险阻。形容闯过重重困难。南朝·齐·虞玩之《上表告退》:“经昏践乱,涉艰履危,仰圣德以求全,凭贤辅以申节。”
20、转危为安由危险转为平安。危:危险。汉 刘向《<战国策>书录》:“皆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亦可喜,亦可观。”
21、持危扶颠扶持危困的局面。先秦 孔子《论语 季氏》:“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22、拨乱济危平定乱世,救济危难。亦作“拨乱济时”。晋·龚壮《上李寿封事》:“管、蔡既兴,谗谀滋蔓,大义灭亲,拨乱济危。”
23、忘战者危指忘记了战备就一定会产生危机。同“忘战必危”。三国 魏 桓范《兵要》:“故曰好战者亡,忘战者危,不好不忘,天下之王也。”
24、危急存亡危急:危险而紧急。指关系到生存灭亡的紧急关头。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罢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5、人心惟危惟:是;危:险恶。指人的嗜欲之心是危险的。《尚书 大禹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26、危亡关头突如其来的、不可预见的紧急关头或困境,要求立即采取行动以避免造成灾难。
27、临危不顾临:遇到;危:危险。遇到危难的时候,一点也不怕。《三国志 魏志 陈留王传》:“和、琇、抚皆抗不挠,拒会凶言,临危不顾。”
28、救困扶危救济扶助陷于困境危难中的人。元 刘君锡《来生债》第四折:“救困扶危,疏财仗义,都做了注福消愆。”
29、旦夕之危旦夕:比喻短时间内。危:危险。形容危险逼近。《三国志·蜀志·孟光传》:“旦夕之危,倒悬之急。”
30、涉危履险涉:经历;履:踩踏。身涉危难,经历险阻。形容闯过重重困难。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度尚传》:“磐身婴甲胄,涉危履险,讨击凶患,斩駗渠帅,余尽鸟窜冒遁,还奔荆州。”
31、去危就安离开危险,达到平安。《北齐书·文襄帝纪》:“去危就安,今归正朔;转祸为福,已脱罗网。”
32、居安思危居:处在。处于安全的环境;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难。先秦 左丘明《左传 襄公十一年》:“《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33、舍安就危舍:放弃;就:趋,从。舍弃安逸而趋于危险。形容违背常情,不理智。宋·苏舜钦《上范希文书》:“延州逼近贼锋,而能舍安逸以就危隘,虽古人不逮也。”
34、直言危行危:高耸的样子,引申为端正,正直。正直的言论和行为。唐·白居易《使百职修皇纲振》:“以直言危行者为狂愚,以中立守道者为凝滞。”
35、危言谠论危:高耸的样子;谠:正直。指正直的言论。宋·王安石《答孙元规大资书》:“伏惟阁下危言谠论,流风善政,简在天子之心,而讽于士大夫之口,名声之盛,位势之尊,不宜以细故苟自贬损。”
36、栗栗危惧栗栗:发抖的样子。形容非常害怕。《尚书 汤浩》:“栗栗危惧,若将陨于深渊。”
37、见危致命见“见危授命”。春秋·鲁·孔丘《论语·子罕》:“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
38、危机四伏到处隐藏着危险的祸根。茅盾《子夜》九:“不要太乐观。上海此时也是危机四伏。”
39、燕处危巢见“燕处焚巢”。清·筱波山人《爱国魂·勤王》:“怕只怕临安颓厦如燕处危巢。”
40、临危自悔悔:懊悔。遇到危难时自己懊悔。形容意志不坚定。元·郑光祖《钟离春智勇定齐》第三折:“您今日遭陷擒缚,方才是临危自悔。”
41、危言危行危:正直。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先秦 孔子《论语 宪问》:“邦有道,危言危行。”
42、扶危翼倾见“扶危定倾”。《周书·武帝纪下》:“昔魏室将季,海内分崩,太祖扶危翼倾,肇开王业。”
43、危言耸听指故意说些夸大的吓人的话;使人惊疑震动。耸听:使人听了吃惊;危言:使人吃惊的话。宋 吕祖谦《吕东莱文集》:“意者危言骇世,姑一快胸中之愤耶!”
44、正色危言态度严肃,语言正直,能使人望而生畏。同“正色直言”。《宋史 杜衍等传论》:“迪、曾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
45、安不忘危安:平安;危:危险;灾难。平安的时候不忘危险;或太平的时候不忘危机或灾难。《周易 系辞下》:“是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46、变危为安变危急为平安。宋 司马光《论周琰事乞不坐冯浩状》:“陛下当此之时变危为安,变乱为治,易于返掌。”
47、扶颠持危颠:倒,倾倒;持:握,把握。指能够挽回颠危的局面。宋·秦观《贺孙中丞启》:“恭惟中丞侍郎,受天间气,为世直儒;力足以扶颠持危,器足以致远任重。”
48、萧墙之危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在内部发生祸乱的危险。战国·韩·韩非《韩非子·用人》:“不谨萧墙之患,而固金城于远境。”
49、危言覈论正直而翔实的言论。
50、孤履危行谓行为孤高独特。明·李东阳《冰玉斋记》:“若明仲者,雄谈博辩而人不以为狂,志高远虑而人不以为迂,孤履危行而人不以为异。”
51、忘战必危战:战备。危:危险,危机。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记了战备就一定会产生危机。东汉·班固《汉书·主父偃传》:“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
52、危而不持持:扶助,支持。国有危急之事,不须外力扶助便能安然平息。战国·鲁·孔丘《论语》:“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53、治乱扶危治:治理。治理乱世,扶持危局
54、扶危定乱扶助危难,平定祸乱。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83回:“能识人,能爱人才,能为国留得那英雄豪杰,为朝廷扶危定乱。”
55、整襟危坐整衣端坐。形容严肃拘谨。元·脱脱 《宋史·儒林传六·李道传》:“道传少庄重,稍长读河南程氏书,玩索义理,至忘寝食,虽处暗室,整襟危坐,肃如也。”
56、累卵之危好比堆叠起来的蛋,极容易打碎。比喻情况极危险。汉 刘向《极谏用外戚封事》:“王氏与刘氏亦且不并立,如下有泰山之安,则上有累卵之危。”
57、行不履危不走有危险的地方。《晋书·石季龙载记上》:“臣闻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万乘之主行不履危。”
58、安危相易易:变易,转变。平安与危难互为因果,相互转换。先秦 庄周《庄子 则阳》:“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
59、国步艰危国步:国家的命运。国家处于危难的境地。清·顾炎武《赠路舍人泽溥》诗:“国步方艰危,简在卿昆季。”
60、燕巢危幕燕子把窝做在帷幕上。比喻处境非常危险。《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夫子之在此也,犹燕之巢于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