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识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识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一字不识一个字也不认识。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卷:“那主儿或是年老的,或是貌丑的,或是一字不识的村牛,你却不肮脏了一世。”
2、知机识变机:时机。指能了解、掌握时机,识别、适应时局的变化。《旧唐书·尉迟敬德等传》:“史臣曰:‘皆谓猛将谋臣,知机识变,有唐之盛,斯实赖焉。’”
3、识多才广识:知识,见识。具有广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55回:“他是晋国勋臣,识多才广。”
4、不识一丁形容一个字也不认识。明 胡应麟《诗薮 六朝》:“嵇喜,叔夜之兄,吕安所为题凤,阮籍因之白眼者,疑其不识一丁。”
5、不识时务不识:不认识;务:事务;时务:当前的重大事情或形势。不认识时代的潮流或当前的形势。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张霸传》:“时皇后兄虎贲中郎将邓骘,当朝贵盛,闻霸名行,欲与结交,霸逡巡不答,众人笑其不识时务。”
6、识微知着谓看到事物的苗头而能察知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
7、目不识丁丁:表示最简单的字。形容连一个字也不认识。《旧唐书 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
8、识文断字知晓文字。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8回:“当着人家识文断字的人儿呢?别抡荤,看人家笑话。”
9、不识抬举识:知道;抬举:称赞;提拔。不懂得或不珍视别人对自己的好意。也作“不受抬举”。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64回:“这和尚好不识抬举。”
10、不识起倒识:知道,认识。指不知好歹,不识时务。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52回:“你那三个和尚已被我洗净了,不久便要宰杀,你还不识起倒?去了罢!”
11、反眼不识翻脸不认人。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
12、不学无识指没有学问,缺乏见识。宋 叶适《故枢密参政汪公墓志铭》:“大理少卿朱斐对上,指大理寺为诏狱。公论‘斐不自知职业何事,不学无识’,竟罢斐。”
13、博识多通博:广博。识:学识。通:精通事理。指学识广博,精通事理。
14、不识之无识:认识。形容人不识字,文化水平很低。唐 白居易《与元九书》:“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
15、戴头识脸比喻有面子有身分。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16回:“你这客人好不君子相!戴头识脸的,也这般啰唣!”
16、才识过人才能和见识超过一般人。元 马致远《荐福碑》第四折:“果然不干我事,是兄弟才识过人。”
17、默而识之默:不语,不说话。识:记。把所见所闻默默记在心里。
18、高明远识高明:(见解或技能)高超。远识:远大的眼光。指见识高远。亦作“高明远见”。宋·钱世昭《钱氏私志·蔡鲁公》:“公高明远识,洞鉴古今,知国家之事,必至于斯乎?”
19、知羞识廉羞:羞愧。廉:廉耻。指人知道羞愧、廉耻。形容有修养。明·汤显祖《紫钗记·玉工伤感》:“小妮子非抛闪,知羞识廉。”
20、知音识趣趣:情趣。形容朋友间十分了解、意趣相投。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5卷:“你平时那一班同欢同赏,知音识趣的朋友,怎没一个来锲倸你一锲倸?”
21、略识之无之、无:指最简单的字。形容识字不多。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回:“最可笑的,还有一班市侩,不过略识之无……出了钱叫人代作了来,也送去登报。”
22、未识一丁丁:“个”的讹字。不认识一个字,指没有文化的人。亦作“目不识丁”、“不识一丁”。《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
23、旧识新交识:相识;交:结交。老相识新朋友。形容朋友很多。清·黄遵宪《乡人以余远归争来询问》诗:“旧识新交遍天下,可如亲戚话依依。”
24、识字知书谓有文化知识。清·李渔《奈何天·虑婚》:“莫说别个,就是阙忠辈呵,一般也貌昂藏,识字知书,怎奈这命低微,执镫随鞭。”
25、一面之识谓只见过一面,略有认识。《宋史·范纯仁传》:“范纯仁,得一面识足矣。”
26、不识大体识:懂得;大体:重要的道理;关系全局的道理。指不能认清大局;不懂得做事、处理问题从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宋书 南郡王义宣传》:“尝献世祖酒,先自酌饮,封送所馀,其不识大体如此。”
27、知书识礼有文化,懂礼貌。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91回:“媳妇虽不敢说知书识礼,然而‘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句俗话,是从小儿听到大的。”
28、不打不相识指经过交手,相互了解,能更好地结交、相处。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38回:“戴宗道:‘你两个今番却做个至交的弟兄。常言道:不打不成相识。’”
29、老马识途识:认得;途:路。老马能认识走过的道路。比喻年纪大的人;富有经验。先秦 韩非《韩非子 说林上》:“管仲、隰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30、识涂老马见“识途老马”。清·钱谦益《夜过磨盘岭》诗:“攫食饥乌心未饱,识涂老马足堪扪。”
31、识明智审识见明敏,智虑周详。宋·张琰《<洛阳名园记>序》:“且夫识明智审,则虑事精而信道焉。”
32、知高识低知道高低大小。指懂道理,识大体,说话、做事有分寸。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六卷:“金生是个聪明的人,在他门下,知高识低,温和待人。”
33、蒲元识水蒲元:人名。指实践经验十分丰富。《太平御览》:“君以淬刀,言杂涪水,不可用。取水者捍言不杂。君以刀画水,言杂八升。”
34、识微见远谓看到事物的苗头而能察知它的发展远景。清·陈康祺《郎潜纪闻》第11卷:“是时海禁初开,恭恪此奏可谓识微见远。”
35、通元识微通晓玄奥微妙的道理。明·张居正《礼乐记》:“孔子睹庙器而知持盈之理,聆琴音而思文王之德,倘有通元识微之士,能于器数之间,仰溯圣人之蕴者,则有司存焉。”
36、似曾相识好象曾经见过。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宋 晏殊《浣溪沙》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37、才疏识浅才:才能;疏:空虚;识:学识;浅:浅薄。才能不高,学问与见识浅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三卷:“晚学生才疏识浅,全仗老太师海涵。”
38、才多识寡才:才识。识:见识。寡:少。天资高,但见识少。三国·魏·刘邵《人物志》:“今子才多识寡,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39、多见广识见闻多,知识广。《水浒传》第七四回:“话说这一篇诗,单道着燕青。他虽是三十六星之末,果然机巧心灵,多见广识,了身达命,都强似那三十五个。”
40、不识人间有羞耻事不知道人世间还有羞耻之事。形容恬不知耻。宋 欧阳修《与高司谏书》:“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
41、博闻多识博:广博;闻:见闻;识:学识。知识丰富,见闻广博。《魏书 李业兴传》:“博闻多识,万门千户,所宜访询。”
42、识才尊贤能识别并尊重有才能的人。明·李贽《焚书·复麻城人书》:“以此见真正高阳酒徒之能人下士,识才尊贤又如此。”
43、高才远识才能高超,见识深远。《三国志·魏志·和洽传》“清醇有鉴识”裴松之注引三国·魏·周斐《汝南先贤传》:“召陵谢子微,高才远识。”
44、凡才浅识才能平庸,识见肤浅。清·陈用光《上翁学士书》:“用光凡才浅识,无所比数。”
45、身后识方干比喻一个人才,生前无人赏识,死后才被重视。清·袁枚《随园诗话》:“放眼古今多少恨,可怜识后识方干。”
46、不识好歹歹:坏。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26回:“你这泼猴,不识好歹!”
47、鉴机识变察看时机,了解动向。《晋书 皇甫真载记》:“燕朝无纲纪,实可图之,鉴机识变,唯皇甫真耳。”
48、高识远见见“高见远识”。宋·王楙《野客丛书·王珪母妻识见》:“其高识远见,甚非常人所能及者。”
49、顾大局,识大体指从整体的利益着想,使不受损害。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我们相信,我们的人民是顾大局、识大体、守纪律的。”
50、不打不成相识指经过交手,彼此了解,结交起来就更投合。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38回:“你两个今番却做个至交的弟兄。常言道:‘不打不成相识。’”
51、寒腹短识形容人知识贫乏,见识短浅。清·周亮工《书影》卷五:“今人寒腹短识,辄不自量造语,余耻之。”
52、目不识书谓读书很少或没读过书;不甚识字或不识字。宋·司马光《涑水记闻》第16卷:“目不识书,而能口占作诗,颇有才思。”
53、遗物识心谓舍弃一切外在形式而彼此心意一致。晋·陆机《赠冯文罴迁丘令》:“出自幽谷,及尔同林。双情交映,遗物识心。”
54、高才卓识见“高才远识”。《隋唐演义》第七六回:“[上官昭容]果是高才卓识,即沈宋二人,尚且服其公明,何况臣等。”
55、不识不知没有多少知识。旧喻民风淳朴。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仲尼》:“尧乃微服游于康衢,闻儿童谣曰:‘立我蒸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56、博闻强识闻:见闻;识:记。见闻学识广博;记忆力强。也作“博闻强记”、“博闻强志”。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57、见精识精同“见经识经”。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11回:“却被院中婆娘见精识精,看破了八九分。”
58、远见卓识卓:高超;识:见识。远大的目标和卓越的见识。明 焦靖《玉堂丛话 调护》:“解缙之才,有类东方朔,然远见卓识,朔不及也。”
59、识二五而不知十只知道一个方面,而不懂得全面地观察问题。西汉 司马迁《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且王之所求者,斗晋楚也;晋楚不斗,越兵不起,是知二五而不知十也。”
60、短见薄识指见识短浅。元 无名氏《马陵道》楔子:“庞涓久后得地呵!此人是个短见薄识、绝恩绝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