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识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1、识时务者为俊杰 | 意思是能认清时代潮流的,是聪明能干的人。认清时代潮流势,才能成为出色的人物。 | 晋 习凿齿《襄阳记》:“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 |
2、高明远识 | 高明:(见解或技能)高超。远识:远大的眼光。指见识高远。亦作“高明远见”。 | 宋·钱世昭《钱氏私志·蔡鲁公》:“公高明远识,洞鉴古今,知国家之事,必至于斯乎?” |
3、博识多通 | 博:广博。识:学识。通:精通事理。指学识广博,精通事理。 | |
4、浅见寡识 | 浅见:肤浅的见解;寡识:见识很少。形容见闻不广,知识贫乏。 | 宋·苏舜钦《上范公参政书》:“今辄条数事,布于左右,非出于浅见寡识。” |
5、肤见谫识 | 浅陋的见识。 | 明 李东阳《〈琼台吟稿〉序》;“彼肤见谫识,管窥蠡测,岂复能尽其妙哉?” |
6、卓识远见 | 卓:高超;识:见识。有远大的眼光和卓越的见解。 | 邓小平《发展中日关系要看得远些》:“去年我们两国领导人在东京作出了一个具有卓识远见的决策,就是把中日关系放在长远的角度来考虑,来发展。” |
7、识涂老马 | 见“识途老马”。 | 清·钱谦益《夜过磨盘岭》诗:“攫食饥乌心未饱,识涂老马足堪扪。” |
8、高识远见 | 见“高见远识”。 | 宋·王楙《野客丛书·王珪母妻识见》:“其高识远见,甚非常人所能及者。” |
9、识二五而不知十 | 只知道一个方面,而不懂得全面地观察问题。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且王之所求者,斗晋楚也;晋楚不斗,越兵不起,是知二五而不知十也。” |
10、强识博闻 | 同“强记博闻”。 | 清·梁章钜《归田琐记·寿序》:“生平无他嗜好,以著述为性命,强识博闻,达于国家掌故。” |
11、不识大体 | 识:懂得;大体:重要的道理;关系全局的道理。指不能认清大局;不懂得做事、处理问题从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 | 《宋书 南郡王义宣传》:“尝献世祖酒,先自酌饮,封送所馀,其不识大体如此。” |
12、有眼不识泰山 | 泰山:我国的名山;在山东省境内。有眼睛;却不认得地位很高或本领很大的著名人物。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师父如此高强,必是个教头,小儿'有眼不识泰山'。” |
13、默而识之 | 默:不语,不说话。识:记。把所见所闻默默记在心里。 | |
14、识文谈字 | 见“识文断字”。 | 明·无名氏《薛苞认母》第二折:“孩儿也,你是个识文谈字的人。” |
15、似曾相识 | 好象曾经见过。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 | 宋 晏殊《浣溪沙》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
16、爱口识羞 | 爱:吝惜。指怕羞而难以出口说话 | 明 天然痴叟《石点头 潘文子契合鸳鸯冢》:“这事关系你终身,肯与不肯,明白说出,莫要爱口识羞,两相耽误。” |
17、高才远识 | 才能高超,见识深远。 | 《三国志·魏志·和洽传》“清醇有鉴识”裴松之注引三国·魏·周斐《汝南先贤传》:“召陵谢子微,高才远识。” |
18、知机识窍 | 窍:比喻事情的关键。掌握时机和关键。形容人机灵。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30回:“你又知机识窍,见景生情,这事大有可成。” |
19、闳识孤怀 | 远大的见解,独特的情操。 | 清 曾国藩《圣哲画像记》:“班氏闳识孤怀,不逮子长远甚。” |
20、通材达识 | 指博学多才、见识练达的人。 | 宋·曾巩《寄欧阳舍人书》:“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 |
21、才疏识浅 | 才:才能;疏:空虚;识:学识;浅:浅薄。才能不高,学问与见识浅薄。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三卷:“晚学生才疏识浅,全仗老太师海涵。” |
22、卓荦强识 | 卓荦:超绝,特出;识:通“志”,记住。指聪明颖慧,记忆力很强。 |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许慈传》:“虽学不沾洽,然卓荦强识。” |
23、识途老马 | 认识路的老马。比喻熟悉情况、富有经验的人。 | 先秦 韩非《韩非子 说林上》:“管仲、隰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
24、识大体,顾大局 | 认识到有关大局的重要道理,照顾全局利益。 | 邓小平《在扩大的中央会议上的讲话》:“不论工人也好,农民也好,知识分子也好,爱国民主人士也好,都是识大体、顾大局的,都是相信跟着党走是对的。” |
25、识明智审 | 识见明敏,智虑周详。 | 宋·张琰《<洛阳名园记>序》:“且夫识明智审,则虑事精而信道焉。” |
26、碍口识羞 | 碍口:说不出口。指怕羞而不说话。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文若虚终是碍口识羞,待说又止。” |
27、不识好歹 | 歹:坏。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26回:“你这泼猴,不识好歹!” |
28、远见卓识 | 卓:高超;识:见识。远大的目标和卓越的见识。 | 明 焦靖《玉堂丛话 调护》:“解缙之才,有类东方朔,然远见卓识,朔不及也。” |
29、识时通变 | 见“识时达变”。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69回:“尔祖子文,为楚名臣,识时通变。” |
30、学识渊博 | 指学识深而且广。 | 孙犁《小说杂谈》:“我们可以说作者的学识渊博,但不会说他是在卖弄。” |
31、知音识趣 | 趣:情趣。形容朋友间十分了解、意趣相投。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5卷:“你平时那一班同欢同赏,知音识趣的朋友,怎没一个来锲倸你一锲倸?” |
32、千古卓识 | 卓:高超。自古以来所没有的高远见识。形容见识极高。 |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第二卷:“何仲默云:‘陆诗体俳语不俳,谢则体语俱俳。’可谓千古卓识。” |
33、通元识微 | 通晓玄奥微妙的道理。 | 明·张居正《礼乐记》:“孔子睹庙器而知持盈之理,聆琴音而思文王之德,倘有通元识微之士,能于器数之间,仰溯圣人之蕴者,则有司存焉。” |
34、识微知着 | 谓看到事物的苗头而能察知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 | |
35、不识马肝 | 相传马肝有毒,食之能致人于死。比喻不应研讨的事不去研讨。 | |
36、识多才广 | 识:知识,见识。具有广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55回:“他是晋国勋臣,识多才广。” |
37、知时识务 | 务:事。能看清当时的大势并了解世事,不去违背。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36卷:“这是佛天面上好看的事,况我每知时识务,正该如此。” |
38、教一识百 | 形容具有特殊的才能、智慧。 | 汉·刘向《列女传·母仪》:“文王生而明圣,太任教之,以一而识百。” |
39、高才卓识 | 见“高才远识”。 | 《隋唐演义》第七六回:“[上官昭容]果是高才卓识,即沈宋二人,尚且服其公明,何况臣等。” |
40、不识人间有羞耻事 | 不知道人世间还有羞耻之事。形容恬不知耻。 | 宋 欧阳修《与高司谏书》:“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 |
41、纥字不识 | 识:认识。指人不识字。 | 《通俗编·文学》引《懒真子》:“汝纥字不识耶!” |
42、不打不成相识 | 指经过交手,彼此了解,结交起来就更投合。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38回:“你两个今番却做个至交的弟兄。常言道:‘不打不成相识。’” |
43、识才尊贤 | 能识别并尊重有才能的人。 | 明·李贽《焚书·复麻城人书》:“以此见真正高阳酒徒之能人下士,识才尊贤又如此。” |
44、略识之无 | 之、无:指最简单的字。形容识字不多。 |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回:“最可笑的,还有一班市侩,不过略识之无……出了钱叫人代作了来,也送去登报。” |
45、无般不识 | 犹百般,用尽方法。 | |
46、深识远虑 | 深:精到;虑:思考,谋划。有深广的见识,长远的考虑。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杜林列传》:“古之明王,深识远虑,动居其厚。” |
47、不识之无 | 识:认识。形容人不识字,文化水平很低。 | 唐 白居易《与元九书》:“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 |
48、识文断字 | 知晓文字。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8回:“当着人家识文断字的人儿呢?别抡荤,看人家笑话。” |
49、蒲元识水 | 蒲元:人名。指实践经验十分丰富。 | 《太平御览》:“君以淬刀,言杂涪水,不可用。取水者捍言不杂。君以刀画水,言杂八升。” |
50、知羞识廉 | 羞:羞愧。廉:廉耻。指人知道羞愧、廉耻。形容有修养。 | 明·汤显祖《紫钗记·玉工伤感》:“小妮子非抛闪,知羞识廉。” |
51、目不识丁 | 丁:表示最简单的字。形容连一个字也不认识。 | 《旧唐书 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 |
52、识时达务 | 认清时势,通达事务。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99回:“他不多几年,已巴到极顶的分儿,也只为识时达务,能够上和下睦罢了。” |
53、顾大局,识大体 | 指从整体的利益着想,使不受损害。 |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我们相信,我们的人民是顾大局、识大体、守纪律的。” |
54、有识之士 | 具有才能和远见卓识的人。 | 汉 刘向《说苑 善说》:“天下有识之士,无不为足下寒心酸鼻者,千秋万岁之后,庙堂必不血食矣。” |
55、才多识寡 | 才:才识。识:见识。寡:少。天资高,但见识少。 | 三国·魏·刘邵《人物志》:“今子才多识寡,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
56、识昧高卑 | 识:见识;昧:昏暗。不懂得高下尊卑。 | 唐·陆贽《奉天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状》:“是知牤俗昏鄙,识昧高下,不可以磨极临,而可以诚义感。” |
57、博闻强识 | 闻:见闻;识:记。见闻学识广博;记忆力强。也作“博闻强记”、“博闻强志”。 | 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
58、反眼不识 | 翻脸不认人。 | 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 |
59、素不相识 | 向来不认识。素:平时;识:了解。 | 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陆瑁传》:“及同郡徐原,爱居会稽,素不相识,临死遗书,托以孤弱。” |
60、寒腹短识 | 形容人知识贫乏,见识短浅。 | 清·周亮工《书影》卷五:“今人寒腹短识,辄不自量造语,余耻之。” |